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袁平的消息
這手藝確定讓我混年代文? 作者:怡紅院的布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弘文其實在當初就知道這個價格是不正常的,不過作為後世思維,他認為村裏掙一些是應該的,所以並沒有覺得有什麽問題。
“那就不必要了,我知道村裏不富裕,所以當初這個價格我也沒有任何意見,村裏總要多少掙一點,一分錢不掙那也不合適,所以您這個事情以後就不要再提了。”
“不,這個我一定得還給你,不然我心裏老有一個疙瘩,覺得有些愧對於你!”
趙大山對這個事情還是有些堅持的,他當初掙這筆錢就是因為村子裏饑荒太多了,想用這些錢補一補,現在村子明顯向好,而且李弘文也幫了村子這麽多忙,要是再拿這筆錢,他真的會良心過不去的。
“大隊長這麽說吧,這些錢對我來說也不算是什麽大錢,我也沒想著要回來,就當是我用這些錢買下這塊兒宅基地,以後我要是離開了,你得把這個房子給我留著,說不定哪一年我還回來再住一住呢,別到時候我們走了,這房子立馬成別人的了。”
李弘文見趙大山確實在這個事情上有些放不下,就開玩笑道。
“一碼歸一碼,就算是我把錢還給你,以後你離開咱們村子,這個房子也永久是你的,不可能再給別人,誰要是敢對你這個房子有想法,我第一個饒不了他!”
趙大山搖搖頭,這個房子李弘文在出了錢以後,就在他這裏永久是李弘文的了,就算李弘文幫村裏,他也不會因為李弘文走了,就把人家的房子給收回來,除非是跟人家談好要把這個房子轉手賣掉,或者是村裏補償一些錢再收回。
“行了,就這麽著吧,我過來就是跟你說一下,這個事情讓你放心,不要再為這個事兒操心,我先回了。”
李弘文笑了笑,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上跟趙大山去爭論。
李弘文跟徐婉晴兩個人從京城回來的時候就是在九月了,在家的這些天後秋收也正式開始了,又是一頓忙碌之後,村裏所有的農活基本上就算是結束了,有大量的人力去幫著修繕水渠的事情。
這讓水渠的修建也變得快了不少。
李弘文也有機會去水渠上看看到底這個水渠是怎麽走的。
怎麽說呢,這個水渠顯然是專門為了繞開臨河村的地盤,從後麵修過來的,所以它並不是一個筆直過來的,而是彎彎繞繞的過來,修的還挺長,估算一下大概怎麽著也得有個三公裏左右。
根據村裏的老人們說,這是早些年有幾年村裏大旱,井裏都沒有了水,村裏沒辦法花隻能大量人力去從旁邊河專門引過來的。
那幾年過去之後,村裏的水井又恢複了水量,這個水渠還需要人力去弄,所以慢慢的就沒什麽人用這個水渠了,時間一久水渠也就荒廢了。
誰也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夠把這個水渠又重新利用上。
村民們在修水渠的過程當中,趙大栓帶著人也在靠近河邊的位置想方設法做著水車。
早年間村裏的水車並不是他做的,那個時候他還不算太大,雖然也開始學木匠活了,但隻能是打打下手,那個水車他有參與,不過因為村裏當時的木匠手藝也很一般,所以做的水車隻是一個人力水車,想要取水必須得通過人力踩踏帶動水車才能把水取上來,所以每次澆灌都挺費事兒的。
