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劉瑾率先就朝著自己發難,顯然是打著擊敗清流文官最強勢的代表,也就是自己,進而瓦解清流文官,使得大權重新被他掌握。
隻是楊廷和思慮良久,他也是沒有發現劉瑾能拿出什麽痛腳,來打擊自己,因此他也是有恃無恐,故意繼續扮作憤怒,等劉瑾的攻訐之詞子虛烏有的時候,就可以反過來以誣告大學士,以及舉止不軌的名義,倒參他一本了。
可惜楊廷和雖然打了這精密的算盤,不料劉瑾的一句話,就讓他以及諸位在場的文官重臣都是齊齊色變。
就聽得劉瑾冷冷一笑,回身朝著正德以及張太後虛行一禮,然後回頭說道:“楊廷和,老臣今日隻想代陛下詢問你,寧夏平叛之戰的真實經過,以及叛臣賊首朱寘鐇如今的下落!”
眾位知情的文官重臣齊齊一驚,不禁都是相互看了一眼。這寧夏平叛的經曆,其實真可謂一波三折。
起先是劉瑾步步緊逼,使得安王迫不得已,率先斬殺了寧夏鎮守太監李增,起兵反抗。不料劉瑾卻是故意如此,帶領數鎮邊軍,會同京軍一起,差點就把安王絞殺。
後來子龍及時到來,不但打破了劉瑾的如意算盤,還與劉瑾一同消失,使得朝臣有了時間反應過來,火速派出楊一清以及與劉瑾已經不和的張永,接管了劉瑾的軍權。
到了這一步,不論是朝臣還是安王,都覺得事態已經可以控製,因此就想著按照之前的密議,故意造成兩軍對峙,對朝廷施壓,搜集證據,於朝會之上扳倒劉瑾。
這個計劃如果進展順利,倒也不算是什麽不好的招數。可惜日月神教亂入,使得這計劃功虧一簣,起義軍更是麵臨生死抉擇,隻能按照楊一清的意思,盡可能保留更多的義軍,喬裝改扮成官軍,來京城圖謀對付劉瑾。
寧夏之事從頭到尾,有許多事情,其實都是不能擺到台麵上來說的。比如安王起兵的原因,比如黃河對峙,兩軍高層私下裏聯係,還有最後楊一清的計策,通通都是不能挑明。
畢竟無論如何,安王起事在朝廷的立場上,就是反叛。
即便他的目地隻是想扳倒劉瑾,還朝廷以清明,在劉瑾沒有徹底下台之前,他這樣的作為就是反叛。
如今劉瑾突然要求楊廷和說出寧夏平叛的始末,卻是有些出乎眾位重臣的意料,那些知道內情的重臣,更是心中惴惴不安,隱隱覺得劉瑾的要求沒有這麽簡單。
楊廷和也是張了張嘴,卻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好在楊一清正在他背後,直接出列說道:“回劉公,楊大學士貴為次輔,平日裏事務繁忙,哪裏能對寧夏之戰的始末都是清楚。正好楊某是這次平叛的主官,有什麽問題,劉公問我也就是了!”
這卻是楊一清知道楊廷和畢竟不能什麽都知道,怕他說漏了嘴,幹脆就自己接過來,出麵與劉瑾周旋。
見楊一清如此,楊廷和自然是有些感激,對他報以感謝的眼神之後,就退到了一旁。
而劉瑾卻在坍圮之上,臉上竟然是笑開了花,好似楊一清出來,他極為高興一般。
“哦?原來楊大人是主官,這倒是極好!”劉瑾好似才剛剛知道一般,滿臉都是得意的笑容說道,“這樣極好,既然楊大人知道一切,那老夫隻代陛下問一條,你與寧夏叛軍,從五月底開始,一直到六月中旬,一直隔河對峙,卻是為何?”
