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刀鋒上的文明:宋遼金西夏的另類歷史 作者: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品方麵的偉大與無私。先前郾城之戰時,楊再興孤膽英雄,單騎闖入金軍戰陣想生擒金兀朮,沖盪數次也沒找到這位金酋,"手殺數百人而還",誠為千古難得的勇將。
痛惜之餘,嶽飛命張憲率軍與金軍接戰,打得金軍連夜狂逃。
嶽飛乃計謀統帥,誡其子嶽雲道:"金賊屢敗,必定復攻穎昌,你立即去支援王貴一軍。"果然,金軍又忽然兜轉撲向穎昌,恰恰迎麵遇上出城迎敵的王貴和嶽雲。嶽
雲自將八百騎,王貴率兩千多兵士,"挺前決戰",混戰中殺掉金兀朮女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以及金兵數千,金兀朮不支遁去。當時的小將軍嶽雲,時年才二十二歲
.值得一提的是,嶽雲不是嶽飛親兒子,是其養子。這位少年英雄十二歲即從軍,隸於張憲帳下,軍中呼為"嬴官人",因作戰奮勇無前,為嶽飛收為養子,"(嶽)飛征戰
,(嶽雲)未嚐不予,屢立奇功",但嶽飛皆抑之不報。"每戰,(嶽雲)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攻隨州、平襄漢,嶽雲皆居首功,嶽飛始終不上報其功,
最後還是張浚出麵,說:"嶽侯避寵榮,廉則廉矣,未得為公也",上奏超遷嶽雲官職,嶽飛立辭:"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升一級,吾子嶽雲超遷,何能服眾!"穎昌大戰,小
英雄"出入行陣,體被百餘創,甲裳皆赤",英烈門風,赫赫神勇。
早在紹興五年,嶽飛就指派部將梁興暗中交結兩河一帶淪陷區的漢人豪傑,斂兵固堡,等待大宋軍反攻的那一天,"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率
眾來歸。金人動息、山川險要,一時皆得其實。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宋軍)會。"至此,嶽飛的大將梁興"會太行忠
義及兩河豪傑等,累戰皆捷,中原大震",各路義兵都大張"嶽"字旗,"父老百姓爭輓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侯者,充滿道路,向燕以南金(國)號令不行
".窘急之下,金兀朮想簽軍(徵兵役) 以抵拒嶽飛的進攻,"河北無一人從者".至此,大魔頭金兀朮長嘆道:"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敗!"
不僅北方漢族人民義軍四起,金朝統製王鎮等多名金將主動來降。金帥烏陵思謀一直以狡黠多智著稱,至此也不得不對屬下透出消息:"毋輕動,俟嶽家軍來即降
".金朝龍虎大王的禁衛軍千戶高勇,也暗中接受嶽飛旗榜,自北逃南,向嶽飛投降。最讓人歡欣鼓舞的,宋軍勢不可擋,金兀朮手下最得力的幹將韓常"欲以五萬眾內
附",可見當時的形勢是百分百有利於宋朝。
大喜之餘,嶽飛壯誌豪情,對手下高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朱仙鎮一戰,雙方對陣,金國有眾十萬,嶽飛以"背嵬騎兵"五百人奮擊,"大破之,(金)兀朮遁還汴京。"此時,嶽飛大軍距宋朝首汴京,僅四十多裏而已。嶽家軍
指日渡河之際,高宗趙構與秦檜"方欲畫淮以北盡棄之",準備與金人講和。嶽飛聞訊驚駭,馬上上奏:"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兩河)豪傑向風,(宋軍
)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高宗趙構、秦檜知道嶽飛銳誌不可輕回,就先下詔讓張俊和楊沂中兩部宋軍先行撤回,割斷嶽飛軍的兩支臂援,然後,"一日奉十二金字牌",嚴詔嶽飛班師,聲稱
其孤軍不可久留。無奈之餘,嶽飛憤惋泣下,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班師令下,河北人民扶老攜幼,遮馬慟哭:"我等戴香盆、運糧糙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您這一去,我輩肯定為金人殺得一個也剩不下!"嶽飛聞言也悲泣,從
懷中換出皇詔出示:"朝廷有命,我不能擅留。"百姓聞之,哭聲徹野。為了避免金軍屠戮當地漢族百姓,嶽飛停留五日,等候願意南遷的百姓,"從而南者如市。"
嶽飛南撤之時,金兀朮也正要棄汴京北逃。金軍大軍小車裝載滿,正要起軍,忽然有個漢jian書生攔住金兀朮馬首進諫:"太子(金兀朮乃金太祖第四子,時稱"四太
子")毋走,嶽少保很快就會退兵。"金兀朮苦笑:"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眾,京城(百姓)日夜望其來,何謂此城可守?"
