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盡管曾國藩、胡雪岩離我們的時代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他們的絕學卻還不會過時,它們仍然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來源和處世瑰寶。朋友們,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在充分汲取他們的絕學精華後,並創造性地用之於實踐,一起來創造我們的傳奇人生,成就我們的非凡夢想吧!
上篇 左手曾國藩 --不可不知的做人絕學
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
曾國藩認為,為人處世須"專在"穩慎"二字上用心。"世上之事風雲變幻,處處藏著危機,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使事業陷入困境甚至絕境,而凡事求穩慎則可以使人穩打穩紮,少犯錯誤,有助於事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對於成大事的人來說,凡事不可穩慎,切不可過急。
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曾國藩語錄:安分竭力,泊然如一無所求者,不過二年,則必為上官僚友所欽屬也。
譯文: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寧靜如一無所求的,不超過二年,則必定會受到上司同僚的欽佩推重。
曾國藩認為:做事須以耐煩為第一要義,這是因為身在官場和社會中都會遇到許多煩事,還必須要處理許多煩事,有的人處理一件煩事還可以,處理兩件煩事也還湊合,但三件或二件以上的煩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煩還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煩就挺不住了;有的人處理別人的麻煩事還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煩就受不了。這樣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氣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來,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後果。
做官做畫要耐煩,第一件事就是訓練自己處事不急不躁,無怨,清醒。頭腦清醒才能保持安靜,保持安靜才能穩住部下,穩住部下才能做出決斷。不然的話,心急似火,性烈如馬,隻會使事態的發展更加混亂。
有一天,曾國藩接到曾國荃的一封信,信中說:"仰鼻息於傀儡膻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曾國藩諄諄告誡弟弟說,這已經露出了不耐煩的苗頭了,將來恐怕難以與入相
處。能耐煩的好處就是從容平靜,從容平靜方能產生智慧,方可處變不驚,才能安穩如山。
1862年,曾國藩率部追擊撚軍。一天夜晚,撚軍突然來襲,湘軍護衛僅千餘人,湘軍開始不耐煩了,驚俱不已。幕府文書錢應溥急忙向曾國藩說:"現已半夜,力戰肯定不行,突圍恐怕危險重重。但若我按兵不動,佯為不知,彼必生疑,或許不戰自退。"曾國藩於是高臥不起,錢應溥也鎮靜若常。守護曾國藩的衛兵見主帥若無其事,於是也都平靜下來,恢復常態。撚軍見狀,果然懷疑曾國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進,最終匆匆撤去。
第3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1)
曾國藩認為,處事能做到耐煩,這主要來源於平時對心性的修養,下麵的這些話就基本了包括了曾國藩訓練人耐煩的主要內容。
曾國藩引用莊子的話說:
"美名成功於長時間的積累。"驟然為人信服的人,那麽這種信任是不牢固可靠的:突然之間就名噪一時的人,那麽他的名聲一定大於實際情況。品德高尚,修養很深的人雖然沒有赫赫之名聲,也無突然而得的美名:這就像一年四季的更替,是
逐漸有序地完成一年的運轉,讓人們不知不覺。因此,一個人誠實而具美質,就像桃李,雖不說話,但由於它的花果美好,自然會吸引人們慕名前來。
他還曾經說:吳竹如教誨我說"耐".我曾經說過:"做到了"貞",足夠幹一番事業了,而我所欠缺的,正是"貞".竹如教給我一個"耐"字,其意在讓我要在急躁浮泛的心情中鎮靜下來,達到虛靜的境界,以漸漸地向"貞"靠近。這一個字就完全能夠醫治我的心病了!
曾國藩好用"平實"二字教育人,我們從他的《批牘》中可以知道。他曾在《批管帶義字營吳主簿國佐稟》中說:"本部堂常常用"平實"二字來告誡自己。想來這一次必能虛心求善,謀劃周全以後再去打,不會是像以前那樣糙率從事了。官階有尊卑,閱歷有深淺,
這位主簿一概置諸不問,本來是個生手,但自充是熱手,沒有學問自誇有學問,誌向很高但不去實踐,氣虛幾乎是不能審,讓他去辦的事情都不行,更何況於打惡仗那樣的危險呢?
