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淅瀝瀝的雨又趕了兩天路後,楊真真終於見到那個不得老天歡心的苦逼皇帝。
早朝後,皇帝讓大臣們都退下,他就在這裏接見大同縣來的妙真師傅。
此刻周公公已經躬著身體移到了禦台上,和另一個禦前太監站到一塊。
大殿上的楊真真不卑不亢,身著那套禦賜的五色淄衣,豐姿出塵,秀美挺拔,特別是清澈的雙眼炯炯有神,恭恭敬敬裏透著從容,讓人不敢輕視。
二十八歲的郭皇帝坐在高位,薄唇高鼻,表情嚴肅,談不上很帥,但帝王的天威讓他自帶豐神俊朗。
但讓楊真真印象深刻的是他眉宇之間半鎖的眉頭,眉頭舒展時,中間有一根若隱若現的皺紋,就是前世常說的懸針紋。
楊真真心裏一動,這根懸針紋似曾相識。
好像某個前任有這個特征,但具體是誰,有點記不清。警察麽?不是,警察眉目之前很是平整。
楊真真不想磕頭,隻是合十行禮的時候把腰彎得比平時多了十多度:“貧尼參見聖上!願聖上身體康健,心想事成。”
聽慣了萬萬歲的皇帝心裏一動,又心裏一暖,忙賜座。
待楊真真抬起頭來,郭皇帝與楊真真一對視,心下一驚,這小尼姑不過雙十年華,長相雋秀,清麗動人,一雙有神的大眼裏透著聰慧和無懼。
第一次覲見,居然不怕?
皇帝有點點鬱悶,禁不住把天威收了幾分。
先誇了幾句,又裝著隨口問了問覺羅寺的救災場景,楊真真認真作答,故意誇大了聖母和五百羅漢的功勞,低調地說自己隻是順應天意,行了順水推舟之事。
這話聽在皇帝耳裏,更覺這小尼姑就是個得菩薩抬愛的天選之人。
宣她進京是對的。
皇帝著重問了木盒的事情,楊真真把盒子的故事講完,站起來走到中間合十一拜:“賀喜聖上,覺羅大師法諭,世道安穩,木盒現世,如今木盒已現,可知正是盛世之始。”
皇帝心裏一喜,又看殿外不消停的雨水,轉愁道:“朕宵衣旰食、勵精圖治,隻為大業能世道安穩,民富國強。奈何天不遂人願,不是旱,就是雨。今請師傅進京,也是想得師傅指教一二。”
“前世大和尚有雲: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偈語是前世楊真真在棲霞寺經堂參觀時,在一幅布袋和尚圖上看到的題詩,覺得寫得好,回去後問了度娘,知道這詩就是布袋和尚所作。
皇帝頷首,似有所悟。
楊真真繼續道:“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泛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聖上比貧尼更明白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後生、禍福相依、否極泰來的道理。”
楊真真嘴上忽悠著,心裏卻在腹誹:想我大業百姓,沒招誰惹誰,沒見天降大任,照樣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了那麽多年的體膚,你當著吃喝不愁的皇帝,知足吧。
“朕當然知其道理,然則年年如此,希望何在?”
“聖上一心為國、為民,一心向善、向佛,老天自然早已知曉。雖說天意不可妄測,但世間事不外乎因果兩字,天意難為,人意可循。”
皇帝沉吟:“因果?人意?”
“是的,錦瑟無端,看似無常,實則一切因緣際會,皆在定數當中。萬事好也罷壞也罷,喜也罷悲也罷,都是因果,因果圓滿,所願皆成。”
皇帝再次頷首,似有所悟。
楊真真趁熱打鐵:“出家人修行,修的皆是未來,能夠拉住未來的人,隻有當下的自己。聖上隻需守好本心,做好當下,圓滿因果,自然能撥雲見霧,守得雲開日出。”
皇帝又沉思了一會,須臾,愁眉散開:“來人,賞妙真師傅玉菩提珠一串。”
“謝聖上!”
這次楊真真合十致謝的腰比先前參見時又彎了五度。
皇帝又問楊真真最近習了什麽經,做了什麽事,楊真真一一作答,從桃花節談到聖母的三生三世十裏桃花,從桃仙山附近的竹山竹海談到官民共建的商業街……
楊真真口若懸河,說建商業街、竹器坊、酒坊,一方麵是為了國家財政稅收,一方麵是為了地方經濟發展,一方麵是為了解決附近鄉民的吃飯問題……
郭皇帝聽得津津有味。
郭皇帝聽得喜笑顏開。
郭皇帝聽得肅然起敬。
看皇帝完全聽了進去,楊真真大聲道:“待貧尼回到大同,生產出醇香透明的酒液,一定第一時間送到禦前,聖上得天獨厚,真龍化身,必須是桃花釀的第一個品嚐者。”
皇帝笑容滿麵,頻頻點頭。
楊真真又站起來行禮:“貧尼的這些想法做法皆和縣令大人商量而來,能得聖上認可,是貧尼之幸。大同縣願為聖上江山的蓬勃發展當個馬前卒,還請聖上支持。”
“當然支持。”郭皇帝撫著沒有的胡須,爽朗一笑。
轉身問周公公:“大同縣縣令何人?”
周公公笑眯眯的:“回陛下,大同縣縣令叫楊青岩,是翰林院楊同修次子,上熙元年探花。”
“楊同修不咋的,倒是生了一個好兒子。朕點的探花,甚好。此子胸中有國,腦裏有才,心裏有民,可堪大用。”
皇帝哈哈大笑,為談笑間就發掘出一個治國安邦的賢才龍顏大悅。
遠在三百裏外的楊縣令,突然打了一個噴嚏。
為什麽這個噴嚏如此痛快淋漓,充滿幸福的味道?
