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隊一路前行,楚默很快便來到了宜州城。
在與場內的官員驗證了自己的身份之後,消息便被以最快的速度傳回到了李貞英手上。
聽到手下匯報,說楚默竟然出現在了宜州城內,且看樣子過的並不是很好。
李貞英得到消息的第一反應,那就是對方被楊紅玉踹掉了?
否則的話,怎麽可能放他回來?
第二反應就是,這家夥這次回來,怕是不安好心吧?
要不然,依照楚默的性格,斷然不會主動聯係自己的。
思及此,李貞英並沒第一時間下令讓人去接楚默,而是命令宜州城的官員,將其看管起來,好生喂養,其餘事宜,都等自己前去宜州城,確認了對方的身份之後再說。
當然,在此期間,李貞英也下了封口令,嚴禁透露楚默的消息,違令者殺無赦。
得到命令的一眾宜州官員,立馬就開始對楚默的身份產生了懷疑。
不過,在沒有百分百確認之前,他們也不好苛待楚默。
隻是隨便命人找了處偏僻院落,美其名曰的“保護”了起來。
說是保護,但楚默身邊的明哨暗哨,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間斷。
甚至他都不能踏出自己的院落半步,每日除了吃就是睡,連一點自由都沒有。
一開始,楚默還以為這是李貞英為了保護自己,特地命人這樣做的。
可一連等了半個月,就再無半點音訊。
不僅沒見到李貞英,甚至連派人前來確認一下都沒有。
直到此刻,楚默才反應過來,自己這是被軟禁了?
然而,事情到此遠未結束。
接下去的半年時間,雖然依舊被軟禁,但周遭那些看守自己的家夥,卻是越來越不上心了。
不僅夥食變得越來越差,從一天的三頓,改為一天的兩頓不說,甚至有時候一連半個月,都見不到半點油腥。
即便這樣,楚默也未被允許踏出院子半步。
而就在他被圈禁的半年時間,外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先是大唐推出了李貞這個傀儡皇帝,繼承了李唐江山。
原本百姓們以為新皇上任,肯定會大赦天下,減免賦稅。
豈料,新皇上任,不僅沒有減輕賦稅和徭役,更是以新皇登基,天下未平為由,開始大肆征兵和搶奪物質。
是的,你沒看錯,是搶奪。
為了快速瓦解李唐皇室的威望,長孫無忌在將李貞推上位後,便以他的名義,發出各種極端的政令。
首要的一條,那就是,凡大唐子民,不管男女,一旦年滿十五,未滿五十,身體完好的,皆要進入軍隊服役。
為此,不少人為了躲避兵役,不惜自殘以逃避。
然而,即便逃避了兵役,還有沉重的徭役和苛捐雜稅。
為了盡快敗光李唐皇室的聲明,長孫無忌再次發布了第二條政令。
那就是:凡是年齡到達,而不能服兵役者,男的需每人每年多繳納一貫銅錢的人頭稅,女的,則必須嫁人生子,孕育子嗣者,則免除人頭稅。
未結婚生子,也未孕育子嗣者,則也需向朝廷繳納250文的人頭稅。
當然,這裏說的銅錢,那可是真金白銀的銅錢,而不是用紙鈔或者銀票來濫竽充數。
對此,百姓們怨聲載道,紛紛匯聚抗議。
然而,哪裏有抗議,哪裏就會有鎮壓。
在向吐蕃蠻兵繳納了巨額的賠償金和海量的資源之後,長孫無忌便再次與其達成了盟約。
長孫無忌聘請這些吐蕃蠻兵,幫助大唐鎮壓這些抗議的百姓,所獲得的的利益,大家二一添作五平分。
對此,吐蕃方麵甚是欣喜。
新任國師鬆讚頌當即便派兵幫助大唐鎮壓各處起義軍和抵抗的百姓。
在此之前,吐蕃的這支蠻兵,因為深入大唐,與吐蕃本土失去了聯係,所以在攻下梁州之後,便想自立稱王。
