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二年四月二十九,芒種。
天色剛蒙蒙亮,這會兒的溫度還不算太高,楊少峰楊大知縣站在麥田裏,先是扭頭看了一眼地頭上的劉廟村百姓,接著又握緊了手中的鐮刀。
這把鐮刀據說是劉三十二反反複複磨了大半天時間,已經達到了鐮過麥子倒的程度,堪稱是收麥時的神兵利器。
沒辦法,楊大知縣從小到大就沒有割過麥子,連割刀的經驗都是為零,偏偏所謂的收麥儀式又需要楊大知縣親自割下地裏的一綹麥子以宣告開始收麥。
楊大知縣深吸一口氣,彎下腰後左手的虎口向下,抓住一綹麥子,右手將鐮刀伸到麥秸的底部然後輕輕用力往回帶,伴隨著一聲輕微的刺啦聲,這一綹麥子就被割了下來。
嘖嘖,還得是本官,第一次割麥子就成功了!
楊大知縣心中自誇一番,隨後剛剛剛割下來的那綹麥子高高舉過頭頂,轉身向著地頭上的劉廟村百姓喊道:“收麥啦!”
而隨著楊大知縣的話音落下,地頭上劉廟村的百姓們也同樣跟著高聲喊道:“收麥啦!”,然後手持鐮刀的青壯和婦人們就紛紛湧進地裏開始割麥子。
從開始到結束,可能加起來都不到一分鍾的時間,所謂的收麥儀式就算是宣告結束。
劉三十二滿臉堆笑的湊到楊大知縣身旁,一邊伸手接過楊大知縣手裏的鐮刀,一邊伸手虛引,點頭哈腰的對楊大知縣說道:“大老爺,小的已經讓人燒上了開水,待會兒就能泡茶了。”
楊少峰瞧了瞧被劉三十二拿過去的鐮刀,又瞧了瞧地裏的麥子,一時間竟有再割它一畝地的衝動。
而劉三十二瞧著楊大知縣躍躍欲試的模樣,心中卻是亡魂大冒,忙不迭的勸道:“大老爺,這割麥子是粗活,小的要是讓您割麥子,別說其他各閭各社的百姓會怎麽罵小的,就是咱們劉廟村的百姓也絕不會輕饒了小的。”
跟之前不允許楊大知縣下地幹活時的說辭幾乎一模一樣,反正不管楊大知縣多想體驗割麥子的辛苦,劉三十二都死活不同意。
讓大老爺割麥子?
我滴個老天爺嘞,大老爺能主持收麥的儀式就算不錯了,誰敢讓大老爺繼續割麥子?
就大老爺剛剛拿著鐮刀的架勢,估計用不了多大一會兒就得累得直不起腰來,說不定還會把他自己割傷。
所以啊,大老爺安安心心的在地頭上喝著茶水看俺們劉廟村的人割麥子就行,千萬千萬不能讓他老人家親自上地裏來割麥子。
然後,心裏多少還有點兒逼數的楊少峰就隻能回到地頭不遠處的樹蔭下,像條鹹魚一般躺在躺椅上,一邊享受著小侍女泡茶扇扇子的待遇,一邊看著劉廟村百姓割麥子。
割麥子可不是個輕鬆活兒,因為割麥子的時候必須彎下腰,一手抓住麥稈,一手揮動鐮刀,一鐮一鐮的將麥子割下,而因為長時間的彎腰,隻要割上幾米遠就會使腰變得又酸又疼。
但是割麥子的百姓們可不敢停下來,因為誰也說不準什麽時候會下雨,必須要在下雨之前把麥子全部收完、曬幹、脫粒、入倉,才不至於一因為一場雨水而毀了大半年辛苦耕種出來的麥子。
那麽問題來了。
因為割麥子會讓腰又酸又疼,但是百姓們卻不敢停下來休息,該怎麽辦?
答案是割上一段距離的麥子後,趁著用搭在脖子上的帕子擦汗的機會直起腰來緩一緩,這就算是休息了,然後再彎下腰繼續割麥子。
又或者是實在累得不行了,就回到地頭上喝口水,來回走動幾步也算是休息了。
至於說晌午頂的時候太陽太毒,曬得人頭腦發暈,被汗水浸濕的短褂貼在身上太難受?
在難受和餓肚子之間,應該沒有人會選擇餓肚子吧?
