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它是一個歐羅巴大陸上的西方帝國,被稱為世界的十字路口,國運興衰牽動著歐羅巴大陸的走向。
奧斯曼人的祖先來自東方世界的大草原。星曆1290年,大夏帝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空前強大,更多的藩屬國臣服於這個龐大的中原帝國,似乎沒有什麽能夠阻擋大夏帝國的世界霸權了。
天下共主的寶座在向夏皇不斷靠近,自夏太祖立國四百年,夏,這個字、國號、民族!終於要成為那天下的君父!
星曆1291年,夏皇聯合麾下大小三十餘附屬國發動了“藩國之戰”,三十萬夏軍以及仆從軍十五萬由東向西,以皇朝之強大軍力討伐那些不尊宗主國號令的東方國家,誓要將帝國的威能輻射東方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星曆1300年,藩國之戰曆經九年,波及國家一百三十餘國,最終以夏國聯軍的勝利而告終,這一次戰爭雖然損耗了大夏帝國的國力,但徹底穩固了以大夏帝國為尊的宗主國製,東方國家無不以夏為宗主,新的世界秩序被建立起來了——大夏主導的聯邦體係。
藩國之戰的戰敗國,有的亡國,有的臣服,當然也有不願見此消亡也不想臣服大夏的國家,那就是大草原上的突厥。
戰敗的突厥人元氣大傷,大部分部族被夏軍剿滅,剩餘部族選擇了遷徙,他們曆經千辛萬苦,來到了歐羅巴大陸的最東端,帶著突厥唯一留下的寶貴的財富——尚武的精神、慣於遷徙的習俗、精湛的騎術和難得的騎射技藝,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新國家。
西方世界的主導者神聖羅馬帝國發覺了這支遠道而來的不速之客,但當時的羅馬皇帝並沒有把這些乞丐一樣的奴隸放在心上,在他看來,這些突厥隻不過是從東方來的奴隸資源罷了。
於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從羅馬出發,帶著短劍與盾牌來到了突厥人的領地。
羅馬軍團的到來讓剛剛穩定下來的突厥人措手不及,他們不了解西方的文化和地緣,語言也互不相通,麵對幾萬全副武裝的羅馬人,在藩國之戰中損失殆盡的突厥軍隊顯然無能為力。
突厥人被迫選擇了和平。
但敵人施舍的和平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根據雙方簽署的條約,突厥人需要每年向羅馬皇帝繳納一筆巨額的租金。
突厥人可以用貴重金屬、珠寶和牲畜馬匹來抵扣,甚至是健壯的突厥男人和十五六歲的突厥少女也可以抵扣不少租金——男人充作奴隸,少女當做玩物,這些被送往羅馬的突厥人將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私人財產。
隨意處置和交換。
並且突厥人也將和西方國家建立貿易關係,雙方通過駱駝商隊進行貿易,交換農業和畜牧業產品,互利互惠。
這也算是唯一對突厥人有利的條約內容了,起碼因為羅馬皇帝的輕視,貿易的互利性對突厥人來說還算是平等。
可接下來才是條約的重要內容,無論是羅馬皇帝還是其他西方國家君主,他們都不希望有一支信仰不同的異類闖入自己的世界,所以突厥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種族和語言的明顯的共同特征,但必須信仰西方的宗教信仰,否則羅馬軍團依舊會對突厥人發動進攻,這一點不容更改。
迫於羅馬軍團的軍事壓力,突厥人隻能同意更改原有的信仰,條約正式生效後,突厥人放棄了“突厥”的稱呼,改稱奧斯曼人,並且開始拋棄了自己的異教信仰,轉而信仰西方宗教。
戰爭隨著羅馬軍團的撤離而告一段落了,滿載而歸的羅馬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怎樣的敵人,有著怎樣的威脅。
隨著奧斯曼人政權的不斷穩固和擴大,西方國家很快就注意到了奧斯曼人的軍事素養,有人開始意識到羅馬皇帝為歐羅巴大陸埋下了一枚戰爭的種子。
這些能在藩國之戰中存活的部族,除了擁有堅忍、自律和深謀遠慮等品質之外,還有著從東方世界帶來的軍事和技術,這些優勢條件在經過總結後更加明顯,強大的夏軍鞭策了他們。
現在輪到他們鞭策西方人了。
