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父母似的,以致一瞬間我還以為她父親已經去世,其實是還活得挺精神的。
“但當時父親年紀已相當不小了,那類爭吵也已停下了,看上去滿可以和睦地過下
去。”
然而實際上事情並不那麽一帆風順。母親把原定在德國逗留十天的日程幾乎沒打一聲招
呼就延長到一個半月,好歹回國也再沒回家,一直寄住在大阪另—個妹妹家裏。
事情何以至此,無論作為女兒的她還是身為丈夫的父親都無從理解。因為,這以前夫妻
間盡管鬧過幾次別扭,但她母親表現出很強的忍耐力——有時忍耐得甚至令人懷疑她未免缺
乏想像力——基本上以家庭為重,且很溺愛女兒。所以,對於她不回家連個招呼也不打,父
女倆全然摸不著頭腦,甚至鬧不清到底正在發生什麽。她和父親往大阪的母親妹妹家裏打了
幾次電話,但母親幾乎不接,連探聽其真意都不可能。
弄清母親的真意已是她回國兩個月後的九月中旬的事了。一天她突然往家打來電話,對
丈夫說“這就把離婚手續所需文件寄過去,你簽字蓋章後再寄回來”。父親問到底因為什
麽,母親當即回答“因為對你已不懷有任何形式的愛情”。父親問有無雙方靠攏的餘地,母
親斷然地說根本沒有餘地。
此後兩三個月時間父母用電話反覆問答、交涉、試探。最終母親寸步不讓,父親最後也
隻好同意離婚。一來父親由於過去的諸多事情而心虛理虧,無法採取強硬態度,二來他性格
上原本就無論對什麽都傾向於適可而止。
“我覺得自己像因此受到了很大打擊。”她說,“但打擊並不單單來自離婚這一行為本
身。那以前我就幾次猜想兩人可能離婚,精神上有所準備,所以如果兩人以極為正常的形式
離婚,我恐怕不至於怎麽困惑,也不會深受創傷。明白?”
我點點頭。
“那之前我始終站在母親一邊,母親也是信賴我的,我想。不料母親卻連個像樣的解釋
也沒有便像同父親聯手似的把我拋棄了。我覺得這點對我的打擊異常沉重,那以後很長時間
裏我都不能原諒母親。我給母親寫了很多封信,要求她就一大堆事情明確做出解釋,可母親
對此什麽也不肯說,連想見我都沒提過。”
她見到母親已經是三年以後的事了。有個親戚的葬禮,在那裏兩人總算見了麵。她大學
畢業靠教電子琴維持生計,母親在一所英語補習學校當老師。
葬禮結束後母親向她挑明:“以前之所以什麽也沒對你說,是因為不知到底怎麽說好。
連我自己都把握不好事情的進展。不過歸根結蒂起因在於那條短褲。”
“短褲?”她和我同樣愕然反問。她原本想定再不和母親說話,結果好奇心壓過了慍
怒。她同母親仍然一身喪服就一起走進附近一家咖啡館,邊喝冷茶邊聽母親講短褲。
賣背帶短褲的店位於距漢堡乘電車需一個小時的小鎮上,是母親的妹妹給查到的。
“德國人都說買背帶短褲那家店最好,做工非常考究,價格也不很高。”妹妹道。
母親一個人乘上電車,為給丈夫買背帶短褲來到那座小鎮。她在列車單間同一對中年德
國夫婦坐在一起,用英語閑聊。她說自己準備去買背帶短褲送禮,那對夫婦問打算去哪裏的
店。她告以店名,兩人異口同聲說那家店最好,萬無一失,這使得她越發下定了決心。
那是初夏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下午。穿過小鎮的河流奏出潺潺的水聲,岸邊的野糙隨風
搖著綠葉。鋪著鵝卵石的古老街道畫著徐緩的曲線無休止地伸展開去,到處都可見到貓的姿
影。她走進第一眼看到的小咖啡館,午餐吃辱酪餅,喝咖啡。街景優美,一派幽靜。
喝罷咖啡,正在逗貓玩,咖啡館主人過來問她往下去什麽地方。她說是來買背帶短褲
的。主人拿來便箋,把那家店的位置畫給她。
“謝謝。”她說。
一個人旅行是何等美妙啊,她走在鵝卵石路上感嘆道。想來,這是她五十五年人生中最
初的單獨旅行。一個人來德國旅遊,這期間她一次也沒感到寂寞、惶怵和無聊。所有的風景
都那麽新鮮,所有的人都那麽親切,並且這一個個體驗都在喚醒她體內蟄伏而從未啟用的種
種感情。這以前她生活中一向視為珍寶的許許多多——丈夫、女兒、家庭——現已遠在地球
的另一側,她完全沒有必要為之操心和煩惱。
背帶短褲店很快找到了。一家古舊的小店,沒有櫥窗,沒有時髦招牌,但從玻璃窗往裏
窺看,隻見背帶短褲齊整整地排列著。她推門進到裏邊。
店內有兩位老人在勞作,兩人一邊小聲交談,一邊量麵料尺寸或往本子上記什麽。用布
簾隔開的裏間看樣子是個滿大的作業間,從中傳出單調的fèng紉機聲。
“有什麽事嗎?太太?”高個子老人起身用德語打招呼。
“想買條背帶短褲。”她用英語回答。
“太太穿麽?”老人用有點怪味的英語問。
“不,不是的,買回去送給在日本的丈夫。”
“唔,”老人略一沉吟,“那麽說,您先生現在不在這裏囉?”
