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光影流轉在薛存芳眸底,如金箔碎玉。
走馬燈轉動了一輪,不過須臾,室內一片寧謐,仿佛被擠壓為彈指一瞬,又仿佛被拉長至蜉蝣一生。
聶徵再問了一遍:「你可是病了?」
薛存芳睨了他一眼,輕哂道:「呆子。」
他歪倒在塌上撐住自己的腦袋,朝他勾了勾手指,「我到底有沒有病,你來試試……不就知道了?」
聶徵蹙緊了眉,冷眼瞧他這副孟浪形態,覺得這人好生禍殃。
而他頂著一臉警醒的神色,卻直勾勾地朝對方迎了上去。
薛存芳熱情地挽住他的脖頸,柔軟濕潤的唇舌貼上來,如春風化雨,無聲無息地叫聶徵鬆懈了眉眼,又仿如溺入深海,漸露出耽溺癡迷之色。
室內一時隻剩下輕微而曖昧的水澤之聲,走馬燈下一室流光漫湧,唯獨一雙人影映在黛紫色的床幔上,凝定不動。
待二人呼吸平緩下來,薛存芳方才說明緣由,年底諸事繁忙,人情繁瑣,他縱是沒病,這幾日門戶大敞接待下來,隻怕也得生生累出病來,索性閉門塞聽,躲個清靜。
「那你為何對我留了門?」聶徵湊近一分,輕攬住他的腰肢。
薛存芳調笑道:「不是怕你見不到我,思之如狂嗎?」
「我不是客?」他又逼近了一分。
「你當然不是。」薛存芳抬起眼睫看他,伸出一根如玉的手指,輕點在他的唇珠上。
「你是我的入幕之賓。」
第19章 故人
薛存芳說出這話後,回頭就放了第二個人進中山侯府。
這人聶徵是知道的,隻因對方事先來拜訪了他。
皇帝仁憫,數年來邊關無異動,諸關卡要道把守得鐵桶一般滴水不漏,這些年便開恩給了邊關將士節假,但凡交年,少數將士可歸鄉訪親。不過邊關還得留著大頭,每年的名額自然是有限的。
聶徵拿住手裏這封拜帖,盯著上麵的落款看了片刻,沒記錯的話,這人已有五年不曾歸京了——
晏平瀾。安南都虞侯。同時是上護軍晏孟春之孫。
要論起來,晏家是十成十的寒門出生,晏孟春一介布衣,拚著在邊疆搏殺數十年,揮灑一腔熱血,砍殺下的人頭能堆滿半個大散關,驚動關內關外,方得元帝賜勛十轉,親封上護軍,一朝雲泥變。
晏孟春統馭有數,麾下無不是精兵強將,又教養出晏家滿門武將,驍勇善戰,立下了累累戰功。
晏氏家訓有言:晏家子孫不蒙祖蔭,無功不得受祿。男兒一旦成年就得被丟進行伍間磋磨,從最底層的夥頭兵做起,能否熬出頭端看個人本事。
聶徵對此大為嘆服,還記得晏平瀾曾是個如薛存芳一般的浪蕩子弟,二人自幼相識,臭味相投,終日湊做一堆鬥雞走狗,不學無術。然一朝行了冠禮後,晏平瀾就被毫不容情地發配到了邊關去,沒料到此子往日藏拙,不曾顯山露水,卻身懷不凡武藝,一入邊關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昔日的錦衣紈絝搖身一變,成了其後在邊疆頗得幾分威名的「晏小將軍」。
晏平瀾平素與他鮮少往來,不知此次回京怎會上趕著登門拜見?
