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軍奪取旅順後,相當於殺入了遼東腹地,現在擺在鄭成功和餘有田的麵前有三條路,其一,長驅直入,先破蓋州,再北上遼陽,最後直逼沈陽。
其二,則是往東邊,攻入朝鮮,接應高進庫,共同殲滅博洛。
其三,則是往西,經蓋州,威脅錦州後方,與趙用平大軍,共破寧錦防線,隨後匯合大軍,再圖攻破沈陽。
對此,鄭成功與餘有田持不同意見,鄭成功意長驅北上,擒賊先擒王,一舉攻破沈陽,則清廷立滅。
而餘有田則是持保守態度,他第一選擇是接應高進庫,理由是在平壤的博洛就一萬人,而且高進庫已經包圍了平壤,柿子先撿軟的捏,畢竟寧錦防線上,清軍還是屯有重兵。
其次則是威脅寧錦防線後方,最後才是兵行險招,北上沈陽。
不過,無論怎麽說,如今乾軍的優勢極大,在戰略上,清軍的局勢已經極為不妙,也隻有在寧錦防線上,還能擋住乾軍,無論是朝鮮,還是都爾鼻一帶,清軍都無法長久的阻攔兩路乾軍,更何況現在旅順又出現了新的軍隊。
鄭成功對餘有田的擔憂,嗤之以鼻,這一路的主帥是鄭成功,餘有田隻有建議權,而決策卻是在鄭成功手上。
鄭成功直言:“虜廷已窮途末路,何須畏手畏腳,本王已決定了,直驅沈陽,一舉蕩平遼事!”
隨後,餘有田的一萬火器兵,以及鄭家的一萬步軍,共計兩萬人,一路北上,蓋州,不戰而降。
而在錦州城的拜音圖,聽聞旅順出現乾軍,麵如死灰,大清四麵皆敵,又根本沒有足夠兵力來維持戰線。
拜音圖自防守寧錦防線以來,第一次上書,請求撤離,這條耗盡了無數的朝鮮鄉民的防線,在清廷抵達乾軍的進攻,並沒有發揮什麽太大的作用。
乾朝四麵逼近,消息很快在盛京城中傳開,無論清廷怎麽掩蓋也毫無作用,即便是天天都在報紙上吹噓遼東固若金湯的大清報紙,現在也啞了火。
盛京城中一片混亂,旗人眷屬如喪考妣,城中軍民扶老攜幼,爭相逃離城中。
有一個斷了一隻手的殘疾老旗丁,帶著家人,好不容易的擠出城門。
旁邊的小娃,不禁的問道:“瑪法,我們為什麽要回老家啊?這裏的房子不要了嗎?”
老旗丁看著在官道上,滿滿當當的全是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婦孺老幼,極少年輕的漢子。
無數的八旗眷屬,扶老攜幼,步履蹣跚的走著,或挑著行李和孩子,或推著獨輪車,或坐著騾車,在人群中艱難的行走,這支隊伍,前不見首,後不見尾。
老旗丁渾濁的眼神中,飽含著淚水,他不明白,打了幾十年的仗,他自己丟了一條胳膊,一個兒子戰死在江寧,一個死在湖廣,一個死在關中,還有一個兒子在平壤,聽說現在已經被包圍在城中,生死不知,全家上下,就剩下這麽一個小孫子。
他聽了孫子的話,不禁想到,他到底是為什麽?
許久,他才慢慢的說道:“因為這裏不是我們的家,所以我們才要回到老家!”
小孫子似懂非懂,他並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麽,就好比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常人的身上,那就是一座難以承受的巨石。
而在這個時候,盛京皇宮內,太監和宮女,早已經亂做一團。
福臨想起前幾日,太後深夜對自己說的話,自己沒有當過一天真正的皇帝,可大清似乎就要亡國了,自己就這樣成了一個亡國之君,想到這,他不禁痛哭流涕。
福臨對著孝莊哭道:“額娘,我是不是一個亡國之君啊?”
孝莊撫摸著福臨的頭,語氣堅定的說道:“皇帝,你是大清的皇帝,在外麵,絕對不可以哭泣!”
福臨卻沒法鎮定,他語氣悲涼的說道:“乾軍四麵逼近,我大清卻沒有一絲援兵,城破國亡,怕是不遠了!”
