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結
本章所闡述的重點是,從生命力這一最基本的方麵來講,女人比男人更強。男人的強體現在瞬間的力量上,而這與綿延持續的生命力無任何關係。
女人比男人更強的理由在於,第一,對疼痛的感覺相對比較遲鈍;第二,更能夠經受得住失血的考驗;第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
筆者準備闡述的內容主要就是以上這些。對於希望進一步深入思考的讀者,謹再贅述幾句,以供參考。
從解剖學上看,男女的神經分布是相同的(生殖係統除外),因此,對疼痛的忍受能力強即意味著神經的感受性遲鈍。而神經是動物界中最高級的器官,神經係統發達與否,決定了動物的進化程度。
說到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出色的是一種能夠形成芽孢的細菌。當外部環境惡劣比如營養缺乏,特別是碳源、氮源等缺乏時,這類細菌便形成具有很強保護能力的芽孢,進入代謝相對靜止的休眠狀態,以維持菌體持久生存。而身體最善於變化的莫過於阿米巴原蟲了。
身體的變化同再生能力也有密切的關係。假設人們討厭海盤車1或蚯蚓,將其一刀兩斷,很快便會發現它們又能長成兩個個體,輕易是無法將其弄死的。阿米巴原蟲、海盤車以及蚯蚓在動物分類上,都處在不怎麽進化的位置,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然而它們的生命力卻出奇的強健。
最後想補充的是,從以上啟示中得出什麽樣的結論,完全是讀者的自由。作為我本人,我對擁有超凡能力的女性是非常尊敬、崇拜和畏懼的。
正文 第二章 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1)
第二章 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
緒 言
曾經在報章版麵上熱鬧一時的女權運動,最近開始趨於平靜。
這隻不過是極少數不辨是非、不知自量的女人們的過激行為——這樣定義,事情自然就簡單了。但是我以為,對於女權的欲求是任何一個女性都一度有過的,一些女性今後仍將堅持不懈地為之努力下去;在社會的進一步文明化、家庭的電器化使女性擁有了更多自由閑暇時間後,這種欲求會越來越強。
因此,與其說女權運動趨於平靜化,倒不如說是一場大噴發之後的火山仍然冒著白煙,在等待著下一次噴發的時機,現在隻是在積蓄能量。
那些熱衷於女權運動的女人,究竟是什麽樣的女人?為什麽會出現這類女人?這類女人能否作為一股社會勢力在現代社會中爭得立足之地?
本章將從女性解剖學的角度出發,就這些疑問來作一些探究。
女權運動的缺陷
正如本章開頭所講到的,女權運動並沒有像新聞媒體所渲染的那樣,形成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反倒是有些夭折的感覺。
其理由大致有這麽幾方麵:媒體報導過度;運動目的性過於紛雜,難以形成一個明確的目標;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誇大到男女平等的高度;運動參加者之間的認識存在巨大的差距等等。
然而更加主要的原因則是,女權運動的推行者,也就是女性自身產生了分裂,無法做到團結一致。想要進攻敵人,可是自己內部卻先出現了分裂,沒有不敗的道理。
手舉標語牌,高喊“為了我們女性……”在這些努力奮爭的女性身旁,卻也有一些女性冷眼相向,嗤之為“真傻”。這種來自女性的冷笑比來自男性的冷笑更加冷漠,更令人心寒,而且冷眼相向的女性占了大多數。
如此一來,女權運動的推行者自然不可能輕易取得勝利。
根據某報紙的報導,參加或贊同女權運動的女人們(她們極其討厭“女性”這個詞中帶有的“性”字,故這裏不稱呼其為“女性”)的年齡構成如下:二十歲剛出頭的女學生、企業職員占壓倒性多數,其次是四十歲前後的家庭婦女。
表麵看這似乎很正常,但是,這恰恰反映出女權運動的先天性缺陷,因為出現了年齡斷層,所以女權運動的訴求並不能代表所有女性。
高中生以下以及高齡婦女不在其列是很自然的,然而三十歲上下,也就是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的女人,本來處於一個女人精力最旺盛的年齡段,她們是女人中與男人最接近、從各種意義上講都與男人關係最密切的群體,缺少了這部分女性的參與,所謂的女權運動豈不是顯得很可笑?
