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紐約客》編輯時出示了這塊手錶:“這是看了你的雜誌gg後郵購的,的確是好東西啊!”對方問多少錢,我說六十美元。“六十?原價也就二十五美元吧!”對方笑道。喂喂,自己雜誌登的gg怎麽好這樣講話!不過細想之下,《紐約客》上也登過不少奇怪的gg。但至少這貓手錶走得準,作為我還是要推薦。
我這人原則上(總之就是小氣吧)不買價格在一萬日元以上的手錶,但便宜手錶有一大堆。這樣夏令時和冬令時更換的時候需要一一撥快或撥慢,做起來十分繁瑣。而另一方麵,每天興之所至地從抽屜的一堆手錶中取一塊換上,卻讓人滿心歡喜。手錶這東西反正時間準就行了,為一塊手錶而出手二三十萬日元的人的心情我可是理解不了。
一次花四千日元買的“費利克斯(felix)貓”表讓我愛不釋手,可惜錶帶差勁,花五千日元換了條皮錶帶。如今想來,興之所至在我過去的人生中是舉足輕重的大開銷項目。打個比方,感覺上就像用礦泉水刷牙。說不值一提也不值一提,不過還是需要下相應的決心的。
(3)這個倒不是郵購的,是路過新罕布夏州一個鎮時在廉價商店旁邊的舊貨店偶爾發現的形狀別致的咖啡桌:雜誌架和咖啡杯承座連為一體。三十年代的東西,材質不壞,製作相當結實。連同一九三六年發行的兩冊一套的百科全書在內售價一百二十五美元,我覺得相當劃得來。至於帶咖啡杯承座的雜誌架在生活中是否真有用處,no,no,似乎用處不大。不過擺在房間裏氣氛瀟灑,絕對不壞。在這家舊貨店裏還買了鏡子等許多東西,都很便宜,但我還是試著問能否打個八折,老伯說“好的好的,喜歡什麽拿什麽”——語氣似乎無可無不可——隨口降下價來。因嚐到甜頭,兩個月後又去了一次,不料店已經沒了。當時再多買些就好了!
順便接著講購物。
最近逛哈佛廣場,鞋店裏傑克·帕塞爾膠底鞋正在減價,花不到二十美元買了一雙深藍色的。普普通通的老款式傑克·帕塞爾。談不上有多少喜歡,隻是因為便宜才隨手買的。這類東西即使在日本買起來也應該比較容易,可第二天開始我就碰上了不無奇異的目光,很多人盯住我的鞋打招呼:“噢——,這不是傑克
·帕塞爾麽?在哪裏發現的?”讓我吃驚不小。
先是來我家送貨的“聯邦快遞”的年輕男子在門口看見了那雙鞋,接著是美容院一個老兄問起,上街又給素不相識的人叫住(那些人打起招呼來真是痛快):“我過去也有一雙同樣的藍色的,好親切啊!告訴我哪裏有賣的?”我當然都告訴了。不過在美國(至少在波士頓)為什麽這麽多人把深藍色傑克·帕塞爾膠底鞋當寶貝呢?我全然鬧不明白,感覺上就像被狐狸捏了一把鼻子。當然比莫名其妙挨個石子要好得多。
莫不是在我不知道的時間,裏傑克·帕塞爾已經停止生產了?哪位曉得個中情由,務請指教。時至今日,缺點一是分量未免重了點,二是橡膠味太大(在鞋已獲得戲劇性進化的現在恐怕已成了恐龍般的存在)。不過光從設計來看的確簡潔,令人百看不厭——盡管若問是否我再買一雙,我隻有回答“不不,差不多可以了”。
再接著談一下購物。
一九九一年剛來美國時,在住處附近一家舊唱片店發現馬特·丹尼斯的《遊戲和事業》(ys andthings)的原版唱片以三十四美元出售。我過去就頂喜歡這張唱片,有kapp版和日本發行的迪卡mca版和cd三種(戀物癖相當嚴重),但trend版是最原始的,作為東西難得一遇。問題是三十四美元未免貴了些,況且同樣的東西我已經有三張了——如此差不多苦惱了三個月。當然並非出不起三十四美元,在日本買恐怕還不止此價,這點心裏也清楚,隻是從我的感覺——或從當地感覺——來說,三十四美元確實偏高了。說到底,收集舊唱片隻是出於愛好,而愛好這個東西類似自己製定規則的遊戲。倘若隻要出錢就什麽都手到擒來,那是毫無樂趣可言的。所以,縱使別人說比一般行情便宜,而隻要自己覺得偏高,那麽也還是貴的。這麽著,苦惱到最後仍然沒買。
