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句話王氏卻問得小心翼翼,似乎生怕她隻要大點聲問、就會再聽到一個噩耗。而屋裏眾人 聽了王氏的問話,都下意識的把目光集中在小石頭身上,就連躲在屋外偷聽的妙兒都忍不住緊張的把小手握成拳頭,屏住呼吸等待小石頭的回答。


    小石頭見大傢夥都把視線集中在自己身上,頓時覺得壓力倍增,但他此來張家本就是來報喪的,因此即便知道張家眾人才剛剛遭受了一個沉重的打擊,他還是得硬著頭皮說出另一個噩耗:“二老爺當時就被江浪給捲走了,事後我們在江裏打撈了許久都沒找到他的人,恐怕也……也是凶多吉少了!”


    小石頭話音才落,王氏整個人就軟綿綿的倒了下去,幸好站在她身旁的尤氏眼疾手快的伸手扶住了她,否則王氏就隻能倒在地上了。


    哪知尤氏才扶住王氏、還沒來得及把她扶到椅子上坐下,張老爺子也因承受不了這接二連三的打擊、捂著胸口急促的喘起氣來!一旁的張耀見了也顧不上捂馬氏的嘴了,立馬丟下馬氏奔到張老爺子麵前替他順氣……


    王氏和張老爺子一倒下,屋裏馬上又變得一片混亂、一時竟沒人記起要趕緊請個遊醫回來,承受住打擊的其他人都忙得手忙腳亂。


    躲在屋外偷聽的妙兒得知噩耗後心裏也是十分震驚,畢竟小石頭帶回來的噩耗,讓張家一下子失去了兩個支柱。但屋裏那片混亂讓妙兒顧不得去細想這個噩耗帶來的種種後果,此時妙兒隻想著要如何做才能替尤氏分憂,且頭一個想到的便是不能讓遭受沉重打擊的人出事。


    於是思緒輾轉過後,妙兒心裏很快就有了主意,隻見妙兒很快就伸手扯了扯張大郎的衣袖,待張大郎回過神來才出聲提醒道:“大哥,祖父和嬸娘不舒服,要吃藥才能好!”


    妙兒一言驚醒了張大郎,讓他強迫自己暫時不去管剛剛聽到的噩耗,而是馬上找到了劉嬸和禾花,一麵讓禾花趕緊去請個遊醫回來、一麵讓劉嬸趕緊到屋裏給尤氏搭把手,也算是解了尤氏的燃眉之急、讓尤氏慢慢的恢復冷靜。


    話說這古人都比較早熟、早慧,因此今年已經九歲多的張大郎也算是個小大人了,深知眼下正是家裏最忙亂的時候。因此張大郎冷靜的吩咐完劉嬸和禾花後,就意識到他必須照顧好弟妹、才能讓尤氏全心全意的處理眼下這攤亂子,更是深知他身為兄長、絕不能讓弟妹在這個時候給家裏添亂子。


    如此一想,張大郎馬上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不輕,也讓他感覺到了身為兄長必須負起的責任,因此張大郎很快就自覺的帶著妙兒和張三郎回屋,一邊帶著弟妹在屋裏做功課,一邊悄悄的關注家裏的情形。


    而張家經歷了最初的慌亂後,很快張老爺子就發話了,讓唯一在家的二兒子張耀隨小夥計去江南西路一趟,把船沉後該打點的事宜打點下,再雇幾個人把張宗兄弟的遺體抬回家來,怎麽也得讓他們葬在張家祖墳裏才是。


    張老爺子隻強撐到叮囑完張耀就倒下去了,於是身為長嫂、尤氏隻能接過這個擔子,一麵讓馬氏在床前侍奉病倒的張老爺子,一麵取了麻布孝衣來給張家眾人換上。


    這辦喪事一點都不比辦喜事簡單,張家突然舉喪、什麽都沒有提前備下,因此尤氏得張羅著搭設靈堂、通告鄉鄰,忙完這些尤氏又親自寫了一封信,請人快馬加鞭的送去與在外遊山玩水的張光,讓張光馬上趕回家來。


