對於大明常務副皇帝朱標的到來,楊大知縣還是十分歡迎的,畢竟除了他的兩個蠢弟弟以外還帶了足足一斤的小龍團,這可是有錢都買不到的好玩意兒。
看在一斤小龍團的麵子上,楊大知縣也不介意陪著朱副皇帝在寧陽縣好好逛一逛。
“殿下看這裏,這就是上次地龍翻身震裂的縫隙,如果不加以修補,隻要一場大雨就能把這條縫隙衝成一個大裂縫,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房倒屋塌。”
楊大知縣指著一些牆上有裂縫的房屋,開始給朱副皇帝進行簡譜:“但是咱們寧陽縣又小又窮,人手也不太夠用,既燒不出足用的磚瓦,也沒有足用的人手來蓋房子,所以也隻能修修補補。”
朱標麵色沉重的點頭附和,心裏卻在想著寧陽縣到底哪兒窮?是因為你們寧陽縣的百姓還沒有做到每家一間三進的青磚大院是嗎?
不是,如果寧陽縣每家每戶都能住上三進的青磚大院,那你寧陽縣豈不是人均地主老財?
正當朱副皇帝暗自腹誹時,楊大知縣又指著遠處正在拆屋的青壯說道:“殿下且看,那間房子就是因為地龍翻身被震出了大裂縫,所以不得不拆了重建。”
“想要把房子蓋好,從打地基到最後完工,前前後後差不多得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差不多要忙活到來年開春才行。”
“所以百姓也難啊,不拆了重蓋,房子有倒塌的風險,拆了重蓋,就要耽誤秋收,耽誤入冬前犁地、耙地等農活,來年的收成也會受到影響。”
朱標看著幾個青壯用一抱粗細的房梁當撞木,撞了好幾次才徹底撞倒的泥坯牆,腦子裏滿是楊大知縣那一句“有倒塌的風險”——踏馬好幾個人拿撞木撞好幾次才能撞倒,這種牆會有倒塌的風險?
心裏越想越是不爽,朱標忍不住說道:“姐夫,小弟是不太知道民間疾苦,可是小弟見識過將士們用撞木撞擊城門。”
孤是不太聰明,可是姐夫你也不能拿孤當傻子啊。
聽到朱標這麽說,楊大知縣當即就停止訴苦,嗬嗬訕笑兩聲後說道:“這不是最近沒下雨麽,若是下了雨,被雨水衝泡過,這牆可就沒這麽結實了。”
朱標已經不想再聽楊大知縣胡扯了。
百姓家的房屋是用泥坯磚不錯,可是泥胚磚那玩意兒比青磚要大的多,橫過來差不多得有一尺,再加上牆內牆外還要再抹一遍泥灰,最後這一堵牆差不多得一尺半厚,什麽樣兒的雨水能把這種牆衝垮?
或者說,除了極個別的情況以外,剩下有哪個老百姓在蓋房子的時候不是把泥坯磚橫著放的?
心裏暗自吐槽幾句,朱標幹脆直接岔開話題,說道:“姐夫,小弟這次來寧陽縣,其實是想問問你洪州的事兒。”
楊大知縣微微一怔,問道:“洪州?莫非是在洪州設立鹽田的事兒?”
朱標微微點頭,“不錯,就是在洪州設立鹽田的事兒。我爹現在有些想不通,如果設立鹽田,那洪州的百姓怎麽算?是農戶還是灶戶?洪州的賦稅又該怎麽算?是課以鹽稅還是課以農稅?”
楊大知縣哈的笑了一聲,沒有直接回答朱標的問題,反而停下腳步,望著朱標問道:“那依殿下的意思呢?”
朱標也頓住腳步,皺眉道:“依小弟之見,若煮鹽之利比種地更多一些,就該把洪州百姓設為鹽戶,以後自然也該課以鹽稅。若是煮鹽之利不如耕種,那自然還是讓洪州百姓以耕種為生比較好。”
楊大知縣再次笑了笑,又繼續問道:“那百姓為什麽不能一邊耕種一邊煮鹽?或者說,家裏的男丁去耕種,女子抽時間煮鹽,田稅是田稅,鹽稅是鹽稅,有誰規定不能一起收的?”
