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聽旁邊傳來皇帝爽朗的笑聲:“辦得好!鄭卿快把報紙分發給各位卿家。然後派人上街售賣,賣完了再印。”
又低聲問道:“這期廣告收入多少?”
“回陛下,本期共登載廣告二十四則,按照分類收費標準,共計收入一百五十兩銀。”
皇帝點頭,瞥了眼旁邊正在看西山新聞的大師傅。
大師傅誠不欺我。
這報紙,辦的對!
人手一張的大臣們已經一目十行瀏覽完這個新鮮玩意兒,心裏的訝異和感歎交織一起:他們的皇上,是怎麽想出這個報紙的?
得留在車上,一會慢慢細讀,特別是那個《猴子伏魔記》,太精彩了。
當下首要任務是誇年輕有為的皇上。
於是不約而同一起躬身行禮:“恭喜陛下,昨日祥瑞現世,今日報紙問世,都是我朝欣欣向榮之兆。”
皇帝極力壓住笑意:“眾卿說說,這報紙好在哪裏?”
江尚書率先出列:“回陛下,《大業日報》是朝廷和百姓之間的一道橋梁,以後上傳下達,更為便捷有效。”
右相也道:“報紙將朝廷動向第一時間向百姓傳達,會讓陛下更得民心。”
左相道:“有了報紙,通過報道特定現象,能更有效引導百姓關注朝廷想讓他們關注的事件,進而影響一個國家的輿論走向。”
戶部尚書:“報紙在上傳下達的同時,還能為商鋪提供廣告業務,促進了我朝商業經濟發展。”
吏部尚書說到了具體:“就像昨日西山祥瑞現世一事,在場文武百官是看到了,但老百姓沒看到。但是看了報紙,他們就知道了祥瑞吉兆,知道了‘帝主良賢,盛世已現’是上天明諭,知道了陛下的豐功偉績已經感天動地,陛下,這哪裏是報紙,這妥妥的就是民心啊!”
……
皇帝極力按下喜悅,他剛才粗讀了下西山新聞報道,寫得非常好。這兩個記者,都是可造之才。現在聽了眾臣之言,更歡喜了,原來報紙還有這麽多好處。
當下滿意地抿抿唇,大聲道:“各位卿家都說得非常好,大業日報的問世隻是一個開始,願我等君臣一心,共迎盛世來臨。”
眾臣躬身:“臣等謹遵聖意,共迎盛世來臨。”
皇帝又道:“時辰不早了,朕該起身了。這幾日,京城就托付給各位。”
拱拱手,一甩袖子,大步流星跨上馬車。?
周公公大聲道:“一號車,聖上、皇後娘娘;二號車,仙師大師傅;三號車,刑部尚書;四號車,戶部尚書;五號車,工部尚書……”
楊真真悄聲問江尚書:“周公公怎麽不宣布太後和貴妃門的車號?”
“她們都沒去啊?”
“宮裏出來那麽多車子坐的是誰?”
“哦。那些車子裏,有的是宮女,有的是物件,皇上和皇後娘娘出行,須把吃穿用物都帶上。”
原來如此,算是漲了見識,這帝後出行,就跟搬家一個道理。
……
隊伍總算是出發了。
楊真真總算是明白皇上出行一次的不易了。
明麵上的安保人員都是兩百名,更別說暗地裏的了。
周將軍留守皇宮,這次隨行的安保工作由李將軍負責。
隊伍走走停停的,哎,沿途還要接受官員朝拜,還要停下來做複雜的吃喝……
不複贅述。
……
母女倆就在車上閑聊一路,聊的主要是姨父一家人。
“娘瞅著勤丫頭不錯,又聰明,又肯學,如今還學會了打扮,走出來就是花骨朵一樣,放在京城街上都是醒目的。”
誇張了啊!周勤氣質是提升不少,但穿衣打扮方麵,她喜歡跟潮流,穿的戴的卻都是便宜貨,頂多就算個山寨版的時尚姑娘。
“勤丫頭已經十七歲,你姨媽不在了,她的親事娘一定得把關。”
瞅著王氏眼眶又開始紅了,楊真真就哄她:“勤丫頭長得不醜,工作也好,不愁嫁,以後她看對眼的,一定把娘接到京城來掌眼。”
“娘想著,不求多大品級,找個官家最好,嫁進去就做官娘子。”
“娘,你要求太高了,表妹就是個鄉下來城裏打工的姑娘,嫁個家境殷實脾氣溫和吃苦耐勞的青年就行。”