世人所說的豪傑人士,基本是抱著濟世之才,矢誌不渝,利祿不能動搖他的心,艱難危險也不能使他失去
士氣。曾國藩的部下,大多是血性忠義人士:他為了實現"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的思想,總是用砥礪誌氣的話相互勉勵。如:自古聖賢立德,豪傑立功,成功還是不成功,一開始是難以預料的,隻是日積月累,全在你自己了。孔子所說的"誰敢侮",孟子所說的"強為善"都是這個意思。"這裏說的是人要自強。
又如;"凡是做一件事,無論艱險還是幹易,都必須埋頭去做。掘井隻要不停地去挖,終究會有一天會出水的。……如果觀望猶豫,半途而廢,不僅對於用兵會一無所成,就是幹別的事也是因自己停止而完不成。這裏說的是人應當有恆。他又在給李元度的回信中說:"軍事興衰,全在於一兩個人的誌氣,所以我的意思是希望閣下暗暗的進行激勵吧。"
為了去掉好勝好名的私念,曾國藩常用"不忮不求"作為治心的重要內容。他說:"我這一輩子粗讀儒家經典,看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中最重要的是"不忮不求".忮,就是嫉賢害能,妒功急寵。所以說"怠惰的人自己不能修養,忌妒人的人又怕別人有修養"的人就屬於這一類。求,就是貪利貪名,懷士懷惠。所以說"沒得到的時候想著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掉"的人就屬於這一類。"忮"不常常表現出來,每逢發生顯露都是在那些名聲事業相等,權勢地位相當的人之中;"求"也是不常表現出來的,每逢發生顯露都在事物相互承接,升遷相互妒嫉的時候。要想造福,先要去掉"忮"心,所以說"人能夠完全沒有害人的心,那麽仁就用不完了。"要想樹立品德,先要去掉"求"心,所以說"人能完全沒有偷竊的心,那麽義就用不完了"。不去掉"忮",滿懷都是荊棘;不去掉"求",滿腔天天都是卑汙。我對於這兩項常常加以克服,隻恨沒能夠掃除幹淨。你們要想心地幹淨,應當在這兩項上狠下功夫,並希望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警惕,每天都在功利場裏,能夠不忮不求的人,真可以說是大徹大悟了。可惜這番道理太高了,不能向平常人講說罷了!"
總之,曾國藩的這些事例說明了一個道理:不但當官要耐煩,而且人做任何事都要耐煩。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符合心意,怨天尤人總不是辦法,隻有靜下心來冷靜思考、慎重處理才是根本之道。不然的話,心急似火,性烈如馬,隻會使事態的發展更加混亂,個人越控製不住大局。
凡事當求穩慎
上篇 左手曾國藩 --不可不知的做人絕學
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
曾國藩認為,為人處世須"專在"穩慎"二字上用心。"世上之事風雲變幻,處處藏著危機,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使事業陷入困境甚至絕境,而凡事求穩慎則可以使人穩打穩紮,少犯錯誤,有助於事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對於成大事的人來說,凡事不可穩慎,切不可過急。
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曾國藩語錄:安分竭力,泊然如一無所求者,不過二年,則必為上官僚友所欽屬也。
譯文: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寧靜如一無所求的,不超過二年,則必定會受到上司同僚的欽佩推重。
曾國藩認為:做事須以耐煩為第一要義,這是因為身在官場和社會中都會遇到許多煩事,還必須要處理許多煩事,有的人處理一件煩事還可以,處理兩件煩事也還湊合,但三件或二件以上的煩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煩還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煩就挺不住了;有的人處理別人的麻煩事還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煩就受不了。這樣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氣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來,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後果。
做官做畫要耐煩,第一件事就是訓練自己處事不急不躁,無怨,清醒。頭腦清醒才能保持安靜,保持安靜才能穩住部下,穩住部下才能做出決斷。不然的話,心急似火,性烈如馬,隻會使事態的發展更加混亂。
有一天,曾國藩接到曾國荃的一封信,信中說:"仰鼻息於傀儡膻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曾國藩諄諄告誡弟弟說,這已經露出了不耐煩的苗頭了,將來恐怕難以與入相
處。能耐煩的好處就是從容平靜,從容平靜方能產生智慧,方可處變不驚,才能安穩如山。
1862年,曾國藩率部追擊撚軍。一天夜晚,撚軍突然來襲,湘軍護衛僅千餘人,湘軍開始不耐煩了,驚俱不已。幕府文書錢應溥急忙向曾國藩說:"現已半夜,力戰肯定不行,突圍恐怕危險重重。但若我按兵不動,佯為不知,彼必生疑,或許不戰自退。"曾國藩於是高臥不起,錢應溥也鎮靜若常。守護曾國藩的衛兵見主帥若無其事,於是也都平靜下來,恢復常態。撚軍見狀,果然懷疑曾國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進,最終匆匆撤去。
第3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1)
曾國藩認為,處事能做到耐煩,這主要來源於平時對心性的修養,下麵的這些話就基本了包括了曾國藩訓練人耐煩的主要內容。
曾國藩引用莊子的話說:
"美名成功於長時間的積累。"驟然為人信服的人,那麽這種信任是不牢固可靠的:突然之間就名噪一時的人,那麽他的名聲一定大於實際情況。品德高尚,修養很深的人雖然沒有赫赫之名聲,也無突然而得的美名:這就像一年四季的更替,是
逐漸有序地完成一年的運轉,讓人們不知不覺。因此,一個人誠實而具美質,就像桃李,雖不說話,但由於它的花果美好,自然會吸引人們慕名前來。
他還曾經說:吳竹如教誨我說"耐".我曾經說過:"做到了"貞",足夠幹一番事業了,而我所欠缺的,正是"貞".竹如教給我一個"耐"字,其意在讓我要在急躁浮泛的心情中鎮靜下來,達到虛靜的境界,以漸漸地向"貞"靠近。這一個字就完全能夠醫治我的心病了!
