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城裏已是半夜,譚琮還在夜市流連忘返,知道譚琳回來,喊他們一起吃夜宵。
他說:“我們點了一桌子菜吃不完,快來幫忙吃。”
譚琳本來想早點休息的,但經過中午的那一番,她跟周懷民變得不清不楚,她有點怕和他獨處一室,就借口說晚飯沒吃飽,讓司機送她去夜市。到了地方,周懷民跟她一道下了車,尋去譚琮所說的大牌檔。
喧囂的夜市氣場,把夜的清冷轉化成火熱。琳琅滿目的葷素鹵味鋪排在店門前,油滋滋的勾人食欲。旺火爆炒的鐵鍋,噴香的食材在鍋裏翻騰,揮散出誘人的人間煙火。這下譚琳真感覺餓了。
到了大牌檔,隻見譚琮和周潛點了滿桌子菜,好多幾乎沒動過,譚琳兩人剛坐下,一大鍋海鮮粥又端上了桌,譚琳說隻怕他們四個吃不完。周懷民打了個電話,不久,他的幾個助理樂嗬嗬地過來了。
周懷民在屬下麵前有無形威信,卻沒有架子,現在是下班時間,他們可以挽起袖子,坐一起喝啤酒講笑話。在座的人都可以說是見多識廣,去的地方多了,什麽怪人怪事都能遇到。會計師就說起他在巴西遇到的一位男子,他擺了個地攤,賣東西不跟人討價還價,隻劃拳,誰贏誰說了算。
一提到猜拳,譚琮就興奮了,他非要拉人跟他一起玩新學的猜拳方式。譚琳手腦協調速度不夠快,被灌了幾杯之後再也不玩了。
滿桌子菜在八個人的努力下,漸漸變少,譚琮有了加菜的借口,把外頭見到的沒吃過的菜全要了一份。譚琳每樣吃一兩口就吃撐了,譚琮周潛兩個大男孩活動量大,又還在長個兒,食量驚人,周懷民幾個是工作狂,成天滿負荷從事腦力勞動,熱量需求高,戰鬥力也是不俗。但即便這樣還是沒把菜吃完,最後隻得打包給司機們。
次日,譚琳睡到早午時分,周懷民已出門了。譚琮租了車,姐弟倆打算輪流開車,前往譚家故裏。
他們昨晚已知會過周懷民會在今天啟程,所以譚琳隻是給他發了條短信,就算是道了別。周懷民每天會收到無數條短信和郵件,即便有助理幫他過濾,他還是無暇逐條回複,譚琳的這條短信送過去不久,他打來電話。
“什麽時候回紐約?”他問。
“還沒定。”
“忙完了告訴我。”
“你有什麽安排嗎?”
“還沒定。”
她笑笑,就說到時再說吧。
此時還屬於工作日,清明的返鄉人潮尚未形成,高速一路通暢,途徑大型服務區時,譚琮還買了不少土特產。
譚琮跟她說起楚家的事。
楚家今年也要大祭祀。
楚家自稱是廣府人,但他們的祭祀地點不在廣東,而在東南亞。對這一怪異現象,楚家人一直三緘其口,幾十年上百年的交情都不能讓他們開口說明。譚琮認識楚冉那麽久,自然也曾問過楚冉,但他隻以一句“沒什麽好說的”打發了他。
路途遙遙,車裏無聊,譚琮就想研究研究這個現象的原因。
“他有跟你說過嗎?”他問。
“沒有。”
“他居然連你都不說。”
譚琳以為弟弟看出了什麽,壓著眉頭問:“為什麽這麽說?”
“比起我,他更加不會提防你。”
譚琳還在猶疑,譚琮又道:“說了你別生氣,女性在我們眼裏是弱者,屬於保護動物,誰會去提防你們呢?”
“且!大男人主義。紅顏禍水,禍國殃民沒聽過麽?”
