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沖,字思順,隴西人,其父李寶曾獲封敦煌公。李沖自少就沉雅有大量,清簡皎然,又善交遊,不妄雜戲,當時的聲譽很好。他官至內秘書令後,上書首創三長製以防止平民的隱冒問題,文明太後覽閱他的表章後很是讚賞,把他引見給公卿大臣一同朝會。兩人相見後,文明太後頓起愛念,召至宮內,把公事和私事就一起辦了。很快,李沖就升任中尚令,賜爵順陽候,接著又進爵隴西公,同寵愛王睿一樣,馮太後從此“密緻珍寶禦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李沖家一向很清貧,“於是始為富室”。反正大魏王朝彼時國力雄盛,四方進貢不絕,馮太後以充國之富寵愛一兩個小夥,於國無損絲毫。而且,李沖是個器量不凡、學而廣博的年青人,他又能在貴寵至極時謙遜自抑,廣散家財,虛己接物,照顧寒士,當時的聲譽並未因和馮太後有一水就受到汙損,反而“時多稱之”。同時,他還不避前嫌,對仇人之子也深加嗬護,對遠親的孤兒也照顧有加。


    魏朝按照舊製,皇帝對王公重臣都直呼其名,孝文帝尊重李沖,惟獨見他不呼姓名,而叫他“李中書”。現在看來這是小事一樁,但在封建王朝這可就是非常的大事。馮太後死後,李沖議定禮儀律令,潤飾辭旨,竭忠奉上,當時的舊臣宗親也都很敬服他的明斷慎密,與孝文帝君臣之間的關係也是親密莫二。


    孝文帝真正掌權後,幾次南伐,包括遷都洛陽,他都善言勸諫,多方考慮,為魏王朝可以說是殫精竭慮。魏朝北都平城的明堂、太廟、圓丘以及洛陽新都的殿閣堂寢,都出自李沖的構思。史載,李沖“勤誌強力,孜孜無怠,旦理文簿,兼營匠製,幾案盈積,剞劂在手,終不勞厭也。”四十九歲,李沖病死。孝文帝親自為他舉哀,放聲大哭,悲不自勝。


    身以太後之尊,即使在找“男寵”方麵,馮太後也有過人之處,比起呂後身邊的審食其,武後的張易之兄弟、和尚麵首,馮太後的“相好”最終都對皇室忠心不二,而後還是治國能臣,除了封建史家略有微辭外,史書中對馮太後的男女之事也沒有過多渲染,更無刻意指摘。


    自孝文帝承平元年起,馮太後以太皇太後之尊臨朝聽政,雖為婦人,但她天性聰達,剛入宮掖時就粗學書計,臨朝時英明立斷,省決萬機,國家大事全部她一個說了算,天性孝謹的孝文帝什麽事都不敢違背祖母意願,事無巨細都一一稟明馮太後。因為孝文帝年青,馮太後自己作《勸戒歌》三百多篇,又作《皇誥》十八篇,以教授孝文帝如何修養德操,作好皇帝。她還尊重儒學,在長安為孔子立文宣王廟。平常時,馮太後自己生性儉素,不好奢華的裝飾,禦膳十分簡單,穿著打扮非常隨意。當然,由於馮太後一家好佛,魏國因敬佛而花費的錢財巨億,黃金上百斤上百斤地使用,金玉珍寶成鬥成鬥地裝嵌於佛堂佛像上,形製恢宏,至今可見。


    同時,馮太後又是個性情嚴明、不徇私情的女主子。左右侍奉之人有小小過錯,她動不動就大加捶楚鞭撻,多至數百下,少也有幾十,然而她“性不宿憾”,事情過了之後心中不存芥蒂,仍然待之如初,許多人日後還會更加富貴,“是以人人懷以利慾,至死而不思退”。馮太後雖性情暴躁,對孫子孝文帝也算是慈明仁愛,自拓跋宏一出生就自己親自撫育,雖然中間有段時間看到少年孝文帝日益聰明英達,怕自己死後青年皇帝會對自己母家不利而要加害於他,但最終在李沖等人勸諫下仍然善始善終,成就了孝文帝日後遷都改製的千秋萬歲名。