“是的,當然是的,在日本嘛。”她回答。
“既是這樣,這裏邊就產生一個問題。”老人字斟句酌地說,“就是說,我們不賣東西
給不存在的客人。”
“丈夫存在。”她說。
“那是那是,您先生是存在,當然存在。”老人慌張起來,“英語說不好,別見怪。我
要表達的是:您先生如果不在這裏,就不能出售您丈夫穿的背帶短褲。”
“為什麽?”她腦袋一陣混亂。
“這是店裏的方針,方針。我們是請親自光臨的客人穿上與體型相符的背帶短褲,略微
加以調整,這才能賣出去。一百多年時間裏,我們一直這樣做生意。我們的信譽便是靠這樣
的方針建立起來的。”
“為了在貴店買短褲,我是特意花半天時間從漢堡趕來的。”
“實在抱歉,太太,”老人果真充滿歉意似的說,“但是不能破例。在這個多變的世界
上,再沒有比信譽更難得也更容易崩潰的了。”
她嘆口氣,半天站在門口不動,同時開動腦筋尋找突破口。這時間裏,高個子老人用德
語向矮個子老人說明情況。矮個子老人邊聽邊頻頻點頭稱是。兩位老人個頭固然相差不小,
但臉形可以說長得一模一樣。
“噯,這樣做好不好呢?”她提議道,“我去找一個和我丈夫體型完全相同的人領來這
“但當時父親年紀已相當不小了,那類爭吵也已停下了,看上去滿可以和睦地過下
去。”
然而實際上事情並不那麽一帆風順。母親把原定在德國逗留十天的日程幾乎沒打一聲招
呼就延長到一個半月,好歹回國也再沒回家,一直寄住在大阪另—個妹妹家裏。
事情何以至此,無論作為女兒的她還是身為丈夫的父親都無從理解。因為,這以前夫妻
間盡管鬧過幾次別扭,但她母親表現出很強的忍耐力——有時忍耐得甚至令人懷疑她未免缺
乏想像力——基本上以家庭為重,且很溺愛女兒。所以,對於她不回家連個招呼也不打,父
女倆全然摸不著頭腦,甚至鬧不清到底正在發生什麽。她和父親往大阪的母親妹妹家裏打了
幾次電話,但母親幾乎不接,連探聽其真意都不可能。
弄清母親的真意已是她回國兩個月後的九月中旬的事了。一天她突然往家打來電話,對
丈夫說“這就把離婚手續所需文件寄過去,你簽字蓋章後再寄回來”。父親問到底因為什
麽,母親當即回答“因為對你已不懷有任何形式的愛情”。父親問有無雙方靠攏的餘地,母
親斷然地說根本沒有餘地。
此後兩三個月時間父母用電話反覆問答、交涉、試探。最終母親寸步不讓,父親最後也
隻好同意離婚。一來父親由於過去的諸多事情而心虛理虧,無法採取強硬態度,二來他性格
上原本就無論對什麽都傾向於適可而止。
“我覺得自己像因此受到了很大打擊。”她說,“但打擊並不單單來自離婚這一行為本
身。那以前我就幾次猜想兩人可能離婚,精神上有所準備,所以如果兩人以極為正常的形式
離婚,我恐怕不至於怎麽困惑,也不會深受創傷。明白?”