“哎,你不了解勤丫頭,勤丫頭告訴過娘,她要嫁就嫁非富即貴人家。當然,這也是娘給她建議的,你姨父是皇家管事,你表哥是九品官員……”王氏洋洋得意,侄女兒眼界提高,她功不可沒。
“娘,你完全是在誤人子弟,你這是在教表妹虛榮,生出不切實際的想法,你這是害了她。”
“我是她姨,怎麽會害她?以前在山上就不說了,既然到了京城,自然要有新的想法。”
“娘,表妹的婚事你不要管了,我看姨父都比你靠譜,咱爹也比你靠譜。”
“二丫頭,娘知道你能幹,啥都懂,娘也啥都聽你的,但是你表妹的婚事還得娘給她把關,還有楊梅也快十七歲了,娘也琢磨著在京城給她找個婆家。”
楊真真無語,還說她三觀被工會主席隔空影響算是正的,其實是自己走眼了。
這王氏在金枝巷當了幾天老夫人,心氣已經水漲船高,她都快控製不住了。
偏偏王氏把她的沉默當成妥協,還在痛心疾首:“娘的虎兒要是不和吳梅定親,京城的大掌櫃當著,隨便相看一個都是富家千金。”
楊真真忍無可忍:“娘,我再說一遍,不要忘記自己出身,不要存一些不該有想法。家裏幾個人的親事,你可以參考,不能做主。”
“那誰做主?你爹?他能做主嗎?”
“我!”
王氏嘴巴張了張,終於徹底閉住了。她怎麽忘了,他們家裏的一切都是二丫頭帶來的,她怎麽敢做二丫頭的主。
母女倆一會談崩一會融洽,直到王氏又舊話重提想分享,楊真真才想起忘了托江大人去打聽外祖一家了。
皇帝那邊做好素席,就來請大師傅母女,王氏吃過一頓後,就以暈車為由再不肯去。
皇帝皇後也不以為意,隻要大師傅一起吃就行。
不知為何,皇帝看到大師傅,他就隻想吃素,皇後自然是聽皇帝的。所以這一路,吃的都是素席,特別精致那種。
三天後的午時,總算是到了大同。
又低聲問道:“這期廣告收入多少?”
“回陛下,本期共登載廣告二十四則,按照分類收費標準,共計收入一百五十兩銀。”
皇帝點頭,瞥了眼旁邊正在看西山新聞的大師傅。
大師傅誠不欺我。
這報紙,辦的對!
人手一張的大臣們已經一目十行瀏覽完這個新鮮玩意兒,心裏的訝異和感歎交織一起:他們的皇上,是怎麽想出這個報紙的?
得留在車上,一會慢慢細讀,特別是那個《猴子伏魔記》,太精彩了。
當下首要任務是誇年輕有為的皇上。
於是不約而同一起躬身行禮:“恭喜陛下,昨日祥瑞現世,今日報紙問世,都是我朝欣欣向榮之兆。”
皇帝極力壓住笑意:“眾卿說說,這報紙好在哪裏?”
江尚書率先出列:“回陛下,《大業日報》是朝廷和百姓之間的一道橋梁,以後上傳下達,更為便捷有效。”
右相也道:“報紙將朝廷動向第一時間向百姓傳達,會讓陛下更得民心。”
左相道:“有了報紙,通過報道特定現象,能更有效引導百姓關注朝廷想讓他們關注的事件,進而影響一個國家的輿論走向。”
戶部尚書:“報紙在上傳下達的同時,還能為商鋪提供廣告業務,促進了我朝商業經濟發展。”
吏部尚書說到了具體:“就像昨日西山祥瑞現世一事,在場文武百官是看到了,但老百姓沒看到。但是看了報紙,他們就知道了祥瑞吉兆,知道了‘帝主良賢,盛世已現’是上天明諭,知道了陛下的豐功偉績已經感天動地,陛下,這哪裏是報紙,這妥妥的就是民心啊!”
……
皇帝極力按下喜悅,他剛才粗讀了下西山新聞報道,寫得非常好。這兩個記者,都是可造之才。現在聽了眾臣之言,更歡喜了,原來報紙還有這麽多好處。
當下滿意地抿抿唇,大聲道:“各位卿家都說得非常好,大業日報的問世隻是一個開始,願我等君臣一心,共迎盛世來臨。”
眾臣躬身:“臣等謹遵聖意,共迎盛世來臨。”
皇帝又道:“時辰不早了,朕該起身了。這幾日,京城就托付給各位。”
拱拱手,一甩袖子,大步流星跨上馬車。?