如今說起女權運動,人們很容易理解為是要從根本上改革兩性之間的關係,但是千萬不要忘記,這個運動的發端卻是女性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瑣事的不滿。
這種不滿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不滿者認為,男女在勞動報酬方麵不平等;強加於女性頭上的是她們隻能從事端茶倒水、單調工作的偏見;不從個人能力出發的評價體係;身居管理層的男性沒有將女性當成職場的一分子,僅僅視作職場點綴、花瓶的陳舊觀念等等。
正文 第二章 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2)
這些不滿多為二三十歲的職業女性每天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現象,她們對此有著非常具體和切實的感受。
另一類是以四十歲上下女性為主的家庭主婦們的不滿,認為女性不應永遠被束縛於家庭中,女人不應隻是服侍男人的附屬品,進而主張職場應該進一步向女性開放,社會應增設託兒設施。
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女人,經歷了結婚、生育、哺辱、教育子女等,總算不需要再在孩子身上花費巨大精力,已從育兒的繁重工作中解脫出來。但是正像一位女性所說的:“從育兒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環視身邊,隻有無限的空餘時間,卻沒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這也是這個年齡段女人共同的感受。於是情不自禁地生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到底該做些什麽?難道今後隻能一心一意地服侍丈夫,度過下半輩子嗎?”到後來,疑問變成了焦慮:“照這樣下去,隻會被丈夫、孩子和社會拋棄”,由此產生出先前所述的不滿來。
所以說,至少在日本,女權運動是由這兩個年齡段的女性從自身的不滿發端,匯合成一股合力,最終演變為所謂的女權運動的。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在女權運動的口號中,這類來自對日常生活的不滿卻絲毫也沒有體現。看一看女權運動最火熱的1970年,“10•21”國際反戰日1那天日本首次女權運動大遊行中的標語牌:
貞女和從軍慰安婦是侵略的助長者!
團結使婦女更堅強!
控告根深蒂固的陳舊婦女觀!
徹底實施避孕教育!
國庫應負擔墮胎費用!
女人是什麽?!男人是什麽?!
粉碎將性遊戲化的企圖!
反對禁止墮胎!
“媽媽,結婚真的很幸福!”
……
從中我們看不到前麵提到的女人的種種不滿,相反似乎表現出一種試圖從更高的立意上來審視女性的態度,並且其傾向性表現得非常激進。
由於這樣的原因,出現了前述的女權運動支持者的年齡構成,而且實際上投入行動的多為二十歲剛出頭的年輕女性。所以,她們的口號就必然會表現得非常激進,並且顯得盲目和鹵莽。姿態、形象成為了這個年齡段的女性的第一追求,那種小家子氣的身邊瑣事自然從她們的口號中消失了。
當然,要把各個層次、各個族群女性的要求匯總起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於是,將男性本身列為敵人就成了很容易找到的一個共通點。所以許多主婦都搖著頭表示:“女權運動當然贊成,但是做法好像太激進了。”在年輕女性中也有不少人持這樣的看法。
綜上所述,在女權運動的支持者中,本身就包含了態度差異,而與反對者之間的差異就更大了。
正文 第二章 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3)
從被動的女人轉為主動的女人
自從美國發起女權運動以來,將“附屬於男人的女人徹底解放出來”便成為這個運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通俗來講,也就是“從被動的女人轉為主動的女人”。
可是,這種反客為主的角色變革究竟能否實現呢?這是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因為它的實現與否,決定了女權運動能否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先前提到的那些口號標語是多麽微不足道。