他知道這次灌溉要比以前用水更多,畢竟是要把旱田都改成水田,僅僅是靠人力肯定是不太夠的,所以他就想設計一個直接用河水的衝力帶動的水車。
所以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把水車做的很大,他先花時間去想了一個辦法,然後做了一個小一點的水車在河邊做測試。
幾輪測試他的方案基本上算是成功後才開始製作大的水車,不過因為馬上就要進入冬天了,這個水車要是現在就架上,那麽冬天一定會被凍壞的,所以他並沒有著急去把水車立馬製作出來,而是先讓人在靠近水渠的地方做著架設水車的前期工作。
李弘文也去趙大山家以及河邊看過了,對於趙大山的設計,他還是挺佩服的。
單純利用河水的力量就可以把水汲取出來,這個在現代的設計上可能很簡單,但是對於一些沒有學過專業知識的普通匠人來說,把它從無到有去設計出來還是比較難的。
李弘文就從來沒有想過去設計這樣的東西,他的想法就是直接用發電機和水泵。
簡單有效,但是花錢,而且花的數額很大,不如趙大栓這個隻用一些功夫,用一些現有的木材和極少的錢就能夠達成的方案可行度高。
這也是為什麽趙大山從開始就沒有考慮過李弘文這個方案的原因。
對於趙大山或者說對於整個靠山屯的村民來說,花那麽多錢買這些機器,成本真的太高了,他們就算是知道李弘文願意無息借款,也不願意背上這麽大的饑荒。
這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一個正常想法,不會輕易去背上巨大的債務。
對於這個李弘文也沒有多說什麽,畢竟隻要是能夠達成種植水稻的條件,水車和水泵都可以。
水渠的修建在村裏所有人都加入進來之後,速度就快了許多,在十月中旬就正式結束了。
這個時候北三省的氣溫也開始一點點的降下來了,李弘文和徐婉晴兩個人也在籌備著回京城貓冬的事情。
“文哥文哥,之前你讓蔡哥關注的那個湘省的研究員打電話過來,說他今天坐車從那邊出發,這兩天就到咱們這邊來!”
就在李弘文跟徐婉晴商量著哪天坐車回京城的時候,有一個三兒的小弟騎著自行車從縣城過來告訴了李宏文一個期待已久的消息。
“真的假的?他有沒有說坐的哪趟車?幾點到?”
李弘文聽到這個消息,整個人都要蹦了起來,連忙追問這個小弟具體的情況。
“具體的車次和時間,蔡哥寫在這個紙上了。”
小弟從懷裏掏出一張紙條遞給了李弘文。
“那就不必要了,我知道村裏不富裕,所以當初這個價格我也沒有任何意見,村裏總要多少掙一點,一分錢不掙那也不合適,所以您這個事情以後就不要再提了。”
“不,這個我一定得還給你,不然我心裏老有一個疙瘩,覺得有些愧對於你!”
趙大山對這個事情還是有些堅持的,他當初掙這筆錢就是因為村子裏饑荒太多了,想用這些錢補一補,現在村子明顯向好,而且李弘文也幫了村子這麽多忙,要是再拿這筆錢,他真的會良心過不去的。
“大隊長這麽說吧,這些錢對我來說也不算是什麽大錢,我也沒想著要回來,就當是我用這些錢買下這塊兒宅基地,以後我要是離開了,你得把這個房子給我留著,說不定哪一年我還回來再住一住呢,別到時候我們走了,這房子立馬成別人的了。”
李弘文見趙大山確實在這個事情上有些放不下,就開玩笑道。
“一碼歸一碼,就算是我把錢還給你,以後你離開咱們村子,這個房子也永久是你的,不可能再給別人,誰要是敢對你這個房子有想法,我第一個饒不了他!”
