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格丹大公一路倉皇逃竄,他多少年了,都不曾這麽狼狽過,雅克薩城一戰,他就沒了一千多部下,因為他很清楚,羅刹在遠東的力量還很微弱,這一千人的損失,對他而言,已是難以承受的重創。
波格丹帶著四百餘哥薩克騎兵撤往尼布楚,這一場衝突,對雙方而言或許隻是一次輕微的碰撞,還談不上雙方進行大規模衝突的時候。
麵對羅刹在遠東地區的諸多據點,趙用平覺得繼續帶乾軍主力去圍剿的話,成本有些太大,補給也極為不便。
因此麵對這種並非常規的戰爭,趙用平以劉坤為將,並以熟悉地形的女真各部為輔,讓他們慢慢的拔除羅刹的各處據點,趙用平則率主力回鎮沈陽,如今清廷剛剛覆滅,趙用平擔心他離開的久了,會有野心之徒,擾亂剛剛安定下來的關外局勢。
趙用平一麵給朝廷報捷,一麵向孟浚提出建議。
趙用平認為,想在遼闊的東北之地,長久的控製當地,那就必須重新築城,並在當地有駐軍,如此一來,才能教化當地百姓,安定四方秩序。
趙用平給孟浚的上疏中,詳細說道:“此地各部縱然臣服,實則心思各異,若任其自流,長此以往,恐複生異誌之人,一如當年之努爾哈赤,遺禍社稷!”
孟浚收到趙用平的上疏後,深感其言之有理,因此同意趙用平在關外築城之議。
但是築城也不是立刻就大興土木開幹,隻是讓朝廷上先期派人勘察地形,還要設計,城防等一係列事務,而且最主要是如今關內混戰了這麽多年,人地矛盾被大大的減少了。百姓在家鄉可以混的好,沒什麽人想要背井離鄉。
而就在天下一片太平之時,遠在緬甸的永曆帝又鬧出了一個大新聞。
此時的緬甸之君,中原譯為賓德勒王,也就是莽達。
永曆朱由榔等人逃到緬甸時,身邊護衛並不多,隻有四百多護衛,但就是這四百多人,還是被緬甸強製收繳兵械。
而到第二年,乾朝已經一統中原,甚至已經發起了平遼之戰,緬甸君臣的態度也逐漸轉變,緬甸君臣一致認為,緬甸若是繼續收留永曆帝,將來必定會得罪乾朝。
於是莽達就先派了一些臣子,試探的詢問朱由榔。
而朱由榔在逃出永昌時,和大臣劉承胤商議要經緬甸而去投奔安南李成棟。
隻是朱由榔在緬甸,安穩的待了一段時間後,迫在眉睫的生死危機沒有了,他又想起了李成棟曾經逼殺隆武,紹武二帝的舊事。
因此朱由榔又改變了主意,決定先暫時駐陛緬甸,至於暫時多久,朱由榔還沒做好打算。
朱由榔不走了,這就把緬甸君臣弄的有些憋屈,以前大明強盛的時候,緬甸稱臣,那自然沒什麽好說的,但現在朱由榔就等於一個空頭皇帝,莽達也不想卑躬屈膝,他恨不得朱由榔趕緊離開緬甸,愛去哪就去哪。
而就在莽達煩不勝煩時,緬甸王宮中,來了一個特殊的客人,此人就是孟必安。
孟必安當初從京城千裏迢迢跑到雲南去,他就是想替孟浚除掉了朱由榔,但他沒想到,接連數次,朱由榔都從他手中跑了出去。
雖說孟浚對朱由榔已經不在意了,但孟必安還是決定把朱由榔抓回去,讓他公開承認乾朝代明,是天命所歸,名正言順。
孟必安站在殿中,隻是對莽達微微屈身,說了一句:“見過國王。”