楊一清被劉瑾笑的也是有些心裏發怵,可聽到劉瑾的問題,不禁也是暗自鬆了口氣,這問題他早就有過腹稿,自然不怕。
於是就見得楊一清從容的對皇帝以及張太後行了一禮,然後說道:“回陛下、太後、劉公!本來這平叛重任,是擔在劉公肩頭的,劉公也確實厲害,差點就把剛剛起事的寧夏叛軍,都給剿滅!
不料功虧一簣,在最緊要的關頭,劉公突然失蹤,使得我軍群龍無首,而叛軍又有河套叛逆南下助戰,最終使得局勢反轉,差點就釀成大禍。
在此危急時刻,朝廷與陛下信任微臣,責令微臣與張公公一起,趕赴寧夏,抵擋叛軍。微臣雖然才疏學淺,可也是不敢有負陛下信任,與張公公會同各路援軍,趕赴黃河之後,總算是把寧夏叛軍阻擋在黃河以西,使得他們不能越雷池一步。
期間微臣見叛軍勢大,如若一意強攻,雖然僥幸或許能得勝,可是卻會元氣大傷,令江山社稷蒙受損失。
因此微臣與張公公合計,明裏以談判為名,暗裏卻是派遣細作,分赴寧夏各路叛軍將領那裏,對他們昭示朝廷恩義,並且許諾他們,隻要能反戈一擊,朝廷會既往不咎。
這等計策,微臣也是曾上報內閣,交由陛下聖裁通過,方才實施的。最終總算天佑我大明,陛下聖明,這叛軍之中的河套將領蔣雲鬆,寧夏將領仇鉞深明大義,不肯與叛軍首領朱寘鐇、徐子龍繼續同流合汙下去。
毅然決然的同意了微臣的條件,在決戰之時,臨陣倒戈,終於使得我軍大獲全勝,於斯一戰,斬首朱寘鐇,徐子龍,其餘從逆人員,不計其數!
所以一直對峙半月有餘,非是微臣拖延,實是這計策施展的時間,還請陛下、太後明察!”
說完之後,楊一清一拜到底,倒是顯得極為慷慨激昂。
他早就預料到,劉瑾很可能會借著自己等人曾與寧夏義軍有過和談的名義,來攻訐自己等人,進而牽連李東陽、楊廷和等朝中重臣。
因此早在離開黃河,班師回朝的時候,楊一清就已經與子龍等人商議了如何應對這件事。最終子龍提議,與其掩蓋反而掩蓋不住,還不如就直接說這和談就是計策。
好利用拖延決戰時間,離間蔣雲鬆、仇鉞這些心向朝廷的將領。
楊一清聽完子龍的提議之後,倒是覺得子龍這辦法幾乎無懈可擊,因此也就打好了腹案。
這會兒劉瑾問起,他也是頗為高興,就照著之前的商量,酣暢淋漓的說了出來,心中倒是想著,看劉瑾能拿這件事,如何來做文章。
“哦?原來這一切,都是楊大人的計策啊!”劉瑾也是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不等皇帝、太後說話,就直接說道,“既然如此,那看來老夫收到的密報,都是錯誤的了?”
“密報?什麽密報?”一直未曾出聲的張太後,這會兒卻突然開腔說了句話,她這句話,怎麽看,都好像在配合劉瑾一般。
果然,劉瑾得意的一笑,指了指胖墩墩的穀大用,說道:“回娘娘的話,老臣監管三廠一衛,負責監察天下,其中就包括了西廠!穀大用任西廠廠公,之前他曾匯報過一條消息給老臣,隻是老臣覺得過於驚駭,一直未曾上報,隻想著查證之後,再來報給陛下與娘娘知曉。
可如今事情有變,老臣擔心朝中被心懷不軌的人控製,不得不冒死站了出來,想要為朝廷撥亂反正,還請娘娘恩準!赦免老臣的罪責!”