星曆1380年,經過長達八十年的休養生息,奧斯曼人已經有了擴張的實力和底氣。
這不得不提一個人。
奧斯曼(約1299—1323在位),在奧斯曼帝國的曆史上,他被稱為奧斯曼之父。
奧斯曼帝國的國號也因此而得名,在奧斯曼在位期間,向西遷徙躲避夏軍的生存政策和奧斯曼人初期的恢複政策就是他一人排除萬難製定的,延續了突厥的傳統和文化,為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寶貴的政治基礎。
他統治下的奧斯曼國家還不是強大的帝國,但奧斯曼依舊被稱為帝國的創始者。
史稱奧斯曼大帝。
傳說在奧斯曼的夢裏,世界成為一枚戒指,山脈、平原和天空、海峽簇擁著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幻化成戒指上兩塊藍寶石和兩塊翡翠簇擁著一顆鑽石,戴到了奧斯曼的手上。
這個故事對當時的奧斯曼人給予了很大的信心,但在如今看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和東方世界農民起義時,起義軍首領突然成為某某已經絕後的曆史人物的直係後代,並且巧合的路過某個地方,巧合的看見某隻動物,巧合的想要剖開動物的肚子,然後巧合的取出所謂神的旨意,再巧合的天生異象,又巧合的被手下看見一樣。
巧合到神自己看了都懷疑。
星曆1383年,隻用了三年的時間,奧斯曼人就征服了鄰近的西方國家,開始統治比原先擴大了八倍的平原地區。
突厥化的鞭策開始了。
吞並了第一個西方國家之後,他們三麵出擊,將其版圖向北、南、西三個方向擴張,占據了一大片廣闊的土地,創立了空前龐大的遊牧民族帝國。
自奧斯曼大帝之後,僅僅經過三位開國蘇丹的勵精圖治,奧斯曼人就以“帝國”自立,在西方留下戰無不勝的威名。
羅馬人這才明白何為養虎為患,可遏製奧斯曼人的擴張已經為時已晚,西方君主們不得不聯合起來,對抗入侵。
而奧斯曼人的進攻。
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
在此前他們叫做突厥人,在東方世界敗給了大夏人。
星曆1453年,在長達七十年之久的持久戰爭後,奧斯曼帝國在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帶領下,擊敗了羅馬人的軍團。
神聖羅馬帝國隻能聯合拜占庭帝國,再次集結軍隊,希望擊敗奧斯曼帝國。
可軍事上的劣勢已經無法扭轉,星曆1461年,奧斯曼軍隊再次擊敗了羅馬人,全殲了拜占庭軍隊,隨之南下進攻拜占庭帝國,三個月內就打到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並且圍城六個月後,攻陷了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國損失慘重,被迫向奧斯曼帝國割地求和。
星曆1529年,奧斯曼帝國迎來了自己的全盛時期,蘇萊曼大帝指揮奧斯曼軍隊奪取了黑海的全部製海權和沿岸土地,三次擊敗葉尼塞軍隊,稱為歐羅巴東大陸的霸主,統治地位不可動搖。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明白奧斯曼帝國現在已經不可能扼殺,隻能與之聯盟。
他們聯合將大陸中部的查理曼王國打壓下去,使得雙方安穩的各自稱霸統治。
神聖羅馬帝國管控著西大陸。
奧斯曼帝國管控著東大陸。
兩大帝國瓜分了歐羅巴大陸。
鼎盛時代的奧斯曼帝國,為歐羅巴大陸的政治地圖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衝擊。
但這種鼎盛時期並沒有維持太久,星曆1539年,蘇萊曼大帝與葉尼塞王國的國戰中贏得了勝利,重創了葉尼塞王國。
但在戰役中,一枚由銅製臼炮發射的彈丸擊中了騎著戰馬的蘇萊曼大帝,敗退的葉尼塞人怎麽也沒有想到,自己潰敗時的一輪齊射,幹掉了奧斯曼蘇丹。
蘇萊曼大帝也沒有想到,大夏人發明的火藥在一百多年後,在西方世界又一次把突厥人走向強大的雙腿,砸斷了。
淩亂的戰場上,那門打出最後一發彈丸的青銅大炮上,用大夏文字篆刻著:神機營製式壹仟伍佰貳拾年造青銅大炮。
這門十九年前鑄造的大炮,被夏軍淘汰後幾經流轉至藩屬國軍隊當中服役,又在官員的貪墨下賣給了葉尼塞人。