    當然,作為封建統治者,馮太後“多智略,情猜忍,能行大事,生殺刑罰,決之俄傾。”畢竟婦道有虧,馮太後害怕別人背後議論自己,對群臣左右小有猜忌,馬上就行誅戮。一直到馮太後死前,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何人,可見馮太後的威酷到達何種程度。承明十四年,四十九歲的馮太後崩於太和殿。孝文帝五天五夜漿水不入口,哀痛至極,上諡曰:“文明太皇太後”,史稱文明馮太後。


    文明太後有兩個親侄女,都是她哥哥太師馮熙的女兒。姐倆兒都是由姑姑安排到孝文帝身邊的。先為皇後的是妹妹。太和十七年馮太後終喪禮後被冊封為皇後。後來,她的異母姐姐進宮,被冊封為昭儀,與其爭寵。這位皇後本性雖不妃妒,但也時有愧恨之色。馮昭儀又在孝文帝麵前百般構毀她,枕邊風最硬,馮皇後被廢為庶人,罰去寺廟為尼姑,後又被賜死,史稱廢皇後馮氏。馮昭儀的母親出身微賤,因而入宮要略晚於其妹。史載:“後有姿媚,偏見寵幸。”孝文帝南征頻頻,馮後不甘寂寞,與中官高菩薩通jian(不知此位大太監是未閹割幹淨還是別的原因,竟然能有功能和皇後私通),聞知孝文帝在汝南病重,更加公然不諱地與高菩薩宣yin。後被人告發,孝文帝聽說後駭愕至極。孝文帝回洛陽後,把相關當事人押在一起鞠審,具得通jian情狀。馮後自己陳說yin亂本末時,孝文帝隻留一個衛士在旁,又用棉絮塞住衛士耳朵,所以,馮後說的話自古至今天下隻有她和孝文帝兩個人知道。接著,孝文帝又喚彭城王、北海王入座,說:“昔是汝嫂,今為路人,但入勿避!”天性極孝的孝文帝思念祖母恩德,沒有忍心馬上明令廢掉馮皇後的封號,待他臨終之時,才囑託兩個兄弟賜死馮後。馮後不肯服毒,兩個王爺揪住她強把毒藥灌進嘴裏。諡為幽皇後。


    鮮卑血漢族魂的偉大君王(1)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文明馮太後於公元490年逝世後,孝文帝才真正做了皇帝。他親政時間雖然隻有短短的九年,卻完成了北魏從平城遷都洛陽、漢化、改革等等在中國歷史上影響甚巨的歷史任務。可以這樣說,日後隋、唐光榮赫赫的大一統國家,孝文帝拓跋宏是真正意義上的奠基者。


    雖然文明馮太後生前“威福兼作,嚴明猜忍”,有過棒罰孝文帝的舉動,甚至一度曾想廢黜這位孫皇帝,但孝文帝至孝天性,“酌飲不入口五日”,毀慕過禮。“絕酒肉,不內禦者三年。”漢族大儒們往往假裝在父母墓前作廬守墓,常常出現偷偷與妾侍生子的醜聞。孝文帝鮮卑君主,自小受著無比正統的儒家教育,孝行嚴謹,真正做到了德行如一。在他短短的九年執政期間,多次到馮太後的永固陵拜謁,思念祖母的撫養慈恩,著實令人感動。反觀前後漢族政權,母後臨朝後,一俟幼君長成,坐穩帝座,總是逐漸顯示出對“牝雞司晨”的憤慨、怨毒之念,在太後死後一般都是宣洩無遺,不念一絲嫡母護育之恩。


    長圖遠略 遷都洛陽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南齊武帝永明十一年),經過深思熟慮,孝文帝準備遷都洛陽。


    孝文帝遷都,史書上所講的原因太過簡單:“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寥寥數語,給人以孝文帝遷都好像隻是因為平城氣候所致。其實大謬!從道武帝拓跋矽以平城為都城,就不斷四處遷移人民聚集在平城周圍,計口授田,採取漢人製度,從事農業生產。六鎮兵民之糧,率多取於平城供應。後來,京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慢慢凸顯出來。明元帝時期,每逢欠收荒年,北魏大臣們最重要的朝議就是商量是否遷都。因為當時交通極不發達,用牲畜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沿途消耗多,成本也極其高昂。而洛陽處於北魏王朝的相對中心地帶,可以“通運四方”,加之平原地區交通便捷,民以食為天,這樣一來就解決了最根本的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並收藏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