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楚流煙想朱元璋獻策設伏兵於江灘,出奇兵以製勝,甚的朱元璋的激賞。


    旬月之間,楚流煙就帶領幾個軍士奔赴江東橋和龍灣一帶,細細的察看了一番地勢,尋覓到了合適伏擊地點。


    剛剛回營之後,就和幾個軍士一起將自己繪製的標明了伏擊地點的草圖送至朱元璋的帳中,見過了朱元璋和劉伯溫,兩人對於楚流煙的這份詳明的作戰計劃讚歎不絕。


    從朱元璋的帥帳中出來回到自己所居的屋子裏頭,楚流煙卸下軍裝,換上平日裏頭所著的紅裝,靜坐房中,取了一盆清水開始浣洗青絲,伸手解開頭上的髻,頓時海藻般濃密的青絲如瀑布般一瀉而下,垂於纖細的腰邊際,泛著濕潤醉人的異香。


    時不時的晶瑩的水滴沿著梢濺落在青瓷磚上,惹起絲絲香塵。


    浣洗過後,楚流煙取過一麵銅鏡,手持一柄牛角細梳開始小心翼翼地梳開濃密的青絲,細細盤成髻,束上簪。


    楚流煙一麵梳理濃密的青絲,一麵仔細的推敲思量擊破漢軍之事。


    突然,楚流煙覺察道了一絲的異樣,營帳外頭有細微的動靜,楚流煙伸耳細聽,覺察出帳外有人。


    還沒等楚流煙喝出聲來,一道銀光直撲麵門而來,楚流煙冷哼一聲,隨時一操,就把那個物件操到了手中。


    入得手來,分量極輕,楚流煙心知有異,連忙撲到帳外,眼光所及,遠處有一黑點,身手極為矯捷,霍忽直接就去了好遠,輕功似乎和自己在伯仲之間,隔了如此之遠,顯然是追不上了。


    楚流煙定睛看了看自己的手中的物件,竟然是一封信箋。封套上是一筆蒼勁有力的好字,字付楚流煙小姐親啟,底下卻沒有署名。


    楚流煙很是好奇,不知道什麽人居然用這樣的法子投簡,想起剛才這封信箋的淩厲的破空之聲,投簡之人的暗器上的功夫可不可小覷,楚流煙自忖如此腕力和手法自己都是幫不到的。如果對付剛才施放的不是信箋,而是飛鏢之類的暗器的話,恐怕自己已然是重則命喪黃泉,輕則也要受點傷害了。


    武功高明若斯,居然是來投簡,深入千軍萬馬的軍陣之中,隻是為了投一份書簡,想來還真有不可思議的感覺。投簡之人究竟是誰,如此作為有何目的,楚流煙思慮了一番,依然是毫無頭緒。


    <a id="ads" href="http:///"></a>


    既然心中大為好奇,楚流煙轉眼看到手中的信函,暗自覺得自己真是糊塗,信函在手,何不拆開來看看,雖然沒有署名,可是信箋的封套上指名此信是給自己的。


    一念及此,楚流煙用修長的指甲迅的剔拆開封套,觸目一摸,居然是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的為世人極力推崇的澄心堂紙,心中不覺訝然。


    展信一看,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冷氣。隻見上麵寫著:“旬月前詣漢陽,得親芳澤,快慰平生,月未一圓,不期越宿分襟。別後駒光如駛,魚雁鮮通,睹物思人,想望風儀,隻影獨居,直是修行古刹,今大戰在即,得失縈懷,思卿逾甚。煩勞赴普慶一晤,以解渴思。因風寄意,不盡所懷。知名不具。”


    讀罷,楚流煙已然明白此信分明就是陳友諒的書函。


    原來陳友諒自從親眼目睹了易微嵐和阮欣欣之死,而且在阮欣欣臨死之前答應了阮欣欣和易微嵐死後同穴的請求,可是最後還是負了阮欣欣意思,把兩個人的屍身連同屋子都點火焚化了。


    自易微嵐死後,軍中也有人得知了化名了明月公主的阮欣欣和易微嵐的事情,不過不明究竟,是以謠言很多,有些荒誕不經的謠言都傳到了陳友諒的耳朵之中,甚至傳到了陳友諒的後宮的嬪妃耳中。有一日,平日頗受陳友諒寵愛的嬪妃和一個婢女談到了這些傳聞,說是怎麽易微嵐大將軍搶走了漢王喜歡的明月公主,如今二人下落不明,多半是被易微嵐給劫持跑了。陳友諒剛好進來,聽到了婢女的話,一怒之下,就下令將嬪妃的心腹婢女給推出去斬。


    嬪妃大驚,跪在地上苦求說自己的婢女不過是聽到了軍中的謠言,不過隻是妄談而已,請陳友諒饒過手下婢女的道聽途說的罪衍。陳友諒不理跪在地上的告饒的嬪妃,拂袖而去,第二天居然下賜三尺白綾命求饒的嬪妃自盡。


