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冀西正風肅紀工作開始了。
而鑒於此,大司令也認為晉察冀軍區同樣存在一些問題,緊跟著,整風肅紀工作便是迅速擴展到整個晉察冀根據地。
當整風肅紀工作開展到七月中旬的時候,短短半個月不到的時間,整個晉察冀已經處理了上百起問題。
光是地方上和部隊之中被處理的幹部,就多達三百餘人。
冀西軍區也是已經開始了部隊主官輪換。
除了軍區司令員和政委沒有進行調整外,剩下的各分區的參謀長、主任、各團團長等一眾幹部,已經開始了輪換工作,一半以上的幹部被輪換到新部隊。
對於有問題的幹部,統一停職到軍區幹部學校接受再教育。
各單位開展自查自糾活動,解決部隊內部存在的問題。
因為張浩超高的威望,讓整個正風肅紀行動進行的很順利。
對於張浩在冀西軍區開展的正風肅紀工作,得到了八路軍總部和陝北的高度肯定。
而隨著正風肅紀的有序推進,整個冀西軍區的風氣為之一新。
在這期間,軍區領導下基層觀察士兵生活的活動,也在有序推進。
張浩也是下到了14分區30團,每天和戰士們同吃同睡,然後記錄基層發現的問題。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了七月底。
岡村寧次是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但卻絕對不是一個武士道信徒。
歸根結底,岡村寧次是一個政客,一個穿著軍裝的政客罷了。
岡村寧次在發現日軍高層企圖對蘇聯宣戰的時候,便知道,光憑借自己手裏這不到30萬的日軍加上五十萬的偽軍,根本無法消滅八路軍,甚至可能會被拖入到戰爭的泥潭的時候,便是知道,華北肅正已經徹底沒有希望了。
如此一來,華北必將糜爛,進而導致整個中國戰場糜爛。
他對日軍的戰鬥力、日本的國力等方麵認識很深刻。
日軍如果僅僅隻是進攻中國,或者說全部兵力進攻華北,是沒有什麽問題的,就算是占領整個長江以北,進而達到深度統治的目的,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但是,這樣的目的,顯然是沒辦法滿足日軍的高層,更沒有辦法滿足背後的那些財閥。
所以,日軍要麵對的是整個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是力有不逮的。
光是麵對一個中國,日本都力有不逮,更何況是麵對更加龐大的蘇聯呢。
在沒有解決中國之前,就對另一個更龐大的國家發動戰爭,這在岡村寧次眼裏,是不明智的。
但現在日軍高層已經聽不進去這些話了。
整個日軍幾乎全部的精銳,占據到日軍總兵力接近一半的部隊,都被調入到了東北地區,無論是華北,還是華南,局勢都將會快速惡化。
前麵說了,岡村寧次是個政客,他在發現在華北方麵軍沒有什麽作為以後,便是決定躺平了。
而八路軍發現了這一點後,也是默契的保持著沉默。
現在是八路軍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沒有功夫去理會日軍那些有的沒的東西。
反正雙方的默契也不落於紙上。
也沒有什麽讓人詬病的地方。
而這樣的情況,也是促使八路軍各部隊安排人員來到冀西軍區進行交流。
而日軍本土,卻是已經就北上還是南下的爭論,吵的不可開交了。
北上對抗蘇聯,主要依靠的是陸軍部隊,所以,支持者多為陸軍將領,而南下主要依靠的則是海軍部隊,支持者自然都是海軍的人員了。
實際上,這樣的爭論由來已久了。
早在36年8月7日,廣田弘毅內閣便是提出了日本的“國策基準”。
當時就決定“在外交和國防兩方麵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還要向南方海洋方麵擴張發展”。
也就是說,要把“南進”和“北進”兩方麵作為國策方針來執行。
隻是,一個是因為日軍深陷中國戰爭的泥潭,再一個38年和39年的時候,日軍曾經先後兩次對蘇聯用兵,隻是,戰爭的結果都以日軍失敗告終,這也導致日軍“北進”戰略受到衝擊。
而伴隨著蘇德戰爭開始,日軍看到蘇聯的表現後,覺得自己又行了,所以,準備趁著蘇聯重點抵抗德國的進攻的時候,趁火打劫,對蘇聯遠東地區開戰。
隻是,兵員都已經準備好,並且在東北地區完成了集結以後,日軍這才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日軍已經沒有那麽多的戰爭資源了。
此前的幾次戰爭,已經快要把日本國內掏空了。
如果北上對蘇聯發起進攻,其消耗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日軍和蘇軍是交過手的,蘇聯哪裏是那麽容易打敗的?
