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作者:徐磊/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稹大驚,"現城中還有五萬勁卒,幹嗎不戰而降?"董可武說:"您現在束身歸朝,最小也會弄個大州的刺史噹噹;可任郭誼為留後,等您的新任命一下來,我們再奉太夫人以及您宗族和所積金帛遷居東都洛陽享福。"劉稹傻不拉幾,以為此事可行,就入後廳與母親裴氏商議。裴氏嘆息道:"歸朝誠為好事,但恨已晚。以後諸事,汝自圖之!"劉稹不動大腦,白衣出門,以裴氏的名義任郭誼為都知兵馬使。王協引領諸將在議事廳列隊,見證了軍權交接儀式。
交出印信後,劉稹入後宅,收拾行裝財物。劉稹惟一的"忠臣"宅內兵馬使李士貴聽說此事大怒,忙率數千護兵進攻郭誼。郭誼從牙署院牆探出頭,大叫:"大家何不入劉宅自取財物,奈何與李士貴同死!"一句話還真管用,眾軍士掉轉刀槍,反而把李士貴殺掉。
郭誼連夜部署,該賞的賞,該關的關,很有統領風采。
轉天一大早,郭誼又讓董可武把劉稹騙入別院,參加"告別酒會",酒酣耳熱之際,幾個人中有兩人牽住劉稹的手,一個人從背後一刀剁下這個"大賞物".然後,他們派軍兵把劉稹的宗族(包括劉匤周在內),殺得一個不剩,嬰兒不免。同時,又殺平素與劉氏父子關係不錯的軍將、幕僚十二家,"凡軍中有小嫌者,(郭)誼日有所誅,流血成泥".
接到劉稹的首級和郭誼的降書,武宗召李德裕等朝臣議事。言及如何處理郭誼的問題,李德裕表示:"劉稹貪愚孺子,阻兵拒命,郭誼皆為主謀;待至勢孤力屈,郭誼又殺劉稹以求賞。此人不誅,何以懲惡揚善!宜及諸軍在境,逮捕郭誼等人。"武宗也點頭:"朕意亦以為然。"郭誼諸人沒有等到"旌節",卻被唐軍捆上押入長安,皆當眾斬首。比起當年為吳元濟出壞主意的淮西軍將董重質,郭誼真是同人不同命。因此,歷史大家司馬光對憲宗和武宗的作法皆不以為然:"賞jian,非義也;殺降,非信也。失義與信,何以為國!"無論怎樣,唐武宗、李德裕君臣協力,竟也能"以賊攻賊",借用藩鎮軍隊,平滅了劉稹。
滅回鶻殘兵,定澤潞藩鎮,唐武宗確實可當得起一個"武"字。
矯枉過正行"滅佛"――武宗君臣興道毀佛始末中國歷史上曾大規模剷除佛教的"三武一宗"四個皇帝,即是指"三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那一個"宗"是指周世宗柴榮。
唐武宗、李德裕君臣"滅佛",詔書上的動機看上去很冠冕堂皇,且不無道理:朕聞三代已前,未嚐言佛,漢魏之後,像教浸興。是由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於蠹耗國風而漸不覺。誘惑人意,而眾益迷。洎於九州山原,兩京關,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晉、宋、齊、梁,物力凋瘵,風俗澆詐,莫不由是而致也。況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禍亂,以文理華夏,執此二柄,足以經邦,豈可以區區西方之教,與我抗衡哉!貞觀、開元,亦嚐釐革,剷除不盡,流衍轉滋。朕博覽前言,旁求輿議,弊之可革,斷在不疑。而中外誠臣,協予至意,條疏至當,宜在必行。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予何讓焉。……
詔令一下,全國拆毀佛寺四千六百多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多人以及寺奴十五萬多人,皆收充兩稅戶,並從昔日寺院手中收回膏腴良田數千萬頃,充為公田。