聶徵請人入府,對方做全了禮數,與他一番寒暄客套,不過交淺言淺,隻在收尾時忽然問了一句。
「聽聞中山侯近來身體欠安,殿下可知如何了?」
聶徵聞言微怔,抬眼看過去,方才正眼打量起這位晏氏公子。
這一看之下,倒被他看出了點其他意思。
晏平瀾——生得很好看。
如沒有記錯,這人恰巧和他同年,赴邊已近五年了,數年邊關風霜未見如何消磨晏平瀾,除了周身平添英武悍勇之氣,膚色被曬為一種勻淨而健康的深色……眼下這人卸除銀甲,身著便服的樣子,一晃眼看來和昔年的錦衣公子別無二致,仍是修眉鳳眼,顧盼神飛。
……薛存芳身邊自是不缺美人的。
聶徵不動聲色地答道:「中山侯如何,晏虞侯過府探視即知。」
心下不免疑竇叢生,這晏平瀾為薛存芳舊友,五年前離京之時,齊王與中山侯尚且勢同水火,緣何五年後這人一回來,就找上自己探問薛存芳之事?
夜間再上侯府時,聶徵便將此事告知了薛存芳。
薛存芳聞言大喜,「什麽,平瀾回來了?」
這聲「平瀾」叫得好不親熱。
又主動說起:「許是門房看守得太嚴,他沒能鑽進來,隻得去殿下麵前投石問路。」
這個說法有些道理。
聶徵盯住薛存芳深深看了一眼,忽而問道:「晏小公子年近而立,家世豐厚,仕進有道,卻不曾娶親,不曾納妾,無一兒半女,至今煢煢一人,這是為何?」
「這……」薛存芳猶疑道,「他赴邊之後,天南地北的,我與他交從甚少,卻是不知。」
聶徵道:「侯爺可知,京城裏有一個傳聞,說是晏小公子……乃為分桃斷袖。」
薛存芳目光閃爍一瞬,卻抬高了聲量義正辭嚴道:「無稽之談!」
聶徵反問道:「他曾帶你一起去南風館,也是無稽之談?」
薛存芳愣怔片刻,不做分辨,「這……你從何得知?」
聶徵淡淡道:「今日見他,忽而想起來了。」
「你的記性可真好。」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倒比他本人記得更清。
走馬燈轉動了一輪,不過須臾,室內一片寧謐,仿佛被擠壓為彈指一瞬,又仿佛被拉長至蜉蝣一生。
聶徵再問了一遍:「你可是病了?」
薛存芳睨了他一眼,輕哂道:「呆子。」
他歪倒在塌上撐住自己的腦袋,朝他勾了勾手指,「我到底有沒有病,你來試試……不就知道了?」
聶徵蹙緊了眉,冷眼瞧他這副孟浪形態,覺得這人好生禍殃。
而他頂著一臉警醒的神色,卻直勾勾地朝對方迎了上去。
薛存芳熱情地挽住他的脖頸,柔軟濕潤的唇舌貼上來,如春風化雨,無聲無息地叫聶徵鬆懈了眉眼,又仿如溺入深海,漸露出耽溺癡迷之色。
室內一時隻剩下輕微而曖昧的水澤之聲,走馬燈下一室流光漫湧,唯獨一雙人影映在黛紫色的床幔上,凝定不動。
待二人呼吸平緩下來,薛存芳方才說明緣由,年底諸事繁忙,人情繁瑣,他縱是沒病,這幾日門戶大敞接待下來,隻怕也得生生累出病來,索性閉門塞聽,躲個清靜。
「那你為何對我留了門?」聶徵湊近一分,輕攬住他的腰肢。
薛存芳調笑道:「不是怕你見不到我,思之如狂嗎?」
「我不是客?」他又逼近了一分。
「你當然不是。」薛存芳抬起眼睫看他,伸出一根如玉的手指,輕點在他的唇珠上。
「你是我的入幕之賓。」
第19章 故人
薛存芳說出這話後,回頭就放了第二個人進中山侯府。
這人聶徵是知道的,隻因對方事先來拜訪了他。