最終葬送了突厥的強盛。
蘇萊曼大帝死後,因為沒有立下儲君,導致五年後伊斯坦布爾的政治權力才穩定下來,但這五年的時間裏,奧斯曼帝國的實力已經開始由盛轉衰。
宮廷的政變消耗了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外部的危機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奧斯曼人不再對外擴張,而是寄希望於保留曆代蘇丹打下來的疆土,可隨著周邊國家的強大,逐步衰落奧斯曼帝國開始了版圖的減少和霸權的逝去。
神聖羅馬帝國恢複了對歐羅巴大陸全部主導權,曾經被打得割地賠款的國家開始向奧斯曼帝國奪回失去的國土。
但憑借著蘇萊曼大帝和十幾任蘇丹留下來的底蘊,奧斯曼帝國雖然失去了鼎盛時期百分之三十的土地和人民,但依舊不失為是西方世界中的一個大國。
但衰落並沒有停止,葉尼塞王國開始崛起,兩個國家之間為了爭奪黑海和海峽控製權,接連爆發戰爭,百年戰爭開始了。
但奧斯曼人拚死也隻保留了不到一半的控製權,蘇萊曼大帝時期的鼎盛不在了。
隨著蒸汽時代的降臨,神聖羅馬帝國崩塌了,新的西方霸主誕生,各國都在爭先恐後的研究機械技術,蒸汽革命使得一眾新興國家崛起,可奧斯曼帝國卻落後了。
新任的大陸霸主教皇國剛剛滅掉了神聖羅馬帝國,轉而東擴,準備建立聯盟國秩序——教皇國與奧斯曼帝國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碰撞。
星曆1732年,熾天騎士團攻陷了伊斯坦布爾,活捉了蘇丹,奧斯曼軍隊慘敗。
屬於奧斯曼帝國的輝煌落幕。
……
奧斯曼帝國,伊斯坦布爾。
蘇丹皇宮。
“該死的,讓那些使者滾出去!吵死了!叫外交部長去和他們談!”已經好幾天沒有睡一個好覺的蘇丹六世再也忍不住了,他拿起床頭的水晶杯就朝跪在地上的侍從的頭上咋砸去。
蘇丹六世爆發道:“全世界又不是隻有他西澤爾一個人在打仗!他打不過來,損失了十幾萬軍隊,我就能打過去不成?”吼完之後,蘇丹六世倒頭轉身就睡,也不管房間內的其他人。
在蘇丹六世進入夢鄉的同一時間,在陸軍本部,奧斯曼帝國陸軍元帥阿卜杜勒·哈米德的辦公室裏,十幾位陸軍高官聚集在一起,氣氛還是一樣的沉悶。
奧斯曼帝國的將軍們隻顧著悶頭抽著香煙,這次,元帥也加入了造霾大軍中。
現在的情況是:麥臘尼亞地區的奧斯曼軍隊止步不前,三十萬精銳部隊愣是打不進去,反而被夏軍消耗了力量。
帝國的近東行省遭遇了重大危機,幾十萬中山軍正在如當年他們在中山戰爭期間入侵中山國那樣,侵入近東行省。
蘇勒斯塔已經淪陷,原誠這個惡毒的家夥居然命令中山軍屠城,十數萬人死傷,直接促使周邊數個城市掛起了白旗。
“近東行省告急,諸位有何高見?”阿卜杜勒·哈米德元帥抽著煙鬥詢問,煙霧彌漫,掩蓋住了他禿鷲般的眼神。
奧斯曼近衛軍的將軍先開了腔:“近東行省可調動鄰近行省的駐軍救援,但陸軍主力應該和精銳的奧斯曼近衛軍一起馳援麥臘尼亞地區,尋求戰機突破。還是不能因為戰事受挫這樣一點小事就和教皇帝國撕破臉皮。”
示弱的表態並不意味著他的骨子裏是軟弱派。
“怕什麽?他們連三十萬夏軍都奈何不了,還來嚇唬誰呢?難不成他們以為我們是他教皇帝國的仆從國?先打中山軍!暫時放棄麥臘尼亞地區的進攻!”常備軍的將軍咆哮著要幹一仗。
調子起的高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強硬派。
“既然各不相讓,不如各自整理方案,等明天由蘇丹陛下定奪吧?正好,蘇勒斯塔的報告還沒呈上去,如今一並好了。”
這裏還有一個想渾水摸魚的家夥。
阿卜杜勒·哈米德元帥坐在辦公桌後麵,平靜地享受著煙草。
他現在五十八歲,已經算得上暮年。
他的思維不再敏捷,他的身體不再靈活,他的兩鬢已經白發蒼蒼,他的臉頰開始有了老人斑。
但他心如明鏡。
他坐在這把奧斯曼帝國陸軍元帥的椅子上,把每個人的小心思都看得一清二楚。
奧斯曼人的祖先來自東方世界的大草原。星曆1290年,大夏帝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空前強大,更多的藩屬國臣服於這個龐大的中原帝國,似乎沒有什麽能夠阻擋大夏帝國的世界霸權了。
天下共主的寶座在向夏皇不斷靠近,自夏太祖立國四百年,夏,這個字、國號、民族!終於要成為那天下的君父!
