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昭易忍不住一笑,心中一動。
第二天韓昭易就退了房離開城市沿著國道一路往北開去,越往北離城市越遠,也越來越冷清,城郊還比較熱鬧,大型商店之類的也還有一些,等到了真正的鄉下也看不到什麽商店,最多的就是一些小賣鋪。
他也沒有定計劃,真的是完全隨心,一路停停走走,路遇農村就停下車走進去看看。
a省經濟發達,就算是農村也不像電視上演的一樣泥土房,泥濘路,很多房子都是三四層的獨棟小洋房,就算是放到城市去也是完全不掉價,村民生活水平都很不錯,看不到特別貧困的人家。
韓昭易越來越喜歡這條國道旁邊的風景,兩旁的農村,以及村子裏淳樸熱情的村民。
此時已是十二月份,天氣已經很冷了,前幾天下了些雪,這邊是南方就算是下雪也不會像北方一樣在地上積厚厚的一層白色,基本上一落地就化成了水,但是兩旁的山上還是能覆上薄薄的一層。點點白色點綴在青山間,沒有北方的蕭索雄壯,卻也幾分南方特有的的婉約清秀。
韓昭易駕車駛過一條千米隧道,離開隧道再往前開兩公裏出現了一個十字路口,東西兩邊的路口各通向一個村子,韓昭易看了兩眼並不準備下車,車子快沒油了,他之前問過人,知道再往前開一段路就到鎮上了,鎮上有個加油站他要先去加油。
然而離開十字路口還沒一百米車子便熄火了,他重新啟動也沒成功。韓昭易看了眼油表,油還有,那就隻能是車子出故障了,他下車檢查了好久也沒發現問題所在,隻能給最近的汽車維修公司打了個電話,讓他們來拖車。但最近的維修公司離這裏至少也有幾十公裏,今天是不可能來拖車的。韓昭易也理解,現在天色已經暗下來了,如果現在來拖車,再回去也肯定快半夜了。但天氣這麽冷他也不可能就在車上過一夜,他點了根煙,轉身看了眼離他距離不到百米的村子,看來今天隻能先在這裏住一晚了。
這個村子並不是直接靠近公路,而是仍有一條距離不算短的水泥路。水泥路往裏延伸了五六百米後有一個轉彎,彎道後的路被青山遮擋看不到盡頭。而比水泥路水平高度低了十幾米的寬闊兩側則是成畝成畝的農田,一塊塊農田由於地勢原因成階梯狀,是典型的江南梯田,冬季農田裏並沒有種農作物,隻有□□在外的一方沃土。
公路邊的村口立了塊兩米多高的大石頭,四周放著二十幾盆小盆栽,外圍是一排排列整齊的鵝卵石,大石頭上麵刻著三個行書大字-----“桃源村”,右下角還刻著一行小字:陶淵明後裔聚居地。
韓昭易看到那行小字來了興趣,摁滅菸頭沿著水泥路往裏走。
第3章第三章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糙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桃花源記》
韓昭易沿著寬敞道路前行,道路兩旁隔五米便是一株桃樹,但是由於現在還是冬天並不能看到粉色的花瓣,隻有灰禿禿的樹幹。
道路兩旁木製護欄下擺放著各色盆栽,即使是冬天也是嬌艷多姿,彌補了沒有桃花的遺憾。
韓昭易帶著欣賞的心情走入這片土地,不同於城市的鋼筋水泥,這裏沒有喧囂,隻有一片寧靜祥和。
韓昭易停停走走終於走到了五百米處的彎道,從這裏開始道路左側不再是農田而是一條不算寬闊的河流,水質清澈,水深目測隻有一米左右,河流的左側緊挨著農田,從遠處高山上緩緩流淌出的溪水經過此處分成兩路,一路跟隨大部隊往下流而去,還有一些則流入田埂澆灌農田。
韓昭易駐足看了一會兒便回了右側道路,右側完全靠著山,伸手便能摸到光禿禿的石壁,韓昭易原本以為這本是普通的石壁,等湊近時才發現石壁被開鑿過,有明顯的形狀。他觀察了一會兒才發現這是個立體的地形圖,他猜想這應該是村子全景,雖說比較粗糙但還是能隱約看出一些房子的形狀。
為了符合陶淵明後裔這個特點,一路上韓昭易看到不少刻在石塊上的陶淵明畫像,以及他的詩句。
