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後生於1332年,比朱元璋小4歲,安徽宿州人。祖上曾是當地有名的富戶,“以資豪裏中”,到了父親馬公,“善施而貧”,家業日衰,馬公後因殺人避仇出逃,臨行時把愛女馬氏託付給生死之交郭子興。馬氏的母親鄭媼早在她出世不久即已去世,後來馬公也客死外地,郭子興夫婦悉心撫養她,收其為義女。馬氏雖然長得不十分漂亮,卻也端莊溫柔,加上她“善承人意而知書,精女紅”,精明幹練,舉止從容,深得郭子興夫婦的鍾愛。


    元末順帝執政以來,政治癒加腐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又遇上黃河決口,水患嚴重,人民生活極為痛苦,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江淮流域終於爆發大規模的紅巾軍起義,次年郭子興率兵於濠州起兵響應。不久,朱元璋加入了郭的隊伍。起初他隻是一名普通士兵,因其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很受郭子興的賞識,馬氏對他也很愛慕,於是子興和夫人張氏作主,把義女嫁給了朱元璋。之後,朱元璋職位不斷提升,軍中都對他另眼相看,稱他為朱公子。“元璋”這個官名還是在這時正式起下的,這段姻緣成為朱元璋日後發展的一個契機。


    不過,郭子興性情暴躁,氣量狹窄,在別人的挑唆下,也多次猜忌貶斥朱元璋。有一次甚至把他監禁起來,不準進食。馬氏得知後,親自到廚房,“值蒸饃熟,後乘熱竊其一,懷之薄辱旁,辱為之糜”。別的將領出戰,總要掠獲些財物向郭子興獻禮。朱元璋帶兵秋毫不犯,即使繳獲一些戰利品,也盡數分給部下。馬氏怕義父不察實情,耿耿於懷,就拿出自己平素的積蓄獻給義母,求她向義父調停說情。就這樣,朱元璋在這支隊伍中的地位逐漸得以鞏固。


    有一段時期遭大災,軍中糧缺,馬氏總是不吃飽。她還親自掌管丈夫的文劄。朱元璋的軍狀文書,還有他隨手寫下的劄記、備忘錄,都由她整理保管得“籍簿井井”,“倉促取視,後即於本中出而進,未嚐脫誤”。平日隨丈夫在軍中,常提一些很好的建議。


    馬皇後認為“定天下在得人心,人心者天下之本也”。她曾多次提醒朱元璋:“用兵焉能不殺人,但不嗜殺人,則殺亦罕也。”戰爭緊張時,馬夫人“親率妾媵完緝衣鞋,助給將士,夜分不寐”。


    朱元璋做皇帝後,經常回憶起早年艱難歲月的經歷,把馬皇後“比之蕪蔞豆粥,滹沱麥飯,每對群臣述後賢同於唐長孫皇後”。史家稱明代“後妃居宮中,不預一發之政,外戚循理謹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漢唐以來所不及”。這和馬皇後的表率作用是分不開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諸將擊敗殘元勢力,俘獻宋元以來的傳國玉璽,舉朝慶賀。馬皇後卻說:“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寶歟。”元璋會心地說:“朕知後謂得賢為寶耳。”馬後拜謝道:“誠如陛下言,妾與陛下起貧賤,至今日。恆恐驕縱生於奢侈,危亡起於細微,故願得賢人共理天下。”


    針對朱元璋經常法外用刑,隨意治罪,馬皇後提出:“法屢更必弊,法弊則jian生;民數擾必困,民困則亂生”。一次朱元璋發脾氣責備宮女,皇後也假意發怒,命令把宮女交付有關機構論罪,並解釋:“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賞。當陛下怒時,恐有畸重。付宮正,則酌其中矣。即陛下論人罪亦詔有司耳。”


    馬皇後一共生了5個兒子,她對孩子管教很嚴。一次王子的教師李希顏因小孩頑皮不聽話,用筆管戳傷了他的額角。小王子哭著到父親處告狀,朱元璋大怒,正要發作,馬皇後急忙從旁勸解:“幾有使製錦而惡其翦者,夫曲謹,婦寺之愛也,而以責師傅可乎?”朱元璋覺得有理,便沒有懲辦教師,反而提升他做左春坊右贊善。馬皇後最小的兒子朱棣,放蕩不羈,長大後封到開封做周王。馬皇後派江貴妃隨往,臨行“賜以己所禦紕衣一,杖一,曰:‘王有過,則披衣杖之,即違,馳以聞。’”朱棣聽了這話,就職後果然不敢胡作非為。


    馬皇後對朱元璋在生活上十分體貼關心,直到做了皇後,還親自操勞主管丈夫的膳食。她雖貴為“國母”,卻依然保持過去那種儉樸生活。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馬皇後病死,終年51歲。病重時,她自知難好,怕連累醫生,不肯服藥。臨終囑咐朱元璋:“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


    朱元璋非常敬重信賴馬皇後,對她提出的建議常能認真聽取接納。他曾讚揚馬皇後的見解是至理名言,囑咐女史官記下,讓子孫世代遵守。馬皇後以她特殊的身份,卓越的見識和傑出的才能,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悉心補救朱元璋在政事上的弊病和過失,順應歷史發展cháo流發揮重要作用,作出有益的貢獻。


    朱元璋始終對馬皇後充滿深情,念念不忘。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與馬皇後合葬在南京孝陵。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嚴 —— 不嚴之流弊不可勝言(1)


    ◆原文


    治家貴嚴,嚴父常多教子,不嚴則子弟之習氣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勝言矣。故易曰“如吉!”欲嚴而有威,必本於莊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治家以嚴為貴,嚴父對子女的教育就多,不嚴的話子女就會一天比一天驕佚懶惰,其流弊數不勝數。所以易說:“威如吉”。想要既嚴又威,一定要以莊敬為根本,不苟言笑,所以說“威如之吉”,這是反身而誠的意思。


    ※詳解


    “治家貴嚴”,這是曾國藩的切身體會和一生奉行的準則,這從他一生對子女兄弟的教育中可以明顯反映出來,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治家貴嚴早已成了一條不容懷疑的準則。


    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之所以能夠成名,往往得益於嚴格而健康的家教。


    孟子名珂,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先世是魯國公族,受業於子思的門人。他將孔子的“仁”發展成為“仁政”,宣傳“仁者無敵”的思想,被後人稱為“亞聖”。


    少年時期的孟子貪玩不好學習,他經常跑到一個離家不遠的墓地玩耍,學著挖坑埋死人,有時連飯都忘記吃。對此,孟母心裏非常焦急,苦苦思索如何為孟子挑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免得他四處亂跑。想來想去,她決定把家搬到街市附近去住。但是沒想到,繁華的街市和來往這裏的商人,也很分散孟子的注意力。出於好奇,孟子甚至常跟隨商人學著在街上叫賣,把讀書學習的事完全拋在腦後。


    不久,孟母得知了這種情況,並從中得到啟發:原來小孩子都有一個特性,接近什麽就學什麽。她覺得此地也不是教育兒子的好環境,於是又產生了第二次搬家的想法。過了一段時間,孟母把家遷到了一所學堂旁邊。此後孟子果然體會出母親二次搬家的良苦用心,開始進學堂用心讀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家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曾國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曾國藩並收藏曾國藩家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