究唐武宗"滅佛"之由,動機並非像詔書所稱那麽高尚。武宗皇帝本人與李德裕皆崇信道教。特別是為武宗"煉丹"的道士趙歸真等人,日夜勸說武宗毀佛。武宗皇帝天天登上宮中一百五十尺高的"登仙台",總想一下子飛升得道,結果當然啥事也沒發生。道士趙歸真趁機就說:"現在國中道教和釋教並行,我總是看到黑氣沖天,阻礙聖上成仙……"這句話最管用,武宗皇帝成仙心切,馬上諭旨下發。歷朝歷代,一門宗教再強盛,其實皆是為了統治者服務,不可能淩駕於皇帝之上。如果"老闆"怒了,拍案一喝,作為帝王權杖裝飾的宗教隻有挨宰的份兒。此外,同行是冤家,毀了佛,自然就肥了道。拆毀無數佛寺,同時又興建無數道觀,一出一進,仍舊浪費無數。為此,大儒王夫之就慨言:"豈可以舉千年之積害,一旦去之而消滅無餘哉?"而且,佛教當時不僅與士大夫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內廷握有重權的太監們大多也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從高力士開始,魚朝恩、李憲誠、吐突承璀、楊思勖、李輔國、仇士良等等有權大太監,無一不信佛(當然,這也和太監多充任"功德使"有關,本身他們自己就掌管"宗教事務")。宦官信佛,主要是佛教宣揚因果報應,眾生平等。這讓沒有男根的公公們很迷崇。以為此生大灑金錢拜佛,來世即可變為正常男子並深享榮華富貴。反觀道教,在宮廷中總是教唆皇帝修身養性,健體調生,這對宦官們沒有任何吸引力――大力丸吃的再多,也沒有地方可使。而且,道教傳說中的眾神等級森然,儼然是世俗的翻版,皇帝仍是皇帝,太監仍是太監,即使升仙上天,仍舊是沒老二伺侯人的奴才。由此,太監們對與他們爭寵的道士心中憎恨,武宗滅佛,實際上也加劇了禁庭內的暗鬥。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秋天,由於吃進不少道士奉獻的"金丹",武宗皇帝的身體一天差似一天,不僅上朝次數急劇減少,連出外打獵遊玩也罕見武宗身影。武宗如此不舒服,道士們還進賀,說:"陛下如今體內小恙,是仙丹產生了功效,正在換骨過程中,不久即可成為萬歲仙體。"為了能使禦名更符合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武宗皇帝改名為李炎,即取火能生土之意。"土"未生成,不久武宗皇帝倒是入了土。
"金丹"皆是劇毒礦物質結晶而成,人的肉體根本無法承受。會昌六年四月,唐武宗終於因服"仙丹"而駕崩,終年才三十三歲。武宗皇帝的死亡,以及滅佛的"三武一宗"的另外三個皇帝死亡,皆被某些釋教信徒稱為"報應",似乎是得罪了佛祖什麽的才到地獄報到。其實,這些鬼話完全是"不厚道"的詛咒謾罵。佛教大慈大悲的金身,都在這些市井話語中露出其剝蝕的華麗莊嚴。
紛亂之餘,又是居於禁中統領禁衛軍的宦官們為搶擁戴之功,矯詔迎立憲宗第十三子光王李忱"皇太叔"為帝,是為唐宣宗。
唐宣宗即位時,時年已經三十七歲。此人"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小時候在皇族中有大傻子之稱。文宗、武宗兄弟在十六宅王爺府第宴飲時,常常故意逗他說話,以惹大家歡笑,雖然"光叔"、"光叔"一口一口地叫,實際上是拿這位光王當成茶餘飯後的笑話。尤其是唐武宗,有事沒事就踹這位"光叔"一腳、搧他一耳光或遣宦者逗這位王爺玩耍找樂。
交出印信後,劉稹入後宅,收拾行裝財物。劉稹惟一的"忠臣"宅內兵馬使李士貴聽說此事大怒,忙率數千護兵進攻郭誼。郭誼從牙署院牆探出頭,大叫:"大家何不入劉宅自取財物,奈何與李士貴同死!"一句話還真管用,眾軍士掉轉刀槍,反而把李士貴殺掉。
郭誼連夜部署,該賞的賞,該關的關,很有統領風采。
轉天一大早,郭誼又讓董可武把劉稹騙入別院,參加"告別酒會",酒酣耳熱之際,幾個人中有兩人牽住劉稹的手,一個人從背後一刀剁下這個"大賞物".然後,他們派軍兵把劉稹的宗族(包括劉匤周在內),殺得一個不剩,嬰兒不免。同時,又殺平素與劉氏父子關係不錯的軍將、幕僚十二家,"凡軍中有小嫌者,(郭)誼日有所誅,流血成泥".
