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極東,去神州十萬裏,乃極東大陸。神州毗鄰極東,其中散作大小島嶼三千。”
“極東之陸,四麵環海。山水皆青碧,景苑較於神州,尤為原始,荒無人跡。”
楚子璿輕聲念誦著《明帝本紀·秘聞錄》中的一段文字記載,關於八百年前的秘聞。
那是大夏人第一次離開熟知的世界,去探索海外的未知。
而這史書所記載的極東大陸,便是現在的瀾川大陸。
“明帝十七年,扶桑國起兵作亂。帝聞之,龍顏大怒,遂下令征討扶桑,以東南之軍三萬,命東南鎮撫使統兵伐之。”
“征戰月餘,大破叛軍,斬首八萬,其餘皆降。”
“賊首乘快船逃之海外,水師追亡逐北,終將其殺之。然班師回朝,途中陷於風暴,迷之。”
這支迷路的水師船隊在風暴中損失了約三分之一的海船,其中包括滿載補給的糧船。
迫不得已,船隊隻能就近尋找陸地登陸,補充淡水及食物,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發現了神州大陸與瀾川大陸之間的海域中有無數島嶼,島上土地肥沃,還有深埋地下的儲量驚人的礦藏。
並且越靠近極東的海島,物產越豐富,島嶼更大。這引起了大夏人對極東的強烈的好奇心,所幸理智戰勝了欲望。
大夏船隊沒有忘記他們原本的目的,所以在補充完足夠的物資和收集不少海外特產和珍寶後,水師選擇了返航。
“明帝十八年,銷聲匿跡數月之久,東征扶桑之水師複歸,帝大喜,命水師諸將赴京。”
“諸將入宮麵聖,帝問曰:何故遲之?東南之鐵甲步軍,尚有軍報呈於兵部,諸將為何長達數月之久,渺無音訊?”
“答曰:突遇風暴,損而迷之。稟陛下,水師雖為天時所迫,旦此為機緣,非弊害爾。”
“帝疑之,以為水師諸將皆懼於軍法問責,夥同欺君。諸將會意,即獻上海外所尋之奇特物產及珍寶礦石於殿前。帝驚視之,趣步俯仰,信人也。”
此後,大夏帝國的海航事業急劇上升,規模龐大的帝國遠洋船隊以及大大小小的民間海船,開啟了明帝年間的航海熱。
遠洋航海的極速發展為大夏帝國帶來了海外數之不盡的財富與寶藏,更引起了大夏水師演變成大夏海軍的一個契機。
隨著大夏帝國的航海時代的來臨,軍人和民間冒險家成為了地位與財富的象征。
隨著海外版圖的逐漸探索,以及海外疆域的出現,在帝國呈現一片興興向榮景象的同時,也讓明帝意識到了海洋的重要性。
針對新航路的規劃以及海事律法的頒布,帝國皇廷進行了嚴密的把控,大到加強海軍建設,維持航海的持續發展,小到航海許可以及海員的飲食健康。
此後,在短時間內帝國迅速發展出數支規模龐大的海軍艦隊,以及無數民間船隊。
“明帝三十七年,帝於明堂小寐,夢妖魅乘雙頭翼龍自海上來,執人之首級,食人之血肉。其身之鱗,非人力所能破。”
“帝驚之,將夢中所見告於星見,星見以太陰之力卜卦,乃太凶也。帝聽之無言,遙望極東,不知其心之所想。”
“隔日起,遂覺大限。下詔立帝國長子朔望為太子,令朝堂重臣與帝國六大公爵輔政。”
“是夜月華如鏡,帝於明堂召見太子朔望,解劍獨坐龍椅,望其微笑,誡曰:海外之利,十數年使國之空前富強,軍之鋒銳。然汝登臨大位後,不可唯顧眼前之利益,當尋長久之計!海外之地,中央鞭長莫及,如今已然分離帝國中樞,長此以往,必裂土立國,脅於皇廷,不得不防也。”
“帝肅然曰:對此,吾兒可自信一舉控之?如若不可,即可明之,朕尚可布下棋局,死後自會安大夏之皇朝國祚。”
“太子朔望跪答曰:兒臣無須父皇神助,承繼帝位後必當勉勵之,強中央之集權,宣帝國之皇權,揚大夏之威名,通內外之聯係,名天下之士,嘉為國之將,威不服之臣,懾宵小之徒,以楚氏浩蕩天威,統禦海外,震爍古今!”
