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巢禪師,此人隻無頭無尾出現一次,不知來曆也不知去向,平白無故傳了一部《多心經》與唐僧,又道出一段偈子暗表前路險惡。烏巢禪師法力十分高強,美猴王使金箍棒打他,也碰不到半點,實在是少見的高手。


    他居於烏斯藏國高山樹枝上,行為怪癖,似乎在此地專為等候唐僧,前因後果撲朔迷離,這不可不說是西遊一大懸案。


    帶著許多疑問,不知不覺行到了山頂山,隻見這一座好山,青鬆綠柳,仙鶴齊飛,香花綠草千般顏色,點綴得生機盎然。澗下綠水滔滔、崖前祥雲朵朵,一見便知是神仙地界,並無半點妖氛。


    再走一會,又見香檜樹上,有一座柴草窩,樹頂青鸞彩鳳齊鳴,又有山猿獻果,八戒笑道:“這禪師多自在!”


    樹上那人聞見語聲,自柴草窩裏跳了下來。悟空見了這烏巢禪師,便有一種怪異之感。為何怪異,他眼見烏巢分明立在麵前,卻難以形容這禪師容貌。


    這人說高不高,說矮不矮,說醜不醜,說俊不俊,一身衣裝又黑又白,又青又紫,也看不出什麽顏色。悟空心中震驚,這絕非什麽幻術,而是一種自己參詳不透的修為所至。烏巢禪師如此做派,自然不想現出本來麵目教他們看見,這等法力,真是驚世駭俗,依自己所見,縱如來觀音,也未必有這般本領。


    唐僧見烏巢有一種莫名親近之意,下馬上前便拜。烏巢禪師坦然受了一禮,唐僧還欲再拜,烏巢禪師笑著攙起,道:“聖僧不必如此,遠來不易,失迎了。”


    悟空見烏巢直呼“聖僧”,心中納悶,以他本領,若是個學佛的,地位當在三千諸佛之頂,若是學道的,怕也不在三清之下,為何對唐僧如此客氣?


    須知這天地間,神也平常,仙也普通,唯一不可輕易稱呼的,便是個“聖”字。自己在花果山自稱大聖,其實猖狂之舉也,想那二郎神楊戩何等高傲,也隻敢稱個小聖而已。難道唐僧除了金蟬子轉世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了不得的身份?


    <a id="ads" href="http:///"></a>


    烏巢看了唐僧,又看八戒,驚問道:“你是福陵山的朱剛烈?竟有如此福緣,能與聖僧同行。”八戒施禮道:“幸得觀音菩薩勸善,願做聖僧弟子,保他西去。”烏巢道喜:“好,好,好!”


    悟空見烏巢禪師聞得觀音名字,也不動聲色,便知自然認識。


    烏巢又轉向悟空,悟空目光迎上去,看見烏巢禪師眼睛時,腦中竟有恍惚之感。烏巢禪師朝悟空點點頭,卻笑道:“不認得。”悟空心中奇怪,自己在此也弄出了不小動靜,上通天庭,下至地府,以烏巢本領,他若不認得自己才怪。


    但烏巢既說不認得,卻也上前施禮道:“弟子孫悟空,蒙觀音菩薩勸善,要保師父去西天取經的。禪師沒見過我,也屬常情。”禪師見悟空彬彬有禮,隻微笑頷首。


    唐僧聽八戒先前言烏巢大能,便問道:“禪師可知道,那西天大雷音寺還有多遠?”烏巢禪師道:“說遠不遠,隻是一路磨難,實在難行。”唐僧歎道:“禪師所言極是,路途雖遠,一步步走過,終能到達。但若遇到妖邪攔路,隻怕便會耽擱了。”


    禪師道:“你若怕魔瘴難消,我有《多心經》一卷,若遇險境,但念此經便無傷害,你可願學?”唐僧讀遍世間萬種經文,卻沒聽過《多心經》,他求知若渴,當即拜倒懇求,於是禪師朗朗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經文也隻幾百字,片刻念完。唐僧早有學經的根源,過耳不忘,牢牢記下。


    唐僧背下《多心經》,咀嚼幾遍,仍覺妙處無窮,於是對烏巢禪師敬佩之心又增幾分。他便問起西方路途究竟如何,烏巢禪師隻笑看悟空道:“空性非空,乃圓滿也!”


    悟空心中一動,這話並非回答唐僧,而倒似對自己所言。自己本名悟空,自己隻道是入了佛門,便是四大皆空,無論多少因果業報,到頭來終究不過一場空。但聽烏巢禪師所說,似乎並非如此。但“空”又如何能成了“圓滿”?難道他能明白自己名字中“悟空”的含義?