星曆1291年,夏皇聯合麾下大小三十餘附屬國發動了“藩國之戰”,三十萬夏軍以及仆從軍十五萬由東向西,以皇朝之強大軍力討伐那些不尊宗主國號令的東方國家,誓要將帝國的威能輻射東方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星曆1300年,藩國之戰曆經九年,波及國家一百三十餘國,最終以夏國聯軍的勝利而告終,這一次戰爭雖然損耗了大夏帝國的國力,但徹底穩固了以大夏帝國為尊的宗主國製,東方國家無不以夏為宗主,新的世界秩序被建立起來了——大夏主導的聯邦體係。
藩國之戰的戰敗國,有的亡國,有的臣服,當然也有不願見此消亡也不想臣服大夏的國家,那就是大草原上的突厥。
戰敗的突厥人元氣大傷,大部分部族被夏軍剿滅,剩餘部族選擇了遷徙,他們曆經千辛萬苦,來到了歐羅巴大陸的最東端,帶著突厥唯一留下的寶貴的財富——尚武的精神、慣於遷徙的習俗、精湛的騎術和難得的騎射技藝,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新國家。
西方世界的主導者神聖羅馬帝國發覺了這支遠道而來的不速之客,但當時的羅馬皇帝並沒有把這些乞丐一樣的奴隸放在心上,在他看來,這些突厥隻不過是從東方來的奴隸資源罷了。
於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從羅馬出發,帶著短劍與盾牌來到了突厥人的領地。
羅馬軍團的到來讓剛剛穩定下來的突厥人措手不及,他們不了解西方的文化和地緣,語言也互不相通,麵對幾萬全副武裝的羅馬人,在藩國之戰中損失殆盡的突厥軍隊顯然無能為力。
突厥人被迫選擇了和平。
但敵人施舍的和平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根據雙方簽署的條約,突厥人需要每年向羅馬皇帝繳納一筆巨額的租金。
突厥人可以用貴重金屬、珠寶和牲畜馬匹來抵扣,甚至是健壯的突厥男人和十五六歲的突厥少女也可以抵扣不少租金——男人充作奴隸,少女當做玩物,這些被送往羅馬的突厥人將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私人財產。
隨意處置和交換。
並且突厥人也將和西方國家建立貿易關係,雙方通過駱駝商隊進行貿易,交換農業和畜牧業產品,互利互惠。
這也算是唯一對突厥人有利的條約內容了,起碼因為羅馬皇帝的輕視,貿易的互利性對突厥人來說還算是平等。
可接下來才是條約的重要內容,無論是羅馬皇帝還是其他西方國家君主,他們都不希望有一支信仰不同的異類闖入自己的世界,所以突厥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種族和語言的明顯的共同特征,但必須信仰西方的宗教信仰,否則羅馬軍團依舊會對突厥人發動進攻,這一點不容更改。
迫於羅馬軍團的軍事壓力,突厥人隻能同意更改原有的信仰,條約正式生效後,突厥人放棄了“突厥”的稱呼,改稱奧斯曼人,並且開始拋棄了自己的異教信仰,轉而信仰西方宗教。
戰爭隨著羅馬軍團的撤離而告一段落了,滿載而歸的羅馬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怎樣的敵人,有著怎樣的威脅。
隨著奧斯曼人政權的不斷穩固和擴大,西方國家很快就注意到了奧斯曼人的軍事素養,有人開始意識到羅馬皇帝為歐羅巴大陸埋下了一枚戰爭的種子。
這些能在藩國之戰中存活的部族,除了擁有堅忍、自律和深謀遠慮等品質之外,還有著從東方世界帶來的軍事和技術,這些優勢條件在經過總結後更加明顯,強大的夏軍鞭策了他們。
現在輪到他們鞭策西方人了。
星曆1380年,經過長達八十年的休養生息,奧斯曼人已經有了擴張的實力和底氣。
這不得不提一個人。
奧斯曼(約1299—1323在位),在奧斯曼帝國的曆史上,他被稱為奧斯曼之父。