我點點頭。
“那之前我始終站在母親一邊,母親也是信賴我的,我想。不料母親卻連個像樣的解釋
也沒有便像同父親聯手似的把我拋棄了。我覺得這點對我的打擊異常沉重,那以後很長時間
裏我都不能原諒母親。我給母親寫了很多封信,要求她就一大堆事情明確做出解釋,可母親
對此什麽也不肯說,連想見我都沒提過。”
她見到母親已經是三年以後的事了。有個親戚的葬禮,在那裏兩人總算見了麵。她大學
畢業靠教電子琴維持生計,母親在一所英語補習學校當老師。
葬禮結束後母親向她挑明:“以前之所以什麽也沒對你說,是因為不知到底怎麽說好。
連我自己都把握不好事情的進展。不過歸根結蒂起因在於那條短褲。”
“短褲?”她和我同樣愕然反問。她原本想定再不和母親說話,結果好奇心壓過了慍
怒。她同母親仍然一身喪服就一起走進附近一家咖啡館,邊喝冷茶邊聽母親講短褲。
賣背帶短褲的店位於距漢堡乘電車需一個小時的小鎮上,是母親的妹妹給查到的。
“德國人都說買背帶短褲那家店最好,做工非常考究,價格也不很高。”妹妹道。
母親一個人乘上電車,為給丈夫買背帶短褲來到那座小鎮。她在列車單間同一對中年德
國夫婦坐在一起,用英語閑聊。她說自己準備去買背帶短褲送禮,那對夫婦問打算去哪裏的
店。她告以店名,兩人異口同聲說那家店最好,萬無一失,這使得她越發下定了決心。
那是初夏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下午。穿過小鎮的河流奏出潺潺的水聲,岸邊的野糙隨風
搖著綠葉。鋪著鵝卵石的古老街道畫著徐緩的曲線無休止地伸展開去,到處都可見到貓的姿
影。她走進第一眼看到的小咖啡館,午餐吃辱酪餅,喝咖啡。街景優美,一派幽靜。
喝罷咖啡,正在逗貓玩,咖啡館主人過來問她往下去什麽地方。她說是來買背帶短褲
的。主人拿來便箋,把那家店的位置畫給她。
“謝謝。”她說。
一個人旅行是何等美妙啊,她走在鵝卵石路上感嘆道。想來,這是她五十五年人生中最
初的單獨旅行。一個人來德國旅遊,這期間她一次也沒感到寂寞、惶怵和無聊。所有的風景
都那麽新鮮,所有的人都那麽親切,並且這一個個體驗都在喚醒她體內蟄伏而從未啟用的種
種感情。這以前她生活中一向視為珍寶的許許多多——丈夫、女兒、家庭——現已遠在地球
的另一側,她完全沒有必要為之操心和煩惱。
背帶短褲店很快找到了。一家古舊的小店,沒有櫥窗,沒有時髦招牌,但從玻璃窗往裏
窺看,隻見背帶短褲齊整整地排列著。她推門進到裏邊。
店內有兩位老人在勞作,兩人一邊小聲交談,一邊量麵料尺寸或往本子上記什麽。用布
簾隔開的裏間看樣子是個滿大的作業間,從中傳出單調的fèng紉機聲。
“有什麽事嗎?太太?”高個子老人起身用德語打招呼。
“想買條背帶短褲。”她用英語回答。
“太太穿麽?”老人用有點怪味的英語問。
“不,不是的,買回去送給在日本的丈夫。”
“唔,”老人略一沉吟,“那麽說,您先生現在不在這裏囉?”
“是的,當然是的,在日本嘛。”她回答。
“既是這樣,這裏邊就產生一個問題。”老人字斟句酌地說,“就是說,我們不賣東西
給不存在的客人。”
“丈夫存在。”她說。
“那是那是,您先生是存在,當然存在。”老人慌張起來,“英語說不好,別見怪。我
要表達的是:您先生如果不在這裏,就不能出售您丈夫穿的背帶短褲。”
“為什麽?”她腦袋一陣混亂。
“這是店裏的方針,方針。我們是請親自光臨的客人穿上與體型相符的背帶短褲,略微
加以調整,這才能賣出去。一百多年時間裏,我們一直這樣做生意。我們的信譽便是靠這樣
的方針建立起來的。”
“為了在貴店買短褲,我是特意花半天時間從漢堡趕來的。”
“實在抱歉,太太,”老人果真充滿歉意似的說,“但是不能破例。在這個多變的世界
上,再沒有比信譽更難得也更容易崩潰的了。”
她嘆口氣,半天站在門口不動,同時開動腦筋尋找突破口。這時間裏,高個子老人用德
語向矮個子老人說明情況。矮個子老人邊聽邊頻頻點頭稱是。兩位老人個頭固然相差不小,
但臉形可以說長得一模一樣。
“噯,這樣做好不好呢?”她提議道,“我去找一個和我丈夫體型完全相同的人領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