伸手指了指旁邊的房屋,楊大知縣又笑著說道:“這座屋子是王老歪家裏的,他家三個男丁,有四十五畝口糧田,六畝菜田,養著幾十隻雞鴨和一頭豬,家裏還有一間屋子專門在冬天培育蘑菇。”
“殿下覺得,等到三年的蠲免賦稅之期過去,他家的蘑菇該怎麽收稅?雞鴨該怎麽收稅?田地的賦稅又該怎麽收稅?”
朱標嗯了一聲,又繼續問道:“那稅率呢?姐夫你之前提到過可以在土地上執行累進稅率,那其他的商稅什麽的是不是可以先分類,然後再執行累進稅製?”
聽到這兒,楊大知縣忍不住笑著搖了搖頭。
“殿下,微臣所說的一切,都是基於寧陽縣現在的情況來說的,而大明有一千多個縣,涉及到的百姓更是有千萬之眾,寧陽縣的情況,其實也未必就適用於整個大明。”
“像農田累進稅率,還有殿下剛剛說的商稅先分類再累進稅率,這些都需要殿下自己去看,去想,臣可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能給殿下。”
聽到楊大知縣這麽說,朱標便再次嗯了一聲,隨著楊大知縣繼續往前走去。
又往前走了一大截,朱標忽然又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姐夫,小弟最近總感覺很是迷茫,還望姐夫能幫小弟解惑。”
一聽朱標說感覺迷茫,楊大知縣頓時就來了興趣。
本官是不是得先找點兒道具,然後等朱標說出來為什麽迷茫的時候用道具配合著裝一波,用話聊的手段,讓朱標心服口服的說一聲“大師,我悟了”?
正當楊大知縣在心裏胡亂琢磨的時候,朱標卻開口說道:“小弟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麽有的士紳會拚命往自己家劃拉土地,哪怕是逼死百姓也在乎不惜,可是又為什麽有的士紳並不怎麽在乎土地?”
“又為什麽有的百姓寧願賣掉自己的土地,甚至賣身為奴,也不願意繳納賦稅?”
“還有這天底下的官老爺們,他們為什麽就不能像姐夫你一樣處處替百姓考慮?他們不是口口聲聲的說著要致君堯舜,要愛民如子的麽?”
“……”
聽著朱標臉色迷茫的說著這些問題,楊大知縣忽然發現朱標不僅僅是大明的常務副皇帝,他還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
看在一斤小龍團的麵子上,楊大知縣也不介意陪著朱副皇帝在寧陽縣好好逛一逛。
“殿下看這裏,這就是上次地龍翻身震裂的縫隙,如果不加以修補,隻要一場大雨就能把這條縫隙衝成一個大裂縫,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房倒屋塌。”
楊大知縣指著一些牆上有裂縫的房屋,開始給朱副皇帝進行簡譜:“但是咱們寧陽縣又小又窮,人手也不太夠用,既燒不出足用的磚瓦,也沒有足用的人手來蓋房子,所以也隻能修修補補。”
朱標麵色沉重的點頭附和,心裏卻在想著寧陽縣到底哪兒窮?是因為你們寧陽縣的百姓還沒有做到每家一間三進的青磚大院是嗎?
不是,如果寧陽縣每家每戶都能住上三進的青磚大院,那你寧陽縣豈不是人均地主老財?
正當朱副皇帝暗自腹誹時,楊大知縣又指著遠處正在拆屋的青壯說道:“殿下且看,那間房子就是因為地龍翻身被震出了大裂縫,所以不得不拆了重建。”
“想要把房子蓋好,從打地基到最後完工,前前後後差不多得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差不多要忙活到來年開春才行。”
“所以百姓也難啊,不拆了重蓋,房子有倒塌的風險,拆了重蓋,就要耽誤秋收,耽誤入冬前犁地、耙地等農活,來年的收成也會受到影響。”
朱標看著幾個青壯用一抱粗細的房梁當撞木,撞了好幾次才徹底撞倒的泥坯牆,腦子裏滿是楊大知縣那一句“有倒塌的風險”——踏馬好幾個人拿撞木撞好幾次才能撞倒,這種牆會有倒塌的風險?