再說了,割麥子是體力活,晌午頂的時候要吃一頓飯才能保證下午割麥子所需要的體力,所以等家裏人把午飯送過來之後找個稍微陰涼一些的地方吃,這也算是休息時間。
想像楊大知縣一樣躲在陰涼的地方,躺在躺椅上看著其他人幹活?
開什麽玩笑,哪個正經人家的老百姓敢這麽幹啊,即便是村裏出了名的懶漢也不敢這麽歇著!
老話不是說了麽,人糊弄地一天,地糊弄人一年。
偷懶一天,麥子的收成可能就得少個百十斤甚至更多,哪個種地的敢糊弄?
倘若是身子骨實在受不了的,那就隻能選擇早起一會兒,趁著天色剛蒙蒙亮,氣溫還沒有升上之前多割一些麥子。
隻是看著看著,楊大知縣的思維就不可避免的開始跑偏。
能不能在大明朝搞出簡易的收割機?
使用木材作為主要材料,再輔以刀片結構,依靠人力推動,木頭製成的齒輪驅動刀片或者把刀片固定在一個可以旋轉的軸上,當軸轉動的時候帶動刀片旋轉,是不是就能實現自動收割?
不需要實現類似後世那種聯合收割機的複雜功能,不需要脫粒,不需要粉碎麥秸,隻要能讓人直著腰把麥子割倒就行,哪怕要多花一些力氣呢?
不行,待會兒就回縣衙,然後好好琢磨琢磨這個東西該怎麽弄。
隻是轉念一想,楊少峰又不禁有些泄氣。
這種東西的原理很簡單,隻要自己提出思路,再給予足夠的支持,相信縣裏的那幾個木匠應該能搞出來。
但是朱重八朱皇帝現在貌似已經魔怔了,萬一這老登真要跟所有的“鄉賢士紳”們撕破臉,大明很可能會再一次受到動蕩,甚至有可能會成為繼王莽之後第二個一世而亡的封建王朝。
到時候寧陽縣還不一定會怎麽樣呢,就算那些木匠能搞出簡易的收割機又能怎麽樣?
好像也不對。
就算大明會產生動蕩又怎麽樣,難道聽喇喇蛄叫還不種莊稼了?
楊少峰楊大知縣越想越是心煩意亂,最後忍不住從躺椅上起身,直接對陪著一塊兒來劉廟村的衙役吩咐道:“走,回縣衙。”
天色剛蒙蒙亮,這會兒的溫度還不算太高,楊少峰楊大知縣站在麥田裏,先是扭頭看了一眼地頭上的劉廟村百姓,接著又握緊了手中的鐮刀。
這把鐮刀據說是劉三十二反反複複磨了大半天時間,已經達到了鐮過麥子倒的程度,堪稱是收麥時的神兵利器。
沒辦法,楊大知縣從小到大就沒有割過麥子,連割刀的經驗都是為零,偏偏所謂的收麥儀式又需要楊大知縣親自割下地裏的一綹麥子以宣告開始收麥。
楊大知縣深吸一口氣,彎下腰後左手的虎口向下,抓住一綹麥子,右手將鐮刀伸到麥秸的底部然後輕輕用力往回帶,伴隨著一聲輕微的刺啦聲,這一綹麥子就被割了下來。
嘖嘖,還得是本官,第一次割麥子就成功了!
楊大知縣心中自誇一番,隨後剛剛剛割下來的那綹麥子高高舉過頭頂,轉身向著地頭上的劉廟村百姓喊道:“收麥啦!”
而隨著楊大知縣的話音落下,地頭上劉廟村的百姓們也同樣跟著高聲喊道:“收麥啦!”,然後手持鐮刀的青壯和婦人們就紛紛湧進地裏開始割麥子。
從開始到結束,可能加起來都不到一分鍾的時間,所謂的收麥儀式就算是宣告結束。
劉三十二滿臉堆笑的湊到楊大知縣身旁,一邊伸手接過楊大知縣手裏的鐮刀,一邊伸手虛引,點頭哈腰的對楊大知縣說道:“大老爺,小的已經讓人燒上了開水,待會兒就能泡茶了。”
楊少峰瞧了瞧被劉三十二拿過去的鐮刀,又瞧了瞧地裏的麥子,一時間竟有再割它一畝地的衝動。
而劉三十二瞧著楊大知縣躍躍欲試的模樣,心中卻是亡魂大冒,忙不迭的勸道:“大老爺,這割麥子是粗活,小的要是讓您割麥子,別說其他各閭各社的百姓會怎麽罵小的,就是咱們劉廟村的百姓也絕不會輕饒了小的。”
跟之前不允許楊大知縣下地幹活時的說辭幾乎一模一樣,反正不管楊大知縣多想體驗割麥子的辛苦,劉三十二都死活不同意。
讓大老爺割麥子?
