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攤丁入畝改革的推行,朝堂上下,都在穩固而又緩慢的進行中,隻是在一些士紳私下的書信中,多有誹議當今天子之事。


    武進坤也早就被描繪成了酷吏,惡吏一般的存在,至於陸平,那就是個鷹犬,恨不得每日生食一對童男童女的心肝。


    但是這般隱晦的宣傳,並沒有在各地形成輿論,畢竟現在的乾朝可不是前明可比,如今的報紙成天大篇幅宣傳,讓士紳的影響力沒有了曾經那般可以左右朝廷的力量。


    …………


    天津港外,六艘西夷的船隻,漂浮在海麵上。


    看這七艘船的旗幟,兩艘葡萄牙,三艘荷蘭船,兩艘西班牙船。


    現在的海上,各國之間,矛盾重重,這三國船隻能聚集在一起,也是一個極為少見的現象。


    三國之所以齊齊來到天津港外,主要也是因為鄭氏在海上愈發的霸道,讓他們越來越感覺吃不消了。


    鄭成功在歸順乾朝後,在福建雖然鄭家的力量還很強大,但是隨著官員任命,軍隊入駐,鄭成功知道,再這般下去,不出三十年,鄭家將很難再影響到福建了。


    因此,在征遼戰役結束後,鄭成功請求回返福建,而一回到福建的鄭成功,就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建設呂宋上。


    而鄭氏的力量一放在呂宋,那就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在巴達維亞一帶的荷蘭人。


    因此,經過荷蘭駐巴達維亞總督如翰燧格的聯絡牽線,這些夷人決定繞過鄭成功這個強硬分子,直接和東方這個古老帝國的統治者進行聯絡。


    如翰燧格認為,鄭成功既然都臣服乾朝,那麽乾朝的皇帝必然可以命令,以及控製鄭家。


    而且經過查閱了許多資料,如翰燧格覺得東方的皇帝,都很自大,隻要他們謙虛一點,多奉承一些,隻要哄的乾朝皇帝一高興,說不定連呂宋都可以送給他們。


    因此如翰燧格聯絡了西班牙,葡萄牙人,以要向乾朝天子上貢的名義,要求鄭家放開海路。


    而這個要求,確實讓鄭成功無法拒絕,因此,鄭成功一麵遣派快船向朝廷報信,一麵則密切監視夷人船隻。


    而這則消息傳至京城,朝堂之上,氣氛熱烈非凡,讓前段時間因為孔家一事,而有些沉悶的朝堂,也變的喜氣洋洋起來。


    群臣聞之,紛紛上書,不是說我朝威望遠播萬裏,就是言我朝以仁德治天下,四方來朝,萬邦鹹服雲雲。


    熱鬧了幾日後,劉勳春在朝堂上,諫言道:“今西夷諸國,不辭萬裏,遠涉重洋,攜禮而來進貢,足見我朝之威望,已震四海,此乃陛下德被蒼生,方有此等盛事。”


    隨後劉勳春話鋒一轉,表示朝廷要以厚禮回贈,方顯我朝之安定,百姓之富庶,而劉勳春的話,群臣多有附和之意。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頌聲盈耳,仿佛幾個西夷的到來,就可以證明乾朝威望極盛一般。


    其實對一個帝國而言,適當的禮尚往來並無不妥,即便是略有吃虧也無妨,隻要不是當一個冤大頭就行。


    孟浚雖然對幾個西夷的到來並沒什麽好感,特別是荷蘭人,當初孟浚還想找荷蘭人買船,結果荷蘭人給自己報了六十萬兩一艘船的天價,簡直就是把自己當冤大頭,不過,這般人既然千裏迢迢的來了,那就聽聽目的也無妨。


    隨著朝廷的旨意下達,天津港允許夷人船隻靠岸,並為其配備馬車,用來運輸夷人上貢的寶物。


    天津的各級官員興致勃勃的看著一件又一件的貢品被裝上去,其中不少皆是中原稀奇罕見的玩意。


    負責記錄貢品的官員和負責通譯之人,為了貢品的名詞不時起了爭執,因此耗費的時間有些多。


    直到兩日後,西夷貢品名冊才被先行送入京師,而貢品,則隨夷人一同入京。


    在宮中,孟浚看著長長的名冊,忍不住笑道:“這幫夷人,欺軟怕硬,隻知錦上添花,卻從不願雪中送炭。”


    說完後,孟浚將名單扔在桌上,並示意孟必安拿起來看看。


    孟必安恭敬拿出名單,隻見開頭寫著:“哆囉絨,倭緞十二匹,嗶嘰緞二十匹,西洋布三十四匹”


    孟必安疑惑的問道:“陛下,這都是什麽玩意,什麽叫哆囉絨?嗶嘰緞?”


    孟浚淡淡的說:“就是羊毛織物一類的,可以用作地毯。”


    孟必安哦了一聲,隨後繼續看下去“花番巴六塊,花小絨六塊,鍍金洋景亭一座,自鳴鍾兩架,樂鍾兩架,掛鍾兩架,鼻煙壺盒六件,玻璃棋盤兩副,珍珠兩顆,小珍珠手串二串,鑲金瑪瑙牙簽筒一件。”


    隨後孟必安又翻了一頁,後麵都是寫的什麽琉璃畫,掛屏畫,什麽桌屏畫一類的玩意,而最後一頁則是一些香料,漆器,香水、琺琅,繪畫,寶石,酒類,藥品等等。


    不說貴重與否,但至少在明麵上,這如翰燧格還是上了點心思的。


    孟必安合上名冊,皺著眉頭,問道:“陛下,可是覺得這些夷人心懷不軌?”


    孟浚道:“前些時日,青鸞衛不是密奏,說南安郡王在暗中鼓勵福建之民,移居呂宋,說是南安郡王對遷移者,待遇頗厚,每戶三口,賜田一百畝,又賜可足用兩年之糧,還有銀錢所贈,五口之家,則賞賜翻倍。”


    孟必安有些不解,問道:“是啊,當初我還問過陛下,要不要暗中阻攔,陛下你不是說讓鄭家放手施為,甚至還要給其方便,可這又和夷人上貢有什麽關係?”


    “鄭家暗中鼓勵百姓遷移呂宋,這就說明鄭家已經將精力放在呂宋,而這就讓巴達維亞的佛朗機人感受到了威脅,這些夷人過來,九成九,就是為了鄭家的事而來的!”孟浚很有把握的說道。


    孟必安停頓了片刻,最後還是問了出來:“陛下,鄭家遷移百姓,是否有不軌之心?”


    孟浚瞥了一眼孟必安,淡淡的說道:“隻要鄭家不是以強硬手段遷移百姓,朕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至於野心,這位南安郡王何時沒有野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義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筆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筆道人並收藏南明義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