隻不過,老國師剛將自己的意思說出,當晚就被新國師鬆讚頌帶人亂刀砍死在了刺史府中。
第二天,鬆讚頌便對外宣布,自己繼任新國師,依舊服從大唐的領導和指揮。
當然,這些也隻是說說罷了。
你大唐若是真不識好歹,帶人前來傳令或者有什麽非分之想,他麾下的幾萬士卒,會分分鍾教你做人的。
隻不過,鬆讚頌給了大唐體麵,大唐這邊自然也不能不表示。
於是,在消息傳回長安的當天,長孫無忌就代表新皇下旨,狠狠的稱讚了鬆讚頌一番,承認了對方新國師的身份。
而後又賜下大量的寶物和補償,幾乎把李世民的內帑一下子掏空。
在收到了長孫無忌送來的補償之後,鬆讚頌很是滿意,當天便和派去的使節達成了秘密協議。
第二天便起兵拔營,前往大唐各處,開始鎮壓起義。
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存活在世,就在靈州的消息也開始慢慢的流傳開來。
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相信,可當李世民親自在人前現身,當一個個大唐官員,收到李世民的親筆信,以及蓋有自己私章的信件時,不得不讓人有所懷疑。
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世民舉起了撥亂反正的大旗,對外宣布了長孫無忌的數十條罪名。
其中包括謀害他這個皇帝和太子李治,以及陷害長孫皇後,另立傀儡皇帝,施行苛捐雜稅,荼毒百姓等數十條罪證。
消息一出,舉世嘩然。
一些不明真相,或者另有圖謀之人開始在各地起兵,打著清君側,誅叛逆的旗號,紛紛響應李世民的號召。
而原本占領了整個山南東道,準備偃旗息鼓的崔盈盈和林菀,見大唐這麽熱鬧,便想趁機分上一杯羹。
豈料,剛準備繼續增兵,卻聽後方來報,說蘇定方在揚州佯裝被薛仁貴擊敗,一路接連退守壽州和光州。
而後出其不意,突發奇兵,攻打鄂州,打了聯軍一個措手不及。
薛仁貴在得知蘇定方佯敗,攻打鄂州的時候,非但沒有幫忙牽製,反倒是分兵江寧,大有與北周齊頭並進,拿下江南兩道的打算。
在與場內的官員驗證了自己的身份之後,消息便被以最快的速度傳回到了李貞英手上。
聽到手下匯報,說楚默竟然出現在了宜州城內,且看樣子過的並不是很好。
李貞英得到消息的第一反應,那就是對方被楊紅玉踹掉了?
否則的話,怎麽可能放他回來?
第二反應就是,這家夥這次回來,怕是不安好心吧?
要不然,依照楚默的性格,斷然不會主動聯係自己的。
思及此,李貞英並沒第一時間下令讓人去接楚默,而是命令宜州城的官員,將其看管起來,好生喂養,其餘事宜,都等自己前去宜州城,確認了對方的身份之後再說。
當然,在此期間,李貞英也下了封口令,嚴禁透露楚默的消息,違令者殺無赦。
得到命令的一眾宜州官員,立馬就開始對楚默的身份產生了懷疑。
不過,在沒有百分百確認之前,他們也不好苛待楚默。
隻是隨便命人找了處偏僻院落,美其名曰的“保護”了起來。
說是保護,但楚默身邊的明哨暗哨,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間斷。
甚至他都不能踏出自己的院落半步,每日除了吃就是睡,連一點自由都沒有。
一開始,楚默還以為這是李貞英為了保護自己,特地命人這樣做的。
可一連等了半個月,就再無半點音訊。
不僅沒見到李貞英,甚至連派人前來確認一下都沒有。
直到此刻,楚默才反應過來,自己這是被軟禁了?