譚琮哈哈笑道:“不過是一幫男人在推卸責任罷了。連這點擔當都沒有,他們國家不亡才怪。”
其實譚琳從沒問過楚冉這個問題。她對這事好奇的時候,楚冉才幾歲,她怎麽可能去問他呢?等到楚冉能溝通了,她已把這事置之腦後了。
高速行車速度快,他們要去的漳州比周懷民老家要遠,也就三個多小時便到了。他們沒有進市區,而是在gps指點下去到一處海濱度假區,他們譚家將此地作為族人的臨時聚集點。
跟譚琮這個吃貨在一起,永遠別想逃出美食的深臼。在吃吃喝喝的等候中,譚琳開始為自己的體重和腰圍愁苦時,祭拜的日子終於到了。清明那天天未亮,一眾譚家族人就組成車隊出發,前往故裏。
譚家故鄉曾是個小漁村,名叫小嵩村。現在靠打漁為生的漁民幾乎絕跡,村裏人多數都是出務工,積攢一筆資財後蓋幾層小樓,建成民宿供城裏人前來度周末,以此補貼生計。
而村委會也有意發展旅遊經濟,各處都收拾得幹幹淨淨。
譚家車隊在指定停車場停住,村長等村領導已等候在此。譚家海外本竹堂的族人一一下了車,譚耀德負責與村長們寒暄,其餘人跟著他們走去祠堂。
路邊的小花壇,民宿小院的花木柵欄,牆上的留言板俱都小有風情,若不細聽村人所說語言,還會以為是到了東南亞某個旅遊區。
距離上次大祭祀已有五年,本竹堂的人不禁感慨家鄉這幾年的大變化。
譚家祠堂位於一角大礁石上,三麵環海。海風淩烈,海水侵蝕度強,祠堂需得年年修繕,才能維持光鮮麵貌。本竹堂每年都有固定經費寄回家鄉,為此盡一份力。
祭祀程序是固定的,族人們按輩分排隊,輪流給祖宗上香。邊上有人吟唱家鄉小調,講述著祖輩出海覓食的艱辛。有些心思細膩的族人,或是有感而發的老者,在這種淳樸古老的歌聲裏落下了眼淚。
他們這群背井離鄉的遊子,何嚐不是經曆過幾番風雨,才於海外覓得一席落腳之處。
一群人即將拜完,祠堂門口又有人唱名:
“譚家海外本竹堂譚堯勤,攜族人前來祭拜先祖!”
譚琳與其他族人麵麵相覷,竊竊私語開始在祠堂內形成嗡嗡聲。最後大家不約而同地看向村長。此位村長同時也是小嵩村譚家雙賢堂的族長譚智觀。
譚智觀過去迎上譚堯勤,說:“堯勤老弟,今天怎麽這麽早?不是說好中午過來的嗎?”
“起了個大早,就早點過來,免得堵車遲到了反而不好。”
“這個……”譚智觀為難地看向譚琳這邊的人。
譚堯勤是譚琳的伯父,隻是他不滿譚耀德擔任族長後的一些決定,便與譚耀德分了家。不過他仍以本竹堂的人自居。
往年每次祭拜,村長都會刻意把兩撥人的祭拜時間錯開,免得起紛爭,卻想不到這次譚堯勤來得這麽早,像是故意撞過來的。
他說:“我們點了一桌子菜吃不完,快來幫忙吃。”
譚琳本來想早點休息的,但經過中午的那一番,她跟周懷民變得不清不楚,她有點怕和他獨處一室,就借口說晚飯沒吃飽,讓司機送她去夜市。到了地方,周懷民跟她一道下了車,尋去譚琮所說的大牌檔。
喧囂的夜市氣場,把夜的清冷轉化成火熱。琳琅滿目的葷素鹵味鋪排在店門前,油滋滋的勾人食欲。旺火爆炒的鐵鍋,噴香的食材在鍋裏翻騰,揮散出誘人的人間煙火。這下譚琳真感覺餓了。
到了大牌檔,隻見譚琮和周潛點了滿桌子菜,好多幾乎沒動過,譚琳兩人剛坐下,一大鍋海鮮粥又端上了桌,譚琳說隻怕他們四個吃不完。周懷民打了個電話,不久,他的幾個助理樂嗬嗬地過來了。
周懷民在屬下麵前有無形威信,卻沒有架子,現在是下班時間,他們可以挽起袖子,坐一起喝啤酒講笑話。在座的人都可以說是見多識廣,去的地方多了,什麽怪人怪事都能遇到。會計師就說起他在巴西遇到的一位男子,他擺了個地攤,賣東西不跟人討價還價,隻劃拳,誰贏誰說了算。
一提到猜拳,譚琮就興奮了,他非要拉人跟他一起玩新學的猜拳方式。譚琳手腦協調速度不夠快,被灌了幾杯之後再也不玩了。
滿桌子菜在八個人的努力下,漸漸變少,譚琮有了加菜的借口,把外頭見到的沒吃過的菜全要了一份。譚琳每樣吃一兩口就吃撐了,譚琮周潛兩個大男孩活動量大,又還在長個兒,食量驚人,周懷民幾個是工作狂,成天滿負荷從事腦力勞動,熱量需求高,戰鬥力也是不俗。但即便這樣還是沒把菜吃完,最後隻得打包給司機們。
次日,譚琳睡到早午時分,周懷民已出門了。譚琮租了車,姐弟倆打算輪流開車,前往譚家故裏。
他們昨晚已知會過周懷民會在今天啟程,所以譚琳隻是給他發了條短信,就算是道了別。周懷民每天會收到無數條短信和郵件,即便有助理幫他過濾,他還是無暇逐條回複,譚琳的這條短信送過去不久,他打來電話。
“什麽時候回紐約?”他問。
“還沒定。”
“忙完了告訴我。”
“你有什麽安排嗎?”
