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南京打算
最強皇帝係統:劍指全球 作者:山城月半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京城皇宮禦書房。
明國一眾文臣武將圍坐一起,盯著桌上巨大的地圖陷入沉思。
朱元璋則在一旁擺弄連弩、轟天雷、刀劍等軍械。
李善長上前解釋道:“聖上,這一排是渝國賣給我們的原版軍械,這一排是我們仿製的軍械,這一排則是繳獲的越國的軍械。”
朱元璋點點頭:“說說吧,這些軍械怎麽樣?”
李善長拿起一把連弩道:“聖上,渝國賣的這些軍械其實並不是最好的,沒有人會把自己最先進的軍械拿出來賣,能賣的都是一般裝備。
這種一般裝備,科技含量都不太高,仿製的難度並不大。
就拿連弩來說,我國仿製的連弩已經能達到渝國連弩九成的指標,越國的連弩同樣如此。
目前仿製品差的是零部件強度,若連續高強度使用,連弩會出現卡殼、斷裂等問題,但這都是極端情況,正常使用對實際戰力影響不大,完全可以接受。刀劍等軍械也差不了多少。”
“但轟天雷不一樣,”李善長指向轟天雷,“威力最大的是渝國的原版轟天雷,其次是越國的仿製品,我國的最差。”
朱元璋眉頭一皺:“為什麽會這樣,難道明國的工匠比不上越國?”
“我之前也有這疑惑,通過對越國俘虜的拷問,我才知道,原來越國和倭國勾結,越國把渝國的軍械交由倭國研究,倭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提升,這才仿製出比我國還強的轟天雷。”
朱元璋哼了一聲:“無恥勾踐,為了爭霸,竟然和倭人勾結,該殺!徐達,常遇春的軍隊自打下蘇州城後就再沒有新的戰果,怎麽回事?”
被點名的徐達站起身,一臉苦笑地匯報:
“聖上,不是將士不用命,常遇春部已經攻克了嘉定、鬆江等地,江蘇盡在掌握。
但杭州城實在啃不動,勾踐那廝對杭城進行了加高加固,更在城頭布置至少上百架三弓床子弩,武裝得像刺蝟一般,密集的弩箭矢石讓我軍根本無法靠近。
前幾日常遇春冒死攻了一次,結果將士們傷亡慘重,常遇春大腿也中了一箭,現在還在養傷中。”
朱元璋語氣不悅:“常遇春啃不動就你上,越國已是強弩之末,現在就該趁他病把他一舉拿下,不然等他扛過這段虛弱期,以後更難打。朕再抽調兩萬精銳給你,如何?”
沒等徐達開口說話,劉伯溫突然站起身,沉聲勸道:
“聖上,恐怕打越國的計劃得改一改了。剛剛收到朱文正的求援信,三日前,西楚霸王項羽率領麾下大將龍且(且念居)、季布和軍師範增共八萬大軍發動突襲,一舉攻克九江,如今正圍困南昌城(曾名洪都城)。
南昌城地勢險要,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一旦失守,整個江西有易主的可能,我們必須盡快組織救援,不然南昌危矣。”
嘶,朱元璋聞言吸了一口涼氣,快步走到地圖前,掃了一眼後就大罵:
“怎麽九江一天都沒守住,是哪個飯桶守的城?”
劉伯溫回答:“守將是蔣英,守城時不慎被流矢擊中戰死,他一死守軍就崩潰了,九江因此失陷。”
朱元璋不解:“項羽怎麽會突然攻擊我國,我們之前不是一直有貿易往來嗎?”
劉伯溫搖起了羽扇:“我懷疑是渝國從中挑撥。據朱文正匯報,此番攻擊,楚軍裝備了大量渝國軍械,顯然是得到了渝國支持,有備而來。
我們之前小覷了渝國皇甫衝,這是位有野心也有能力的皇帝。
渝國去年自重慶崛起,一戰滅掉蜀漢全據四川,隨後又迅速南下吞並雲南、貴州、兩廣,不到一年時間就占據了整個西南,已經算是神州南方的第一大勢力。
而這個皇帝還大肆向我們販賣先進軍械,原來我以為他是為了錢,現在看來,他是存心拱火長江中下遊國家間的混戰,安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心思。”
朱元璋恨聲道:“該死的皇甫衝,等我平了西楚,定要和他見個高低。朱文正有多少人馬?”