話雖這麽說,一天發現那張唱片已經賣掉並從唱片架上徹底消失,這時候到底有些悵惘。感覺上就好像心儀已久的女性突然同哪裏一個並不怎麽樣的男人結了婚。也有點後悔:當時買下多好!往後怕是再也見不到了。因此歸根結底不是那點錢的問題,而單單是我個人基本方針的問題。
不過人生這玩意兒也並不都是那麽糟。三年後,我在波士頓一家舊唱片店裏居然以兩美元九十九美分的標價發現了同一張唱片。質量雖說沒有新到光閃閃“一如新品”的程度,但也不算差。把它拿到手的時候我真是高興死了,雖不至於雙手發抖,卻也不由得咧開嘴角。終於沒有白等!
也許會被人說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小氣,但決不是小氣。生活中為了發現“小確幸”(小而確實的幸福),或多或少是需要有自我約束那類玩意兒的。好比是劇烈運動後喝的冰鎮透了的啤酒——“唔——,是的,就是它!”如此讓一個人閉起眼睛禁不住自言自語的激動,不管怎麽說都如醍醐灌頂。沒有這種“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幹巴巴的沙漠罷了,我以為。
--------------------------------------------------------------------------------
[1] united parcel service之略,(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
[2] 錶盤的中心有貓的圖案的手錶。
[3] 日本當代作詞、作曲家。
[4] 意為“吃”、“睡”、“玩”。
漩渦貓的找法(選載)
從雪鄉波士頓一路奔向牙買加
十二月二十五日。羅伯特·阿爾特曼的新片《prêt-à-porter》(意為“高級成衣套裝”。片名公映前突然改為“ready to wear”,大概考慮到一般美國人發不好“ prêt-à-porter”這個音)在聖誕節這天公映。但媒體評價極差,幾乎徹底封殺。《紐約客》影評寫道:“阿爾特曼想開玩笑,自個兒嗤嗤竊笑。結果差不多所有的機關都沒算中,了無情趣。”不過依我看,電影並不那麽糟,或者不如說頗值得一看。哈佛廣場的電影院座無虛席,別人也差不多大笑特笑。我認為美國一流報紙一流雜誌的評論有時候未免過於故作清高過於目中無人。傑伊·馬基納尼曾反唇相譏說“你們這些傢夥就知道口吐狂言,到底有什麽了不起?到底想幹什麽?”——心情不是不可以理解。而且同日本的文藝批評、影評不同,美國的評論直接關係行情和銷售額,事態相當嚴重。
大概阿爾特曼想拍攝一部喜劇片——一部根本不chic(瀟灑)的、亂七八糟的、基本無意義可言的、神經質的、吵吵嚷嚷的喜劇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的確淺薄得恰到好處。和《祈禱者》(the prayer)和《短切》(short cuts)等影片氣勢截然不同,其輕佻勁兒處理得全然不壞。特別是對啟用馬斯特羅揚尼[1]和索菲亞·羅蘭[2]的《向日葵》的模仿部分簡直滑稽透頂,恨不得說道“喂喂,那種東西即使電視搞笑節目如今也不搞的喲!”由於太滑稽了,終於放聲笑了出來。一下子這麽離經叛道,我倒是相當佩服。去掉偏愛因素,也還是可以把它放進去年看的最佳影片前三名的。當然,《紙漿故事》(pulp fiction)絕對第一,其次是台灣片《飲食男女——戀人們的餐桌》(eat,drink,man,woman)。