    而張耀得了張老爺子的吩咐,很快就隨著小夥計去了趟出事的地方,證實張宗和張祖確實出事後,張耀便花了些銀子、請人幫忙在出事地點尋找張宗的屍身,但一連請了幾個水性極好的人、連著尋了好幾日都沒尋到……


    張耀無法,最終隻能先買了口上好的棺木,將張祖的屍身放入後,雇了幾個人一路抬回了張家。而抬死人多少犯點忌諱、不是人人都願意抬的,加之從江西南路一路抬著送回福建路路途頗遠,因此這一來一去、光是張耀這頭便花去了不少錢銀。


    張祖的遺體一運回來,劉嬸就按照閩地風俗,把家裏的雞鴨貓狗之類的動物都捆綁起來、關到一處。因閩地人認為貓或其他動物靠近死者,會讓死者跳起來詐屍,還可能會讓死者死死的抱住活人或其它物事不放!


    因此張家家裏的活物,除了人外都不能靠近靈堂。而這張祖的遺體既然抬回來了,那就該先進行入殮。


    入殮閩地人也稱作小殮,是指由至親之人替死者穿衣服。眼下張老爺子臥病在床、張光這個長兄也沒未趕回,張祖的至親之人自然便是杜氏這個未亡人了。於是張祖遺體被抬回來的第二天,張家眾人便都把頭上的飾物卸了下來,並且按照規矩把頭髮盤束在頭上,把準備好的物事取了出來,陪著杜氏到了張祖遺體邊。


    隨後由杜氏替張祖穿衣和整理遺容,隻見杜氏一邊哭一邊先在床上鋪席,隨後再鋪絞,這些物事的質地都是據張祖的身份製定的。且按照北宋習俗,無論死者生前貴賤尊卑,入殮時都應該穿上十九套新衣,好風風光光的離去。


    ————————————5.21第二更奉上,請大家多多支持,記得收藏和投票哦!——————————————


    第四十四章 不速之客


    這十九套新衣裏頭還包括了一套七件的衣服,那套衣服是仿照官服做的,這也是北宋的風俗習慣之一———張祖雖然隻是一介布衣並沒有做過官,但一般大戶人家的男人死了,家境殷實的人家都會買一套仿官服來給死者穿,這樣也能讓在地下的祖宗有顏麵。


    杜氏給死去的夫君穿“官服”時哭得十分傷心,每給張祖穿上一件衣服,她便要拿起帕子抹半天眼淚,而杜氏一哭、陪著她給張祖穿衣服的眾人也跟著掉眼淚,於是這穿衣的過程足足持續了一個多時辰。


    待衣服穿好了杜氏又撲在張祖身上哭了半天,眾人勸了她許久她才起身,讓仵作將張祖抱起來放到了吉祥板(停屍版)上,隨後仵作在陰陽先生的指引下,將吉祥板移到了靈堂裏。


    此時正值盛夏、天氣十分炎熱,出殯可謂是迫在眉睫,但張光這次出遊遊得有些遠,一時半會兒也無法及時趕回來,讓主持著家裏大局的尤氏日夜發愁———這大熱天的,張祖的遺體哪經得住放?要是發酸、發臭那可怎麽辦?


    後來還是年紀大、比較有經驗的劉嬸給尤氏出了個主意:“夫人,我聽說城裏那些有錢人家,年年冬天都會在地窖裏存些冰,來年夏天好用來消暑!不如我們上城裏尋一尋,看有沒有什麽地方能買幾塊冰回來,擱在靈堂四角降一降熱氣。”


    雖然尤氏不覺得放幾塊冰就能讓張祖的遺體不發臭,但她一時也想不出別的什麽更好的法子來,加上張老爺子早就發了話,說必須等張光這個兄長趕回來、張祖才能大殮,於是尤氏最終隻能採納了劉嬸的提議,立時開了錢匣子讓劉嬸拿著銀錢、帶上幾個長工上城裏去買冰。