奧斯曼帝國的國號也因此而得名,在奧斯曼在位期間,向西遷徙躲避夏軍的生存政策和奧斯曼人初期的恢複政策就是他一人排除萬難製定的,延續了突厥的傳統和文化,為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寶貴的政治基礎。
他統治下的奧斯曼國家還不是強大的帝國,但奧斯曼依舊被稱為帝國的創始者。
史稱奧斯曼大帝。
傳說在奧斯曼的夢裏,世界成為一枚戒指,山脈、平原和天空、海峽簇擁著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幻化成戒指上兩塊藍寶石和兩塊翡翠簇擁著一顆鑽石,戴到了奧斯曼的手上。
這個故事對當時的奧斯曼人給予了很大的信心,但在如今看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和東方世界農民起義時,起義軍首領突然成為某某已經絕後的曆史人物的直係後代,並且巧合的路過某個地方,巧合的看見某隻動物,巧合的想要剖開動物的肚子,然後巧合的取出所謂神的旨意,再巧合的天生異象,又巧合的被手下看見一樣。
巧合到神自己看了都懷疑。
星曆1383年,隻用了三年的時間,奧斯曼人就征服了鄰近的西方國家,開始統治比原先擴大了八倍的平原地區。
突厥化的鞭策開始了。
吞並了第一個西方國家之後,他們三麵出擊,將其版圖向北、南、西三個方向擴張,占據了一大片廣闊的土地,創立了空前龐大的遊牧民族帝國。
自奧斯曼大帝之後,僅僅經過三位開國蘇丹的勵精圖治,奧斯曼人就以“帝國”自立,在西方留下戰無不勝的威名。
羅馬人這才明白何為養虎為患,可遏製奧斯曼人的擴張已經為時已晚,西方君主們不得不聯合起來,對抗入侵。
而奧斯曼人的進攻。
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
在此前他們叫做突厥人,在東方世界敗給了大夏人。
星曆1453年,在長達七十年之久的持久戰爭後,奧斯曼帝國在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帶領下,擊敗了羅馬人的軍團。
神聖羅馬帝國隻能聯合拜占庭帝國,再次集結軍隊,希望擊敗奧斯曼帝國。
可軍事上的劣勢已經無法扭轉,星曆1461年,奧斯曼軍隊再次擊敗了羅馬人,全殲了拜占庭軍隊,隨之南下進攻拜占庭帝國,三個月內就打到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並且圍城六個月後,攻陷了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國損失慘重,被迫向奧斯曼帝國割地求和。
星曆1529年,奧斯曼帝國迎來了自己的全盛時期,蘇萊曼大帝指揮奧斯曼軍隊奪取了黑海的全部製海權和沿岸土地,三次擊敗葉尼塞軍隊,稱為歐羅巴東大陸的霸主,統治地位不可動搖。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明白奧斯曼帝國現在已經不可能扼殺,隻能與之聯盟。
他們聯合將大陸中部的查理曼王國打壓下去,使得雙方安穩的各自稱霸統治。
神聖羅馬帝國管控著西大陸。
奧斯曼帝國管控著東大陸。
兩大帝國瓜分了歐羅巴大陸。
鼎盛時代的奧斯曼帝國,為歐羅巴大陸的政治地圖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衝擊。
但這種鼎盛時期並沒有維持太久,星曆1539年,蘇萊曼大帝與葉尼塞王國的國戰中贏得了勝利,重創了葉尼塞王國。
但在戰役中,一枚由銅製臼炮發射的彈丸擊中了騎著戰馬的蘇萊曼大帝,敗退的葉尼塞人怎麽也沒有想到,自己潰敗時的一輪齊射,幹掉了奧斯曼蘇丹。
蘇萊曼大帝也沒有想到,大夏人發明的火藥在一百多年後,在西方世界又一次把突厥人走向強大的雙腿,砸斷了。
淩亂的戰場上,那門打出最後一發彈丸的青銅大炮上,用大夏文字篆刻著:神機營製式壹仟伍佰貳拾年造青銅大炮。
這門十九年前鑄造的大炮,被夏軍淘汰後幾經流轉至藩屬國軍隊當中服役,又在官員的貪墨下賣給了葉尼塞人。