早朝後,皇帝讓大臣們都退下,他就在這裏接見大同縣來的妙真師傅。
此刻周公公已經躬著身體移到了禦台上,和另一個禦前太監站到一塊。
大殿上的楊真真不卑不亢,身著那套禦賜的五色淄衣,豐姿出塵,秀美挺拔,特別是清澈的雙眼炯炯有神,恭恭敬敬裏透著從容,讓人不敢輕視。
二十八歲的郭皇帝坐在高位,薄唇高鼻,表情嚴肅,談不上很帥,但帝王的天威讓他自帶豐神俊朗。
但讓楊真真印象深刻的是他眉宇之間半鎖的眉頭,眉頭舒展時,中間有一根若隱若現的皺紋,就是前世常說的懸針紋。
楊真真心裏一動,這根懸針紋似曾相識。
好像某個前任有這個特征,但具體是誰,有點記不清。警察麽?不是,警察眉目之前很是平整。
楊真真不想磕頭,隻是合十行禮的時候把腰彎得比平時多了十多度:“貧尼參見聖上!願聖上身體康健,心想事成。”
聽慣了萬萬歲的皇帝心裏一動,又心裏一暖,忙賜座。
待楊真真抬起頭來,郭皇帝與楊真真一對視,心下一驚,這小尼姑不過雙十年華,長相雋秀,清麗動人,一雙有神的大眼裏透著聰慧和無懼。
第一次覲見,居然不怕?
皇帝有點點鬱悶,禁不住把天威收了幾分。
先誇了幾句,又裝著隨口問了問覺羅寺的救災場景,楊真真認真作答,故意誇大了聖母和五百羅漢的功勞,低調地說自己隻是順應天意,行了順水推舟之事。
這話聽在皇帝耳裏,更覺這小尼姑就是個得菩薩抬愛的天選之人。
宣她進京是對的。
皇帝著重問了木盒的事情,楊真真把盒子的故事講完,站起來走到中間合十一拜:“賀喜聖上,覺羅大師法諭,世道安穩,木盒現世,如今木盒已現,可知正是盛世之始。”
皇帝心裏一喜,又看殿外不消停的雨水,轉愁道:“朕宵衣旰食、勵精圖治,隻為大業能世道安穩,民富國強。奈何天不遂人願,不是旱,就是雨。今請師傅進京,也是想得師傅指教一二。”
“前世大和尚有雲: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偈語是前世楊真真在棲霞寺經堂參觀時,在一幅布袋和尚圖上看到的題詩,覺得寫得好,回去後問了度娘,知道這詩就是布袋和尚所作。
皇帝頷首,似有所悟。
楊真真繼續道:“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泛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聖上比貧尼更明白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後生、禍福相依、否極泰來的道理。”
楊真真嘴上忽悠著,心裏卻在腹誹:想我大業百姓,沒招誰惹誰,沒見天降大任,照樣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了那麽多年的體膚,你當著吃喝不愁的皇帝,知足吧。
“朕當然知其道理,然則年年如此,希望何在?”
“聖上一心為國、為民,一心向善、向佛,老天自然早已知曉。雖說天意不可妄測,但世間事不外乎因果兩字,天意難為,人意可循。”
皇帝沉吟:“因果?人意?”
“是的,錦瑟無端,看似無常,實則一切因緣際會,皆在定數當中。萬事好也罷壞也罷,喜也罷悲也罷,都是因果,因果圓滿,所願皆成。”
皇帝再次頷首,似有所悟。
楊真真趁熱打鐵:“出家人修行,修的皆是未來,能夠拉住未來的人,隻有當下的自己。聖上隻需守好本心,做好當下,圓滿因果,自然能撥雲見霧,守得雲開日出。”
皇帝又沉思了一會,須臾,愁眉散開:“來人,賞妙真師傅玉菩提珠一串。”
“謝聖上!”
這次楊真真合十致謝的腰比先前參見時又彎了五度。
皇帝又問楊真真最近習了什麽經,做了什麽事,楊真真一一作答,從桃花節談到聖母的三生三世十裏桃花,從桃仙山附近的竹山竹海談到官民共建的商業街……
楊真真口若懸河,說建商業街、竹器坊、酒坊,一方麵是為了國家財政稅收,一方麵是為了地方經濟發展,一方麵是為了解決附近鄉民的吃飯問題……
郭皇帝聽得津津有味。
郭皇帝聽得喜笑顏開。
郭皇帝聽得肅然起敬。
看皇帝完全聽了進去,楊真真大聲道:“待貧尼回到大同,生產出醇香透明的酒液,一定第一時間送到禦前,聖上得天獨厚,真龍化身,必須是桃花釀的第一個品嚐者。”
皇帝笑容滿麵,頻頻點頭。
楊真真又站起來行禮:“貧尼的這些想法做法皆和縣令大人商量而來,能得聖上認可,是貧尼之幸。大同縣願為聖上江山的蓬勃發展當個馬前卒,還請聖上支持。”
“當然支持。”郭皇帝撫著沒有的胡須,爽朗一笑。
轉身問周公公:“大同縣縣令何人?”
周公公笑眯眯的:“回陛下,大同縣縣令叫楊青岩,是翰林院楊同修次子,上熙元年探花。”
“楊同修不咋的,倒是生了一個好兒子。朕點的探花,甚好。此子胸中有國,腦裏有才,心裏有民,可堪大用。”
皇帝哈哈大笑,為談笑間就發掘出一個治國安邦的賢才龍顏大悅。
遠在三百裏外的楊縣令,突然打了一個噴嚏。
為什麽這個噴嚏如此痛快淋漓,充滿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