“不到五千人,不過南昌城高城深池,若是死守,應該能撐一個月,我們還有時間集結兵力救援。”
朱元璋看向徐達:“南京除了兩萬精銳,還能調兵嗎?”
徐達搖頭:“難,除非從常遇春那五萬人裏撤回一部分,否則抽不出更多的人了。”
朱元璋斷然否決:“常遇春部不能撤。我說過,越國現在虛弱,必須給他足夠的壓力,才能不斷壓縮他的空間。更何況現在常遇春進攻受阻,不增援他就是底線了,絕不能從他那抽兵。”
徐達犯難:“聖上,如果隻能出兵兩萬,怕是難以抵擋八萬楚軍,如此一來,江西恐怕還是要丟的。
我們必須要做個抉擇,要麽和越國停戰,撤回常遇春部全力回援南昌;要麽全軍壓上攻打杭州,用最快速度解決越國後再回援南昌。
如果此時東西兩麵都兼顧,很有可能兩麵皆輸。”
朱元璋不置可否,神色冷峻地盯著地圖。
禦書房一時落針可聞。
良久,劉伯溫開口道:“聖上,其實情況未必如徐達所言那麽嚴重,常遇春部完全可以不動,我軍甚至隻用出動一萬人就可守住南昌,剩餘一萬人還可以增援常遇春,嚐試一舉攻破杭州。”
“哦,計將安出?”
“項羽傾巢東進,後方必定空虛,我們出兵的時候,可遣使至漢武帝,約定一起夾擊項羽。漢武帝對荊襄之地早已垂涎三尺,有此良機一定會出兵。
我軍隻要拖住楚軍幾日,項羽久攻不克必定會分兵回援,到時南昌之危迎刃而解。”
“若漢武帝不出兵又待如何?”
劉伯溫拱手:“聖上,我願親自作為使臣奔赴洛陽,勸說漢武帝出兵夾擊項羽。”
朱元璋深深看了劉伯溫一眼,拍拍他的肩膀道:“很好,那就辛苦伯溫走一遭,此事若成,你當記頭功。”
明國一眾文臣武將圍坐一起,盯著桌上巨大的地圖陷入沉思。
朱元璋則在一旁擺弄連弩、轟天雷、刀劍等軍械。
李善長上前解釋道:“聖上,這一排是渝國賣給我們的原版軍械,這一排是我們仿製的軍械,這一排則是繳獲的越國的軍械。”
朱元璋點點頭:“說說吧,這些軍械怎麽樣?”
李善長拿起一把連弩道:“聖上,渝國賣的這些軍械其實並不是最好的,沒有人會把自己最先進的軍械拿出來賣,能賣的都是一般裝備。
這種一般裝備,科技含量都不太高,仿製的難度並不大。
就拿連弩來說,我國仿製的連弩已經能達到渝國連弩九成的指標,越國的連弩同樣如此。
目前仿製品差的是零部件強度,若連續高強度使用,連弩會出現卡殼、斷裂等問題,但這都是極端情況,正常使用對實際戰力影響不大,完全可以接受。刀劍等軍械也差不了多少。”
“但轟天雷不一樣,”李善長指向轟天雷,“威力最大的是渝國的原版轟天雷,其次是越國的仿製品,我國的最差。”
朱元璋眉頭一皺:“為什麽會這樣,難道明國的工匠比不上越國?”
“我之前也有這疑惑,通過對越國俘虜的拷問,我才知道,原來越國和倭國勾結,越國把渝國的軍械交由倭國研究,倭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提升,這才仿製出比我國還強的轟天雷。”
朱元璋哼了一聲:“無恥勾踐,為了爭霸,竟然和倭人勾結,該殺!徐達,常遇春的軍隊自打下蘇州城後就再沒有新的戰果,怎麽回事?”