最終葬送了突厥的強盛。
蘇萊曼大帝死後,因為沒有立下儲君,導致五年後伊斯坦布爾的政治權力才穩定下來,但這五年的時間裏,奧斯曼帝國的實力已經開始由盛轉衰。
宮廷的政變消耗了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外部的危機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奧斯曼人不再對外擴張,而是寄希望於保留曆代蘇丹打下來的疆土,可隨著周邊國家的強大,逐步衰落奧斯曼帝國開始了版圖的減少和霸權的逝去。
神聖羅馬帝國恢複了對歐羅巴大陸全部主導權,曾經被打得割地賠款的國家開始向奧斯曼帝國奪回失去的國土。
但憑借著蘇萊曼大帝和十幾任蘇丹留下來的底蘊,奧斯曼帝國雖然失去了鼎盛時期百分之三十的土地和人民,但依舊不失為是西方世界中的一個大國。
但衰落並沒有停止,葉尼塞王國開始崛起,兩個國家之間為了爭奪黑海和海峽控製權,接連爆發戰爭,百年戰爭開始了。
但奧斯曼人拚死也隻保留了不到一半的控製權,蘇萊曼大帝時期的鼎盛不在了。
隨著蒸汽時代的降臨,神聖羅馬帝國崩塌了,新的西方霸主誕生,各國都在爭先恐後的研究機械技術,蒸汽革命使得一眾新興國家崛起,可奧斯曼帝國卻落後了。
新任的大陸霸主教皇國剛剛滅掉了神聖羅馬帝國,轉而東擴,準備建立聯盟國秩序——教皇國與奧斯曼帝國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碰撞。
星曆1732年,熾天騎士團攻陷了伊斯坦布爾,活捉了蘇丹,奧斯曼軍隊慘敗。
屬於奧斯曼帝國的輝煌落幕。
……
奧斯曼帝國,伊斯坦布爾。
蘇丹皇宮。
“該死的,讓那些使者滾出去!吵死了!叫外交部長去和他們談!”已經好幾天沒有睡一個好覺的蘇丹六世再也忍不住了,他拿起床頭的水晶杯就朝跪在地上的侍從的頭上咋砸去。
蘇丹六世爆發道:“全世界又不是隻有他西澤爾一個人在打仗!他打不過來,損失了十幾萬軍隊,我就能打過去不成?”吼完之後,蘇丹六世倒頭轉身就睡,也不管房間內的其他人。
在蘇丹六世進入夢鄉的同一時間,在陸軍本部,奧斯曼帝國陸軍元帥阿卜杜勒·哈米德的辦公室裏,十幾位陸軍高官聚集在一起,氣氛還是一樣的沉悶。
奧斯曼帝國的將軍們隻顧著悶頭抽著香煙,這次,元帥也加入了造霾大軍中。
現在的情況是:麥臘尼亞地區的奧斯曼軍隊止步不前,三十萬精銳部隊愣是打不進去,反而被夏軍消耗了力量。
帝國的近東行省遭遇了重大危機,幾十萬中山軍正在如當年他們在中山戰爭期間入侵中山國那樣,侵入近東行省。
蘇勒斯塔已經淪陷,原誠這個惡毒的家夥居然命令中山軍屠城,十數萬人死傷,直接促使周邊數個城市掛起了白旗。
“近東行省告急,諸位有何高見?”阿卜杜勒·哈米德元帥抽著煙鬥詢問,煙霧彌漫,掩蓋住了他禿鷲般的眼神。
奧斯曼近衛軍的將軍先開了腔:“近東行省可調動鄰近行省的駐軍救援,但陸軍主力應該和精銳的奧斯曼近衛軍一起馳援麥臘尼亞地區,尋求戰機突破。還是不能因為戰事受挫這樣一點小事就和教皇帝國撕破臉皮。”
示弱的表態並不意味著他的骨子裏是軟弱派。
“怕什麽?他們連三十萬夏軍都奈何不了,還來嚇唬誰呢?難不成他們以為我們是他教皇帝國的仆從國?先打中山軍!暫時放棄麥臘尼亞地區的進攻!”常備軍的將軍咆哮著要幹一仗。
調子起的高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強硬派。
“既然各不相讓,不如各自整理方案,等明天由蘇丹陛下定奪吧?正好,蘇勒斯塔的報告還沒呈上去,如今一並好了。”
這裏還有一個想渾水摸魚的家夥。
阿卜杜勒·哈米德元帥坐在辦公桌後麵,平靜地享受著煙草。
他現在五十八歲,已經算得上暮年。
他的思維不再敏捷,他的身體不再靈活,他的兩鬢已經白發蒼蒼,他的臉頰開始有了老人斑。
但他心如明鏡。
他坐在這把奧斯曼帝國陸軍元帥的椅子上,把每個人的小心思都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