就在這時,殿外一陣喧嘩聲,原來是濟爾哈朗帶著一隊禁衛來到殿外。
濟爾哈朗本來是打算悄悄的準備,先讓皇帝和太後,先行離開盛京,返回赫圖那拉城,可沒想到,消息泄露的如此之快。
濟爾哈朗知道其中定然有青鸞衛的人在推波助瀾,可現在濟爾哈朗已經自顧不暇,既沒有精力去捉拿這些老鼠,也沒有捉拿的意義了。
當務之急,是要將皇帝和太後安全的轉移,現在盛京城中,人心惶惶,雖然還有一萬守軍,可這時候,出城的人幾乎都要堵塞城門了,若是乾軍一隊輕騎趕來,那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這個概率很小,但是濟爾哈朗不敢賭。
一進殿,濟爾哈朗還未說話,孝莊先開口了:“鄭親王,城中局勢如何?”
濟爾哈朗搖搖頭,道:“人心惶惶,八旗眷屬離城甚多,便是城中守軍,也是軍心不安。”
孝莊問道:“國事至此,又當如何?”
濟爾哈朗拜而答道:“請太後,陛下,速速離城,即刻移陛赫圖那拉城。”
孝莊沉聲問道:“盛京真的不可守了嗎?”
濟爾哈朗歎息道:“一旦乾軍兵臨城下,那隻有玉石俱焚一途了。”
在乾朝攻勢愈發浩大之時,濟爾哈朗為了以防萬一,向赫圖那拉城,運送了一小部分的物資和軍械,不過當時隻是一步閑棋,直到乾朝又在旅順開辟了新戰線後,濟爾哈朗對這場大戰,已經是持悲觀態度。
曆代中原王朝,很少對關外進行實質性的統治,明朝雖然也有奴兒幹都司,但實際控製之地,也隻是在遼河平原一帶。
赫圖那拉群山環繞,易守難攻,逃到山林處,已經是濟爾哈朗最後的選擇了。
孝莊點點頭,說道:“既然如此,便由鄭親王一言而決吧,大清的國祚,也就托付給鄭親王了!”
濟爾哈朗正要下去做皇帝太後出城的準備,就在這時,福臨突然問道:“叔王,大清真的要亡了嗎?”
濟爾哈朗回身,安慰道:“皇上在,大清,就還在!”
其二,則是往東邊,攻入朝鮮,接應高進庫,共同殲滅博洛。
其三,則是往西,經蓋州,威脅錦州後方,與趙用平大軍,共破寧錦防線,隨後匯合大軍,再圖攻破沈陽。
對此,鄭成功與餘有田持不同意見,鄭成功意長驅北上,擒賊先擒王,一舉攻破沈陽,則清廷立滅。
而餘有田則是持保守態度,他第一選擇是接應高進庫,理由是在平壤的博洛就一萬人,而且高進庫已經包圍了平壤,柿子先撿軟的捏,畢竟寧錦防線上,清軍還是屯有重兵。
其次則是威脅寧錦防線後方,最後才是兵行險招,北上沈陽。
不過,無論怎麽說,如今乾軍的優勢極大,在戰略上,清軍的局勢已經極為不妙,也隻有在寧錦防線上,還能擋住乾軍,無論是朝鮮,還是都爾鼻一帶,清軍都無法長久的阻攔兩路乾軍,更何況現在旅順又出現了新的軍隊。
鄭成功對餘有田的擔憂,嗤之以鼻,這一路的主帥是鄭成功,餘有田隻有建議權,而決策卻是在鄭成功手上。
鄭成功直言:“虜廷已窮途末路,何須畏手畏腳,本王已決定了,直驅沈陽,一舉蕩平遼事!”
隨後,餘有田的一萬火器兵,以及鄭家的一萬步軍,共計兩萬人,一路北上,蓋州,不戰而降。
而在錦州城的拜音圖,聽聞旅順出現乾軍,麵如死灰,大清四麵皆敵,又根本沒有足夠兵力來維持戰線。
拜音圖自防守寧錦防線以來,第一次上書,請求撤離,這條耗盡了無數的朝鮮鄉民的防線,在清廷抵達乾軍的進攻,並沒有發揮什麽太大的作用。
乾朝四麵逼近,消息很快在盛京城中傳開,無論清廷怎麽掩蓋也毫無作用,即便是天天都在報紙上吹噓遼東固若金湯的大清報紙,現在也啞了火。
盛京城中一片混亂,旗人眷屬如喪考妣,城中軍民扶老攜幼,爭相逃離城中。
有一個斷了一隻手的殘疾老旗丁,帶著家人,好不容易的擠出城門。
旁邊的小娃,不禁的問道:“瑪法,我們為什麽要回老家啊?這裏的房子不要了嗎?”