“哦?”張太後也好似第一次知道一般,臉色一變,出聲說道,“到底是什麽情報,卻讓你這位內廷內相都不敢公之於眾,真是奇哉怪也!說出來吧!隻要你說的都是真的,哀家可以做主,赦免你的一切罪過,陛下,你說是麽?”
說到最後,張太後又象征性的看著正德,對他問上了一句。
這對別人問話,一直不理不睬的正德,這會兒卻出人意料的點了點頭,還用著奇怪的腔調,說到:“劉公最是忠心,他說的肯定不是錯的,朕可以赦免接下來他的罪過!”
“謝陛下,太後娘娘!”劉瑾也是歡呼雀躍,深深行了一禮,然後才直起身來,緩緩從袖口之中,抽出一封信紙,然後恭恭敬敬的遞向皇帝與太後的方向,顯然是要給他們查閱的。
此刻立在皇帝與太後身邊的,卻是八虎之一的羅祥。
這人在八虎之中,最是低調,偶爾貪貪財貨,卻是野心最小的一個。
隻是他也知道樹大好乘涼的道理,也知道如果劉瑾不倒,對自己這樣老實本分的人,會多照顧一些。
所以他一直以來,都是積極的靠向劉瑾,可以說是八虎之中,除了魏彬之外,第一個在劉瑾麵前以臣屬自居的一個。
見得劉瑾遞來這信紙,雖然沒有事先通知,可他也是頗為乖覺,上前走上兩步,直接把這信紙接了過來,然後又轉呈到禦案之上,恭敬的請正德禦覽。
正德皇帝一直神遊物外,讓人好似以為他已經被人掉包一般。可在這信紙遞上來之後,他卻突然來了興致,直接就拿起信紙,拆開來看。
坍圮之下的楊一清等人都是覺得奇怪,這正德皇帝怎麽忽爾正常,忽爾失神,難道宮裏發生了什麽自己等人不知道的事麽?
隻是他們雖然心裏有疑問,可這會兒一眾重臣會首,即便是李東陽也不敢造次,因此楊一清等人隻得屏住呼吸,等待著正德皇帝看完那信紙。
隻是楊廷和思慮良久,他也是沒有發現劉瑾能拿出什麽痛腳,來打擊自己,因此他也是有恃無恐,故意繼續扮作憤怒,等劉瑾的攻訐之詞子虛烏有的時候,就可以反過來以誣告大學士,以及舉止不軌的名義,倒參他一本了。
可惜楊廷和雖然打了這精密的算盤,不料劉瑾的一句話,就讓他以及諸位在場的文官重臣都是齊齊色變。
就聽得劉瑾冷冷一笑,回身朝著正德以及張太後虛行一禮,然後回頭說道:“楊廷和,老臣今日隻想代陛下詢問你,寧夏平叛之戰的真實經過,以及叛臣賊首朱寘鐇如今的下落!”
眾位知情的文官重臣齊齊一驚,不禁都是相互看了一眼。這寧夏平叛的經曆,其實真可謂一波三折。
起先是劉瑾步步緊逼,使得安王迫不得已,率先斬殺了寧夏鎮守太監李增,起兵反抗。不料劉瑾卻是故意如此,帶領數鎮邊軍,會同京軍一起,差點就把安王絞殺。
後來子龍及時到來,不但打破了劉瑾的如意算盤,還與劉瑾一同消失,使得朝臣有了時間反應過來,火速派出楊一清以及與劉瑾已經不和的張永,接管了劉瑾的軍權。
到了這一步,不論是朝臣還是安王,都覺得事態已經可以控製,因此就想著按照之前的密議,故意造成兩軍對峙,對朝廷施壓,搜集證據,於朝會之上扳倒劉瑾。
這個計劃如果進展順利,倒也不算是什麽不好的招數。可惜日月神教亂入,使得這計劃功虧一簣,起義軍更是麵臨生死抉擇,隻能按照楊一清的意思,盡可能保留更多的義軍,喬裝改扮成官軍,來京城圖謀對付劉瑾。
寧夏之事從頭到尾,有許多事情,其實都是不能擺到台麵上來說的。比如安王起兵的原因,比如黃河對峙,兩軍高層私下裏聯係,還有最後楊一清的計策,通通都是不能挑明。
畢竟無論如何,安王起事在朝廷的立場上,就是反叛。
即便他的目地隻是想扳倒劉瑾,還朝廷以清明,在劉瑾沒有徹底下台之前,他這樣的作為就是反叛。
如今劉瑾突然要求楊廷和說出寧夏平叛的始末,卻是有些出乎眾位重臣的意料,那些知道內情的重臣,更是心中惴惴不安,隱隱覺得劉瑾的要求沒有這麽簡單。
楊廷和也是張了張嘴,卻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好在楊一清正在他背後,直接出列說道:“回劉公,楊大學士貴為次輔,平日裏事務繁忙,哪裏能對寧夏之戰的始末都是清楚。正好楊某是這次平叛的主官,有什麽問題,劉公問我也就是了!”