    這泉州城裏還真有人做“冬季囤冰、夏季用來換錢”這種買賣,因此劉嬸很快就花兩吊錢買了兩箱子冰,由那幾個長工抬著回了張家。


    冰一買回來,尤氏馬上命禾花在靈堂四個角落都擱上銅盆,隨即讓長工把裝了冰的箱子抬了進來,分別倒在四個銅盆裏,靈堂裏立時就涼快了許多。這兩箱子冰算是解了尤氏的燃眉之急,令她安下心來,每日守在靈堂、隻等張光歸家。


    且說張光本是邀了好友一路北上遊山玩水,想著反正再過不久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便要開考了,便打算索性北上到東京便住下來,一直住到參加完科舉再踏上歸途。不料張光才剛剛踏上前往東京的途中,便接到兩位弟弟遇難的噩耗……


    張光得到消息後大驚失色,就地換上麻布孝衣後便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中,一到家就撲倒在張宗和張宗的靈前嚎啕大哭,哭兩位弟弟怎麽比他這個大哥先走了一步,尤其是張祖才二十來歲且剛剛成親沒幾年。


    而張光歸來後,喪事也總算可以開辦了,尤氏很快就請陰陽先生選了個宜出殯的吉日,緊接著便是大斂、下葬、款待前來弔喪的親朋好友,七天後再接著做頭七……一連忙了十來天,張宗和張祖兩兄弟的喪事才得以辦妥當。


    但這喪事雖然辦妥當了,家裏那悲傷的氣氛卻一直沒有散去———張老爺子一連沒了兩個兒子,這沉重的打擊讓他一直臥床不起、連送兒子的棺木出門都要認攙扶著;王氏和杜氏則是整日裏什麽都不做、隻呆呆的坐在屋裏哭,似乎多哭幾回她們的夫君就能回來般。


    家裏那凝重的氣氛讓妙兒幾兄妹都自覺的比平時乖了許多,每天都不吵不鬧、隻乖乖的做自己該做的事,讓尤氏能夠把精力放在安撫兩位弟妹、以及照顧公爹上。


    但張家此次出事帶來的後患,並沒有因張宗和張祖的去世而消除,而一些不可避免的後患,也讓張家辦完喪事還不到一個月、就迎來了幾個不速之客……


    這一日妙兒正和張大郎、張三郎一起在院子裏練大字,門外突然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和嚷嚷聲,緊接著妙兒便聽到自家的大門被人粗魯的拍得“啪啪啪”直響。那刺耳的響聲讓妙兒兄妹三人一起回頭看去,發現自家大門外不知何時堵了一群人,領頭的幾個看上去有些凶神惡煞,也正是他們在用力的拍打張家大門。


    張大郎見來者似乎有些不善,當下便往前邁了一步、把妙兒和張三郎擋在了身後,並且挺直身板、不亢不卑的問了句:“你們到我家來有什麽事?”


    一個滿臉都蓄著絡腮鬍、穿著土黃色長衫的中年漢子聞言,下意識的住了手、把張大郎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一番,見他隻不過是個十歲上下的孩子,當下就不耐煩的沖他甩了甩手:“我們要找你們家能夠當家作主的人,你一小屁孩什麽都不懂,一邊玩去別多問!”


    黃衫漢子說著頓了頓,才口氣不善的補了句:“去!把你家大人給我叫出來!”


    張大郎知道堵在門口的那群人不是他能應付的,於是他馬上機智的拉著妙兒和張三郎悄悄往後退去,退了幾步後張大郎趕忙叮囑妙兒他們趕緊回屋裏躲好,自個兒則急忙忙的去請張光和張耀,而那夥人則繼續堵在門前等張大郎把人叫來。


    張大郎進屋後,見不僅張光和張耀在,尤氏和馬氏也都在,於是趕忙簡單的把外麵的情形說了下:“爹、娘、三叔、三嬸娘,外頭突然來了一群眼生的人,他們說話的口氣很不好,其中一個還讓我把家裏能夠當家作主的人叫出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村花的北宋市井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初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初雲並收藏村花的北宋市井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