漢jian書生不慌不忙,為金酋分析道:"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自身性命尚且不能保,何況其成功乎!"金兀朮聞言,恍然大悟,遂下令暫停
撤退。
嶽飛所率宋軍班師後,"所得州縣,旋復失之",大好河山,善良人民,重歸於金人荼毒。
高宗趙構與秦檜二人,實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jian帝jian臣二人組合。當其時也,金軍不僅在東麵戰場大敗於劉錡、嶽飛之手,其西麵戰場的撤離喝大軍也在川
陝地區屢戰屢敗,被吳璘(吳玠當時已去世)、胡世將等人數次痛擊。金兵雖時有小勝,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最終仍退回鳳翔休兵。當時的金人,"兵老氣衰",連金
兀朮愛將韓常也在私下抱怨:"今之南軍(宋軍),其勇銳乃昔之我軍;今之我軍,其怯懦乃昔之南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種種,金兵擄掠多年,上下豐足,有錢有
財自然惜命,這也是金兵厭戰的重要原因。
嶽飛回朝後,"力請解兵柄,不許。"不久,高宗趙構宣見,"(嶽)飛拜謝而已。"此時此刻,嶽飛胸中鬱鬱,一腔熱情,均化為烏有。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皇統元年),金兀朮又自率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渡過淮河,由壽春直盪淮西。宋廷急命張俊、楊沂中、劉錡部迎擊,金兀朮見宋軍來
勢迅猛,戰術撤退至柘皋(今安徽巢湖附近)。雙方大戰,宋軍先敗後勝,張俊部將王德表現神勇,大敗金軍,乘勝收復廬州(今安徽合肥)。柘皋之戰得勝,張俊為了
爭功,又認定金軍已經全部北撤,就派人阻止劉錡、嶽飛所部宋軍。實際上,金軍主力多數集結在濠州一帶(今安徽鳳陽)等待機會。四月初,金軍忽然進攻邃州,急
往救援的宋軍楊沂中、王德被金軍截擊,宋軍損失數萬人。至此,金兀朮才有了與宋朝"和談"的砝碼,最終宋金雙方達成了"紹興第二次和議",金國稱"皇統議和".
――秦檜的"議和"
南宋與金朝之間的"議和",實際從高宗趙構繼位的建炎元年已經開始,隻不過開始隻是高宗趙構這邊剃頭擔子一頭熱而已。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高宗
趙構即遣宣義郎付雱為使,到往粘罕(完顏宗翰)軍中,"奉表通問二帝,致思慕之意。"不久,與徽欽二帝一起被北俘的宋臣曹勛得間自金國逃還,向趙構展示徽宗的
痛惜之餘,嶽飛命張憲率軍與金軍接戰,打得金軍連夜狂逃。
嶽飛乃計謀統帥,誡其子嶽雲道:"金賊屢敗,必定復攻穎昌,你立即去支援王貴一軍。"果然,金軍又忽然兜轉撲向穎昌,恰恰迎麵遇上出城迎敵的王貴和嶽雲。嶽
雲自將八百騎,王貴率兩千多兵士,"挺前決戰",混戰中殺掉金兀朮女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以及金兵數千,金兀朮不支遁去。當時的小將軍嶽雲,時年才二十二歲
.值得一提的是,嶽雲不是嶽飛親兒子,是其養子。這位少年英雄十二歲即從軍,隸於張憲帳下,軍中呼為"嬴官人",因作戰奮勇無前,為嶽飛收為養子,"(嶽)飛征戰
,(嶽雲)未嚐不予,屢立奇功",但嶽飛皆抑之不報。"每戰,(嶽雲)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攻隨州、平襄漢,嶽雲皆居首功,嶽飛始終不上報其功,
最後還是張浚出麵,說:"嶽侯避寵榮,廉則廉矣,未得為公也",上奏超遷嶽雲官職,嶽飛立辭:"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升一級,吾子嶽雲超遷,何能服眾!"穎昌大戰,小
英雄"出入行陣,體被百餘創,甲裳皆赤",英烈門風,赫赫神勇。
早在紹興五年,嶽飛就指派部將梁興暗中交結兩河一帶淪陷區的漢人豪傑,斂兵固堡,等待大宋軍反攻的那一天,"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率
眾來歸。金人動息、山川險要,一時皆得其實。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宋軍)會。"至此,嶽飛的大將梁興"會太行忠
義及兩河豪傑等,累戰皆捷,中原大震",各路義兵都大張"嶽"字旗,"父老百姓爭輓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侯者,充滿道路,向燕以南金(國)號令不行
".窘急之下,金兀朮想簽軍(徵兵役) 以抵拒嶽飛的進攻,"河北無一人從者".至此,大魔頭金兀朮長嘆道:"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敗!"