趙大山搖搖頭,這個房子李弘文在出了錢以後,就在他這裏永久是李弘文的了,就算李弘文幫村裏,他也不會因為李弘文走了,就把人家的房子給收回來,除非是跟人家談好要把這個房子轉手賣掉,或者是村裏補償一些錢再收回。
“行了,就這麽著吧,我過來就是跟你說一下,這個事情讓你放心,不要再為這個事兒操心,我先回了。”
李弘文笑了笑,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上跟趙大山去爭論。
李弘文跟徐婉晴兩個人從京城回來的時候就是在九月了,在家的這些天後秋收也正式開始了,又是一頓忙碌之後,村裏所有的農活基本上就算是結束了,有大量的人力去幫著修繕水渠的事情。
這讓水渠的修建也變得快了不少。
李弘文也有機會去水渠上看看到底這個水渠是怎麽走的。
怎麽說呢,這個水渠顯然是專門為了繞開臨河村的地盤,從後麵修過來的,所以它並不是一個筆直過來的,而是彎彎繞繞的過來,修的還挺長,估算一下大概怎麽著也得有個三公裏左右。
根據村裏的老人們說,這是早些年有幾年村裏大旱,井裏都沒有了水,村裏沒辦法花隻能大量人力去從旁邊河專門引過來的。
那幾年過去之後,村裏的水井又恢複了水量,這個水渠還需要人力去弄,所以慢慢的就沒什麽人用這個水渠了,時間一久水渠也就荒廢了。
誰也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夠把這個水渠又重新利用上。
村民們在修水渠的過程當中,趙大栓帶著人也在靠近河邊的位置想方設法做著水車。
早年間村裏的水車並不是他做的,那個時候他還不算太大,雖然也開始學木匠活了,但隻能是打打下手,那個水車他有參與,不過因為村裏當時的木匠手藝也很一般,所以做的水車隻是一個人力水車,想要取水必須得通過人力踩踏帶動水車才能把水取上來,所以每次澆灌都挺費事兒的。
他知道這次灌溉要比以前用水更多,畢竟是要把旱田都改成水田,僅僅是靠人力肯定是不太夠的,所以他就想設計一個直接用河水的衝力帶動的水車。
所以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把水車做的很大,他先花時間去想了一個辦法,然後做了一個小一點的水車在河邊做測試。
幾輪測試他的方案基本上算是成功後才開始製作大的水車,不過因為馬上就要進入冬天了,這個水車要是現在就架上,那麽冬天一定會被凍壞的,所以他並沒有著急去把水車立馬製作出來,而是先讓人在靠近水渠的地方做著架設水車的前期工作。
李弘文也去趙大山家以及河邊看過了,對於趙大山的設計,他還是挺佩服的。
單純利用河水的力量就可以把水汲取出來,這個在現代的設計上可能很簡單,但是對於一些沒有學過專業知識的普通匠人來說,把它從無到有去設計出來還是比較難的。
李弘文就從來沒有想過去設計這樣的東西,他的想法就是直接用發電機和水泵。
簡單有效,但是花錢,而且花的數額很大,不如趙大栓這個隻用一些功夫,用一些現有的木材和極少的錢就能夠達成的方案可行度高。
這也是為什麽趙大山從開始就沒有考慮過李弘文這個方案的原因。
對於趙大山或者說對於整個靠山屯的村民來說,花那麽多錢買這些機器,成本真的太高了,他們就算是知道李弘文願意無息借款,也不願意背上這麽大的饑荒。
這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一個正常想法,不會輕易去背上巨大的債務。
對於這個李弘文也沒有多說什麽,畢竟隻要是能夠達成種植水稻的條件,水車和水泵都可以。
水渠的修建在村裏所有人都加入進來之後,速度就快了許多,在十月中旬就正式結束了。
這個時候北三省的氣溫也開始一點點的降下來了,李弘文和徐婉晴兩個人也在籌備著回京城貓冬的事情。
“文哥文哥,之前你讓蔡哥關注的那個湘省的研究員打電話過來,說他今天坐車從那邊出發,這兩天就到咱們這邊來!”
就在李弘文跟徐婉晴商量著哪天坐車回京城的時候,有一個三兒的小弟騎著自行車從縣城過來告訴了李宏文一個期待已久的消息。
“真的假的?他有沒有說坐的哪趟車?幾點到?”
李弘文聽到這個消息,整個人都要蹦了起來,連忙追問這個小弟具體的情況。
“具體的車次和時間,蔡哥寫在這個紙上了。”
小弟從懷裏掏出一張紙條遞給了李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