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南洋科學期刊
穿越晚清:吃雞主播守國門 作者:兩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碼完新一期的《天龍》和《天演論》後,王浩見毓舒兒還沒回來,天色尚早,便繼續碼起了第一期《南洋科學》月刊的內容。
太敬業了有沒有。
不過對於這本《南洋科學》專業刊物,王浩有著非常高的期待,是想把這本雜誌做成全球風靡的權威科學期刊,不僅在南洋本土發售,會同時在鷹國、高盧、瑞典、意麵國、美麗國一起發售,目前除美麗國外,歐洲部分的出版社已經在伍家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初期的準備工作,隻需等第一期內容送去便可。
既然是科學期刊,作為連微積分都學不明白的王浩當然是閉眼抄彈幕了,根據彈幕發來的稿子,一共分為五個部分,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和科學趣味互動。
第一期自然科學,內容是從巴斯德那邊邀稿的《毛豆腐發酵過程中植物化學成分和免疫活性的變化》,化學是諾貝爾撰寫的《硝化甘油合成及分析技術研究進展》,數學是王浩抄來的《化圓為方,老問題?新解法!》,物理學則是一篇玄學文,《大夏天文記載,水星軌道不符合萬有引力定律,牛頓走下神壇?》。
王浩一邊抄一邊打瞌睡,數學論文除了開頭幾個字能看懂外,後麵的公式是一竅不通啊。
作為有大記憶術加身的掛壁,王浩能記得從小到大學到過的、看到過的每一個公式,但是記得歸記得,原理是完全不明白的。
化圓為方其實是一道困擾人類近2000年的老問題了,講的是隻用直尺和圓規,能否作出一個與給定圓麵積相等的正方形?
問題非常直接,就是能不能把一個圓,化為同麵積的方。
王浩覺得答案要麽是能,要麽是不能,結果彈幕那邊發來解的第一句話就把王浩整暈了:圓周率是超越數的證明。
往後看王浩整個人就更不好了,每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簡直比天書還鬼畫符啊。
根據彈幕的科普,公元前450年前,古希臘數學家阿那克薩哥拉提出的這個問題,會在1882年由當時锝國數學家費迪南·馮·林德曼證明了用經典工具是不可能將圓形變更為同樣麵積的正方形。
證明的方法,就是王浩看不懂的這句,π是一個超越數。
超越數是一種無法被整除的無理數。你不可能畫出一個長度等於超越數的線段,也不可能畫出一個半徑等於超越數的圓。
王浩一邊抄時,還一邊問彈幕:“什麽叫無理數?數字怎麽還無理了呢?他怎麽就對你無理了呢?這很無理有沒有啊!”
彈幕直接回了句你抄就行,不用弄懂,你弄不懂的。
好吧,堂堂穿越者被鄙視了。
直到抄完最後一句話,王浩覺得學渣在問數學問題時,的確應該被鄙視,因為抄完腦子更疼了。
解答的最後一句話叫做前二項之和絕對值比1大,而後一項是一個無窮小量,這導致了結論矛盾,因此,肯定π是超越數。
誰看了都暈好不好。
發現自己是妥妥的學渣後,王浩也不再糾結,把抄完的稿子一蓋上就扔到了一邊,永遠都不去看第二眼的那種。
至於物理學的論文,王浩倒是覺得有點意思,先把論文看完後,感覺自己突然有點長腦子了。
之所以這篇文章叫做玄學,是因為彈幕說這需要天文觀測數據來印證這個玄學。
不過無論如何,以未來的傳播學和營銷號學來說,這篇文章簡直就是標題黨中的震驚黨,換個名字也可以叫做《震驚!大夏古天文學觀測徹底推翻牛頓定律》。
這標題一出,絕對能在歐洲引起颶風般的轟動。
根據彈幕發來的文章,並不難理解,也可以說,這也是未來廣義相對論對於引力的完美詮釋。
根據牛頓定律,水星近日點應有每世紀Δwn=5,557.62角秒的進動,其中的90%是由坐標係的歲差引起,其餘的部分是由其他行星,特別是金星、地球和木星的攝動引起的;而實際觀測值為 Δwo=5,600.73角秒,二者相減得每世紀 43.11角秒。
這43角秒的誤差,會困擾物理學界近半個世紀,直到那個男人的廣義相對論問世。