“帝欣然於太子抱負,了卻神州海外事,此再無憾事。帝與太子朔望眼神交匯,揮手自茲而去,太子朔望悲不自勝,再三拜之,行大禮告退之。明帝二望極東,已無昨日之驚,曰:噫籲嚱!誰人可動大夏之基業?語畢,一夕乃崩,夏帝國之明帝王逝。”
“帝崩於明堂,朝野震動,日月暗淡。舉國上下無不悲鳴不止,官民縞素,白事三月,民聚於先帝陵前,晝夜哀哭不息,采薔薇為祭,山陵三日盡白。”
明皇帝駕崩,太子朔望登基,是為楚啟帝,年號啟元。
啟元二年,啟帝著手應對海外局勢,麵對日漸膨脹的海外疆域,這位年輕的帝王開始了他大刀闊斧的新政改革。
啟元五年,海外疆域的世族不滿皇廷削弱海外門閥,密謀三年以後,起兵叛亂。
啟元十年,曆經五年戰事,海外疆域一片焦土慘狀,往日繁華不再,已成廢土。
海外門閥勢力戰敗,損失慘重,然其經略海外疆域近三十年,根基尚存一息,吸收海外疆域之民十餘萬,逃入極東大陸。
啟帝大怒,集全國之力,三征極東,卻因海上艱險,極東之遠,無力根除其勢。
啟元十三年,國力耗費一空,無力再征,未免國內生亂,啟帝無奈之下,罷兵停戰。
此時啟帝想起先皇明帝駕崩前的情景,不免心生悲涼。
強中央之集權,宣帝國之皇權,揚大夏之威名,通內外之聯係,名天下之士,嘉為國之將,威不服之臣,懾宵小之徒,以楚氏浩蕩天威,統禦海外,震爍古今!
他終究還是失敗了。
雖海外不再形成威脅,但明帝經營二十年的海外疆域已成廢土,國家再無錢糧經略。
曾經輝煌強大的海軍艦隊此刻損失殆盡——在內戰中,帝國最強大的幾支海軍艦隊,刀兵相向,自相殘殺,皆葬身深海。
啟元十五年,啟帝下詔,所有關於海外書籍全部焚毀,全國禁止談論海外疆域。
史官所記錄之海外曆史,收錄秘聞錄,長久封存,禁絕有關極東大陸之說。
停止一切航海事業,下令除大陸內海,外海不得一船遠洋,違者全家流放邊疆。
帝國放棄所有海外疆域,收縮內陸,在焚書令、禁海令的雙重壓製下,海外的事跡逐漸被淡忘,包括極東的大陸與遺民。
而極東大陸的門閥勢力,恐於本土皇廷的征伐,做出了幾乎相同的政治措施。
本是同根的兩塊大陸,從此開啟了長達七百年的雙向鎖國時代,不再互通聯係。
以至於七百年後,雙方再次聯係,毫無曆史印象。
那場戰爭和曆史都被封存、遺忘,焚於烈火。
“被遺忘了七百年的曆史啊,極東大陸,瀾川大陸,海外門閥,瀾川家族……”楚子璿喃喃自語,手中那一卷《明帝本紀·秘聞錄》忽的滑落在地上。
唰唰翻頁。
隻是一個眨眼,便從滄海翻到了桑田,往世翻到了此生。
“極東之陸,四麵環海。山水皆青碧,景苑較於神州,尤為原始,荒無人跡。”
楚子璿輕聲念誦著《明帝本紀·秘聞錄》中的一段文字記載,關於八百年前的秘聞。
那是大夏人第一次離開熟知的世界,去探索海外的未知。
而這史書所記載的極東大陸,便是現在的瀾川大陸。
“明帝十七年,扶桑國起兵作亂。帝聞之,龍顏大怒,遂下令征討扶桑,以東南之軍三萬,命東南鎮撫使統兵伐之。”
“征戰月餘,大破叛軍,斬首八萬,其餘皆降。”
“賊首乘快船逃之海外,水師追亡逐北,終將其殺之。然班師回朝,途中陷於風暴,迷之。”
這支迷路的水師船隊在風暴中損失了約三分之一的海船,其中包括滿載補給的糧船。
迫不得已,船隊隻能就近尋找陸地登陸,補充淡水及食物,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發現了神州大陸與瀾川大陸之間的海域中有無數島嶼,島上土地肥沃,還有深埋地下的儲量驚人的礦藏。
並且越靠近極東的海島,物產越豐富,島嶼更大。這引起了大夏人對極東的強烈的好奇心,所幸理智戰勝了欲望。
大夏船隊沒有忘記他們原本的目的,所以在補充完足夠的物資和收集不少海外特產和珍寶後,水師選擇了返航。
“明帝十八年,銷聲匿跡數月之久,東征扶桑之水師複歸,帝大喜,命水師諸將赴京。”
“諸將入宮麵聖,帝問曰:何故遲之?東南之鐵甲步軍,尚有軍報呈於兵部,諸將為何長達數月之久,渺無音訊?”