如果說貞女和從軍慰安婦是侵略的助長者,那麽女人不必保持貞潔,盡可偷情賣笑,隻要不去做慰安婦就可以了;而徹底實施避孕教育,隻須在學校和家庭導入性教育即可;墮胎費用由國庫承擔,隻要政府真正想做也非常簡單,盡管日本被稱為“墮胎天國”,但是與日本現有的醫療保險赤字比起來,墜胎費用簡直是小菜一碟;至於粉碎性的遊戲化,如果真能做到,則墮胎也會日益減少,豈不是一舉兩得?反對禁止墮胎之類的口號也不用叫了。
本章所闡述的重點是,從生命力這一最基本的方麵來講,女人比男人更強。男人的強體現在瞬間的力量上,而這與綿延持續的生命力無任何關係。
女人比男人更強的理由在於,第一,對疼痛的感覺相對比較遲鈍;第二,更能夠經受得住失血的考驗;第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
筆者準備闡述的內容主要就是以上這些。對於希望進一步深入思考的讀者,謹再贅述幾句,以供參考。
從解剖學上看,男女的神經分布是相同的(生殖係統除外),因此,對疼痛的忍受能力強即意味著神經的感受性遲鈍。而神經是動物界中最高級的器官,神經係統發達與否,決定了動物的進化程度。
說到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出色的是一種能夠形成芽孢的細菌。當外部環境惡劣比如營養缺乏,特別是碳源、氮源等缺乏時,這類細菌便形成具有很強保護能力的芽孢,進入代謝相對靜止的休眠狀態,以維持菌體持久生存。而身體最善於變化的莫過於阿米巴原蟲了。
身體的變化同再生能力也有密切的關係。假設人們討厭海盤車1或蚯蚓,將其一刀兩斷,很快便會發現它們又能長成兩個個體,輕易是無法將其弄死的。阿米巴原蟲、海盤車以及蚯蚓在動物分類上,都處在不怎麽進化的位置,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然而它們的生命力卻出奇的強健。
最後想補充的是,從以上啟示中得出什麽樣的結論,完全是讀者的自由。作為我本人,我對擁有超凡能力的女性是非常尊敬、崇拜和畏懼的。
正文 第二章 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1)
第二章 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
緒 言
曾經在報章版麵上熱鬧一時的女權運動,最近開始趨於平靜。
這隻不過是極少數不辨是非、不知自量的女人們的過激行為——這樣定義,事情自然就簡單了。但是我以為,對於女權的欲求是任何一個女性都一度有過的,一些女性今後仍將堅持不懈地為之努力下去;在社會的進一步文明化、家庭的電器化使女性擁有了更多自由閑暇時間後,這種欲求會越來越強。
因此,與其說女權運動趨於平靜化,倒不如說是一場大噴發之後的火山仍然冒著白煙,在等待著下一次噴發的時機,現在隻是在積蓄能量。
那些熱衷於女權運動的女人,究竟是什麽樣的女人?為什麽會出現這類女人?這類女人能否作為一股社會勢力在現代社會中爭得立足之地?
本章將從女性解剖學的角度出發,就這些疑問來作一些探究。
女權運動的缺陷
正如本章開頭所講到的,女權運動並沒有像新聞媒體所渲染的那樣,形成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反倒是有些夭折的感覺。
其理由大致有這麽幾方麵:媒體報導過度;運動目的性過於紛雜,難以形成一個明確的目標;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誇大到男女平等的高度;運動參加者之間的認識存在巨大的差距等等。
然而更加主要的原因則是,女權運動的推行者,也就是女性自身產生了分裂,無法做到團結一致。想要進攻敵人,可是自己內部卻先出現了分裂,沒有不敗的道理。
手舉標語牌,高喊“為了我們女性……”在這些努力奮爭的女性身旁,卻也有一些女性冷眼相向,嗤之為“真傻”。這種來自女性的冷笑比來自男性的冷笑更加冷漠,更令人心寒,而且冷眼相向的女性占了大多數。
如此一來,女權運動的推行者自然不可能輕易取得勝利。
根據某報紙的報導,參加或贊同女權運動的女人們(她們極其討厭“女性”這個詞中帶有的“性”字,故這裏不稱呼其為“女性”)的年齡構成如下:二十歲剛出頭的女學生、企業職員占壓倒性多數,其次是四十歲前後的家庭婦女。
表麵看這似乎很正常,但是,這恰恰反映出女權運動的先天性缺陷,因為出現了年齡斷層,所以女權運動的訴求並不能代表所有女性。
高中生以下以及高齡婦女不在其列是很自然的,然而三十歲上下,也就是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的女人,本來處於一個女人精力最旺盛的年齡段,她們是女人中與男人最接近、從各種意義上講都與男人關係最密切的群體,缺少了這部分女性的參與,所謂的女權運動豈不是顯得很可笑?
