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彥話已至此,藺策的確再想不到反駁的理由,如遊彥所言,陶薑的確是最為合適的人選:“那就由陶薑從他軍中調取一萬人,我在另外從其他軍中抽調兩萬人隨他同往西南。”說到這兒,他又皺眉,“隻是陶薑離開都城,那這軍中之事又該交由何人處置?”
“除陶薑之外,軍中其他的幾位將軍也皆是當年從西北隨我歸來的心腹,沉穩可靠,治軍有方,陶薑不在,軍中也不至於就出了什麽亂子。”遊彥道,“況且,你莫不是忘了,陶薑暫代的,本就是我這個上將軍的職務,你不想我遠去西南,難道連這都城之外這點軍務我都處理不了嗎?”
藺策與他對視,良久,突然起身,從一旁的架子上拿下了一個塵封許久的錦盒,遞到遊彥手裏:“那這個,也該物歸原主了。”
遊彥接過錦盒,掀開蓋子看了一眼,嘴角向上揚了一下,他伸手將那塊熟悉的兵符拿到手裏,漫不經心地把玩了幾下:“我當日把它還給你,就是因為它本來是你的,你身為這天下之主,就應該牢牢地將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你也該知道歷朝歷代不乏專權跋扈之人,你一再地將這虎符交到手裏,就不怕有朝一日我突然被權勢迷了眼,盯上了你身下的那個位置,憑著這東西對你發難?”
藺策看著他,彎了唇,語氣卻是十分的認真:“你若想要,拿去便是。”若是遊彥真的想要,何止這萬裏河山,就是他的身家性命,他也不會吝惜。若是遊彥真的在乎這些名利權勢,他也不會一度覺得惶恐,擔心他有朝一日離開自己,因為他能給遊彥的也不過是這些東西,世人視之如珍寶,在遊彥眼裏,卻不值一提。
遊彥似乎早就料到了這個回答,無奈地搖了搖頭,開始覺得自己曾經的隱慮實在是多餘。他知道帝王本無情,也知道人在高位總有許多的無可奈何,所以他未雨綢繆,提前便做了應對,生怕有朝一日二人之間的感情會因為權勢地位而受到影響。
隻是現在看起來,是他太過自負,他隻相信自己的一片真心,卻輕視了藺策。在此刻,他才恍然覺得這麽多年的時間裏,有許多的東西都發生了變化,可是眼前這個人看他的目光卻從來不曾改變。
七年之前,韓王藺策對他遊彥傾注了一腔真心,至今日,隆和帝藺策對他的感情一如往昔。
遊彥將那兵符慢慢地放回藺策手中,合上他的手指:“你的心意我知道了,隻是處理個日常的軍務並不需要動用它,所以你要將它牢牢地收好。”
第66章
西南此刻的情況已經不再似起初那麽簡單, 原本隻能算得上是一點摩擦, 而現在卻要變成了兩國, 甚至是多國的交戰,朝中還要派遣數萬將士趕去支援,因此在翌日早朝之上, 藺策便將西南的情況,轉述給了滿朝文武,而後, 淡淡道:“樊國如此囂張, 完全不將我南魏放在眼裏,眾卿以為, 朕應當如何應對來化解西南此刻的危機?”
遊彥站在群臣之首,聞言露出一絲幾不可察的笑意。盡管已經做好了決定, 但藺策從來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考驗朝臣的機會。看似隻是藺策發起了一個討論,卻是用來了解群臣最好的機會。何人主戰, 何人主和,又有誰從頭到尾一言不發。
不管朝臣的討論如何的激烈,也不管話題最後會延伸到什麽程度, 藺策都隻是安靜的聽著, 絲毫不介意他們在爭執中禦前失態,因為爭執越劇烈人越容易失去理智,那麽平日裏的城府,刻意的掩飾,都會化為烏有, 反而會暴露其最深刻的想法。
今日的爭論跟往日比起其實並沒有什麽新意,可供藺策思量的東西其實也不多。因為在大多數朝臣心中並未把樊國及其周邊小國放在眼裏,而且依著南魏當前的國力,想要穩定西南戰局也沒有什麽問題,斷沒有像一個西南小國求和的道理。
也因此,朝臣們討論的點就集中在究竟派何人前去馳援西南之上,朝中上下但凡領兵之人都被提了個遍,卻並沒有人想到存在感極低的陶薑。畢竟在許多人眼裏,陶薑仍是遊彥的親信,遊彥先前雖然上交了兵符,但由於他最近又恢復了參加早朝,這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他賊心不死,意圖重掌兵權的表現。
此次西南戰局在許多人眼裏是勢在必得的勝利,不管是誰率兵前往都是勝麵更大,等於白撿一個戰功。陶薑作為遊彥的親信,朝中諸人自然不願意將這個機會交到他手裏。
遊彥自然察覺出這些人的心思,卻也渾然不在意。他現在雖然每日參加早朝,卻都是為了藺策,大多時候他都一言不發,也從來不參與他們的爭論,也不知道究竟為何他們要視他如洪水猛獸一般,極盡防備,有時候連遊彥自己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過什麽越界的事情。
藺策高坐在龍椅之上,安靜地聽他們將所有能想到的備選都提了個遍,才緩緩地開口:“眾卿的提議朕都聽到了。隻是剛剛你們自己所提議之人,也各自被同僚反駁,都算不上合適的人選。因此朕剛剛也一直在思考此事,倒是突然想到一個合適的人選。”
藺策的視線從群臣臉上慢慢地掃過,淡淡開口:“中護軍陶薑曾是朕王府的侍衛,後在朕繼位西北告急之時挺身而出趕赴西北,立下卓絕戰功,若是由他前往西南,此戰必勝。”
“除陶薑之外,軍中其他的幾位將軍也皆是當年從西北隨我歸來的心腹,沉穩可靠,治軍有方,陶薑不在,軍中也不至於就出了什麽亂子。”遊彥道,“況且,你莫不是忘了,陶薑暫代的,本就是我這個上將軍的職務,你不想我遠去西南,難道連這都城之外這點軍務我都處理不了嗎?”