雖說有著明顯的人為色彩,但韓昭易仍然興趣濃厚。
這條通往村子的路比韓昭易想像的要長很多,他走了將近半個小時才見到房屋。
最先出現的屋子是一座石屋,建在村子外麵,是供遊人觀賞的景點,景點範圍比較大,一間茅糙屋蓋在山腳下,柴門半掩,屋子旁邊是座鵝卵石鋪就的小型石拱橋,下麵有一方池塘,裏麵還有幾條肥美的胖鯉魚。在離石橋不遠的一側則從山腳一路向上開鑿了一條木梯直通向山頂,韓昭易挺有興趣上去走一走但是眼見天色暗了下來隻能作罷。
韓昭易走到真正意義上的村口時忽然就想到了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提到的“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雖然山中小口變成了豁然大道,但是從最外麵與外界接壤的入口直至此處他越走越有一種漫步在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感覺。
農村裏大多使用的灶台燒菜做飯,裊裊炊煙通過煙囪飄向天空,最終消散在微風裏,沒有比這更加令人心動的煙火氣。
農村裏的房子不像城市排列有序,許多都是祖輩們在世時打造的地基,那時還沒有土地規劃,隻要有空地便能蓋房,雖說時過境遷,祖輩早已長眠地下,但房子卻保留了下來,從茅糙屋逐漸演變成了白牆黑瓦的小洋房,但不變的是點綴在田間,山腳下,河流邊點點零星見證著歷史的進程。
冬天的夜晚黑得很快,韓昭易進來時還有昏黃的夕陽伴隨,此時卻已月上柳梢頭。家家戶戶亮起了燈,有耀眼奪目的白熾燈,也有散發著溫暖黃光的老式鎢絲燈。此時正值飯點,路上沒有多少人,田間歸來的農夫,工作結束的年輕男女,在路邊曬太陽閑聊的老太太此刻都圍坐家中吃著飯。
韓昭易從家家戶戶的窗前走過,村民們說著樸實無華的方言,雜夾著時不時碗筷相碰的聲音,他雖然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麽但卻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與溫馨,嘴角不自覺揚起了明顯得弧度。
一條河流從村子中心穿過,將村子以河為界分成了兩半,河上隔二十米便有一座橋,橋很寬能供車行過,因此行車也不會出現不便之處。
韓昭易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幢方方正正,裝飾精美的四層小樓,在二樓位置靠近路邊的牆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麵寫著四個龍飛鳳舞的大字“怡然小住”。這是一家民宿,韓昭易沒想到這麽個小山村裏還會有民宿。
鐵藝大門半開著,裏麵有一庭院,種著各式花卉,庭院一側放著一張石桌以及幾張石凳,上方架著葡萄藤。
韓昭易走進房子,正對大門的是收銀台,但裏麵並沒有人。
“有人嗎?”韓昭易朗聲喊道。
很快便從一旁的房間裏出來一男一女,兩人中年年紀,出來時牽著手應該是對夫妻。
那中年婦女看著韓昭易有些意外,但是男人很快反應過來,掛著笑容問道:“先生是要住宿嗎?”
“是的。不知道還有沒有空房?”
男人還沒說話,那位婦女就熱情道;“有有有,我們這兒啊什麽都沒有,就房子多。”
韓昭易失笑。
男人也是哭笑不得,將妻子拉到自己身邊:“先生請出示一下身份證,您是住幾晚?”
“一晚。”韓昭易遞過身份證。
在男人登記信息的時,那位從一出來就打量韓昭易的婦女問他:“先生您不是本地人吧。”
“不是,我是b市的,到這邊來玩。”
“b市啊,真巧,我兒子也在那裏讀書。”
“是嗎。那真是挺巧的。”韓昭易繼續問,“不知兩位怎麽稱呼?”