這卻是楊一清知道楊廷和畢竟不能什麽都知道,怕他說漏了嘴,幹脆就自己接過來,出麵與劉瑾周旋。
見楊一清如此,楊廷和自然是有些感激,對他報以感謝的眼神之後,就退到了一旁。
而劉瑾卻在坍圮之上,臉上竟然是笑開了花,好似楊一清出來,他極為高興一般。
“哦?原來楊大人是主官,這倒是極好!”劉瑾好似才剛剛知道一般,滿臉都是得意的笑容說道,“這樣極好,既然楊大人知道一切,那老夫隻代陛下問一條,你與寧夏叛軍,從五月底開始,一直到六月中旬,一直隔河對峙,卻是為何?”
楊一清被劉瑾笑的也是有些心裏發怵,可聽到劉瑾的問題,不禁也是暗自鬆了口氣,這問題他早就有過腹稿,自然不怕。
於是就見得楊一清從容的對皇帝以及張太後行了一禮,然後說道:“回陛下、太後、劉公!本來這平叛重任,是擔在劉公肩頭的,劉公也確實厲害,差點就把剛剛起事的寧夏叛軍,都給剿滅!
不料功虧一簣,在最緊要的關頭,劉公突然失蹤,使得我軍群龍無首,而叛軍又有河套叛逆南下助戰,最終使得局勢反轉,差點就釀成大禍。
在此危急時刻,朝廷與陛下信任微臣,責令微臣與張公公一起,趕赴寧夏,抵擋叛軍。微臣雖然才疏學淺,可也是不敢有負陛下信任,與張公公會同各路援軍,趕赴黃河之後,總算是把寧夏叛軍阻擋在黃河以西,使得他們不能越雷池一步。
期間微臣見叛軍勢大,如若一意強攻,雖然僥幸或許能得勝,可是卻會元氣大傷,令江山社稷蒙受損失。
因此微臣與張公公合計,明裏以談判為名,暗裏卻是派遣細作,分赴寧夏各路叛軍將領那裏,對他們昭示朝廷恩義,並且許諾他們,隻要能反戈一擊,朝廷會既往不咎。
這等計策,微臣也是曾上報內閣,交由陛下聖裁通過,方才實施的。最終總算天佑我大明,陛下聖明,這叛軍之中的河套將領蔣雲鬆,寧夏將領仇鉞深明大義,不肯與叛軍首領朱寘鐇、徐子龍繼續同流合汙下去。
毅然決然的同意了微臣的條件,在決戰之時,臨陣倒戈,終於使得我軍大獲全勝,於斯一戰,斬首朱寘鐇,徐子龍,其餘從逆人員,不計其數!
所以一直對峙半月有餘,非是微臣拖延,實是這計策施展的時間,還請陛下、太後明察!”