這個期間,有無數物理學家仍然試圖用牛頓經典力學去解釋這個誤差,比如水星附近還有一個未被發現的天體,或者是潮汐,或者是諧振持穩。
王浩抄完這篇文章後還是有些擔心,這個時代敢否定牛頓,對於物理學界來說將是毀天滅地的事件。
彈幕說不用擔心,這篇論文一旦發布出來,會引起無數天文學家的注意,他們隻需把望遠鏡調整到水星觀測位,就很容易發現問題。
到時候你等著期刊起飛就行。
在另一個位麵裏的1859年,高盧天文學家勒威耶就會發現水星近日點進動的觀測值和理論值中間的誤差。
聽到這王浩就放心啦,一旦證實古老的東方大國竟然能發現這個驚世結論,那絕對能把全世界的目光都移動大夏,移動南洋,移到這本《南洋科學》期刊身上。
王浩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讓南洋科學院在19世紀這個科學突飛猛進的年代獨領風騷。
隻要樹立了南洋科學院的權威性,那便可以吸引更多的科學家前來南洋為王浩打工。
最後一個科學趣味互動板塊,這板塊並不在南洋的期刊上發布,受通信時間限製,這個懸賞隻會在歐洲出版,因為這其實就是一個科學懸賞,目前來說,也隻有西方人會感興趣,同時看過了內容的王浩相信,這將比其他四個版麵更加吸引西方科學家的目光。
第一個題十分簡單,懸賞最大的質數,單期獎金是50兩白銀。
彈幕解釋,最大的質數在理論上是個無窮大的數,但按人類的計算能力,是可以在不同的階段得出一個具體的數字,作為當前人類計算力的極限標誌的。
在19世紀來說,已得出的結論是質數的形式是2的n次方減1,n同樣為質數。
但是知道歸知道,如何拿出某一個具體的數來獲得這個懸賞,這就需要讓無數人開始瘋狂地去計算了。
第二題同樣是數學問題,題目是一條曲線是否能穿過高維空間中給定數目的點?這題的獎金達到了100兩黃金。
太敬業了有沒有。
不過對於這本《南洋科學》專業刊物,王浩有著非常高的期待,是想把這本雜誌做成全球風靡的權威科學期刊,不僅在南洋本土發售,會同時在鷹國、高盧、瑞典、意麵國、美麗國一起發售,目前除美麗國外,歐洲部分的出版社已經在伍家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初期的準備工作,隻需等第一期內容送去便可。
既然是科學期刊,作為連微積分都學不明白的王浩當然是閉眼抄彈幕了,根據彈幕發來的稿子,一共分為五個部分,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和科學趣味互動。
第一期自然科學,內容是從巴斯德那邊邀稿的《毛豆腐發酵過程中植物化學成分和免疫活性的變化》,化學是諾貝爾撰寫的《硝化甘油合成及分析技術研究進展》,數學是王浩抄來的《化圓為方,老問題?新解法!》,物理學則是一篇玄學文,《大夏天文記載,水星軌道不符合萬有引力定律,牛頓走下神壇?》。
王浩一邊抄一邊打瞌睡,數學論文除了開頭幾個字能看懂外,後麵的公式是一竅不通啊。
作為有大記憶術加身的掛壁,王浩能記得從小到大學到過的、看到過的每一個公式,但是記得歸記得,原理是完全不明白的。
化圓為方其實是一道困擾人類近2000年的老問題了,講的是隻用直尺和圓規,能否作出一個與給定圓麵積相等的正方形?
問題非常直接,就是能不能把一個圓,化為同麵積的方。
王浩覺得答案要麽是能,要麽是不能,結果彈幕那邊發來解的第一句話就把王浩整暈了:圓周率是超越數的證明。
往後看王浩整個人就更不好了,每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簡直比天書還鬼畫符啊。
根據彈幕的科普,公元前450年前,古希臘數學家阿那克薩哥拉提出的這個問題,會在1882年由當時锝國數學家費迪南·馮·林德曼證明了用經典工具是不可能將圓形變更為同樣麵積的正方形。
證明的方法,就是王浩看不懂的這句,π是一個超越數。
超越數是一種無法被整除的無理數。你不可能畫出一個長度等於超越數的線段,也不可能畫出一個半徑等於超越數的圓。
王浩一邊抄時,還一邊問彈幕:“什麽叫無理數?數字怎麽還無理了呢?他怎麽就對你無理了呢?這很無理有沒有啊!”