“答曰:突遇風暴,損而迷之。稟陛下,水師雖為天時所迫,旦此為機緣,非弊害爾。”
“帝疑之,以為水師諸將皆懼於軍法問責,夥同欺君。諸將會意,即獻上海外所尋之奇特物產及珍寶礦石於殿前。帝驚視之,趣步俯仰,信人也。”
此後,大夏帝國的海航事業急劇上升,規模龐大的帝國遠洋船隊以及大大小小的民間海船,開啟了明帝年間的航海熱。
遠洋航海的極速發展為大夏帝國帶來了海外數之不盡的財富與寶藏,更引起了大夏水師演變成大夏海軍的一個契機。
隨著大夏帝國的航海時代的來臨,軍人和民間冒險家成為了地位與財富的象征。
隨著海外版圖的逐漸探索,以及海外疆域的出現,在帝國呈現一片興興向榮景象的同時,也讓明帝意識到了海洋的重要性。
針對新航路的規劃以及海事律法的頒布,帝國皇廷進行了嚴密的把控,大到加強海軍建設,維持航海的持續發展,小到航海許可以及海員的飲食健康。
此後,在短時間內帝國迅速發展出數支規模龐大的海軍艦隊,以及無數民間船隊。
“明帝三十七年,帝於明堂小寐,夢妖魅乘雙頭翼龍自海上來,執人之首級,食人之血肉。其身之鱗,非人力所能破。”
“帝驚之,將夢中所見告於星見,星見以太陰之力卜卦,乃太凶也。帝聽之無言,遙望極東,不知其心之所想。”
“隔日起,遂覺大限。下詔立帝國長子朔望為太子,令朝堂重臣與帝國六大公爵輔政。”
“是夜月華如鏡,帝於明堂召見太子朔望,解劍獨坐龍椅,望其微笑,誡曰:海外之利,十數年使國之空前富強,軍之鋒銳。然汝登臨大位後,不可唯顧眼前之利益,當尋長久之計!海外之地,中央鞭長莫及,如今已然分離帝國中樞,長此以往,必裂土立國,脅於皇廷,不得不防也。”
“帝肅然曰:對此,吾兒可自信一舉控之?如若不可,即可明之,朕尚可布下棋局,死後自會安大夏之皇朝國祚。”
“太子朔望跪答曰:兒臣無須父皇神助,承繼帝位後必當勉勵之,強中央之集權,宣帝國之皇權,揚大夏之威名,通內外之聯係,名天下之士,嘉為國之將,威不服之臣,懾宵小之徒,以楚氏浩蕩天威,統禦海外,震爍古今!”
“帝欣然於太子抱負,了卻神州海外事,此再無憾事。帝與太子朔望眼神交匯,揮手自茲而去,太子朔望悲不自勝,再三拜之,行大禮告退之。明帝二望極東,已無昨日之驚,曰:噫籲嚱!誰人可動大夏之基業?語畢,一夕乃崩,夏帝國之明帝王逝。”
“帝崩於明堂,朝野震動,日月暗淡。舉國上下無不悲鳴不止,官民縞素,白事三月,民聚於先帝陵前,晝夜哀哭不息,采薔薇為祭,山陵三日盡白。”
明皇帝駕崩,太子朔望登基,是為楚啟帝,年號啟元。
啟元二年,啟帝著手應對海外局勢,麵對日漸膨脹的海外疆域,這位年輕的帝王開始了他大刀闊斧的新政改革。
啟元五年,海外疆域的世族不滿皇廷削弱海外門閥,密謀三年以後,起兵叛亂。
啟元十年,曆經五年戰事,海外疆域一片焦土慘狀,往日繁華不再,已成廢土。
海外門閥勢力戰敗,損失慘重,然其經略海外疆域近三十年,根基尚存一息,吸收海外疆域之民十餘萬,逃入極東大陸。
啟帝大怒,集全國之力,三征極東,卻因海上艱險,極東之遠,無力根除其勢。
啟元十三年,國力耗費一空,無力再征,未免國內生亂,啟帝無奈之下,罷兵停戰。
此時啟帝想起先皇明帝駕崩前的情景,不免心生悲涼。
強中央之集權,宣帝國之皇權,揚大夏之威名,通內外之聯係,名天下之士,嘉為國之將,威不服之臣,懾宵小之徒,以楚氏浩蕩天威,統禦海外,震爍古今!
他終究還是失敗了。
雖海外不再形成威脅,但明帝經營二十年的海外疆域已成廢土,國家再無錢糧經略。
曾經輝煌強大的海軍艦隊此刻損失殆盡——在內戰中,帝國最強大的幾支海軍艦隊,刀兵相向,自相殘殺,皆葬身深海。
啟元十五年,啟帝下詔,所有關於海外書籍全部焚毀,全國禁止談論海外疆域。
史官所記錄之海外曆史,收錄秘聞錄,長久封存,禁絕有關極東大陸之說。
停止一切航海事業,下令除大陸內海,外海不得一船遠洋,違者全家流放邊疆。
帝國放棄所有海外疆域,收縮內陸,在焚書令、禁海令的雙重壓製下,海外的事跡逐漸被淡忘,包括極東的大陸與遺民。
而極東大陸的門閥勢力,恐於本土皇廷的征伐,做出了幾乎相同的政治措施。
本是同根的兩塊大陸,從此開啟了長達七百年的雙向鎖國時代,不再互通聯係。
以至於七百年後,雙方再次聯係,毫無曆史印象。
那場戰爭和曆史都被封存、遺忘,焚於烈火。
“被遺忘了七百年的曆史啊,極東大陸,瀾川大陸,海外門閥,瀾川家族……”楚子璿喃喃自語,手中那一卷《明帝本紀·秘聞錄》忽的滑落在地上。
唰唰翻頁。
隻是一個眨眼,便從滄海翻到了桑田,往世翻到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