老旗丁看著在官道上,滿滿當當的全是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婦孺老幼,極少年輕的漢子。
無數的八旗眷屬,扶老攜幼,步履蹣跚的走著,或挑著行李和孩子,或推著獨輪車,或坐著騾車,在人群中艱難的行走,這支隊伍,前不見首,後不見尾。
老旗丁渾濁的眼神中,飽含著淚水,他不明白,打了幾十年的仗,他自己丟了一條胳膊,一個兒子戰死在江寧,一個死在湖廣,一個死在關中,還有一個兒子在平壤,聽說現在已經被包圍在城中,生死不知,全家上下,就剩下這麽一個小孫子。
他聽了孫子的話,不禁想到,他到底是為什麽?
許久,他才慢慢的說道:“因為這裏不是我們的家,所以我們才要回到老家!”
小孫子似懂非懂,他並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麽,就好比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常人的身上,那就是一座難以承受的巨石。
而在這個時候,盛京皇宮內,太監和宮女,早已經亂做一團。
福臨想起前幾日,太後深夜對自己說的話,自己沒有當過一天真正的皇帝,可大清似乎就要亡國了,自己就這樣成了一個亡國之君,想到這,他不禁痛哭流涕。
福臨對著孝莊哭道:“額娘,我是不是一個亡國之君啊?”
孝莊撫摸著福臨的頭,語氣堅定的說道:“皇帝,你是大清的皇帝,在外麵,絕對不可以哭泣!”
福臨卻沒法鎮定,他語氣悲涼的說道:“乾軍四麵逼近,我大清卻沒有一絲援兵,城破國亡,怕是不遠了!”
就在這時,殿外一陣喧嘩聲,原來是濟爾哈朗帶著一隊禁衛來到殿外。
濟爾哈朗本來是打算悄悄的準備,先讓皇帝和太後,先行離開盛京,返回赫圖那拉城,可沒想到,消息泄露的如此之快。
濟爾哈朗知道其中定然有青鸞衛的人在推波助瀾,可現在濟爾哈朗已經自顧不暇,既沒有精力去捉拿這些老鼠,也沒有捉拿的意義了。
當務之急,是要將皇帝和太後安全的轉移,現在盛京城中,人心惶惶,雖然還有一萬守軍,可這時候,出城的人幾乎都要堵塞城門了,若是乾軍一隊輕騎趕來,那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這個概率很小,但是濟爾哈朗不敢賭。
一進殿,濟爾哈朗還未說話,孝莊先開口了:“鄭親王,城中局勢如何?”
濟爾哈朗搖搖頭,道:“人心惶惶,八旗眷屬離城甚多,便是城中守軍,也是軍心不安。”
孝莊問道:“國事至此,又當如何?”
濟爾哈朗拜而答道:“請太後,陛下,速速離城,即刻移陛赫圖那拉城。”
孝莊沉聲問道:“盛京真的不可守了嗎?”
濟爾哈朗歎息道:“一旦乾軍兵臨城下,那隻有玉石俱焚一途了。”
在乾朝攻勢愈發浩大之時,濟爾哈朗為了以防萬一,向赫圖那拉城,運送了一小部分的物資和軍械,不過當時隻是一步閑棋,直到乾朝又在旅順開辟了新戰線後,濟爾哈朗對這場大戰,已經是持悲觀態度。
曆代中原王朝,很少對關外進行實質性的統治,明朝雖然也有奴兒幹都司,但實際控製之地,也隻是在遼河平原一帶。
赫圖那拉群山環繞,易守難攻,逃到山林處,已經是濟爾哈朗最後的選擇了。
孝莊點點頭,說道:“既然如此,便由鄭親王一言而決吧,大清的國祚,也就托付給鄭親王了!”
濟爾哈朗正要下去做皇帝太後出城的準備,就在這時,福臨突然問道:“叔王,大清真的要亡了嗎?”
濟爾哈朗回身,安慰道:“皇上在,大清,就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