被點名的徐達站起身,一臉苦笑地匯報:
“聖上,不是將士不用命,常遇春部已經攻克了嘉定、鬆江等地,江蘇盡在掌握。
但杭州城實在啃不動,勾踐那廝對杭城進行了加高加固,更在城頭布置至少上百架三弓床子弩,武裝得像刺蝟一般,密集的弩箭矢石讓我軍根本無法靠近。
前幾日常遇春冒死攻了一次,結果將士們傷亡慘重,常遇春大腿也中了一箭,現在還在養傷中。”
朱元璋語氣不悅:“常遇春啃不動就你上,越國已是強弩之末,現在就該趁他病把他一舉拿下,不然等他扛過這段虛弱期,以後更難打。朕再抽調兩萬精銳給你,如何?”
沒等徐達開口說話,劉伯溫突然站起身,沉聲勸道:
“聖上,恐怕打越國的計劃得改一改了。剛剛收到朱文正的求援信,三日前,西楚霸王項羽率領麾下大將龍且(且念居)、季布和軍師範增共八萬大軍發動突襲,一舉攻克九江,如今正圍困南昌城(曾名洪都城)。
南昌城地勢險要,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一旦失守,整個江西有易主的可能,我們必須盡快組織救援,不然南昌危矣。”
嘶,朱元璋聞言吸了一口涼氣,快步走到地圖前,掃了一眼後就大罵:
“怎麽九江一天都沒守住,是哪個飯桶守的城?”
劉伯溫回答:“守將是蔣英,守城時不慎被流矢擊中戰死,他一死守軍就崩潰了,九江因此失陷。”
朱元璋不解:“項羽怎麽會突然攻擊我國,我們之前不是一直有貿易往來嗎?”
劉伯溫搖起了羽扇:“我懷疑是渝國從中挑撥。據朱文正匯報,此番攻擊,楚軍裝備了大量渝國軍械,顯然是得到了渝國支持,有備而來。
我們之前小覷了渝國皇甫衝,這是位有野心也有能力的皇帝。
渝國去年自重慶崛起,一戰滅掉蜀漢全據四川,隨後又迅速南下吞並雲南、貴州、兩廣,不到一年時間就占據了整個西南,已經算是神州南方的第一大勢力。
而這個皇帝還大肆向我們販賣先進軍械,原來我以為他是為了錢,現在看來,他是存心拱火長江中下遊國家間的混戰,安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心思。”
朱元璋恨聲道:“該死的皇甫衝,等我平了西楚,定要和他見個高低。朱文正有多少人馬?”
“不到五千人,不過南昌城高城深池,若是死守,應該能撐一個月,我們還有時間集結兵力救援。”
朱元璋看向徐達:“南京除了兩萬精銳,還能調兵嗎?”
徐達搖頭:“難,除非從常遇春那五萬人裏撤回一部分,否則抽不出更多的人了。”
朱元璋斷然否決:“常遇春部不能撤。我說過,越國現在虛弱,必須給他足夠的壓力,才能不斷壓縮他的空間。更何況現在常遇春進攻受阻,不增援他就是底線了,絕不能從他那抽兵。”
徐達犯難:“聖上,如果隻能出兵兩萬,怕是難以抵擋八萬楚軍,如此一來,江西恐怕還是要丟的。
我們必須要做個抉擇,要麽和越國停戰,撤回常遇春部全力回援南昌;要麽全軍壓上攻打杭州,用最快速度解決越國後再回援南昌。
如果此時東西兩麵都兼顧,很有可能兩麵皆輸。”
朱元璋不置可否,神色冷峻地盯著地圖。
禦書房一時落針可聞。
良久,劉伯溫開口道:“聖上,其實情況未必如徐達所言那麽嚴重,常遇春部完全可以不動,我軍甚至隻用出動一萬人就可守住南昌,剩餘一萬人還可以增援常遇春,嚐試一舉攻破杭州。”
“哦,計將安出?”
“項羽傾巢東進,後方必定空虛,我們出兵的時候,可遣使至漢武帝,約定一起夾擊項羽。漢武帝對荊襄之地早已垂涎三尺,有此良機一定會出兵。
我軍隻要拖住楚軍幾日,項羽久攻不克必定會分兵回援,到時南昌之危迎刃而解。”
“若漢武帝不出兵又待如何?”
劉伯溫拱手:“聖上,我願親自作為使臣奔赴洛陽,勸說漢武帝出兵夾擊項羽。”
朱元璋深深看了劉伯溫一眼,拍拍他的肩膀道:“很好,那就辛苦伯溫走一遭,此事若成,你當記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