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自如來,即心即佛,元修如天性如此,恐怕隻有東方素的情意讓他拋解不開,對於旁人,隻有一懷慈悲。
“可惜你從未見過阿哥的孩子,他走的時候,太子妃正要臨盆。”東方玄即位之初不敢把這個孩子公諸於眾,但痛失愛子之後,卻常常去看望他,待之如同己出,“恆兒,樣貌像蕭氏,性情卻像他父親。”
元修如用手指在地上寫著“恆”字,“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君子以立不易方,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好名字。”
“原來有這麽多說辭,隻是想讓他長命無憂罷了。”東方玄說完便悵然,青陽一陷,神京危如累卵,若契胡入城,必又是一番屠戮,那時嗷嗷稚子,哪裏還有命在?身旁的元修如倒似沒有多慮,漸漸睡去。
次日清晨,元修如尋了廟中器皿去村外河邊取水,回來時引了一眾人馬,為首的將領走到廟中對東方玄行禮,“臣救駕來遲!”
“郭將軍!”東方玄喜出望外,“卿何以到此?”
“臣聽聞中軍回撤青陽,遭到夾擊,便往青陽方向增援,誰知到了城中,未見聖駕,便派人出城搜尋,聽一個行腳遊僧說,見一人形貌頗似修如公子,因此尋來。”
“這麽說,青陽還在,那神京也無憂了。”
“眼下神京是定王監國,慕容雄鎮守,還算安穩。”
“慕容雄這個叛徒!如此誤國……”東方玄這才徹底明白過來,慕容雄杳無音訊,原來是想棄天子,立新君。
“想必是權宜之計,陛下莫急。”
郭方命人到村中尋出一架破舊的馬車,一番修整後,將東方玄請到車上,東方玄看著元修如,對郭方道,“神京情勢難測,還是派人送他到元證量軍中吧。”
“臣適才忘稟,契胡軍已經撤回冀州,具體原因還不清楚,但是一直都沒有再進攻的跡象。此處到冀州路遠,難保不再生變故,還是讓修如公子與我們一起回去吧。”
開隆三年八月,親軍司指揮使郭方護送聖駕迴鑾,監國定王開城相迎,還政天子。郭方救駕有功,但慮北患為除,不加職封,仍領親軍司指揮使,特賜萬金,沃壤千頃,各地寬廣田莊十餘所,良駒美姬無數。郭方欣然而納,謝曰:“人生何必功爵權位,有此富貴足矣。”
不久,定王東方穀與天下兵馬元帥慕容雄謀反事敗,慕容雄削爵流放,妻子貶為庶民。東方玄又下詔稱東方穀非高皇帝血脈,乃昔日府中保姆之子,竊據東方之姓,又妄窺伺神器,本罪無可恕,但念多年情同手足,法外開恩,削其宗籍,貶為廬陽縣侯,徐州安置。
東方穀在徐州形同□□,憂病交加,次年亡故,年僅二十二歲。東方玄復憫其亡,命以王禮陪葬高皇帝陵,墓在武孝太子之側,又同時收其繈褓孤兒東方樸及武孝太子遺脈東方恆為養子。東方玄為長子失母夭折哀慟不已,後又於高河之戰頗受驚嚇,此後多年竟再無所出,遂立東方恆為嫡嗣,居東宮,為一國儲君。
第14章 14 元修如
禁宮深閣,一燈如豆,元修如提筆綴文,倚馬可待。他的文采向來頗受稱道,可此封寄贈至親之書,卻讓他感到腕懸千鈞:
“不肖侄修如敬拜仲父尊前。憶昔承平之日,仲父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誌,慕鴻鵠以高翔。侄深蒙輔保之恩,愧受庭前之教,今日思之,自然流涕,言猶在耳,何敢忘耶?
不幸亂盜移國,神京瓦解。英慈之主見弒,天潢之宗不祀。伯兮叔兮,同見戮於蠻匪。朽屍積於河幹,殤魂遊於市井。追其根脈,實乃蕭牆之內起,豈獨歸罪於外兵?當是時也,仲父遠使番邦,身陷夷境,持節南望,無地可歸。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囚相逢,泣將何及!
今仲父提梟夷之兵,有復社稷之誌,戈戟所向,望風而靡,伏屍百萬,血流千裏,中興之日,似可待也。然侄聞自古有亡國有亡天下,其奚辨乎?易其一姓,改其國號,謂之亡國;仁義不施,率獸食人,謂之亡天下。是故丈夫保天下,然後保其國。仲父生乎宗室,長於漢地,目濡素王之書,耳聆聖人之教,當聞孔子雲: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今獨忍見九州黔首被髮左衽乎?