最關鍵的是,北上蘇聯,以現在的技術,根本就沒有辦法獲得日軍最需要的石油資源。
如此一來,這就完全是一個虧本的買賣。
所以,一時間,日本高層又開始了一番爭論。
同時,日軍開始分別對南洋和蘇聯的情況進行分析。
而越是分析,日軍的高層便是漸漸地將目標轉向了南下的方向。
日本國內的資源極端貧乏,主要戰略資源大部分都要依靠進口,但當時因為日德盟友的關係,美英等國便是開始實行對日本的禁運。
如此一來,日本就斷了頓了。
當時的日本,每年石油產量隻有四十餘萬噸,但每年卻是需要消耗大約500萬噸石油,算下來,其自給率還不到10%。
而自打英美等國對日本禁運以後,日本國內儲存的石油物資漸漸枯竭,很多軍艦甚至於都沒辦法使用了。
而如果能夠占領東南亞地區,以那個地方的資源,尤其荷屬東印度是東亞的石油寶庫,光是那一個地方,年石油生產量就有約800萬噸,如果能夠拿下那裏,日本將不再缺少石油了。
而且,如果能夠占領東南亞,就可以切斷英美等國援華的通道,可謂是一箭雙雕。
一時間,日軍高層心動了。
而鑒於此,大司令也認為晉察冀軍區同樣存在一些問題,緊跟著,整風肅紀工作便是迅速擴展到整個晉察冀根據地。
當整風肅紀工作開展到七月中旬的時候,短短半個月不到的時間,整個晉察冀已經處理了上百起問題。
光是地方上和部隊之中被處理的幹部,就多達三百餘人。
冀西軍區也是已經開始了部隊主官輪換。
除了軍區司令員和政委沒有進行調整外,剩下的各分區的參謀長、主任、各團團長等一眾幹部,已經開始了輪換工作,一半以上的幹部被輪換到新部隊。
對於有問題的幹部,統一停職到軍區幹部學校接受再教育。
各單位開展自查自糾活動,解決部隊內部存在的問題。
因為張浩超高的威望,讓整個正風肅紀行動進行的很順利。
對於張浩在冀西軍區開展的正風肅紀工作,得到了八路軍總部和陝北的高度肯定。
而隨著正風肅紀的有序推進,整個冀西軍區的風氣為之一新。
在這期間,軍區領導下基層觀察士兵生活的活動,也在有序推進。
張浩也是下到了14分區30團,每天和戰士們同吃同睡,然後記錄基層發現的問題。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了七月底。
岡村寧次是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但卻絕對不是一個武士道信徒。
歸根結底,岡村寧次是一個政客,一個穿著軍裝的政客罷了。
岡村寧次在發現日軍高層企圖對蘇聯宣戰的時候,便知道,光憑借自己手裏這不到30萬的日軍加上五十萬的偽軍,根本無法消滅八路軍,甚至可能會被拖入到戰爭的泥潭的時候,便是知道,華北肅正已經徹底沒有希望了。
如此一來,華北必將糜爛,進而導致整個中國戰場糜爛。
他對日軍的戰鬥力、日本的國力等方麵認識很深刻。
日軍如果僅僅隻是進攻中國,或者說全部兵力進攻華北,是沒有什麽問題的,就算是占領整個長江以北,進而達到深度統治的目的,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但是,這樣的目的,顯然是沒辦法滿足日軍的高層,更沒有辦法滿足背後的那些財閥。
所以,日軍要麵對的是整個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是力有不逮的。
光是麵對一個中國,日本都力有不逮,更何況是麵對更加龐大的蘇聯呢。
