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臣待君以忠,君待臣以義。這忠義二字歷來是密不可分的。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在君主與軍隊統帥、主帥與部帥之間,如果缺乏了這個忠義,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但是, 在對這忠義的運用上,首先是上位者要講義,就是要在見識對方才能的基礎上,用人不疑,待之以義,對方必會報之以忠。


    南宋年間,名將宗澤領兵抗金期間,俘虜了金將王策。王策原是遼的將領,遼滅亡後成為金將。宗澤親自為他鬆綁,勸他說:“契丹本來與宋是兄弟之國,如今金虜掠我徽、欽二帝,又滅掉了遼國,我們應同心合謀報仇雪恨才是。”王策一聽感動得落下淚來,表示願意參加抗金戰爭,於是他們製訂了大規模抗金的計劃。宗澤又聯絡北方義軍頭領王善、楊進、等人,以及“八字軍”、“忠義軍”等,與他們協同作戰,連連告捷,金兵聞風喪膽, 聽到宗澤的大名都噤若寒蟬,稱他為“宗爺爺”。


    清太宗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在位時,他戰功卓著,兼轄正黃、鑲黃兩旗。努爾哈赤死後,他繼位登基。為實現統一中國大業,積極招徠漢官漢民。皇太極為了招降明朝著名將領祖大壽,派人先將祖大壽的兒子及其他親屬接人清營,百般體貼照顧。當時,祖大壽統兵駐守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西南),皇太極圍城百餘天,派明朝降將張弘漠等人前去勸降祖大壽,祖大壽因內無糧糙、外無救兵,決定詐降清軍。皇太極表示:“凡大淩河所降明朝將吏城民,(清軍)不得殺戮,有違此盟者,天必遣之。”為使祖大壽能同妻子相聚,讓他率二十餘人返回錦州城,但祖大壽又統率明軍同皇太極兵戎相見。皇太極對祖大壽的家屬仍以禮相待,並致書祖大壽說:“至於去留,終不相強。將軍雖屢與我兵相角,為將固應爾, 朕決不以此介意。將軍勿自疑。”直至1640年,皇太極指揮清軍擊敗增援錦州城的明軍,又招降了名將洪承疇,祖大壽無計可施,隻好獻城降清。皇太極大喜過望,立即召見祖大壽,對他撫慰道:“你違約與我,是為了你的明主,為了你的妻子和宗室。我經常同內院諸臣談及,祖大壽必不能死,以後再降,我也決不加誅。往事已畢,今後能竭力相助就行了。”並令祖大壽隸屬正黃旗,授總兵職。此後,祖大壽忠心侍清,成為皇太極手下的一員得力戰將。由於他熟知明朝軍事,對皇太極入關滅明統一全國,貢獻頗多。


    正是這眾多的歷史事實啟發了曾國藩,使他深深認識到忠義對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性。對曾國藩的這一觀點,蔡鍔有這樣的感慨:“右列各節,語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誌節之不振也。今日時局之危殆,禍機之劇烈,殆十倍於鹹同之世,吾儕自膺軍職,非大發誌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屬,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須其耿耿精忠之寸衷,獻之骨嶽血淵之間,毫不返顧,始能有濟。果能拿定主見,百折不磨,則千災百難,不難迎刃而解。若吾輩軍人將校,則以居高位享厚祿安福尊榮為誌,目兵則以希虛譽得餉糈為誌,曾胡兩公必痛哭於九泉矣。”


    第二部分:將才軍心——以真心實腸,得士卒之心


    ◆原文


    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於錢財之外者。後世將弁,專恃糧重餉優,為牢籠兵心之具,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蟻附, 利盡則冷落獸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自古以來的名將,能夠得到士卒的衷心擁戴,主要原因不在於依靠錢財。後世的一些將領,專門依靠糧多錢多來籠絡士兵,這樣其軍心就不鞏固,所以錢多人人奮勇歸附,無利可圖就會作鳥獸散。


    ◆原文


    軍中須得好統領營官,統領營官,須得真心實腸,是第一義。算路程之遠近,算糧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強弱,是第二義。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雖多,調度雖善,有效有不效,盡人事以聽天而已。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軍中必須要有好的統領和營官,作為統領營官,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心實腸,這是第一義。計算路程的遠近,糧食和器械的多寡,敵我的強弱,這是第二義。這兩點如沒有什麽把握,即使有許多好的辦法,好的調度,也隻能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不過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詳解


    治國須得民心,治軍則須得軍心,這是取得成功的千古不易之理,因此,蔡鍔對曾國藩的這些論述評論道:“帶兵就像父兄帶子弟”這一句話,最是仁慈貼切。有了這種思想,則古今帶兵格言,雖千言萬語,都可付之一炬。父兄對待子弟,擔心他們愚昧無知,於是就諄諄地教誨他們;擔心他們饑寒苦痛,則精心愛護他們;擔心他們放蕩,沒有好的品行,就嚴厲地懲罰責備他們;擔心他們沒有好的前途,就加意培養他們。無論是寬還是嚴,是愛還是憎,是喜歡還是討厭,是獎賞還是懲罰, 全都出於至誠,沒有絲毫虛偽,因此做起來至公無私。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麽,部下愛戴長官,也肯定與子弟愛戴他們的父兄一樣。


    第二部分:將才評將——衡才不拘一格,論事不求苛細


    ◆原文


    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於百長並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詞, 初非預定之品要。以衡才不拘一格,論事不求苛細,無因寸配而棄連抱,無施數罟以失巨鱗,斯先哲之恆言,雖愚蒙而可勉。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我私下裏懷疑古人評論將才時,往往稱他們神明變幻,超乎想像,幾乎要把所有的優點都集中在一人身上,一點短處都不能容忍。這恐怕是史書上的溢美之詞,並不是選拔將才之初就定下的標準。其實,選拔將才時要不拘一格,評論事情不過於苛求,不能因為一點點短處就不用極有才幹的人,不能因為結細密的漁網就漏掉了大魚。這才是從前聖賢常常說的話,即使是很愚味的人,也可以此來勉勵。


    ※詳解


    中國人有這麽一個習慣,如說一個人好,則什麽都好;如說一個人不好,則什麽都不好。對此,曾國藩並不苟同。他從長期的領兵打仗的實踐中知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將亦是人,難以十全十美,作為統帥,決不可因此就加以拋棄。曾國藩的這一觀念,無疑是十分中肯的。而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民族英雄嶽飛在公元1122年應募投軍,初任秉義郎(低級武官名),隸屬名將宗澤。一次,秉義郎嶽飛觸犯軍法將受處罰,宗澤一見便深感他超群不凡,說:“這正是做將領的人才啊!”這時正值金兵攻打汜水關,宗澤便把五百名騎兵交給嶽飛,要他立功贖罪。嶽飛果然不負所望,得勝而歸,宗澤大喜,提升他為統製。嶽飛從此名震遐邇。宗澤極為欣賞嶽飛的才智,對嶽飛說:“你的智勇才藝,古代的良將也比不上你,隻是你喜歡野戰,這可不是領兵打仗的萬全之計啊!”於是,宗澤把行軍、交戰、駐營等作戰經驗傳授給他,嶽飛認真研習,頗有心得,說:“兵法體現了作戰的規律,深刻領會了,就能靈活巧妙地運用。”宗澤肯定了他的見解,並對自己為國家發現了這樣一位大可造就的將才而深感欣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全書·冰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民]馬道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民]馬道宗並收藏曾國藩全書·冰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