我這人原則上(總之就是小氣吧)不買價格在一萬日元以上的手錶,但便宜手錶有一大堆。這樣夏令時和冬令時更換的時候需要一一撥快或撥慢,做起來十分繁瑣。而另一方麵,每天興之所至地從抽屜的一堆手錶中取一塊換上,卻讓人滿心歡喜。手錶這東西反正時間準就行了,為一塊手錶而出手二三十萬日元的人的心情我可是理解不了。
一次花四千日元買的“費利克斯(felix)貓”表讓我愛不釋手,可惜錶帶差勁,花五千日元換了條皮錶帶。如今想來,興之所至在我過去的人生中是舉足輕重的大開銷項目。打個比方,感覺上就像用礦泉水刷牙。說不值一提也不值一提,不過還是需要下相應的決心的。
(3)這個倒不是郵購的,是路過新罕布夏州一個鎮時在廉價商店旁邊的舊貨店偶爾發現的形狀別致的咖啡桌:雜誌架和咖啡杯承座連為一體。三十年代的東西,材質不壞,製作相當結實。連同一九三六年發行的兩冊一套的百科全書在內售價一百二十五美元,我覺得相當劃得來。至於帶咖啡杯承座的雜誌架在生活中是否真有用處,no,no,似乎用處不大。不過擺在房間裏氣氛瀟灑,絕對不壞。在這家舊貨店裏還買了鏡子等許多東西,都很便宜,但我還是試著問能否打個八折,老伯說“好的好的,喜歡什麽拿什麽”——語氣似乎無可無不可——隨口降下價來。因嚐到甜頭,兩個月後又去了一次,不料店已經沒了。當時再多買些就好了!
順便接著講購物。
最近逛哈佛廣場,鞋店裏傑克·帕塞爾膠底鞋正在減價,花不到二十美元買了一雙深藍色的。普普通通的老款式傑克·帕塞爾。談不上有多少喜歡,隻是因為便宜才隨手買的。這類東西即使在日本買起來也應該比較容易,可第二天開始我就碰上了不無奇異的目光,很多人盯住我的鞋打招呼:“噢——,這不是傑克
·帕塞爾麽?在哪裏發現的?”讓我吃驚不小。
先是來我家送貨的“聯邦快遞”的年輕男子在門口看見了那雙鞋,接著是美容院一個老兄問起,上街又給素不相識的人叫住(那些人打起招呼來真是痛快):“我過去也有一雙同樣的藍色的,好親切啊!告訴我哪裏有賣的?”我當然都告訴了。不過在美國(至少在波士頓)為什麽這麽多人把深藍色傑克·帕塞爾膠底鞋當寶貝呢?我全然鬧不明白,感覺上就像被狐狸捏了一把鼻子。當然比莫名其妙挨個石子要好得多。
莫不是在我不知道的時間,裏傑克·帕塞爾已經停止生產了?哪位曉得個中情由,務請指教。時至今日,缺點一是分量未免重了點,二是橡膠味太大(在鞋已獲得戲劇性進化的現在恐怕已成了恐龍般的存在)。不過光從設計來看的確簡潔,令人百看不厭——盡管若問是否我再買一雙,我隻有回答“不不,差不多可以了”。
再接著談一下購物。
一九九一年剛來美國時,在住處附近一家舊唱片店發現馬特·丹尼斯的《遊戲和事業》(ys andthings)的原版唱片以三十四美元出售。我過去就頂喜歡這張唱片,有kapp版和日本發行的迪卡mca版和cd三種(戀物癖相當嚴重),但trend版是最原始的,作為東西難得一遇。問題是三十四美元未免貴了些,況且同樣的東西我已經有三張了——如此差不多苦惱了三個月。當然並非出不起三十四美元,在日本買恐怕還不止此價,這點心裏也清楚,隻是從我的感覺——或從當地感覺——來說,三十四美元確實偏高了。說到底,收集舊唱片隻是出於愛好,而愛好這個東西類似自己製定規則的遊戲。倘若隻要出錢就什麽都手到擒來,那是毫無樂趣可言的。所以,縱使別人說比一般行情便宜,而隻要自己覺得偏高,那麽也還是貴的。這麽著,苦惱到最後仍然沒買。
