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崇禎弄死魏忠賢之後,極大縮減了廠衛的權力和職責,錦衣衛幾乎完全退化成了皇帝的保鏢,東廠直接就拜拜了。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文官集團擺脫了皇帝的控製,徹底放飛自我了…
這邊舉報有人給權貴送了禮,那邊文官集團派人去查,就成了“查無此事”。明末時期,當時有人舉報袁崇煥給錢龍錫送禮,如果是錦衣衛去查會怎麽樣?這可是實名舉報,舉報人又不是瘋子,沒有證據怎麽會去得罪那個權力堪比宰相的內閣首輔錢龍錫?結果呢?嗬嗬,查無此事…
惡果很快顯現,失去了對官僚集團控製權的崇禎發現,自己的施政方針推行不下去,怎麽辦?對此,他采用不斷更換首輔的辦法,試圖脫困。但是,屁股決定腦袋,原來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官員,一放進內閣馬上跳反,堪比狼人殺。為什麽呢?很簡單,惟利益爾!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人家自然不會蠢到損害自己的利益來聽從你的安排。因此,崇禎的這一行為,最後必然是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還在廠衛職權的喪失上麵。
沒有了耳目和手腳的崇禎帝,根本無法控製或者限製文官集團,而崇禎皇帝又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團來治理國家,這就成了一個死局。你殺一個,接著上來的還是一樣,你換一個,後來上來的還是一樣,就問你怎麽解決?那些個小說裏,上來逮到就殺的,其實說句大實話,就當時的大明,就算把文官都殺絕了,也沒用。(因此,本書中的主角會殺,但不會存在濫殺的情況,更多的還是政治上的妥協與和平演變。各位讀者大大不喜勿噴。)
結果就是,百官成了各個集團的代言人,經商的,走私的,地主的,海盜的等等,最富的人不用交稅或繳很少的稅,最窮的農民反倒成了主要的稅收來源,於是,明朝的財政破產了,而且各種送快遞的一個接一個的來(李自成,最大的快遞員,堪比東風係列),之後的政治破產也就順其自然了。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很快,朝廷就失去了權威。以衛青大將軍驚天動地的戰功,尚不敢私下處決一個違紀的部將。一個牛皮吹上天的袁崇煥,竟然敢假傳聖旨,殺害擁有尚方寶劍的朝廷節將毛文龍,並且不受處罰,何其荒誕!事實上恰恰說明,此時明廷已經逐步失去了對軍事將領的控製,失去了權威。有人說殺了毛文龍,去掉了野豬皮的心腹大患,大大的幫了野豬皮的忙。實際上,這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非常嚴重的違法亂紀、蔑視朝廷權威的行為,而且帶了一個很壞的頭,使得明朝軍隊在抱團化,軍閥化的道路上一騎絕塵,扶搖直上九萬裏。
之後的關寧軍,在己巳之亂時,臨陣脫逃。左良玉部,陣前不聽楊督師指揮,後來又公然發動叛亂,起因皆在於此。殺毛文龍軍事上的損害,出個優秀的軍事將領還可以彌補,但此事對明廷政治上的荼毒,卻是劉伯溫,徐達重生也無法補救的。有時候想想,要是朱老八活過來,會不會把袁崇煥弄死再鞭屍?
最後,崇禎煤山絕唱,說“百官誤朕”,實際上是無能狂怒。他親手取消了國家安全局、國家內務部、國家監察局和國家反貪局,導致官僚集團完全失去製約,成了脫韁的野馬,而且還是一大群害群之馬,大明怎會不亡?所以,由於管理能力太低,崇禎成了明朝最節儉,最勤政的亡國之君,憨憨如斯…
當然,導致一個政權走向滅亡,肯定不單單是某一個方麵的原因所致,但作為大明首席ceo的崇禎,難辭其咎,這裏不再贅言。
下智治事,上智治人,睿智治法。朱老八是睿智,天啟是上智,崇禎很不幸,是下智。因此,對於崇禎這個憨憨,同情一下就可以了,實在不必要深究太多。
另外,在科舉製度下形成的文官集團是十分可怕的。特別是在晚明,在勳貴、武官集團被完全壓製的情況下,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已成必然。
明朝的解決方法是用廠衛來製衡文官集團。滿清的方法是用滿蒙親貴集團淩駕於文官集團之上來解決。
但其實根本上的問題不是文官而是士紳。內閣也好、士大夫也罷,隻要這些人是來自士紳階層,那什麽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就根本無法做到。即使經過了清初那樣大規模的屠殺,滿清推行這些政策還是經曆了極大阻力的,光是雍正就被罵到吐血。想想雍正之死,細思極恐啊…(以上是蟲子查閱資料有感,部分來源於讀者爸爸提供的資料。純屬一家之言,不妥之處,虛心接受大家斧正。)
書歸正傳,隨著朱由檢話音落下,隻見朝臣們瞬間滿血複活,立馬出口成章,對廠衛之禍患,那說的叫一個天花亂墜,掏心掏肺啊。
鑒於此,朱由檢表示一臉震驚,有些不可置信的說道:
“眾位卿家所言當真?廠衛之禍已經到了如此聳人聽聞的地步,朕竟然還不知曉,當真是朕的罪過啊。那…那依諸位臣公看來,這廠衛當如何處置?”