心裏越想越是不爽,朱標忍不住說道:“姐夫,小弟是不太知道民間疾苦,可是小弟見識過將士們用撞木撞擊城門。”
孤是不太聰明,可是姐夫你也不能拿孤當傻子啊。
聽到朱標這麽說,楊大知縣當即就停止訴苦,嗬嗬訕笑兩聲後說道:“這不是最近沒下雨麽,若是下了雨,被雨水衝泡過,這牆可就沒這麽結實了。”
朱標已經不想再聽楊大知縣胡扯了。
百姓家的房屋是用泥坯磚不錯,可是泥胚磚那玩意兒比青磚要大的多,橫過來差不多得有一尺,再加上牆內牆外還要再抹一遍泥灰,最後這一堵牆差不多得一尺半厚,什麽樣兒的雨水能把這種牆衝垮?
或者說,除了極個別的情況以外,剩下有哪個老百姓在蓋房子的時候不是把泥坯磚橫著放的?
心裏暗自吐槽幾句,朱標幹脆直接岔開話題,說道:“姐夫,小弟這次來寧陽縣,其實是想問問你洪州的事兒。”
楊大知縣微微一怔,問道:“洪州?莫非是在洪州設立鹽田的事兒?”
朱標微微點頭,“不錯,就是在洪州設立鹽田的事兒。我爹現在有些想不通,如果設立鹽田,那洪州的百姓怎麽算?是農戶還是灶戶?洪州的賦稅又該怎麽算?是課以鹽稅還是課以農稅?”
楊大知縣哈的笑了一聲,沒有直接回答朱標的問題,反而停下腳步,望著朱標問道:“那依殿下的意思呢?”
朱標也頓住腳步,皺眉道:“依小弟之見,若煮鹽之利比種地更多一些,就該把洪州百姓設為鹽戶,以後自然也該課以鹽稅。若是煮鹽之利不如耕種,那自然還是讓洪州百姓以耕種為生比較好。”
楊大知縣再次笑了笑,又繼續問道:“那百姓為什麽不能一邊耕種一邊煮鹽?或者說,家裏的男丁去耕種,女子抽時間煮鹽,田稅是田稅,鹽稅是鹽稅,有誰規定不能一起收的?”
伸手指了指旁邊的房屋,楊大知縣又笑著說道:“這座屋子是王老歪家裏的,他家三個男丁,有四十五畝口糧田,六畝菜田,養著幾十隻雞鴨和一頭豬,家裏還有一間屋子專門在冬天培育蘑菇。”
“殿下覺得,等到三年的蠲免賦稅之期過去,他家的蘑菇該怎麽收稅?雞鴨該怎麽收稅?田地的賦稅又該怎麽收稅?”
朱標嗯了一聲,又繼續問道:“那稅率呢?姐夫你之前提到過可以在土地上執行累進稅率,那其他的商稅什麽的是不是可以先分類,然後再執行累進稅製?”
聽到這兒,楊大知縣忍不住笑著搖了搖頭。
“殿下,微臣所說的一切,都是基於寧陽縣現在的情況來說的,而大明有一千多個縣,涉及到的百姓更是有千萬之眾,寧陽縣的情況,其實也未必就適用於整個大明。”
“像農田累進稅率,還有殿下剛剛說的商稅先分類再累進稅率,這些都需要殿下自己去看,去想,臣可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能給殿下。”
聽到楊大知縣這麽說,朱標便再次嗯了一聲,隨著楊大知縣繼續往前走去。
又往前走了一大截,朱標忽然又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姐夫,小弟最近總感覺很是迷茫,還望姐夫能幫小弟解惑。”
一聽朱標說感覺迷茫,楊大知縣頓時就來了興趣。
本官是不是得先找點兒道具,然後等朱標說出來為什麽迷茫的時候用道具配合著裝一波,用話聊的手段,讓朱標心服口服的說一聲“大師,我悟了”?
正當楊大知縣在心裏胡亂琢磨的時候,朱標卻開口說道:“小弟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麽有的士紳會拚命往自己家劃拉土地,哪怕是逼死百姓也在乎不惜,可是又為什麽有的士紳並不怎麽在乎土地?”
“又為什麽有的百姓寧願賣掉自己的土地,甚至賣身為奴,也不願意繳納賦稅?”
“還有這天底下的官老爺們,他們為什麽就不能像姐夫你一樣處處替百姓考慮?他們不是口口聲聲的說著要致君堯舜,要愛民如子的麽?”
“……”
聽著朱標臉色迷茫的說著這些問題,楊大知縣忽然發現朱標不僅僅是大明的常務副皇帝,他還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