說完之後,楊一清一拜到底,倒是顯得極為慷慨激昂。
他早就預料到,劉瑾很可能會借著自己等人曾與寧夏義軍有過和談的名義,來攻訐自己等人,進而牽連李東陽、楊廷和等朝中重臣。
因此早在離開黃河,班師回朝的時候,楊一清就已經與子龍等人商議了如何應對這件事。最終子龍提議,與其掩蓋反而掩蓋不住,還不如就直接說這和談就是計策。
好利用拖延決戰時間,離間蔣雲鬆、仇鉞這些心向朝廷的將領。
楊一清聽完子龍的提議之後,倒是覺得子龍這辦法幾乎無懈可擊,因此也就打好了腹案。
這會兒劉瑾問起,他也是頗為高興,就照著之前的商量,酣暢淋漓的說了出來,心中倒是想著,看劉瑾能拿這件事,如何來做文章。
“哦?原來這一切,都是楊大人的計策啊!”劉瑾也是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不等皇帝、太後說話,就直接說道,“既然如此,那看來老夫收到的密報,都是錯誤的了?”
“密報?什麽密報?”一直未曾出聲的張太後,這會兒卻突然開腔說了句話,她這句話,怎麽看,都好像在配合劉瑾一般。
果然,劉瑾得意的一笑,指了指胖墩墩的穀大用,說道:“回娘娘的話,老臣監管三廠一衛,負責監察天下,其中就包括了西廠!穀大用任西廠廠公,之前他曾匯報過一條消息給老臣,隻是老臣覺得過於驚駭,一直未曾上報,隻想著查證之後,再來報給陛下與娘娘知曉。
可如今事情有變,老臣擔心朝中被心懷不軌的人控製,不得不冒死站了出來,想要為朝廷撥亂反正,還請娘娘恩準!赦免老臣的罪責!”
“哦?”張太後也好似第一次知道一般,臉色一變,出聲說道,“到底是什麽情報,卻讓你這位內廷內相都不敢公之於眾,真是奇哉怪也!說出來吧!隻要你說的都是真的,哀家可以做主,赦免你的一切罪過,陛下,你說是麽?”
說到最後,張太後又象征性的看著正德,對他問上了一句。
這對別人問話,一直不理不睬的正德,這會兒卻出人意料的點了點頭,還用著奇怪的腔調,說到:“劉公最是忠心,他說的肯定不是錯的,朕可以赦免接下來他的罪過!”
“謝陛下,太後娘娘!”劉瑾也是歡呼雀躍,深深行了一禮,然後才直起身來,緩緩從袖口之中,抽出一封信紙,然後恭恭敬敬的遞向皇帝與太後的方向,顯然是要給他們查閱的。
此刻立在皇帝與太後身邊的,卻是八虎之一的羅祥。
這人在八虎之中,最是低調,偶爾貪貪財貨,卻是野心最小的一個。
隻是他也知道樹大好乘涼的道理,也知道如果劉瑾不倒,對自己這樣老實本分的人,會多照顧一些。
所以他一直以來,都是積極的靠向劉瑾,可以說是八虎之中,除了魏彬之外,第一個在劉瑾麵前以臣屬自居的一個。
見得劉瑾遞來這信紙,雖然沒有事先通知,可他也是頗為乖覺,上前走上兩步,直接把這信紙接了過來,然後又轉呈到禦案之上,恭敬的請正德禦覽。
正德皇帝一直神遊物外,讓人好似以為他已經被人掉包一般。可在這信紙遞上來之後,他卻突然來了興致,直接就拿起信紙,拆開來看。
坍圮之下的楊一清等人都是覺得奇怪,這正德皇帝怎麽忽爾正常,忽爾失神,難道宮裏發生了什麽自己等人不知道的事麽?
隻是他們雖然心裏有疑問,可這會兒一眾重臣會首,即便是李東陽也不敢造次,因此楊一清等人隻得屏住呼吸,等待著正德皇帝看完那信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