“還沒定。”
她笑笑,就說到時再說吧。
此時還屬於工作日,清明的返鄉人潮尚未形成,高速一路通暢,途徑大型服務區時,譚琮還買了不少土特產。
譚琮跟她說起楚家的事。
楚家今年也要大祭祀。
楚家自稱是廣府人,但他們的祭祀地點不在廣東,而在東南亞。對這一怪異現象,楚家人一直三緘其口,幾十年上百年的交情都不能讓他們開口說明。譚琮認識楚冉那麽久,自然也曾問過楚冉,但他隻以一句“沒什麽好說的”打發了他。
路途遙遙,車裏無聊,譚琮就想研究研究這個現象的原因。
“他有跟你說過嗎?”他問。
“沒有。”
“他居然連你都不說。”
譚琳以為弟弟看出了什麽,壓著眉頭問:“為什麽這麽說?”
“比起我,他更加不會提防你。”
譚琳還在猶疑,譚琮又道:“說了你別生氣,女性在我們眼裏是弱者,屬於保護動物,誰會去提防你們呢?”
“且!大男人主義。紅顏禍水,禍國殃民沒聽過麽?”
譚琮哈哈笑道:“不過是一幫男人在推卸責任罷了。連這點擔當都沒有,他們國家不亡才怪。”
其實譚琳從沒問過楚冉這個問題。她對這事好奇的時候,楚冉才幾歲,她怎麽可能去問他呢?等到楚冉能溝通了,她已把這事置之腦後了。
高速行車速度快,他們要去的漳州比周懷民老家要遠,也就三個多小時便到了。他們沒有進市區,而是在gps指點下去到一處海濱度假區,他們譚家將此地作為族人的臨時聚集點。
跟譚琮這個吃貨在一起,永遠別想逃出美食的深臼。在吃吃喝喝的等候中,譚琳開始為自己的體重和腰圍愁苦時,祭拜的日子終於到了。清明那天天未亮,一眾譚家族人就組成車隊出發,前往故裏。
譚家故鄉曾是個小漁村,名叫小嵩村。現在靠打漁為生的漁民幾乎絕跡,村裏人多數都是出務工,積攢一筆資財後蓋幾層小樓,建成民宿供城裏人前來度周末,以此補貼生計。
而村委會也有意發展旅遊經濟,各處都收拾得幹幹淨淨。
譚家車隊在指定停車場停住,村長等村領導已等候在此。譚家海外本竹堂的族人一一下了車,譚耀德負責與村長們寒暄,其餘人跟著他們走去祠堂。
路邊的小花壇,民宿小院的花木柵欄,牆上的留言板俱都小有風情,若不細聽村人所說語言,還會以為是到了東南亞某個旅遊區。
距離上次大祭祀已有五年,本竹堂的人不禁感慨家鄉這幾年的大變化。
譚家祠堂位於一角大礁石上,三麵環海。海風淩烈,海水侵蝕度強,祠堂需得年年修繕,才能維持光鮮麵貌。本竹堂每年都有固定經費寄回家鄉,為此盡一份力。
祭祀程序是固定的,族人們按輩分排隊,輪流給祖宗上香。邊上有人吟唱家鄉小調,講述著祖輩出海覓食的艱辛。有些心思細膩的族人,或是有感而發的老者,在這種淳樸古老的歌聲裏落下了眼淚。
他們這群背井離鄉的遊子,何嚐不是經曆過幾番風雨,才於海外覓得一席落腳之處。
一群人即將拜完,祠堂門口又有人唱名:
“譚家海外本竹堂譚堯勤,攜族人前來祭拜先祖!”
譚琳與其他族人麵麵相覷,竊竊私語開始在祠堂內形成嗡嗡聲。最後大家不約而同地看向村長。此位村長同時也是小嵩村譚家雙賢堂的族長譚智觀。
譚智觀過去迎上譚堯勤,說:“堯勤老弟,今天怎麽這麽早?不是說好中午過來的嗎?”
“起了個大早,就早點過來,免得堵車遲到了反而不好。”
“這個……”譚智觀為難地看向譚琳這邊的人。
譚堯勤是譚琳的伯父,隻是他不滿譚耀德擔任族長後的一些決定,便與譚耀德分了家。不過他仍以本竹堂的人自居。
往年每次祭拜,村長都會刻意把兩撥人的祭拜時間錯開,免得起紛爭,卻想不到這次譚堯勤來得這麽早,像是故意撞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