可即便如此,莽達卻心中卻沒有任何不滿,他知道眼前的這個人,是如今中原皇帝的起家心腹。
孟必安來到緬甸,隻有一個要求,就是緬甸君臣要把朱由榔移交給乾朝,當然,孟必安這回是沒打算殺了朱由榔,朱由榔現在無論是在緬甸,還是進入了乾朝,隻要他死了,別管咋死的,這口大鍋肯定要扣在乾朝的腦袋上。
孟必安覺得,如今乾朝強大無比,國泰民安,四方安寧,但朱由榔一直待在緬甸也不是辦法,前朝皇帝還在位,特別還是在邊境上,對乾朝內部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威脅的,因此,孟必安覺得把朱由榔帶回去,讓他安穩的待在一個地方,一輩子受到青鸞衛的監視就可以了。
但令孟必安未曾料到,莽達以為乾朝隻要朱由榔一家子,於是其自作主張,決定把那些明朝忠臣,盡數誅殺。
昭武三年,就在孟浚剛剛從關外返回師之時,緬甸國王莽達派人通知朱由榔君臣,讓其明日一早過江,和緬甸國王到河邊共飲水盟誓,以結友好。
李元胤看出其中有詐,因此極力反對,但朱由榔畢竟寄人籬下,受人掣肘,不能不去,隻好派了劉承胤,沐天波兩位大臣和部分官員前去赴約。
次日黎明,劉承胤召集二十幾名官員,護衛百人渡河前往緬軍駐地,進行盟誓的準備。
上午,二十幾名官員,一到達駐地,便被緬兵近千人團團包圍。沐天波知道不測,奪衛士之刀奮起反抗,殺緬兵六人,總兵王升也抓起柴棒還擊,但明軍護衛盡皆無兵刃,又因寡不敵眾,盡數被緬軍所殺。
緬軍殺完渡河之臣後,隨即蜂擁而入朱由榔君臣住所,共誅殺兩百餘人,同時搜掠財物女子,李元胤,曹鮑等將,奮起反擊,連殺緬兵十餘人,但雙拳難敵四手,更何況倉促之下,李元胤等人並未著甲,悉數陣亡。
最後緬兵把朱由榔,太後,皇後,嬪妃,太子等二十餘人集中於一所小屋內,而對其餘人員及扈從官員家屬濫加侮辱,緬兵搜刮已盡時,方有緬甸大臣假惺惺地喝止緬兵:\"王有令在此,不可傷及皇帝。\"
朱由榔經此大劫,已徹底心灰意冷,追隨他而至緬甸的朝臣,已經盡數喪命,大明朝已經是徹底覆滅。
莽達想以此來討好乾朝,於是在昭武三年,五月底,莽達正式將朱由榔及其家屬送交雲南乾軍之手,並上表稱臣。
波格丹帶著四百餘哥薩克騎兵撤往尼布楚,這一場衝突,對雙方而言或許隻是一次輕微的碰撞,還談不上雙方進行大規模衝突的時候。
麵對羅刹在遠東地區的諸多據點,趙用平覺得繼續帶乾軍主力去圍剿的話,成本有些太大,補給也極為不便。
因此麵對這種並非常規的戰爭,趙用平以劉坤為將,並以熟悉地形的女真各部為輔,讓他們慢慢的拔除羅刹的各處據點,趙用平則率主力回鎮沈陽,如今清廷剛剛覆滅,趙用平擔心他離開的久了,會有野心之徒,擾亂剛剛安定下來的關外局勢。
趙用平一麵給朝廷報捷,一麵向孟浚提出建議。
趙用平認為,想在遼闊的東北之地,長久的控製當地,那就必須重新築城,並在當地有駐軍,如此一來,才能教化當地百姓,安定四方秩序。
趙用平給孟浚的上疏中,詳細說道:“此地各部縱然臣服,實則心思各異,若任其自流,長此以往,恐複生異誌之人,一如當年之努爾哈赤,遺禍社稷!”