我滴個老天爺嘞,大老爺能主持收麥的儀式就算不錯了,誰敢讓大老爺繼續割麥子?
就大老爺剛剛拿著鐮刀的架勢,估計用不了多大一會兒就得累得直不起腰來,說不定還會把他自己割傷。
所以啊,大老爺安安心心的在地頭上喝著茶水看俺們劉廟村的人割麥子就行,千萬千萬不能讓他老人家親自上地裏來割麥子。
然後,心裏多少還有點兒逼數的楊少峰就隻能回到地頭不遠處的樹蔭下,像條鹹魚一般躺在躺椅上,一邊享受著小侍女泡茶扇扇子的待遇,一邊看著劉廟村百姓割麥子。
割麥子可不是個輕鬆活兒,因為割麥子的時候必須彎下腰,一手抓住麥稈,一手揮動鐮刀,一鐮一鐮的將麥子割下,而因為長時間的彎腰,隻要割上幾米遠就會使腰變得又酸又疼。
但是割麥子的百姓們可不敢停下來,因為誰也說不準什麽時候會下雨,必須要在下雨之前把麥子全部收完、曬幹、脫粒、入倉,才不至於一因為一場雨水而毀了大半年辛苦耕種出來的麥子。
那麽問題來了。
因為割麥子會讓腰又酸又疼,但是百姓們卻不敢停下來休息,該怎麽辦?
答案是割上一段距離的麥子後,趁著用搭在脖子上的帕子擦汗的機會直起腰來緩一緩,這就算是休息了,然後再彎下腰繼續割麥子。
又或者是實在累得不行了,就回到地頭上喝口水,來回走動幾步也算是休息了。
至於說晌午頂的時候太陽太毒,曬得人頭腦發暈,被汗水浸濕的短褂貼在身上太難受?
在難受和餓肚子之間,應該沒有人會選擇餓肚子吧?
再說了,割麥子是體力活,晌午頂的時候要吃一頓飯才能保證下午割麥子所需要的體力,所以等家裏人把午飯送過來之後找個稍微陰涼一些的地方吃,這也算是休息時間。
想像楊大知縣一樣躲在陰涼的地方,躺在躺椅上看著其他人幹活?
開什麽玩笑,哪個正經人家的老百姓敢這麽幹啊,即便是村裏出了名的懶漢也不敢這麽歇著!
老話不是說了麽,人糊弄地一天,地糊弄人一年。
偷懶一天,麥子的收成可能就得少個百十斤甚至更多,哪個種地的敢糊弄?
倘若是身子骨實在受不了的,那就隻能選擇早起一會兒,趁著天色剛蒙蒙亮,氣溫還沒有升上之前多割一些麥子。
隻是看著看著,楊大知縣的思維就不可避免的開始跑偏。
能不能在大明朝搞出簡易的收割機?
使用木材作為主要材料,再輔以刀片結構,依靠人力推動,木頭製成的齒輪驅動刀片或者把刀片固定在一個可以旋轉的軸上,當軸轉動的時候帶動刀片旋轉,是不是就能實現自動收割?
不需要實現類似後世那種聯合收割機的複雜功能,不需要脫粒,不需要粉碎麥秸,隻要能讓人直著腰把麥子割倒就行,哪怕要多花一些力氣呢?
不行,待會兒就回縣衙,然後好好琢磨琢磨這個東西該怎麽弄。
隻是轉念一想,楊少峰又不禁有些泄氣。
這種東西的原理很簡單,隻要自己提出思路,再給予足夠的支持,相信縣裏的那幾個木匠應該能搞出來。
但是朱重八朱皇帝現在貌似已經魔怔了,萬一這老登真要跟所有的“鄉賢士紳”們撕破臉,大明很可能會再一次受到動蕩,甚至有可能會成為繼王莽之後第二個一世而亡的封建王朝。
到時候寧陽縣還不一定會怎麽樣呢,就算那些木匠能搞出簡易的收割機又能怎麽樣?
好像也不對。
就算大明會產生動蕩又怎麽樣,難道聽喇喇蛄叫還不種莊稼了?
楊少峰楊大知縣越想越是心煩意亂,最後忍不住從躺椅上起身,直接對陪著一塊兒來劉廟村的衙役吩咐道:“走,回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