藺策與他對視,良久,突然起身,從一旁的架子上拿下了一個塵封許久的錦盒,遞到遊彥手裏:“那這個,也該物歸原主了。”
遊彥接過錦盒,掀開蓋子看了一眼,嘴角向上揚了一下,他伸手將那塊熟悉的兵符拿到手裏,漫不經心地把玩了幾下:“我當日把它還給你,就是因為它本來是你的,你身為這天下之主,就應該牢牢地將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你也該知道歷朝歷代不乏專權跋扈之人,你一再地將這虎符交到手裏,就不怕有朝一日我突然被權勢迷了眼,盯上了你身下的那個位置,憑著這東西對你發難?”
藺策看著他,彎了唇,語氣卻是十分的認真:“你若想要,拿去便是。”若是遊彥真的想要,何止這萬裏河山,就是他的身家性命,他也不會吝惜。若是遊彥真的在乎這些名利權勢,他也不會一度覺得惶恐,擔心他有朝一日離開自己,因為他能給遊彥的也不過是這些東西,世人視之如珍寶,在遊彥眼裏,卻不值一提。
遊彥似乎早就料到了這個回答,無奈地搖了搖頭,開始覺得自己曾經的隱慮實在是多餘。他知道帝王本無情,也知道人在高位總有許多的無可奈何,所以他未雨綢繆,提前便做了應對,生怕有朝一日二人之間的感情會因為權勢地位而受到影響。
隻是現在看起來,是他太過自負,他隻相信自己的一片真心,卻輕視了藺策。在此刻,他才恍然覺得這麽多年的時間裏,有許多的東西都發生了變化,可是眼前這個人看他的目光卻從來不曾改變。
七年之前,韓王藺策對他遊彥傾注了一腔真心,至今日,隆和帝藺策對他的感情一如往昔。
遊彥將那兵符慢慢地放回藺策手中,合上他的手指:“你的心意我知道了,隻是處理個日常的軍務並不需要動用它,所以你要將它牢牢地收好。”
第66章
西南此刻的情況已經不再似起初那麽簡單, 原本隻能算得上是一點摩擦, 而現在卻要變成了兩國, 甚至是多國的交戰,朝中還要派遣數萬將士趕去支援,因此在翌日早朝之上, 藺策便將西南的情況,轉述給了滿朝文武,而後, 淡淡道:“樊國如此囂張, 完全不將我南魏放在眼裏,眾卿以為, 朕應當如何應對來化解西南此刻的危機?”
遊彥站在群臣之首,聞言露出一絲幾不可察的笑意。盡管已經做好了決定, 但藺策從來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考驗朝臣的機會。看似隻是藺策發起了一個討論,卻是用來了解群臣最好的機會。何人主戰, 何人主和,又有誰從頭到尾一言不發。
不管朝臣的討論如何的激烈,也不管話題最後會延伸到什麽程度, 藺策都隻是安靜的聽著, 絲毫不介意他們在爭執中禦前失態,因為爭執越劇烈人越容易失去理智,那麽平日裏的城府,刻意的掩飾,都會化為烏有, 反而會暴露其最深刻的想法。
今日的爭論跟往日比起其實並沒有什麽新意,可供藺策思量的東西其實也不多。因為在大多數朝臣心中並未把樊國及其周邊小國放在眼裏,而且依著南魏當前的國力,想要穩定西南戰局也沒有什麽問題,斷沒有像一個西南小國求和的道理。
也因此,朝臣們討論的點就集中在究竟派何人前去馳援西南之上,朝中上下但凡領兵之人都被提了個遍,卻並沒有人想到存在感極低的陶薑。畢竟在許多人眼裏,陶薑仍是遊彥的親信,遊彥先前雖然上交了兵符,但由於他最近又恢復了參加早朝,這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他賊心不死,意圖重掌兵權的表現。
此次西南戰局在許多人眼裏是勢在必得的勝利,不管是誰率兵前往都是勝麵更大,等於白撿一個戰功。陶薑作為遊彥的親信,朝中諸人自然不願意將這個機會交到他手裏。
遊彥自然察覺出這些人的心思,卻也渾然不在意。他現在雖然每日參加早朝,卻都是為了藺策,大多時候他都一言不發,也從來不參與他們的爭論,也不知道究竟為何他們要視他如洪水猛獸一般,極盡防備,有時候連遊彥自己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過什麽越界的事情。
藺策高坐在龍椅之上,安靜地聽他們將所有能想到的備選都提了個遍,才緩緩地開口:“眾卿的提議朕都聽到了。隻是剛剛你們自己所提議之人,也各自被同僚反駁,都算不上合適的人選。因此朕剛剛也一直在思考此事,倒是突然想到一個合適的人選。”
藺策的視線從群臣臉上慢慢地掃過,淡淡開口:“中護軍陶薑曾是朕王府的侍衛,後在朕繼位西北告急之時挺身而出趕赴西北,立下卓絕戰功,若是由他前往西南,此戰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