不僅北方漢族人民義軍四起,金朝統製王鎮等多名金將主動來降。金帥烏陵思謀一直以狡黠多智著稱,至此也不得不對屬下透出消息:"毋輕動,俟嶽家軍來即降
".金朝龍虎大王的禁衛軍千戶高勇,也暗中接受嶽飛旗榜,自北逃南,向嶽飛投降。最讓人歡欣鼓舞的,宋軍勢不可擋,金兀朮手下最得力的幹將韓常"欲以五萬眾內
附",可見當時的形勢是百分百有利於宋朝。
大喜之餘,嶽飛壯誌豪情,對手下高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朱仙鎮一戰,雙方對陣,金國有眾十萬,嶽飛以"背嵬騎兵"五百人奮擊,"大破之,(金)兀朮遁還汴京。"此時,嶽飛大軍距宋朝首汴京,僅四十多裏而已。嶽家軍
指日渡河之際,高宗趙構與秦檜"方欲畫淮以北盡棄之",準備與金人講和。嶽飛聞訊驚駭,馬上上奏:"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兩河)豪傑向風,(宋軍
)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高宗趙構、秦檜知道嶽飛銳誌不可輕回,就先下詔讓張俊和楊沂中兩部宋軍先行撤回,割斷嶽飛軍的兩支臂援,然後,"一日奉十二金字牌",嚴詔嶽飛班師,聲稱
其孤軍不可久留。無奈之餘,嶽飛憤惋泣下,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班師令下,河北人民扶老攜幼,遮馬慟哭:"我等戴香盆、運糧糙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您這一去,我輩肯定為金人殺得一個也剩不下!"嶽飛聞言也悲泣,從
懷中換出皇詔出示:"朝廷有命,我不能擅留。"百姓聞之,哭聲徹野。為了避免金軍屠戮當地漢族百姓,嶽飛停留五日,等候願意南遷的百姓,"從而南者如市。"
嶽飛南撤之時,金兀朮也正要棄汴京北逃。金軍大軍小車裝載滿,正要起軍,忽然有個漢jian書生攔住金兀朮馬首進諫:"太子(金兀朮乃金太祖第四子,時稱"四太
子")毋走,嶽少保很快就會退兵。"金兀朮苦笑:"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眾,京城(百姓)日夜望其來,何謂此城可守?"
漢jian書生不慌不忙,為金酋分析道:"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自身性命尚且不能保,何況其成功乎!"金兀朮聞言,恍然大悟,遂下令暫停
撤退。
嶽飛所率宋軍班師後,"所得州縣,旋復失之",大好河山,善良人民,重歸於金人荼毒。
高宗趙構與秦檜二人,實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jian帝jian臣二人組合。當其時也,金軍不僅在東麵戰場大敗於劉錡、嶽飛之手,其西麵戰場的撤離喝大軍也在川
陝地區屢戰屢敗,被吳璘(吳玠當時已去世)、胡世將等人數次痛擊。金兵雖時有小勝,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最終仍退回鳳翔休兵。當時的金人,"兵老氣衰",連金
兀朮愛將韓常也在私下抱怨:"今之南軍(宋軍),其勇銳乃昔之我軍;今之我軍,其怯懦乃昔之南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種種,金兵擄掠多年,上下豐足,有錢有
財自然惜命,這也是金兵厭戰的重要原因。
嶽飛回朝後,"力請解兵柄,不許。"不久,高宗趙構宣見,"(嶽)飛拜謝而已。"此時此刻,嶽飛胸中鬱鬱,一腔熱情,均化為烏有。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皇統元年),金兀朮又自率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渡過淮河,由壽春直盪淮西。宋廷急命張俊、楊沂中、劉錡部迎擊,金兀朮見宋軍來
勢迅猛,戰術撤退至柘皋(今安徽巢湖附近)。雙方大戰,宋軍先敗後勝,張俊部將王德表現神勇,大敗金軍,乘勝收復廬州(今安徽合肥)。柘皋之戰得勝,張俊為了
爭功,又認定金軍已經全部北撤,就派人阻止劉錡、嶽飛所部宋軍。實際上,金軍主力多數集結在濠州一帶(今安徽鳳陽)等待機會。四月初,金軍忽然進攻邃州,急
往救援的宋軍楊沂中、王德被金軍截擊,宋軍損失數萬人。至此,金兀朮才有了與宋朝"和談"的砝碼,最終宋金雙方達成了"紹興第二次和議",金國稱"皇統議和".
――秦檜的"議和"
南宋與金朝之間的"議和",實際從高宗趙構繼位的建炎元年已經開始,隻不過開始隻是高宗趙構這邊剃頭擔子一頭熱而已。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高宗
趙構即遣宣義郎付雱為使,到往粘罕(完顏宗翰)軍中,"奉表通問二帝,致思慕之意。"不久,與徽欽二帝一起被北俘的宋臣曹勛得間自金國逃還,向趙構展示徽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