眾臣見朱由檢這個表現,心中得意不已。終歸還是個毛頭小子啊,我文官集團掌握了輿論喉舌,那還不是想怎麽說就怎麽說,謊言說了千遍,那就成了真理。千遍不行就萬遍…就你這個態度,套在文臣集團頭上的廠衛枷鎖,解開的希望來了啊…
此時,周登道也感覺到了機會,想著必須抓住小皇帝被自己一群人忽悠住了的大好時機,一勞永逸,徹底裁撤掉廠衛!想到這裏,周登道立馬出列說道:
“回陛下!朝堂諸公所言,句句真理,然廠衛之禍,罊竹難書,更無以言表。臣請陛下,裁撤廠衛,還天下百姓朗朗乾坤!屆時眾正盈朝,大明中興有望啊…”
禦史楊所修出列說道:
“臣附議!廠衛皆乃陛下之近侍、內官,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結君心。一朝得勢,則氣勢不可近,於內曲意逢迎,於外作奸犯科。如今廠衛之害,百姓聞之泣血,若不廢止,我大明恐有亡國之危!請陛下三思!”
兵部給事中劉懋出列說道:
“臣附議!起奏陛下,古人雲,無規矩不成方圓,廠衛行事,不符法理,獨斷專行,舉國臣民噤若寒蟬!廠衛不除,國無寧日!請陛下三思。”
禮部侍郎韓爌出列說道:
“陛下,臣附議,天下重罪逮至京城者,收係獄中,數更大獄,多使斷治,所誅殺為多。功臣、忠臣皆為其所害,臣僚有言不敢發,大多成了唯唯諾諾之臣。長此以往,朝堂之上多為沆瀣一氣者、苟且偷生者,國無棟梁,何來立國之本?陛下!廠衛為禍日久,裁撤廠衛,勢在必行,請陛下三思。”
事情發展到現在,朝堂之上,不光是東林黨,除了內閣幾人默不作聲之外,文官係統的,不分黨派,通通跪伏一片,異口同聲的說道:
“臣等附議!裁撤廠衛,勢在必行!請陛下三思…”
這邊舉報有人給權貴送了禮,那邊文官集團派人去查,就成了“查無此事”。明末時期,當時有人舉報袁崇煥給錢龍錫送禮,如果是錦衣衛去查會怎麽樣?這可是實名舉報,舉報人又不是瘋子,沒有證據怎麽會去得罪那個權力堪比宰相的內閣首輔錢龍錫?結果呢?嗬嗬,查無此事…
惡果很快顯現,失去了對官僚集團控製權的崇禎發現,自己的施政方針推行不下去,怎麽辦?對此,他采用不斷更換首輔的辦法,試圖脫困。但是,屁股決定腦袋,原來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官員,一放進內閣馬上跳反,堪比狼人殺。為什麽呢?很簡單,惟利益爾!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人家自然不會蠢到損害自己的利益來聽從你的安排。因此,崇禎的這一行為,最後必然是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還在廠衛職權的喪失上麵。
沒有了耳目和手腳的崇禎帝,根本無法控製或者限製文官集團,而崇禎皇帝又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團來治理國家,這就成了一個死局。你殺一個,接著上來的還是一樣,你換一個,後來上來的還是一樣,就問你怎麽解決?那些個小說裏,上來逮到就殺的,其實說句大實話,就當時的大明,就算把文官都殺絕了,也沒用。(因此,本書中的主角會殺,但不會存在濫殺的情況,更多的還是政治上的妥協與和平演變。各位讀者大大不喜勿噴。)
結果就是,百官成了各個集團的代言人,經商的,走私的,地主的,海盜的等等,最富的人不用交稅或繳很少的稅,最窮的農民反倒成了主要的稅收來源,於是,明朝的財政破產了,而且各種送快遞的一個接一個的來(李自成,最大的快遞員,堪比東風係列),之後的政治破產也就順其自然了。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很快,朝廷就失去了權威。以衛青大將軍驚天動地的戰功,尚不敢私下處決一個違紀的部將。一個牛皮吹上天的袁崇煥,竟然敢假傳聖旨,殺害擁有尚方寶劍的朝廷節將毛文龍,並且不受處罰,何其荒誕!事實上恰恰說明,此時明廷已經逐步失去了對軍事將領的控製,失去了權威。有人說殺了毛文龍,去掉了野豬皮的心腹大患,大大的幫了野豬皮的忙。實際上,這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非常嚴重的違法亂紀、蔑視朝廷權威的行為,而且帶了一個很壞的頭,使得明朝軍隊在抱團化,軍閥化的道路上一騎絕塵,扶搖直上九萬裏。
之後的關寧軍,在己巳之亂時,臨陣脫逃。左良玉部,陣前不聽楊督師指揮,後來又公然發動叛亂,起因皆在於此。殺毛文龍軍事上的損害,出個優秀的軍事將領還可以彌補,但此事對明廷政治上的荼毒,卻是劉伯溫,徐達重生也無法補救的。有時候想想,要是朱老八活過來,會不會把袁崇煥弄死再鞭屍?