在沒有解決中國之前,就對另一個更龐大的國家發動戰爭,這在岡村寧次眼裏,是不明智的。
但現在日軍高層已經聽不進去這些話了。
整個日軍幾乎全部的精銳,占據到日軍總兵力接近一半的部隊,都被調入到了東北地區,無論是華北,還是華南,局勢都將會快速惡化。
前麵說了,岡村寧次是個政客,他在發現在華北方麵軍沒有什麽作為以後,便是決定躺平了。
而八路軍發現了這一點後,也是默契的保持著沉默。
現在是八路軍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沒有功夫去理會日軍那些有的沒的東西。
反正雙方的默契也不落於紙上。
也沒有什麽讓人詬病的地方。
而這樣的情況,也是促使八路軍各部隊安排人員來到冀西軍區進行交流。
而日軍本土,卻是已經就北上還是南下的爭論,吵的不可開交了。
北上對抗蘇聯,主要依靠的是陸軍部隊,所以,支持者多為陸軍將領,而南下主要依靠的則是海軍部隊,支持者自然都是海軍的人員了。
實際上,這樣的爭論由來已久了。
早在36年8月7日,廣田弘毅內閣便是提出了日本的“國策基準”。
當時就決定“在外交和國防兩方麵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還要向南方海洋方麵擴張發展”。
也就是說,要把“南進”和“北進”兩方麵作為國策方針來執行。
隻是,一個是因為日軍深陷中國戰爭的泥潭,再一個38年和39年的時候,日軍曾經先後兩次對蘇聯用兵,隻是,戰爭的結果都以日軍失敗告終,這也導致日軍“北進”戰略受到衝擊。
而伴隨著蘇德戰爭開始,日軍看到蘇聯的表現後,覺得自己又行了,所以,準備趁著蘇聯重點抵抗德國的進攻的時候,趁火打劫,對蘇聯遠東地區開戰。
隻是,兵員都已經準備好,並且在東北地區完成了集結以後,日軍這才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日軍已經沒有那麽多的戰爭資源了。
此前的幾次戰爭,已經快要把日本國內掏空了。
如果北上對蘇聯發起進攻,其消耗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日軍和蘇軍是交過手的,蘇聯哪裏是那麽容易打敗的?
最關鍵的是,北上蘇聯,以現在的技術,根本就沒有辦法獲得日軍最需要的石油資源。
如此一來,這就完全是一個虧本的買賣。
所以,一時間,日本高層又開始了一番爭論。
同時,日軍開始分別對南洋和蘇聯的情況進行分析。
而越是分析,日軍的高層便是漸漸地將目標轉向了南下的方向。
日本國內的資源極端貧乏,主要戰略資源大部分都要依靠進口,但當時因為日德盟友的關係,美英等國便是開始實行對日本的禁運。
如此一來,日本就斷了頓了。
當時的日本,每年石油產量隻有四十餘萬噸,但每年卻是需要消耗大約500萬噸石油,算下來,其自給率還不到10%。
而自打英美等國對日本禁運以後,日本國內儲存的石油物資漸漸枯竭,很多軍艦甚至於都沒辦法使用了。
而如果能夠占領東南亞地區,以那個地方的資源,尤其荷屬東印度是東亞的石油寶庫,光是那一個地方,年石油生產量就有約800萬噸,如果能夠拿下那裏,日本將不再缺少石油了。
而且,如果能夠占領東南亞,就可以切斷英美等國援華的通道,可謂是一箭雙雕。
一時間,日軍高層心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