“我叫陶謹言,叫我陶哥就好,這是我妻子,你叫她方姐就可以。”陶謹言登記完信息吧身份證還給韓昭易。
“對了我進來時看到村口石頭上寫著陶淵明後裔。”韓昭易也不急著進房間,就在收銀台前跟夫妻兩聊天。
“嗨,說是陶淵明後裔但誰能確定呢,都過去幾百年了,族譜也殘缺不堪,無從考證,不過是因為上麵開始建設新農村,看我們這裏風景不錯,想把它搞成旅遊村,又因為我們村的人都姓陶搞得噱頭罷了。如果你是因為陶淵明進來的,那你是要失望了。”
韓昭易笑笑,他倒是不在意這裏跟陶淵明有沒有聯繫,但是這個村子很合他心意卻是事實。
“韓先生,你吃晚飯了嗎?”陶謹言問道。
“還沒有。”韓昭易原本還沒感覺到餓,被這麽一問,肚子倒是都要叫起來了。
“那就跟我們一起吃吧,我們也正準備吃呢,不過我們也沒什麽好菜能招待你,怕是吃不慣。”陶謹言有些擔心。
第二天韓昭易就退了房離開城市沿著國道一路往北開去,越往北離城市越遠,也越來越冷清,城郊還比較熱鬧,大型商店之類的也還有一些,等到了真正的鄉下也看不到什麽商店,最多的就是一些小賣鋪。
他也沒有定計劃,真的是完全隨心,一路停停走走,路遇農村就停下車走進去看看。
a省經濟發達,就算是農村也不像電視上演的一樣泥土房,泥濘路,很多房子都是三四層的獨棟小洋房,就算是放到城市去也是完全不掉價,村民生活水平都很不錯,看不到特別貧困的人家。
韓昭易越來越喜歡這條國道旁邊的風景,兩旁的農村,以及村子裏淳樸熱情的村民。
此時已是十二月份,天氣已經很冷了,前幾天下了些雪,這邊是南方就算是下雪也不會像北方一樣在地上積厚厚的一層白色,基本上一落地就化成了水,但是兩旁的山上還是能覆上薄薄的一層。點點白色點綴在青山間,沒有北方的蕭索雄壯,卻也幾分南方特有的的婉約清秀。
韓昭易駕車駛過一條千米隧道,離開隧道再往前開兩公裏出現了一個十字路口,東西兩邊的路口各通向一個村子,韓昭易看了兩眼並不準備下車,車子快沒油了,他之前問過人,知道再往前開一段路就到鎮上了,鎮上有個加油站他要先去加油。
然而離開十字路口還沒一百米車子便熄火了,他重新啟動也沒成功。韓昭易看了眼油表,油還有,那就隻能是車子出故障了,他下車檢查了好久也沒發現問題所在,隻能給最近的汽車維修公司打了個電話,讓他們來拖車。但最近的維修公司離這裏至少也有幾十公裏,今天是不可能來拖車的。韓昭易也理解,現在天色已經暗下來了,如果現在來拖車,再回去也肯定快半夜了。但天氣這麽冷他也不可能就在車上過一夜,他點了根煙,轉身看了眼離他距離不到百米的村子,看來今天隻能先在這裏住一晚了。
這個村子並不是直接靠近公路,而是仍有一條距離不算短的水泥路。水泥路往裏延伸了五六百米後有一個轉彎,彎道後的路被青山遮擋看不到盡頭。而比水泥路水平高度低了十幾米的寬闊兩側則是成畝成畝的農田,一塊塊農田由於地勢原因成階梯狀,是典型的江南梯田,冬季農田裏並沒有種農作物,隻有□□在外的一方沃土。
公路邊的村口立了塊兩米多高的大石頭,四周放著二十幾盆小盆栽,外圍是一排排列整齊的鵝卵石,大石頭上麵刻著三個行書大字-----“桃源村”,右下角還刻著一行小字:陶淵明後裔聚居地。
韓昭易看到那行小字來了興趣,摁滅菸頭沿著水泥路往裏走。
第3章第三章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糙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桃花源記》
韓昭易沿著寬敞道路前行,道路兩旁隔五米便是一株桃樹,但是由於現在還是冬天並不能看到粉色的花瓣,隻有灰禿禿的樹幹。
道路兩旁木製護欄下擺放著各色盆栽,即使是冬天也是嬌艷多姿,彌補了沒有桃花的遺憾。
韓昭易帶著欣賞的心情走入這片土地,不同於城市的鋼筋水泥,這裏沒有喧囂,隻有一片寧靜祥和。
韓昭易停停走走終於走到了五百米處的彎道,從這裏開始道路左側不再是農田而是一條不算寬闊的河流,水質清澈,水深目測隻有一米左右,河流的左側緊挨著農田,從遠處高山上緩緩流淌出的溪水經過此處分成兩路,一路跟隨大部隊往下流而去,還有一些則流入田埂澆灌農田。
韓昭易駐足看了一會兒便回了右側道路,右側完全靠著山,伸手便能摸到光禿禿的石壁,韓昭易原本以為這本是普通的石壁,等湊近時才發現石壁被開鑿過,有明顯的形狀。他觀察了一會兒才發現這是個立體的地形圖,他猜想這應該是村子全景,雖說比較粗糙但還是能隱約看出一些房子的形狀。
為了符合陶淵明後裔這個特點,一路上韓昭易看到不少刻在石塊上的陶淵明畫像,以及他的詩句。
雖說有著明顯的人為色彩,但韓昭易仍然興趣濃厚。