皇帝仁憫,數年來邊關無異動,諸關卡要道把守得鐵桶一般滴水不漏,這些年便開恩給了邊關將士節假,但凡交年,少數將士可歸鄉訪親。不過邊關還得留著大頭,每年的名額自然是有限的。
聶徵拿住手裏這封拜帖,盯著上麵的落款看了片刻,沒記錯的話,這人已有五年不曾歸京了——
晏平瀾。安南都虞侯。同時是上護軍晏孟春之孫。
要論起來,晏家是十成十的寒門出生,晏孟春一介布衣,拚著在邊疆搏殺數十年,揮灑一腔熱血,砍殺下的人頭能堆滿半個大散關,驚動關內關外,方得元帝賜勛十轉,親封上護軍,一朝雲泥變。
晏孟春統馭有數,麾下無不是精兵強將,又教養出晏家滿門武將,驍勇善戰,立下了累累戰功。
晏氏家訓有言:晏家子孫不蒙祖蔭,無功不得受祿。男兒一旦成年就得被丟進行伍間磋磨,從最底層的夥頭兵做起,能否熬出頭端看個人本事。
聶徵對此大為嘆服,還記得晏平瀾曾是個如薛存芳一般的浪蕩子弟,二人自幼相識,臭味相投,終日湊做一堆鬥雞走狗,不學無術。然一朝行了冠禮後,晏平瀾就被毫不容情地發配到了邊關去,沒料到此子往日藏拙,不曾顯山露水,卻身懷不凡武藝,一入邊關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昔日的錦衣紈絝搖身一變,成了其後在邊疆頗得幾分威名的「晏小將軍」。
晏平瀾平素與他鮮少往來,不知此次回京怎會上趕著登門拜見?
聶徵請人入府,對方做全了禮數,與他一番寒暄客套,不過交淺言淺,隻在收尾時忽然問了一句。
「聽聞中山侯近來身體欠安,殿下可知如何了?」
聶徵聞言微怔,抬眼看過去,方才正眼打量起這位晏氏公子。
這一看之下,倒被他看出了點其他意思。
晏平瀾——生得很好看。
如沒有記錯,這人恰巧和他同年,赴邊已近五年了,數年邊關風霜未見如何消磨晏平瀾,除了周身平添英武悍勇之氣,膚色被曬為一種勻淨而健康的深色……眼下這人卸除銀甲,身著便服的樣子,一晃眼看來和昔年的錦衣公子別無二致,仍是修眉鳳眼,顧盼神飛。
……薛存芳身邊自是不缺美人的。
聶徵不動聲色地答道:「中山侯如何,晏虞侯過府探視即知。」
心下不免疑竇叢生,這晏平瀾為薛存芳舊友,五年前離京之時,齊王與中山侯尚且勢同水火,緣何五年後這人一回來,就找上自己探問薛存芳之事?
夜間再上侯府時,聶徵便將此事告知了薛存芳。
薛存芳聞言大喜,「什麽,平瀾回來了?」
這聲「平瀾」叫得好不親熱。
又主動說起:「許是門房看守得太嚴,他沒能鑽進來,隻得去殿下麵前投石問路。」
這個說法有些道理。
聶徵盯住薛存芳深深看了一眼,忽而問道:「晏小公子年近而立,家世豐厚,仕進有道,卻不曾娶親,不曾納妾,無一兒半女,至今煢煢一人,這是為何?」
「這……」薛存芳猶疑道,「他赴邊之後,天南地北的,我與他交從甚少,卻是不知。」
聶徵道:「侯爺可知,京城裏有一個傳聞,說是晏小公子……乃為分桃斷袖。」
薛存芳目光閃爍一瞬,卻抬高了聲量義正辭嚴道:「無稽之談!」
聶徵反問道:「他曾帶你一起去南風館,也是無稽之談?」
薛存芳愣怔片刻,不做分辨,「這……你從何得知?」
聶徵淡淡道:「今日見他,忽而想起來了。」
「你的記性可真好。」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倒比他本人記得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