話雖這麽說,一天發現那張唱片已經賣掉並從唱片架上徹底消失,這時候到底有些悵惘。感覺上就好像心儀已久的女性突然同哪裏一個並不怎麽樣的男人結了婚。也有點後悔:當時買下多好!往後怕是再也見不到了。因此歸根結底不是那點錢的問題,而單單是我個人基本方針的問題。
不過人生這玩意兒也並不都是那麽糟。三年後,我在波士頓一家舊唱片店裏居然以兩美元九十九美分的標價發現了同一張唱片。質量雖說沒有新到光閃閃“一如新品”的程度,但也不算差。把它拿到手的時候我真是高興死了,雖不至於雙手發抖,卻也不由得咧開嘴角。終於沒有白等!
也許會被人說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小氣,但決不是小氣。生活中為了發現“小確幸”(小而確實的幸福),或多或少是需要有自我約束那類玩意兒的。好比是劇烈運動後喝的冰鎮透了的啤酒——“唔——,是的,就是它!”如此讓一個人閉起眼睛禁不住自言自語的激動,不管怎麽說都如醍醐灌頂。沒有這種“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幹巴巴的沙漠罷了,我以為。
--------------------------------------------------------------------------------
[1] united parcel service之略,(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
[2] 錶盤的中心有貓的圖案的手錶。
[3] 日本當代作詞、作曲家。
[4] 意為“吃”、“睡”、“玩”。
漩渦貓的找法(選載)
從雪鄉波士頓一路奔向牙買加
十二月二十五日。羅伯特·阿爾特曼的新片《prêt-à-porter》(意為“高級成衣套裝”。片名公映前突然改為“ready to wear”,大概考慮到一般美國人發不好“ prêt-à-porter”這個音)在聖誕節這天公映。但媒體評價極差,幾乎徹底封殺。《紐約客》影評寫道:“阿爾特曼想開玩笑,自個兒嗤嗤竊笑。結果差不多所有的機關都沒算中,了無情趣。”不過依我看,電影並不那麽糟,或者不如說頗值得一看。哈佛廣場的電影院座無虛席,別人也差不多大笑特笑。我認為美國一流報紙一流雜誌的評論有時候未免過於故作清高過於目中無人。傑伊·馬基納尼曾反唇相譏說“你們這些傢夥就知道口吐狂言,到底有什麽了不起?到底想幹什麽?”——心情不是不可以理解。而且同日本的文藝批評、影評不同,美國的評論直接關係行情和銷售額,事態相當嚴重。
大概阿爾特曼想拍攝一部喜劇片——一部根本不chic(瀟灑)的、亂七八糟的、基本無意義可言的、神經質的、吵吵嚷嚷的喜劇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的確淺薄得恰到好處。和《祈禱者》(the prayer)和《短切》(short cuts)等影片氣勢截然不同,其輕佻勁兒處理得全然不壞。特別是對啟用馬斯特羅揚尼[1]和索菲亞·羅蘭[2]的《向日葵》的模仿部分簡直滑稽透頂,恨不得說道“喂喂,那種東西即使電視搞笑節目如今也不搞的喲!”由於太滑稽了,終於放聲笑了出來。一下子這麽離經叛道,我倒是相當佩服。去掉偏愛因素,也還是可以把它放進去年看的最佳影片前三名的。當然,《紙漿故事》(pulp fiction)絕對第一,其次是台灣片《飲食男女——戀人們的餐桌》(eat,drink,man,w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