彈幕直接回了句你抄就行,不用弄懂,你弄不懂的。
好吧,堂堂穿越者被鄙視了。
直到抄完最後一句話,王浩覺得學渣在問數學問題時,的確應該被鄙視,因為抄完腦子更疼了。
解答的最後一句話叫做前二項之和絕對值比1大,而後一項是一個無窮小量,這導致了結論矛盾,因此,肯定π是超越數。
誰看了都暈好不好。
發現自己是妥妥的學渣後,王浩也不再糾結,把抄完的稿子一蓋上就扔到了一邊,永遠都不去看第二眼的那種。
至於物理學的論文,王浩倒是覺得有點意思,先把論文看完後,感覺自己突然有點長腦子了。
之所以這篇文章叫做玄學,是因為彈幕說這需要天文觀測數據來印證這個玄學。
不過無論如何,以未來的傳播學和營銷號學來說,這篇文章簡直就是標題黨中的震驚黨,換個名字也可以叫做《震驚!大夏古天文學觀測徹底推翻牛頓定律》。
這標題一出,絕對能在歐洲引起颶風般的轟動。
根據彈幕發來的文章,並不難理解,也可以說,這也是未來廣義相對論對於引力的完美詮釋。
根據牛頓定律,水星近日點應有每世紀Δwn=5,557.62角秒的進動,其中的90%是由坐標係的歲差引起,其餘的部分是由其他行星,特別是金星、地球和木星的攝動引起的;而實際觀測值為 Δwo=5,600.73角秒,二者相減得每世紀 43.11角秒。
這43角秒的誤差,會困擾物理學界近半個世紀,直到那個男人的廣義相對論問世。
這個期間,有無數物理學家仍然試圖用牛頓經典力學去解釋這個誤差,比如水星附近還有一個未被發現的天體,或者是潮汐,或者是諧振持穩。
王浩抄完這篇文章後還是有些擔心,這個時代敢否定牛頓,對於物理學界來說將是毀天滅地的事件。
彈幕說不用擔心,這篇論文一旦發布出來,會引起無數天文學家的注意,他們隻需把望遠鏡調整到水星觀測位,就很容易發現問題。
到時候你等著期刊起飛就行。
在另一個位麵裏的1859年,高盧天文學家勒威耶就會發現水星近日點進動的觀測值和理論值中間的誤差。
聽到這王浩就放心啦,一旦證實古老的東方大國竟然能發現這個驚世結論,那絕對能把全世界的目光都移動大夏,移動南洋,移到這本《南洋科學》期刊身上。
王浩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讓南洋科學院在19世紀這個科學突飛猛進的年代獨領風騷。
隻要樹立了南洋科學院的權威性,那便可以吸引更多的科學家前來南洋為王浩打工。
最後一個科學趣味互動板塊,這板塊並不在南洋的期刊上發布,受通信時間限製,這個懸賞隻會在歐洲出版,因為這其實就是一個科學懸賞,目前來說,也隻有西方人會感興趣,同時看過了內容的王浩相信,這將比其他四個版麵更加吸引西方科學家的目光。
第一個題十分簡單,懸賞最大的質數,單期獎金是50兩白銀。
彈幕解釋,最大的質數在理論上是個無窮大的數,但按人類的計算能力,是可以在不同的階段得出一個具體的數字,作為當前人類計算力的極限標誌的。
在19世紀來說,已得出的結論是質數的形式是2的n次方減1,n同樣為質數。
但是知道歸知道,如何拿出某一個具體的數來獲得這個懸賞,這就需要讓無數人開始瘋狂地去計算了。
第二題同樣是數學問題,題目是一條曲線是否能穿過高維空間中給定數目的點?這題的獎金達到了100兩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