    漢陽宮中之人,聞知了此事,全都大起恐戒之心,噤若寒蟬。非但不敢公開在宮中在議論此事,即便是私室之中也不敢妄言此事。


    陳友諒雖然在宮中落得的耳根清淨,可是他的這番不測之威,也令宮裏頭的其他的嬪妃對他起了極大的恐懼之心,伺候他的時候也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副生怕一句話說的不好,逢彼之怒,就會和前些日子的被下令自盡的嬪妃一樣的下場。


    久之,就連陳友諒自己也覺得意興索然,了無生趣。再加上戰事紛擾,心緒大壞,行事卻愈加乖張暴虐,每每攻下一個城池之後,便下令屠城,所作所為,令人指。


    宮中之人大多是女子,心思比之男子而言自然是縝密不少,已然從陳友諒最近所做之事中窺見陳友諒的心緒,所以想戒在漢王麵前,千萬謹慎,不可胡亂說話,以期能夠得以保全。


    而軍中的那些西瓜大的字也不認識一籮筐的將領們卻沒有如此曲曲折折的忌諱,所以一個戰功卓著且素來和易微嵐有舊,不過個性粗獷,口無遮攔的將領在軍中胡亂言說什麽易微嵐並未挾持了明月公主,而是和明月公主情投意合,兩下約好私奔而去。


    易微嵐和明月公主一日之間一起不見了,軍中之人都大是驚疑。如今聽得和易微嵐將軍平素交好的將領如此說來,軍中的一些人倒也信以為真,所以這種說法就流傳愈廣,漸漸的這話就傳到了陳友諒耳中,陳友諒聞言,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命左右的隨從將謠傳的始作俑者也就是那個將領縛來帳下,待得縛來之後,也不管什麽兩造對質之類的事情,不由分說就命令帳下的刀斧手將此人推到營門口斬了,軍中和此將領素來有舊的其他將領聽聞消息,紛紛都前來帳下想在漢王麵前替此人告饒,不過陳友諒一概擋駕,眾將在帳外無可奈何,後來刀斧手回來複命說已然斬訖,諸將無奈之下,紛紛歎息著離開了。


    沒過幾天,元軍那邊傳來了一些消息,易微嵐和阮欣欣的事情愈被世人知道的真切了,軍中居然出現幾個高級將領相約叛逃到敵方朱元璋手下之事,而且軍中傳言說陳友諒枉殺有功之將,好用權術,威福難測,實在不是人君之所為。


    成友諒知道了這些情事,疑心病大作,愈加不相信手下的將士,將士們也看出了漢王對他們存著猜忌之心。害怕步了被殺的將軍的後塵,所以也就敷衍塞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肯實心用事。軍中上下,既然出現了自相乖離的景象。


    陳友諒聞知軍中的此番情形,心緒煩躁,憂心如搗,再加上易微嵐和阮欣欣至情至性的情事,方之自己傾慕楚流煙的情狀,不自覺對於自己手刃易微嵐之事,不無愧疚於心,如此內疾神明,外咎清議,不期然居然患上了頭風之症,雖然下詔求醫,可是不知為何,居然是藥石罔效,頗似當年曹操風涎之症。


    陳友諒慣來是行事心狠手辣,害怕有人趁著他生病的當口,在病中向他下毒手,便下令宮中之人沒有他的意旨不得隨意出入。


    宮中的那些嬪妃侍女本來就不大敢親近陳友諒,聽聞了陳友諒由此意旨,竟然拍手稱慶,奔走相告。有些宮人還巴不得陳友諒一病不起,他們也不必如此小心謹慎伺候這,事事如履薄冰,深怕一個不好,觸怒了漢王。


    是以陳友諒的病榻之前,就更加寂寥了,有時候想要喚個人過來使喚,還半天不到,陳友諒又急又怒,又殺掉了好幾個服侍的婢女,宮中震驚,那些輪值的奴婢心中大叫苦命,可是卻不敢抗命,害怕重蹈覆轍,所以侍奉的時候就愈謹慎了,輕易不敢到陳友諒麵前來,隻是遠遠的躲在殿外候著,漢王如果有什麽吩咐,聽著了方敢進來。


    陳友諒雖是文吏出身,做作縣丞,不過不是體質孱弱之輩,再加上早年戎馬的曆練,身子骨比一般的讀書人是結實了不少。所以很快的頭風之症所帶來的病情有所好轉,雖然頭風還是時有反複,斷不了根,可是比起最先作的時節已然好了不少。


    病榻之上,無以娛情,衷心悶悶,隻得睡覺,誰知睡得又極不安生,時常夢見易微嵐和阮欣欣等人向自己索命,噩夢驚醒後,陳友諒渾身冷汗,坐起不免想起了原先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助手最後又死於自己的劍下的易微嵐,從易微嵐身上又想到了他對阮欣欣的至情不渝。陳友諒不免感慨萬千,由此及彼,推想自身,隻覺萬事灰敗,猶如過眼雲煙,隻有對於楚流煙的那份傾慕之情,愈的深厚濃重。


    陳友諒於病榻之上推被而起,下床推開窗扉,一勾淒清的殘月高掛西天,把冰冷的清輝灑向庭院中一株梧桐光禿無葉的枝椏,疾風吹過,樹影搖曳,頗為可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誓不為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懷箴公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懷箴公主並收藏誓不為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