這條通往村子的路比韓昭易想像的要長很多,他走了將近半個小時才見到房屋。
最先出現的屋子是一座石屋,建在村子外麵,是供遊人觀賞的景點,景點範圍比較大,一間茅糙屋蓋在山腳下,柴門半掩,屋子旁邊是座鵝卵石鋪就的小型石拱橋,下麵有一方池塘,裏麵還有幾條肥美的胖鯉魚。在離石橋不遠的一側則從山腳一路向上開鑿了一條木梯直通向山頂,韓昭易挺有興趣上去走一走但是眼見天色暗了下來隻能作罷。
韓昭易走到真正意義上的村口時忽然就想到了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提到的“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雖然山中小口變成了豁然大道,但是從最外麵與外界接壤的入口直至此處他越走越有一種漫步在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感覺。
農村裏大多使用的灶台燒菜做飯,裊裊炊煙通過煙囪飄向天空,最終消散在微風裏,沒有比這更加令人心動的煙火氣。
農村裏的房子不像城市排列有序,許多都是祖輩們在世時打造的地基,那時還沒有土地規劃,隻要有空地便能蓋房,雖說時過境遷,祖輩早已長眠地下,但房子卻保留了下來,從茅糙屋逐漸演變成了白牆黑瓦的小洋房,但不變的是點綴在田間,山腳下,河流邊點點零星見證著歷史的進程。
冬天的夜晚黑得很快,韓昭易進來時還有昏黃的夕陽伴隨,此時卻已月上柳梢頭。家家戶戶亮起了燈,有耀眼奪目的白熾燈,也有散發著溫暖黃光的老式鎢絲燈。此時正值飯點,路上沒有多少人,田間歸來的農夫,工作結束的年輕男女,在路邊曬太陽閑聊的老太太此刻都圍坐家中吃著飯。
韓昭易從家家戶戶的窗前走過,村民們說著樸實無華的方言,雜夾著時不時碗筷相碰的聲音,他雖然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麽但卻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與溫馨,嘴角不自覺揚起了明顯得弧度。
一條河流從村子中心穿過,將村子以河為界分成了兩半,河上隔二十米便有一座橋,橋很寬能供車行過,因此行車也不會出現不便之處。
韓昭易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幢方方正正,裝飾精美的四層小樓,在二樓位置靠近路邊的牆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麵寫著四個龍飛鳳舞的大字“怡然小住”。這是一家民宿,韓昭易沒想到這麽個小山村裏還會有民宿。
鐵藝大門半開著,裏麵有一庭院,種著各式花卉,庭院一側放著一張石桌以及幾張石凳,上方架著葡萄藤。
韓昭易走進房子,正對大門的是收銀台,但裏麵並沒有人。
“有人嗎?”韓昭易朗聲喊道。
很快便從一旁的房間裏出來一男一女,兩人中年年紀,出來時牽著手應該是對夫妻。
那中年婦女看著韓昭易有些意外,但是男人很快反應過來,掛著笑容問道:“先生是要住宿嗎?”
“是的。不知道還有沒有空房?”
男人還沒說話,那位婦女就熱情道;“有有有,我們這兒啊什麽都沒有,就房子多。”
韓昭易失笑。
男人也是哭笑不得,將妻子拉到自己身邊:“先生請出示一下身份證,您是住幾晚?”
“一晚。”韓昭易遞過身份證。
在男人登記信息的時,那位從一出來就打量韓昭易的婦女問他:“先生您不是本地人吧。”
“不是,我是b市的,到這邊來玩。”
“b市啊,真巧,我兒子也在那裏讀書。”
“是嗎。那真是挺巧的。”韓昭易繼續問,“不知兩位怎麽稱呼?”
“我叫陶謹言,叫我陶哥就好,這是我妻子,你叫她方姐就可以。”陶謹言登記完信息吧身份證還給韓昭易。
“對了我進來時看到村口石頭上寫著陶淵明後裔。”韓昭易也不急著進房間,就在收銀台前跟夫妻兩聊天。
“嗨,說是陶淵明後裔但誰能確定呢,都過去幾百年了,族譜也殘缺不堪,無從考證,不過是因為上麵開始建設新農村,看我們這裏風景不錯,想把它搞成旅遊村,又因為我們村的人都姓陶搞得噱頭罷了。如果你是因為陶淵明進來的,那你是要失望了。”
韓昭易笑笑,他倒是不在意這裏跟陶淵明有沒有聯繫,但是這個村子很合他心意卻是事實。
“韓先生,你吃晚飯了嗎?”陶謹言問道。
“還沒有。”韓昭易原本還沒感覺到餓,被這麽一問,肚子倒是都要叫起來了。
“那就跟我們一起吃吧,我們也正準備吃呢,不過我們也沒什麽好菜能招待你,怕是吃不慣。”陶謹言有些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