最後,崇禎煤山絕唱,說“百官誤朕”,實際上是無能狂怒。他親手取消了國家安全局、國家內務部、國家監察局和國家反貪局,導致官僚集團完全失去製約,成了脫韁的野馬,而且還是一大群害群之馬,大明怎會不亡?所以,由於管理能力太低,崇禎成了明朝最節儉,最勤政的亡國之君,憨憨如斯…
當然,導致一個政權走向滅亡,肯定不單單是某一個方麵的原因所致,但作為大明首席ceo的崇禎,難辭其咎,這裏不再贅言。
下智治事,上智治人,睿智治法。朱老八是睿智,天啟是上智,崇禎很不幸,是下智。因此,對於崇禎這個憨憨,同情一下就可以了,實在不必要深究太多。
另外,在科舉製度下形成的文官集團是十分可怕的。特別是在晚明,在勳貴、武官集團被完全壓製的情況下,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已成必然。
明朝的解決方法是用廠衛來製衡文官集團。滿清的方法是用滿蒙親貴集團淩駕於文官集團之上來解決。
但其實根本上的問題不是文官而是士紳。內閣也好、士大夫也罷,隻要這些人是來自士紳階層,那什麽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就根本無法做到。即使經過了清初那樣大規模的屠殺,滿清推行這些政策還是經曆了極大阻力的,光是雍正就被罵到吐血。想想雍正之死,細思極恐啊…(以上是蟲子查閱資料有感,部分來源於讀者爸爸提供的資料。純屬一家之言,不妥之處,虛心接受大家斧正。)
書歸正傳,隨著朱由檢話音落下,隻見朝臣們瞬間滿血複活,立馬出口成章,對廠衛之禍患,那說的叫一個天花亂墜,掏心掏肺啊。
鑒於此,朱由檢表示一臉震驚,有些不可置信的說道:
“眾位卿家所言當真?廠衛之禍已經到了如此聳人聽聞的地步,朕竟然還不知曉,當真是朕的罪過啊。那…那依諸位臣公看來,這廠衛當如何處置?”
眾臣見朱由檢這個表現,心中得意不已。終歸還是個毛頭小子啊,我文官集團掌握了輿論喉舌,那還不是想怎麽說就怎麽說,謊言說了千遍,那就成了真理。千遍不行就萬遍…就你這個態度,套在文臣集團頭上的廠衛枷鎖,解開的希望來了啊…
此時,周登道也感覺到了機會,想著必須抓住小皇帝被自己一群人忽悠住了的大好時機,一勞永逸,徹底裁撤掉廠衛!想到這裏,周登道立馬出列說道:
“回陛下!朝堂諸公所言,句句真理,然廠衛之禍,罊竹難書,更無以言表。臣請陛下,裁撤廠衛,還天下百姓朗朗乾坤!屆時眾正盈朝,大明中興有望啊…”
禦史楊所修出列說道:
“臣附議!廠衛皆乃陛下之近侍、內官,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結君心。一朝得勢,則氣勢不可近,於內曲意逢迎,於外作奸犯科。如今廠衛之害,百姓聞之泣血,若不廢止,我大明恐有亡國之危!請陛下三思!”
兵部給事中劉懋出列說道:
“臣附議!起奏陛下,古人雲,無規矩不成方圓,廠衛行事,不符法理,獨斷專行,舉國臣民噤若寒蟬!廠衛不除,國無寧日!請陛下三思。”
禮部侍郎韓爌出列說道:
“陛下,臣附議,天下重罪逮至京城者,收係獄中,數更大獄,多使斷治,所誅殺為多。功臣、忠臣皆為其所害,臣僚有言不敢發,大多成了唯唯諾諾之臣。長此以往,朝堂之上多為沆瀣一氣者、苟且偷生者,國無棟梁,何來立國之本?陛下!廠衛為禍日久,裁撤廠衛,勢在必行,請陛下三思。”
事情發展到現在,朝堂之上,不光是東林黨,除了內閣幾人默不作聲之外,文官係統的,不分黨派,通通跪伏一片,異口同聲的說道:
“臣等附議!裁撤廠衛,勢在必行!請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