    唐僧見禪師不答他,便也知趣不再羅嗦。


    烏巢禪師須臾化作一道金光,轉回了烏巢之上,悟空忽地想起,自己何不用玄空法秘訣試試。於是他法力運於眼目,向上觀看,但見這香檜樹頂迷迷茫茫,什麽也看不清。悟空大為吃驚,自己這玄空法秘訣雖未大成,世間萬物卻也均能看出端倪,總不至半點頭緒沒有。


    他轉向旁邊看去,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師徒三人不知不覺間,竟入了烏巢禪師布下的一界,處在此界之中,許多法力受限。怪不得那烏巢不露行蹤,怪不得荒涼山頂竟如仙境,原來烏巢禪師早已安排妥當。


    悟空不由得想起當年赴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學藝場景,竟與今日何等相似,這烏巢禪師本領,竟似不在須菩提祖師之下!


    悟空歎了口氣,若烏巢禪師不想讓旁人知道真身,自己縱如何努力隻怕也是白費,於是收了法術,對唐僧道:“師父,下山去吧。”


    唐僧應了一聲,便上了馬。三人走出數裏,悟空回頭望去,那香檜樹已影影綽綽十分渺小,他心道,如所料不錯,烏巢禪師想必亦如須菩提祖師一般,再不會現於天地間了。想起斜月三星洞學藝的那段時光,悟空唏噓不已,無論如何,也該念著須菩提傳藝之功,才叫自己一步步走入佛道紛爭的台前。悟空回想起須菩提祖師為自己取名的場景,一幕幕如在眼前,口中不僅喃喃道:“悟空悟空,究竟何為空呢?”


    突然,他耳邊傳來烏巢禪師的聲音:“五蘊四大皆無常,森羅萬象皆是空!”


    聽到這聲音,悟空驚喜難以名狀,他突然發現,這烏巢禪師此時的聲音竟也與須菩提祖師傳道時十分相似,非但字正腔圓、抑揚頓挫,且字字珠圓玉潤,如同金玉之聲在耳邊回鳴,竟有直入心扉的感覺。


    悟空心中一慌,便將烏巢禪師當做了須菩提,於是朝天上喝道:“師父!”


    唐僧行在馬上,聽悟空這一聲“師父”喚得親切,勒馬停住,回首問道:“悟空有事?”悟空一怔,他喚的是須菩提,卻叫唐僧撿了個便宜。於是道:“無事,下山路陡,且拉著韁繩才好。”


    應付了唐僧,悟空仔細琢磨烏巢禪師這句話,不知不覺,許多陌生的佛門要義自腦中浮現了出來。


    五蘊四大,都是佛家用語。五蘊乃是色、受、想、行、識也。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身所覺,意所想……人自身的種種歡喜煩惱,心意意念,皆為五蘊。


    四大乃是地、水、火、風。地性堅硬,水性流濕,火性溫燥,風性輕動,天地間一切物體的構成,都不能夠缺少這四大特性。


    五蘊在外,四大在內,無我有我,一切和合。


    而“森羅萬象”則出自《法句經》中:“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宇內無垠,宙光極廣,與此相比,宇宙間萬物都是刹那生滅、虛幻不實的。


    悟空想了又想,烏巢禪師這兩句話的意思倒也不難,原來空是萬物,空是一切。


    我乃靈明神猿之身,自上次身殞之後,身軀灰飛煙滅,便連承載造化的魂魄都消失於天地間。但造化神猿,永生不滅,即便空無一物,我也能自這天地中重生出來,可謂生於空也!


    師父給我取名悟空,這含義便是:自虛無之空,漸漸體悟因果事物,洞悉因緣生法,自然便能悟出真正的空了。


    悟空想到這點,左瞳中銀星一閃,自己卻沒發覺。隻覺體內造化緩緩運轉了起來,此番運轉與三界中悟道時不同,造化轉得雖慢,卻有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感覺。每轉一分,他便覺自身修為亦緩慢增長,悟空大喜,看來自己這般想法是沒錯的。


    回想起《西遊記》中,悟空與烏巢禪師話不投機,便動起武來。他雖不知確切內情,此際也能猜出個大概來。


    那是美猴王也和自己現在一樣,剛踏上取經道路。他乍從五行山下出來,受了五百多年的囚禁,心氣自然不順。偏偏又被觀音菩薩套上一個甩不掉掙不脫的緊箍,自然更加不爽。


    此時見了烏巢禪師,必定是看出這禪師身份來,才怒不可遏使金箍棒亂搗一氣。這次動武,卻與小孩子胡攪蠻纏沒甚麽分別,天地間法力如此高強的,除了須菩提祖師,能讓悟空生這麽大的氣呢著實不多了。


    是恨須菩提不告訴他真相?是惱須菩提沒能自五行山下將他救出?是怨須菩提藏私,不傳給他更厲害的本領?還是純粹撒潑,隻圖泄心中無名之火?


    悟空越想越覺得那猴子悲哀,再仔細想想,反倒躊躇滿誌,幾個騰躍追上唐僧,徑直到前麵探路去了。


    今天更晚了,這章改了兩遍,寫得很慢,抱歉(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齊天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楚陽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楚陽冬並收藏齊天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