時維九月,塞草枯黃,羌笛亂耳,胡笳斷腸,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往日,登陴遠眺,悲夫愴悢!鄉關明月,何時可掇?落木歸根,人之情也。侄於桑梓依依相盼,願仲父天年永樂,壽體安康。侄再拜頓首。”
元修如想這大概是他留在世上最後的文字,他反覆閱看,直至心中再無波瀾。
當時元證量破天子中軍,進逼青陽之時,卻得王廷傳信,阿善可汗暴斃,其子也岩繼位。新可汗年僅五歲,其母真丹可敦掌政,其叔柯殷王子與雅蠻可汗之弟鎮北王莫沙聯手輔國。王廷命元證量撤兵冀州,回朝參拜新可汗,並再議戰事。真丹可敦實乃元證量幼女,漢名紅玉,元證觀加封其為公主,遠嫁番邦,派元證量送親至契胡王廷。紅玉為阿善可汗所鍾愛,賜名“真丹”,取“珠玉”之意。也正因如此,元證量歸降後,在契胡王廷的地位舉足輕重。
阿善可汗死後,孤兒寡母,主少國疑,此時契胡朝中分為戰、和兩派,爭執不休。鎮北王堅持主戰,發誓為兄長雅蠻可汗報仇,柯殷王子則慮及契胡國力,主張議和。真丹可敦亦不願老父沙場久戰,更擔心窮兵黷武,王廷虛空,遭致覬覦,徒生變亂,便支持議和,調元證量火速迴轉王廷。
元證量撤兵不久,契胡王廷派出使團,與大燕和議。東方玄求之不得,隆禮相待。鎮北王莫沙不肯坐視和議,要求加入使團,因其年輩資歷最高,擔當正使,柯殷王子為副,一同前往神京。
柯殷王子進退有度,幾番和談之後,達成共見:大燕與契胡國君從此兄弟相稱,大燕每年厚贈契胡金銀織錦、鹽鐵茶葉,契胡則停止對冀州北疆的騷擾,向大燕販賣駿馬。此時,對和議條款一直不感興趣的莫沙突然提出在其中加入一項,否則作為正使,他拒不用印。而這一項的內容令四座皆驚——
他要求大燕誅殺元修如。
他明言元修如曾在陣前妖音惑眾,貽誤軍機,以是要求誅殺。事實上,誰人看不清楚,莫沙此舉意在讓和議陷入兩難。東方玄若不準,則和議不成;若準,元修如一死,元證量必定怒不可遏,再起戰事。
東方玄曾經將元修如握在手中,當作與元證量博弈的砝碼,如今有用的砝碼卻成了燙手的山芋——
殺與不殺,都無法挽回。
何況元修如已不再是砝碼。
回到神京後,東方玄待他與往日不同,雖仍居禁宮,但漸漸能夠耳聞朝中之事。當此之時,元修如自請修書與元證量,曉之以義,動之以情,又請重鑄金鍾,召開法會,為兩國陣亡將士超度英靈。
眾皆以其為求自保而為之,議論紛紛。
“一封書信可教元證量罷兵?當真奇談。”
“可惜你從未見過阿哥的孩子,他走的時候,太子妃正要臨盆。”東方玄即位之初不敢把這個孩子公諸於眾,但痛失愛子之後,卻常常去看望他,待之如同己出,“恆兒,樣貌像蕭氏,性情卻像他父親。”
元修如用手指在地上寫著“恆”字,“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君子以立不易方,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好名字。”
“原來有這麽多說辭,隻是想讓他長命無憂罷了。”東方玄說完便悵然,青陽一陷,神京危如累卵,若契胡入城,必又是一番屠戮,那時嗷嗷稚子,哪裏還有命在?身旁的元修如倒似沒有多慮,漸漸睡去。
次日清晨,元修如尋了廟中器皿去村外河邊取水,回來時引了一眾人馬,為首的將領走到廟中對東方玄行禮,“臣救駕來遲!”
“郭將軍!”東方玄喜出望外,“卿何以到此?”
“臣聽聞中軍回撤青陽,遭到夾擊,便往青陽方向增援,誰知到了城中,未見聖駕,便派人出城搜尋,聽一個行腳遊僧說,見一人形貌頗似修如公子,因此尋來。”
“這麽說,青陽還在,那神京也無憂了。”
“眼下神京是定王監國,慕容雄鎮守,還算安穩。”
“慕容雄這個叛徒!如此誤國……”東方玄這才徹底明白過來,慕容雄杳無音訊,原來是想棄天子,立新君。
“想必是權宜之計,陛下莫急。”
郭方命人到村中尋出一架破舊的馬車,一番修整後,將東方玄請到車上,東方玄看著元修如,對郭方道,“神京情勢難測,還是派人送他到元證量軍中吧。”
“臣適才忘稟,契胡軍已經撤回冀州,具體原因還不清楚,但是一直都沒有再進攻的跡象。此處到冀州路遠,難保不再生變故,還是讓修如公子與我們一起回去吧。”
開隆三年八月,親軍司指揮使郭方護送聖駕迴鑾,監國定王開城相迎,還政天子。郭方救駕有功,但慮北患為除,不加職封,仍領親軍司指揮使,特賜萬金,沃壤千頃,各地寬廣田莊十餘所,良駒美姬無數。郭方欣然而納,謝曰:“人生何必功爵權位,有此富貴足矣。”
不久,定王東方穀與天下兵馬元帥慕容雄謀反事敗,慕容雄削爵流放,妻子貶為庶民。東方玄又下詔稱東方穀非高皇帝血脈,乃昔日府中保姆之子,竊據東方之姓,又妄窺伺神器,本罪無可恕,但念多年情同手足,法外開恩,削其宗籍,貶為廬陽縣侯,徐州安置。
東方穀在徐州形同□□,憂病交加,次年亡故,年僅二十二歲。東方玄復憫其亡,命以王禮陪葬高皇帝陵,墓在武孝太子之側,又同時收其繈褓孤兒東方樸及武孝太子遺脈東方恆為養子。東方玄為長子失母夭折哀慟不已,後又於高河之戰頗受驚嚇,此後多年竟再無所出,遂立東方恆為嫡嗣,居東宮,為一國儲君。
第14章 14 元修如
禁宮深閣,一燈如豆,元修如提筆綴文,倚馬可待。他的文采向來頗受稱道,可此封寄贈至親之書,卻讓他感到腕懸千鈞:
“不肖侄修如敬拜仲父尊前。憶昔承平之日,仲父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誌,慕鴻鵠以高翔。侄深蒙輔保之恩,愧受庭前之教,今日思之,自然流涕,言猶在耳,何敢忘耶?