接到劉稹的首級和郭誼的降書,武宗召李德裕等朝臣議事。言及如何處理郭誼的問題,李德裕表示:"劉稹貪愚孺子,阻兵拒命,郭誼皆為主謀;待至勢孤力屈,郭誼又殺劉稹以求賞。此人不誅,何以懲惡揚善!宜及諸軍在境,逮捕郭誼等人。"武宗也點頭:"朕意亦以為然。"郭誼諸人沒有等到"旌節",卻被唐軍捆上押入長安,皆當眾斬首。比起當年為吳元濟出壞主意的淮西軍將董重質,郭誼真是同人不同命。因此,歷史大家司馬光對憲宗和武宗的作法皆不以為然:"賞jian,非義也;殺降,非信也。失義與信,何以為國!"無論怎樣,唐武宗、李德裕君臣協力,竟也能"以賊攻賊",借用藩鎮軍隊,平滅了劉稹。
滅回鶻殘兵,定澤潞藩鎮,唐武宗確實可當得起一個"武"字。
矯枉過正行"滅佛"――武宗君臣興道毀佛始末中國歷史上曾大規模剷除佛教的"三武一宗"四個皇帝,即是指"三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那一個"宗"是指周世宗柴榮。
唐武宗、李德裕君臣"滅佛",詔書上的動機看上去很冠冕堂皇,且不無道理:朕聞三代已前,未嚐言佛,漢魏之後,像教浸興。是由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於蠹耗國風而漸不覺。誘惑人意,而眾益迷。洎於九州山原,兩京關,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晉、宋、齊、梁,物力凋瘵,風俗澆詐,莫不由是而致也。況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禍亂,以文理華夏,執此二柄,足以經邦,豈可以區區西方之教,與我抗衡哉!貞觀、開元,亦嚐釐革,剷除不盡,流衍轉滋。朕博覽前言,旁求輿議,弊之可革,斷在不疑。而中外誠臣,協予至意,條疏至當,宜在必行。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予何讓焉。……
詔令一下,全國拆毀佛寺四千六百多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多人以及寺奴十五萬多人,皆收充兩稅戶,並從昔日寺院手中收回膏腴良田數千萬頃,充為公田。
究唐武宗"滅佛"之由,動機並非像詔書所稱那麽高尚。武宗皇帝本人與李德裕皆崇信道教。特別是為武宗"煉丹"的道士趙歸真等人,日夜勸說武宗毀佛。武宗皇帝天天登上宮中一百五十尺高的"登仙台",總想一下子飛升得道,結果當然啥事也沒發生。道士趙歸真趁機就說:"現在國中道教和釋教並行,我總是看到黑氣沖天,阻礙聖上成仙……"這句話最管用,武宗皇帝成仙心切,馬上諭旨下發。歷朝歷代,一門宗教再強盛,其實皆是為了統治者服務,不可能淩駕於皇帝之上。如果"老闆"怒了,拍案一喝,作為帝王權杖裝飾的宗教隻有挨宰的份兒。此外,同行是冤家,毀了佛,自然就肥了道。拆毀無數佛寺,同時又興建無數道觀,一出一進,仍舊浪費無數。為此,大儒王夫之就慨言:"豈可以舉千年之積害,一旦去之而消滅無餘哉?"而且,佛教當時不僅與士大夫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內廷握有重權的太監們大多也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從高力士開始,魚朝恩、李憲誠、吐突承璀、楊思勖、李輔國、仇士良等等有權大太監,無一不信佛(當然,這也和太監多充任"功德使"有關,本身他們自己就掌管"宗教事務")。宦官信佛,主要是佛教宣揚因果報應,眾生平等。這讓沒有男根的公公們很迷崇。以為此生大灑金錢拜佛,來世即可變為正常男子並深享榮華富貴。反觀道教,在宮廷中總是教唆皇帝修身養性,健體調生,這對宦官們沒有任何吸引力――大力丸吃的再多,也沒有地方可使。而且,道教傳說中的眾神等級森然,儼然是世俗的翻版,皇帝仍是皇帝,太監仍是太監,即使升仙上天,仍舊是沒老二伺侯人的奴才。由此,太監們對與他們爭寵的道士心中憎恨,武宗滅佛,實際上也加劇了禁庭內的暗鬥。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秋天,由於吃進不少道士奉獻的"金丹",武宗皇帝的身體一天差似一天,不僅上朝次數急劇減少,連出外打獵遊玩也罕見武宗身影。武宗如此不舒服,道士們還進賀,說:"陛下如今體內小恙,是仙丹產生了功效,正在換骨過程中,不久即可成為萬歲仙體。"為了能使禦名更符合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武宗皇帝改名為李炎,即取火能生土之意。"土"未生成,不久武宗皇帝倒是入了土。
"金丹"皆是劇毒礦物質結晶而成,人的肉體根本無法承受。會昌六年四月,唐武宗終於因服"仙丹"而駕崩,終年才三十三歲。武宗皇帝的死亡,以及滅佛的"三武一宗"的另外三個皇帝死亡,皆被某些釋教信徒稱為"報應",似乎是得罪了佛祖什麽的才到地獄報到。其實,這些鬼話完全是"不厚道"的詛咒謾罵。佛教大慈大悲的金身,都在這些市井話語中露出其剝蝕的華麗莊嚴。
紛亂之餘,又是居於禁中統領禁衛軍的宦官們為搶擁戴之功,矯詔迎立憲宗第十三子光王李忱"皇太叔"為帝,是為唐宣宗。
唐宣宗即位時,時年已經三十七歲。此人"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小時候在皇族中有大傻子之稱。文宗、武宗兄弟在十六宅王爺府第宴飲時,常常故意逗他說話,以惹大家歡笑,雖然"光叔"、"光叔"一口一口地叫,實際上是拿這位光王當成茶餘飯後的笑話。尤其是唐武宗,有事沒事就踹這位"光叔"一腳、搧他一耳光或遣宦者逗這位王爺玩耍找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