周公公大聲道:“一號車,聖上、皇後娘娘;二號車,仙師大師傅;三號車,刑部尚書;四號車,戶部尚書;五號車,工部尚書……”
楊真真悄聲問江尚書:“周公公怎麽不宣布太後和貴妃門的車號?”
“她們都沒去啊?”
“宮裏出來那麽多車子坐的是誰?”
“哦。那些車子裏,有的是宮女,有的是物件,皇上和皇後娘娘出行,須把吃穿用物都帶上。”
原來如此,算是漲了見識,這帝後出行,就跟搬家一個道理。
……
隊伍總算是出發了。
楊真真總算是明白皇上出行一次的不易了。
明麵上的安保人員都是兩百名,更別說暗地裏的了。
周將軍留守皇宮,這次隨行的安保工作由李將軍負責。
隊伍走走停停的,哎,沿途還要接受官員朝拜,還要停下來做複雜的吃喝……
不複贅述。
……
母女倆就在車上閑聊一路,聊的主要是姨父一家人。
“娘瞅著勤丫頭不錯,又聰明,又肯學,如今還學會了打扮,走出來就是花骨朵一樣,放在京城街上都是醒目的。”
誇張了啊!周勤氣質是提升不少,但穿衣打扮方麵,她喜歡跟潮流,穿的戴的卻都是便宜貨,頂多就算個山寨版的時尚姑娘。
“勤丫頭已經十七歲,你姨媽不在了,她的親事娘一定得把關。”
瞅著王氏眼眶又開始紅了,楊真真就哄她:“勤丫頭長得不醜,工作也好,不愁嫁,以後她看對眼的,一定把娘接到京城來掌眼。”
“娘想著,不求多大品級,找個官家最好,嫁進去就做官娘子。”
“娘,你要求太高了,表妹就是個鄉下來城裏打工的姑娘,嫁個家境殷實脾氣溫和吃苦耐勞的青年就行。”
“哎,你不了解勤丫頭,勤丫頭告訴過娘,她要嫁就嫁非富即貴人家。當然,這也是娘給她建議的,你姨父是皇家管事,你表哥是九品官員……”王氏洋洋得意,侄女兒眼界提高,她功不可沒。
“娘,你完全是在誤人子弟,你這是在教表妹虛榮,生出不切實際的想法,你這是害了她。”
“我是她姨,怎麽會害她?以前在山上就不說了,既然到了京城,自然要有新的想法。”
“娘,表妹的婚事你不要管了,我看姨父都比你靠譜,咱爹也比你靠譜。”
“二丫頭,娘知道你能幹,啥都懂,娘也啥都聽你的,但是你表妹的婚事還得娘給她把關,還有楊梅也快十七歲了,娘也琢磨著在京城給她找個婆家。”
楊真真無語,還說她三觀被工會主席隔空影響算是正的,其實是自己走眼了。
這王氏在金枝巷當了幾天老夫人,心氣已經水漲船高,她都快控製不住了。
偏偏王氏把她的沉默當成妥協,還在痛心疾首:“娘的虎兒要是不和吳梅定親,京城的大掌櫃當著,隨便相看一個都是富家千金。”
楊真真忍無可忍:“娘,我再說一遍,不要忘記自己出身,不要存一些不該有想法。家裏幾個人的親事,你可以參考,不能做主。”
“那誰做主?你爹?他能做主嗎?”
“我!”
王氏嘴巴張了張,終於徹底閉住了。她怎麽忘了,他們家裏的一切都是二丫頭帶來的,她怎麽敢做二丫頭的主。
母女倆一會談崩一會融洽,直到王氏又舊話重提想分享,楊真真才想起忘了托江大人去打聽外祖一家了。
皇帝那邊做好素席,就來請大師傅母女,王氏吃過一頓後,就以暈車為由再不肯去。
皇帝皇後也不以為意,隻要大師傅一起吃就行。
不知為何,皇帝看到大師傅,他就隻想吃素,皇後自然是聽皇帝的。所以這一路,吃的都是素席,特別精致那種。
三天後的午時,總算是到了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