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前,與殖民一起瘋狂擴張的還有伴隨殖民一起的傳教活動。


    就像大夏,《金陵條約》簽訂後,道光帝明詔弛禁天主教,歸還原有教堂,天主教於是轉而公開活動,同時基督教也趁機在五個通商口岸設立教堂、學校、醫院,在王浩穿越前的那個位麵裏,葉之名的總督府被炸毀後,就地被改建成現今地標性質的教堂。


    有些公知覺得這是文明的發展,是文化的傳播,是宗教的自由,而王浩隻會覺得那是恥辱。


    其實早在大唐貞觀時期,基督教就來過大夏,隻是那時候被稱為景教。然而,老李家上上下下齊心協力,基督教在當時並沒有可乘之機。再加上老李家信奉道教,其他教會在那個時期根本無法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基督教在大唐時期也就未能發展起來。


    宗教成功入侵,導致了洪秀兒半夢半醒間搞出了個天國,打垮了青朝半壁江山,無數漢娃死於戰爭,這還是青廷隻不過是半殖民的狀態。


    而像呂宋、婆羅多、非洲、美洲那些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國家,傳教活動和殖民運動就是一個整體。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美洲殖民開始不過是半死不活的狀態,恰逢當時歐洲發生了教派之爭。說白了,就是一部分人覺得信仰不自由,這批人在信仰之爭中是失敗者,隻能到其他地方去尋找自由。


    他們自稱清教徒,他們把美洲當作成聖經中的山巔之城,像極了希伯來人死活都要去的應允之地。他們於是帶著堅定的信仰去了美洲,迅速盤活了一潭死水的美麗國。


    傳教活動盤活的不止美洲,還有呂宋。


    殖民給原住民帶去苦難和壓迫時,往往就會爆發衝突,西方人發現,解決衝突並不一定需要用武力,傳教也是一種武器。


    因為有苦難的地方往往利於傳教的發展,19世紀西方有個白胡子老頭看破了這一切,他說“宗教是苦難者的呻吟”,“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不少宗教教義認為人生充滿了痛苦,生老病死,天災人禍,憂患重重無可留戀,因而把幸福的向往寄托於虛幻的天國,或渺茫的西方極樂世界。


    王浩眼前的這個普歐,把巴特爾一個雇傭兵當作了地獄的使者,把阿奎納當作唯一的救星,而把自身看的渺小無比,把一切苦難和幸福歸結於戰鬥的結果,不去奮鬥不去自救,沉淪於壓迫,垂死等待神的使者能有天來拯救自己,如果呂宋島每個人都是這種思維,獨立革命就永遠不會成功。


    好在王浩向來猥瑣,包克敵說南洋諸島傳教活動四起,教堂到處蓋,自己就意識到了不對,謀劃了拉寂空大師過來打擂台,隻要信仰自由,思維就不會被禁錮。


    額......扯遠了。


    王浩拍了拍普歐的肩頭,查看了一下他的傷勢,又把一些話複製粘貼了:“我們不是神,也不是惡魔,我們大夏是你們的鄰居,過來是反對西板鴨人對你們的壓迫的。那個巴特爾也不是惡魔,我們能砍下他的腦袋隻是因為我們的劍鋒鋒利。”


    普歐有些遲疑地道:“可是我沒有劍。”


    王浩笑道:“明天你就有了,相信我們也相信你自己。”


    “相信?自己?”


    【噢~~噢~~】


    好嘛,彈幕整活啊。


    看來又是最早那個小姑娘打字員上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晚清:吃雞主播守國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兩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兩河並收藏穿越晚清:吃雞主播守國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