如今說起女權運動,人們很容易理解為是要從根本上改革兩性之間的關係,但是千萬不要忘記,這個運動的發端卻是女性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瑣事的不滿。
這種不滿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不滿者認為,男女在勞動報酬方麵不平等;強加於女性頭上的是她們隻能從事端茶倒水、單調工作的偏見;不從個人能力出發的評價體係;身居管理層的男性沒有將女性當成職場的一分子,僅僅視作職場點綴、花瓶的陳舊觀念等等。
正文 第二章 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2)
這些不滿多為二三十歲的職業女性每天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現象,她們對此有著非常具體和切實的感受。
另一類是以四十歲上下女性為主的家庭主婦們的不滿,認為女性不應永遠被束縛於家庭中,女人不應隻是服侍男人的附屬品,進而主張職場應該進一步向女性開放,社會應增設託兒設施。
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女人,經歷了結婚、生育、哺辱、教育子女等,總算不需要再在孩子身上花費巨大精力,已從育兒的繁重工作中解脫出來。但是正像一位女性所說的:“從育兒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環視身邊,隻有無限的空餘時間,卻沒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這也是這個年齡段女人共同的感受。於是情不自禁地生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到底該做些什麽?難道今後隻能一心一意地服侍丈夫,度過下半輩子嗎?”到後來,疑問變成了焦慮:“照這樣下去,隻會被丈夫、孩子和社會拋棄”,由此產生出先前所述的不滿來。
所以說,至少在日本,女權運動是由這兩個年齡段的女性從自身的不滿發端,匯合成一股合力,最終演變為所謂的女權運動的。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在女權運動的口號中,這類來自對日常生活的不滿卻絲毫也沒有體現。看一看女權運動最火熱的1970年,“10•21”國際反戰日1那天日本首次女權運動大遊行中的標語牌:
貞女和從軍慰安婦是侵略的助長者!
團結使婦女更堅強!
控告根深蒂固的陳舊婦女觀!
徹底實施避孕教育!
國庫應負擔墮胎費用!
女人是什麽?!男人是什麽?!
粉碎將性遊戲化的企圖!
反對禁止墮胎!
“媽媽,結婚真的很幸福!”
……
從中我們看不到前麵提到的女人的種種不滿,相反似乎表現出一種試圖從更高的立意上來審視女性的態度,並且其傾向性表現得非常激進。
由於這樣的原因,出現了前述的女權運動支持者的年齡構成,而且實際上投入行動的多為二十歲剛出頭的年輕女性。所以,她們的口號就必然會表現得非常激進,並且顯得盲目和鹵莽。姿態、形象成為了這個年齡段的女性的第一追求,那種小家子氣的身邊瑣事自然從她們的口號中消失了。
當然,要把各個層次、各個族群女性的要求匯總起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於是,將男性本身列為敵人就成了很容易找到的一個共通點。所以許多主婦都搖著頭表示:“女權運動當然贊成,但是做法好像太激進了。”在年輕女性中也有不少人持這樣的看法。
綜上所述,在女權運動的支持者中,本身就包含了態度差異,而與反對者之間的差異就更大了。
正文 第二章 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3)
從被動的女人轉為主動的女人
自從美國發起女權運動以來,將“附屬於男人的女人徹底解放出來”便成為這個運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通俗來講,也就是“從被動的女人轉為主動的女人”。
可是,這種反客為主的角色變革究竟能否實現呢?這是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因為它的實現與否,決定了女權運動能否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先前提到的那些口號標語是多麽微不足道。
如果說貞女和從軍慰安婦是侵略的助長者,那麽女人不必保持貞潔,盡可偷情賣笑,隻要不去做慰安婦就可以了;而徹底實施避孕教育,隻須在學校和家庭導入性教育即可;墮胎費用由國庫承擔,隻要政府真正想做也非常簡單,盡管日本被稱為“墮胎天國”,但是與日本現有的醫療保險赤字比起來,墜胎費用簡直是小菜一碟;至於粉碎性的遊戲化,如果真能做到,則墮胎也會日益減少,豈不是一舉兩得?反對禁止墮胎之類的口號也不用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