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什麽,你也是找打。”


    小葉有些羞澀道。


    到底是從小一塊長大的姐妹,四妹林小花知道二姐的心思。


    她這會肯定也想著讓風哥關心下。


    廚房麗英和小媛,還有小淑在做飯,小雲也在幫忙。


    小花過去查看了二姐的傷情。


    “你也滾糞車裏了?”


    小葉在四妹肩頭輕打了下。


    “你是來氣我的?我這是躲牛犢子呢,掉幹溝了,咱們村老王家的牛犢子跑了,差點衝撞了我。”


    小花若有所思。


    “這兩天,是撞了黴運了。”


    “咱要不要拜拜,找個神婆子,給消消黴運。”


    小葉還是老傳統思想。


    他們這有個風俗,要是連著幾天有家裏人倒黴,多半是撞了黴運。


    要麽去到廟裏燒香拜拜,要麽找個神婆子來消消黴運。


    小花倒是不信這個,但有句老話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逢年過節給逝去的親人燒紙,不也是這個道理嘛,尋求一個心理的安慰。


    “行,這事讓羅叔去辦。”


    “嗯。”


    小葉點了點頭。


    小花捏了捏二姐腫起的腳踝,小葉頓時直咧嘴


    “痛痛痛,別碰,疼著呢。”


    “找點紅花油擦擦。”


    “張嬸送了些,下午的時候擦過了。”


    “那就歇著吧,得些日子休息。”


    這會兒上學的幾個丫頭也回來了。


    看到二姐的樣子,都圍了上來。


    “二姐,你怎麽了?”


    “也滾糞車了?”


    “咱家這兩天怎麽老遇到事?”


    幾個小丫頭你一言我一語地問著。


    小花笑著離開了,又去了養殖場,給風哥打個電話。


    蘇淩風已經到了省城廬江。


    下午3點多到的,這會兒找了個酒店住下。


    今天來不及做事了,明天一早再去忙。


    現在已經拿到了縣裏和市裏給開的說明文件,另外,又通過吳棟梁,聯係到了商會。


    明天上午先跟廬江商會會長見麵。


    正準備領著幾個丫頭出去找個地方下館子呢,大哥大響了。


    “喂。”


    接通了電話。


    “風哥,還是我。”


    電話那頭的四妹林小花笑嘻嘻道。


    蘇淩風笑了。


    “咋了?今天有啥事嗎?”


    “還真有,我二姐躲咱們村老王的牛犢子呢,掉幹溝腳崴了。”


    蘇淩風眉頭一皺。


    “這兩天怎麽了?撞了黴運嘛?”


    “我也是這麽想的,明天讓羅叔找個神婆子過來,給消消黴運。”


    林小花道。


    “行,我等會兒給羅叔打個電話安排下。”


    “不用,這事我來跟他說,你們那邊情況怎麽樣?”


    問了句這邊的情況。


    “我這邊沒什麽事,我到省城來辦些事,辦完盡快回去。”


    “嗯,那你等會兒往家裏打個電話,關心下我二姐,你昨天關心了小雲姐,今天要不給她打,她心裏能好受嘛。”


    小花這丫頭考慮的很周到。


    蘇淩風笑了。


    “行,我知道,等會兒就給她打過去。”


    “唉,你家裏弄一堆女人,還要讓我操著心,想著這個,想著那個。”


    小花輕歎了口氣。


    “辛苦你了,回去好好疼你。”


    “我才不稀罕呢,掛電話吧。”


    說著,把電話撂了。


    “風哥,聽著是我四姐,家裏又有什麽事嗎?”


    一旁的六妹林小歡問道。


    “你二姐今天擱村裏,躲牛犢子呢,掉幹溝腳崴了,你四姐說明天找個神婆子來看看,咱家這是撞了黴運。”


    蘇淩風苦澀笑了下。


    林小歡跟著點了點頭。


    “早知道就不跟你過來了,我要在家,就不會出那麽多事。”


    丫頭跟個小大人似的,背著手擱那尋思。


    蘇淩風笑著摸了摸她的小臉蛋。


    “瞧把你能耐的,你在家她們就遇不到那麽多事了?”


    “那是,你看前幾次,你不在家的時候,就沒出過這些事。”


    蘇淩風笑了笑,沒接話。


    打電話給家裏,讓小葉接了電話,關心了下。


    六妹也和二姐說了會兒話,關心了幾句。


    掛了電話。


    “走吧,咱下館子去。”


    對六妹和蘭蘭還有圓圓道。


    “嗯,吃那個臭魚去嘛?”


    小歡問蘇淩風道。


    要不是她提醒,還真給忘了,到了廬江得吃臭鱖魚啊。


    “對,那叫臭鱖魚,什麽臭魚。”


    “貴的臭魚唄,嘿嘿,走吧。”


    領著幾個丫頭下去,開著車,找館子去了。


    臭鱖魚是廬江的特色菜,大些的館子都有,基本是各自店裏的招牌菜。


    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的特色菜。


    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的飲食交流頻繁,幾乎每個特色飲食,都有他們的發展起源。


    比方說“湘麵”,不是在湘省,而是在黔省,在湘省還吃不著呢。


    這是因為,有一幫在黔省的湘省人,開了一家小麵館,做給在這裏的湘省老鄉吃的,久而久之形成了當地美食。


    80年代,廣粵地區吸引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多是桂省和湘省的,因此後來,這個地區的美食,也融入了大量桂省和湘省的飲食習慣。


    大家最熟悉的,還是近期,冀省石家莊,搞的那個“去皖化”板麵。


    這也是有一段發展史的,不是平白無故,就要把皖北的美食搶了去。


    最早是一幫皖北地區的人,到石家莊開麵館,把他們當地的美食“羊肉板麵”給帶了去。


    但當地吃不慣羊肉那種膻味。


    老板為了把生意做起來,就琢磨出了用牛肉來替代羊肉。


    結果爆火。


    短短幾十年間,在冀省石家莊,開起了幾萬家“牛肉板麵”。


    起的名都是“正宗皖省牛肉板麵”,老板也都是皖省人,但是做給石家莊人吃的。


    正宗的皖省牛肉板麵,不在皖省,在冀省石家莊,就是這麽來的。


    因此石家莊文旅,要大力發展牛肉板麵文化,就想著“去皖化”。


    改名叫“石家莊牛肉板麵”。


    其實對於這個事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哪種觀點都有他們的道理。


    皖省人就覺得,板麵起源於我們這裏,也是我們的人,把板麵給帶過去的,這些年在你們那開店的,也是我們的人。


    你們怎麽就要“去皖化”,弄成你們的當地美食呢?


    再過幾十年,還有人記得板麵起源於我們這嘛?


    這不就給搶去了嘛,跟南韓那邊的人有什麽區別?


    還有網友調侃,“石家莊”為“韓家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88年:我帶九個小姨子努力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傾聞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傾聞先生並收藏88年:我帶九個小姨子努力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