孟浚收到趙用平的上疏後,深感其言之有理,因此同意趙用平在關外築城之議。
但是築城也不是立刻就大興土木開幹,隻是讓朝廷上先期派人勘察地形,還要設計,城防等一係列事務,而且最主要是如今關內混戰了這麽多年,人地矛盾被大大的減少了。百姓在家鄉可以混的好,沒什麽人想要背井離鄉。
而就在天下一片太平之時,遠在緬甸的永曆帝又鬧出了一個大新聞。
此時的緬甸之君,中原譯為賓德勒王,也就是莽達。
永曆朱由榔等人逃到緬甸時,身邊護衛並不多,隻有四百多護衛,但就是這四百多人,還是被緬甸強製收繳兵械。
而到第二年,乾朝已經一統中原,甚至已經發起了平遼之戰,緬甸君臣的態度也逐漸轉變,緬甸君臣一致認為,緬甸若是繼續收留永曆帝,將來必定會得罪乾朝。
於是莽達就先派了一些臣子,試探的詢問朱由榔。
而朱由榔在逃出永昌時,和大臣劉承胤商議要經緬甸而去投奔安南李成棟。
隻是朱由榔在緬甸,安穩的待了一段時間後,迫在眉睫的生死危機沒有了,他又想起了李成棟曾經逼殺隆武,紹武二帝的舊事。
因此朱由榔又改變了主意,決定先暫時駐陛緬甸,至於暫時多久,朱由榔還沒做好打算。
朱由榔不走了,這就把緬甸君臣弄的有些憋屈,以前大明強盛的時候,緬甸稱臣,那自然沒什麽好說的,但現在朱由榔就等於一個空頭皇帝,莽達也不想卑躬屈膝,他恨不得朱由榔趕緊離開緬甸,愛去哪就去哪。
而就在莽達煩不勝煩時,緬甸王宮中,來了一個特殊的客人,此人就是孟必安。
孟必安當初從京城千裏迢迢跑到雲南去,他就是想替孟浚除掉了朱由榔,但他沒想到,接連數次,朱由榔都從他手中跑了出去。
雖說孟浚對朱由榔已經不在意了,但孟必安還是決定把朱由榔抓回去,讓他公開承認乾朝代明,是天命所歸,名正言順。
孟必安站在殿中,隻是對莽達微微屈身,說了一句:“見過國王。”
可即便如此,莽達卻心中卻沒有任何不滿,他知道眼前的這個人,是如今中原皇帝的起家心腹。
孟必安來到緬甸,隻有一個要求,就是緬甸君臣要把朱由榔移交給乾朝,當然,孟必安這回是沒打算殺了朱由榔,朱由榔現在無論是在緬甸,還是進入了乾朝,隻要他死了,別管咋死的,這口大鍋肯定要扣在乾朝的腦袋上。
孟必安覺得,如今乾朝強大無比,國泰民安,四方安寧,但朱由榔一直待在緬甸也不是辦法,前朝皇帝還在位,特別還是在邊境上,對乾朝內部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威脅的,因此,孟必安覺得把朱由榔帶回去,讓他安穩的待在一個地方,一輩子受到青鸞衛的監視就可以了。
但令孟必安未曾料到,莽達以為乾朝隻要朱由榔一家子,於是其自作主張,決定把那些明朝忠臣,盡數誅殺。
昭武三年,就在孟浚剛剛從關外返回師之時,緬甸國王莽達派人通知朱由榔君臣,讓其明日一早過江,和緬甸國王到河邊共飲水盟誓,以結友好。
李元胤看出其中有詐,因此極力反對,但朱由榔畢竟寄人籬下,受人掣肘,不能不去,隻好派了劉承胤,沐天波兩位大臣和部分官員前去赴約。
次日黎明,劉承胤召集二十幾名官員,護衛百人渡河前往緬軍駐地,進行盟誓的準備。
上午,二十幾名官員,一到達駐地,便被緬兵近千人團團包圍。沐天波知道不測,奪衛士之刀奮起反抗,殺緬兵六人,總兵王升也抓起柴棒還擊,但明軍護衛盡皆無兵刃,又因寡不敵眾,盡數被緬軍所殺。
緬軍殺完渡河之臣後,隨即蜂擁而入朱由榔君臣住所,共誅殺兩百餘人,同時搜掠財物女子,李元胤,曹鮑等將,奮起反擊,連殺緬兵十餘人,但雙拳難敵四手,更何況倉促之下,李元胤等人並未著甲,悉數陣亡。
最後緬兵把朱由榔,太後,皇後,嬪妃,太子等二十餘人集中於一所小屋內,而對其餘人員及扈從官員家屬濫加侮辱,緬兵搜刮已盡時,方有緬甸大臣假惺惺地喝止緬兵:\"王有令在此,不可傷及皇帝。\"
朱由榔經此大劫,已徹底心灰意冷,追隨他而至緬甸的朝臣,已經盡數喪命,大明朝已經是徹底覆滅。
莽達想以此來討好乾朝,於是在昭武三年,五月底,莽達正式將朱由榔及其家屬送交雲南乾軍之手,並上表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