曾國藩好用"平實"二字教育人,我們從他的《批牘》中可以知道。他曾在《批管帶義字營吳主簿國佐稟》中說:"本部堂常常用"平實"二字來告誡自己。想來這一次必能虛心求善,謀劃周全以後再去打,不會是像以前那樣糙率從事了。官階有尊卑,閱歷有深淺,
這位主簿一概置諸不問,本來是個生手,但自充是熱手,沒有學問自誇有學問,誌向很高但不去實踐,氣虛幾乎是不能審,讓他去辦的事情都不行,更何況於打惡仗那樣的危險呢?
世人所說的豪傑人士,基本是抱著濟世之才,矢誌不渝,利祿不能動搖他的心,艱難危險也不能使他失去
士氣。曾國藩的部下,大多是血性忠義人士:他為了實現"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的思想,總是用砥礪誌氣的話相互勉勵。如:自古聖賢立德,豪傑立功,成功還是不成功,一開始是難以預料的,隻是日積月累,全在你自己了。孔子所說的"誰敢侮",孟子所說的"強為善"都是這個意思。"這裏說的是人要自強。
又如;"凡是做一件事,無論艱險還是幹易,都必須埋頭去做。掘井隻要不停地去挖,終究會有一天會出水的。……如果觀望猶豫,半途而廢,不僅對於用兵會一無所成,就是幹別的事也是因自己停止而完不成。這裏說的是人應當有恆。他又在給李元度的回信中說:"軍事興衰,全在於一兩個人的誌氣,所以我的意思是希望閣下暗暗的進行激勵吧。"
為了去掉好勝好名的私念,曾國藩常用"不忮不求"作為治心的重要內容。他說:"我這一輩子粗讀儒家經典,看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中最重要的是"不忮不求".忮,就是嫉賢害能,妒功急寵。所以說"怠惰的人自己不能修養,忌妒人的人又怕別人有修養"的人就屬於這一類。求,就是貪利貪名,懷士懷惠。所以說"沒得到的時候想著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掉"的人就屬於這一類。"忮"不常常表現出來,每逢發生顯露都是在那些名聲事業相等,權勢地位相當的人之中;"求"也是不常表現出來的,每逢發生顯露都在事物相互承接,升遷相互妒嫉的時候。要想造福,先要去掉"忮"心,所以說"人能夠完全沒有害人的心,那麽仁就用不完了。"要想樹立品德,先要去掉"求"心,所以說"人能完全沒有偷竊的心,那麽義就用不完了"。不去掉"忮",滿懷都是荊棘;不去掉"求",滿腔天天都是卑汙。我對於這兩項常常加以克服,隻恨沒能夠掃除幹淨。你們要想心地幹淨,應當在這兩項上狠下功夫,並希望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警惕,每天都在功利場裏,能夠不忮不求的人,真可以說是大徹大悟了。可惜這番道理太高了,不能向平常人講說罷了!"
總之,曾國藩的這些事例說明了一個道理:不但當官要耐煩,而且人做任何事都要耐煩。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符合心意,怨天尤人總不是辦法,隻有靜下心來冷靜思考、慎重處理才是根本之道。不然的話,心急似火,性烈如馬,隻會使事態的發展更加混亂,個人越控製不住大局。
凡事當求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