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時《黃石公三略》說: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士。


    元代王實甫所著《西廂記》裏也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罰若明,其計必成。


    對於楊少峰楊大知縣而言,隻要這幾個木匠能成功的搞出那種隻需要人力就能搞定、不過度依賴於畜力的割麥機,別說免去他們幾個家裏三十年的賦稅,就算再多免三十年也算不上什麽。


    說白了吧,也就是大明朝沒有專利法一類的說法,而且朱皇帝和大明朝廷也不可能允許像割麥機這種涉及到百姓生計的東西壟斷式經營,要不然的話,憑著專利或者售賣割麥機,區區三十年的賦稅又能算得了什麽?


    可是對於這幾個木匠來說,免除三十年賦稅和徭役的誘惑可就太大了!


    三十年,整整三十年!


    按照一畝地交二十斤糧食,而在經曆過洪武元年春秋兩次、洪武二年春季一次共計三次開荒,所以寧陽縣每丁有三十畝地,每家三丁所以每家九十畝地的標準來計算,一個普通家庭每年就要繳納一千八百斤糧食。


    三十年下來,這得是多少斤糧食?


    瞧著幾個木匠湊在一塊兒掰著手指頭著算了好大一會兒也沒算明白,楊大知縣忍不住皺眉道:“按照你們每家有九十畝地計算,三十年的賦稅大概是五萬四千斤糧食。”


    幾個木匠頓時傻眼,過了好一會兒才齊齊向著楊大知縣拱手拜道:“大老爺放心,小的們就算是豁出命去,也得把大老爺說的割麥機給弄出來!”


    楊大知縣嗬的笑了一聲道:“盡力就好,本官讓你們弄這玩意兒是想著讓天下百姓都能直著腰把麥子割了,可不是想要你們幾個的命。”


    幾個木匠嘿嘿笑了一聲,隨後便向楊大知縣告辭離去,然後又聚在了為首的木匠家中。


    “別管用牲口還是用人,這東西前麵一定得留出個接繩子的地方,得能拉著走。”


    “要是按大老爺說的那種弄法,這玩意兒割麥子的速度可能跟人差不多,可能還沒有人快,還是得另外想辦法。”


    “要不然咱們也別弄什麽進麥口、出麥口了,直接弄成水車那種形狀,弄幾個三尺左右寬的木棍,接上刀片,這一刀下去就能直接割掉三尺的麥子。”


    “那還得想辦法把麥子弄到旁邊兒去,要是直接留在原來的地方,調頭的時候不就得踩麥子?”


    “那也不對,你看看我畫的這個啊,從南往北走的時候是從東邊割對吧?要是調頭的話,這個刀片就跑到了西邊,而西邊沒有麥子,這時候你要麽繞著圈收割,一直用刀片對準麥子,要麽就得讓這個玩意兒能動彈,讓它調頭之後也能調整成從東邊收割。”


    “不對,要是光把麥子割倒,還得專門有人把麥子捆好搬走,要不轉個圈回來的時候就得踩到剛剛割倒的麥子,所以最好是能把麥子割倒後直接放到右邊的空地上,這樣兒再怎麽繞圈收割也不會踩到麥子。”


    “那割刀就不隻是光收割,還得把麥子提上來,割刀滾筒的下邊還得有塊木板,然後再弄一個機關,把這些割上來的麥子弄到另一邊兒去。”


    “……”


    為了讓拿到十兩銀子還有免除賦稅三十年的待遇,寧陽縣僅有的這幾個木匠也算是拚了命,幾個人連夜就開始研究該怎麽弄出一個能讓楊大知縣滿意的割麥機。


    事實證明,懶惰和貪婪才是促進技術進步的第一生產力。


    在楊大知縣高額懸賞的誘惑下,幾個木匠僅僅隻用了半個來月的時間就拿出了簡易割麥機的雛形。


    可惜的是,當幾個木匠把這台簡陋到連刀片都沒有的收割機擺在楊大知縣麵前的時候,寧陽縣的麥子都已經全部收完,正式開始進入脫粒、揚場的第二階段。


    瞧著眼前沮喪萬分的木匠,楊少峰楊大知縣不禁笑了笑,說道:“這就泄氣了?你們是不是忘了,本官之前說的是隻要你們能弄出來割麥機就給你們賞銀外加免除賦稅、徭役,可不是說的讓你們在收完麥子之前就弄出來吧?”


    弄出來的時間晚了無所謂,雖然寧陽縣的百姓今年是用不上了,但是等到明年芒種的時候不就能用上了?而且其他地方種春小麥的百姓也能用上。


    再說了,麥子和豆子雖然有很大的不一樣,但是這兩種作物都是長在地裏,都是從根部割斷,這台簡易版的收割機隻要稍加改動就能弄出收割豆子的割豆機。


    嗯,還有穀子好像也差不多?


    笑著安撫了幾個木匠幾句,楊大知縣一邊在心裏胡亂琢磨,一邊圍著簡陋到不能再簡陋的割麥機轉起了圈子。


    醜。


    除了刀片以外幾乎全是木頭打造,沒有雕花更沒有刷漆,這玩意兒就是想好看也好看不起來。


    但是吧,楊大知縣越看就越覺得這台收割機有意思,既然是醜那也是醜得可愛,醜得很有特色,讓人怎麽看怎麽喜歡。


    畢竟這是大明朝的第一台收割機,雖然它不能主動把麥子打捆,也不能把麥穗和麥秸分離,剩下的像脫殼之類的功能更是想都不要想,但是這台收割機的出現卻是從無到有的突破。


    沒有收割機,百姓就隻能彎著腰割麥子,身體很容易累出各種亂七八糟的疾病。


    古人的壽命短,除了戰亂和天災等亂七八糟的因素之外,過度的勞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而有了收割機,百姓就可以直著腰,靠人力或者牲口來割麥子,不用再像以前一直彎著腰,也就相當於減少了被累出隱疾的風險,不僅能替惠民藥局節省下大量的藥材,還能替楊大知縣幹更多的力氣活,能多交兩年賦稅。


    話說,這玩意兒就算再怎麽簡陋,終究還是需要製造成本的,普通百姓也不可能學會製造這玩意兒——要不,就先弄個專門製造收割機的工坊?除了留下寧陽縣百姓自己用的以外,剩下的還可以往外租或者賣嘛。


    楊大知縣胡亂琢磨一番後,先是讓人拿來了幾十張十貫麵值的寶鈔分給幾個木匠,隨後又笑著說道:“要是想換成銀子的,就去寶鈔鋪子那裏換,要是不著急拿著銀子出去花的,最早還是把這些寶鈔留下來小心保管,這可是咱們大明朝的第一批寶鈔,換銀子反倒不合算。”


    “另外,你們幾個商量商量,看看怎麽弄一個工坊出來專門造這個收割機,需要場地和材料什麽的跟跛五哥去說,讓他給你們解決。”


    “這台收割機就先留在這兒,本官先去替你們向陛下和朝廷請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洪武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煌貴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煌貴胄並收藏奮鬥在洪武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