然而,事情到此遠未結束。
接下去的半年時間,雖然依舊被軟禁,但周遭那些看守自己的家夥,卻是越來越不上心了。
不僅夥食變得越來越差,從一天的三頓,改為一天的兩頓不說,甚至有時候一連半個月,都見不到半點油腥。
即便這樣,楚默也未被允許踏出院子半步。
而就在他被圈禁的半年時間,外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先是大唐推出了李貞這個傀儡皇帝,繼承了李唐江山。
原本百姓們以為新皇上任,肯定會大赦天下,減免賦稅。
豈料,新皇上任,不僅沒有減輕賦稅和徭役,更是以新皇登基,天下未平為由,開始大肆征兵和搶奪物質。
是的,你沒看錯,是搶奪。
為了快速瓦解李唐皇室的威望,長孫無忌在將李貞推上位後,便以他的名義,發出各種極端的政令。
首要的一條,那就是,凡大唐子民,不管男女,一旦年滿十五,未滿五十,身體完好的,皆要進入軍隊服役。
為此,不少人為了躲避兵役,不惜自殘以逃避。
然而,即便逃避了兵役,還有沉重的徭役和苛捐雜稅。
為了盡快敗光李唐皇室的聲明,長孫無忌再次發布了第二條政令。
那就是:凡是年齡到達,而不能服兵役者,男的需每人每年多繳納一貫銅錢的人頭稅,女的,則必須嫁人生子,孕育子嗣者,則免除人頭稅。
未結婚生子,也未孕育子嗣者,則也需向朝廷繳納250文的人頭稅。
當然,這裏說的銅錢,那可是真金白銀的銅錢,而不是用紙鈔或者銀票來濫竽充數。
對此,百姓們怨聲載道,紛紛匯聚抗議。
然而,哪裏有抗議,哪裏就會有鎮壓。
在向吐蕃蠻兵繳納了巨額的賠償金和海量的資源之後,長孫無忌便再次與其達成了盟約。
長孫無忌聘請這些吐蕃蠻兵,幫助大唐鎮壓這些抗議的百姓,所獲得的的利益,大家二一添作五平分。
對此,吐蕃方麵甚是欣喜。
新任國師鬆讚頌當即便派兵幫助大唐鎮壓各處起義軍和抵抗的百姓。
在此之前,吐蕃的這支蠻兵,因為深入大唐,與吐蕃本土失去了聯係,所以在攻下梁州之後,便想自立稱王。
隻不過,老國師剛將自己的意思說出,當晚就被新國師鬆讚頌帶人亂刀砍死在了刺史府中。
第二天,鬆讚頌便對外宣布,自己繼任新國師,依舊服從大唐的領導和指揮。
當然,這些也隻是說說罷了。
你大唐若是真不識好歹,帶人前來傳令或者有什麽非分之想,他麾下的幾萬士卒,會分分鍾教你做人的。
隻不過,鬆讚頌給了大唐體麵,大唐這邊自然也不能不表示。
於是,在消息傳回長安的當天,長孫無忌就代表新皇下旨,狠狠的稱讚了鬆讚頌一番,承認了對方新國師的身份。
而後又賜下大量的寶物和補償,幾乎把李世民的內帑一下子掏空。
在收到了長孫無忌送來的補償之後,鬆讚頌很是滿意,當天便和派去的使節達成了秘密協議。
第二天便起兵拔營,前往大唐各處,開始鎮壓起義。
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存活在世,就在靈州的消息也開始慢慢的流傳開來。
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相信,可當李世民親自在人前現身,當一個個大唐官員,收到李世民的親筆信,以及蓋有自己私章的信件時,不得不讓人有所懷疑。
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世民舉起了撥亂反正的大旗,對外宣布了長孫無忌的數十條罪名。
其中包括謀害他這個皇帝和太子李治,以及陷害長孫皇後,另立傀儡皇帝,施行苛捐雜稅,荼毒百姓等數十條罪證。
消息一出,舉世嘩然。
一些不明真相,或者另有圖謀之人開始在各地起兵,打著清君側,誅叛逆的旗號,紛紛響應李世民的號召。
而原本占領了整個山南東道,準備偃旗息鼓的崔盈盈和林菀,見大唐這麽熱鬧,便想趁機分上一杯羹。
豈料,剛準備繼續增兵,卻聽後方來報,說蘇定方在揚州佯裝被薛仁貴擊敗,一路接連退守壽州和光州。
而後出其不意,突發奇兵,攻打鄂州,打了聯軍一個措手不及。
薛仁貴在得知蘇定方佯敗,攻打鄂州的時候,非但沒有幫忙牽製,反倒是分兵江寧,大有與北周齊頭並進,拿下江南兩道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