不幸亂盜移國,神京瓦解。英慈之主見弒,天潢之宗不祀。伯兮叔兮,同見戮於蠻匪。朽屍積於河幹,殤魂遊於市井。追其根脈,實乃蕭牆之內起,豈獨歸罪於外兵?當是時也,仲父遠使番邦,身陷夷境,持節南望,無地可歸。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囚相逢,泣將何及!
今仲父提梟夷之兵,有復社稷之誌,戈戟所向,望風而靡,伏屍百萬,血流千裏,中興之日,似可待也。然侄聞自古有亡國有亡天下,其奚辨乎?易其一姓,改其國號,謂之亡國;仁義不施,率獸食人,謂之亡天下。是故丈夫保天下,然後保其國。仲父生乎宗室,長於漢地,目濡素王之書,耳聆聖人之教,當聞孔子雲: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今獨忍見九州黔首被髮左衽乎?
時維九月,塞草枯黃,羌笛亂耳,胡笳斷腸,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往日,登陴遠眺,悲夫愴悢!鄉關明月,何時可掇?落木歸根,人之情也。侄於桑梓依依相盼,願仲父天年永樂,壽體安康。侄再拜頓首。”
元修如想這大概是他留在世上最後的文字,他反覆閱看,直至心中再無波瀾。
當時元證量破天子中軍,進逼青陽之時,卻得王廷傳信,阿善可汗暴斃,其子也岩繼位。新可汗年僅五歲,其母真丹可敦掌政,其叔柯殷王子與雅蠻可汗之弟鎮北王莫沙聯手輔國。王廷命元證量撤兵冀州,回朝參拜新可汗,並再議戰事。真丹可敦實乃元證量幼女,漢名紅玉,元證觀加封其為公主,遠嫁番邦,派元證量送親至契胡王廷。紅玉為阿善可汗所鍾愛,賜名“真丹”,取“珠玉”之意。也正因如此,元證量歸降後,在契胡王廷的地位舉足輕重。
阿善可汗死後,孤兒寡母,主少國疑,此時契胡朝中分為戰、和兩派,爭執不休。鎮北王堅持主戰,發誓為兄長雅蠻可汗報仇,柯殷王子則慮及契胡國力,主張議和。真丹可敦亦不願老父沙場久戰,更擔心窮兵黷武,王廷虛空,遭致覬覦,徒生變亂,便支持議和,調元證量火速迴轉王廷。
元證量撤兵不久,契胡王廷派出使團,與大燕和議。東方玄求之不得,隆禮相待。鎮北王莫沙不肯坐視和議,要求加入使團,因其年輩資歷最高,擔當正使,柯殷王子為副,一同前往神京。
柯殷王子進退有度,幾番和談之後,達成共見:大燕與契胡國君從此兄弟相稱,大燕每年厚贈契胡金銀織錦、鹽鐵茶葉,契胡則停止對冀州北疆的騷擾,向大燕販賣駿馬。此時,對和議條款一直不感興趣的莫沙突然提出在其中加入一項,否則作為正使,他拒不用印。而這一項的內容令四座皆驚——
他要求大燕誅殺元修如。
他明言元修如曾在陣前妖音惑眾,貽誤軍機,以是要求誅殺。事實上,誰人看不清楚,莫沙此舉意在讓和議陷入兩難。東方玄若不準,則和議不成;若準,元修如一死,元證量必定怒不可遏,再起戰事。
東方玄曾經將元修如握在手中,當作與元證量博弈的砝碼,如今有用的砝碼卻成了燙手的山芋——
殺與不殺,都無法挽回。
何況元修如已不再是砝碼。
回到神京後,東方玄待他與往日不同,雖仍居禁宮,但漸漸能夠耳聞朝中之事。當此之時,元修如自請修書與元證量,曉之以義,動之以情,又請重鑄金鍾,召開法會,為兩國陣亡將士超度英靈。
眾皆以其為求自保而為之,議論紛紛。
“一封書信可教元證量罷兵?當真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