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作者:徐磊/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五歲時,王武俊就因騎she之藝高絕於人而享有少年英雄的美譽,在當時與張孝忠齊名,同在李寶臣帳下為裨將。
寶應年間,李寶臣對唐朝降而復叛之後,麵對已入井陘的諸路唐軍,王武俊勸說李寶臣:"以寡敵眾,曲遇直,戰則離,守則潰,銳師遠鬥,庸可禦乎!"寥寥數語把當時情勢分析得條條是道,李寶臣遂以恆、定等五州復降唐朝。由此,王武俊可以說是真正的"識時務"俊傑。
後來,他輔佐李寶臣"共平餘賊",也立下不少功勞。王武俊有個兒子名叫王士真,沉毅勇悍,樣貌英俊,李寶臣"倚愛"之,把女兒嫁給王士真,所以,王武俊與老上司李寶臣還是兒女親家。李寶臣晚年猜忌好殺,誅戮了不少昔日的心腹大將,多虧其"愛婿"王士真與李寶臣左右出主意的謀士們關係親密,使得王武俊才免於被殺。
李寶臣死後,其子李惟嶽由於想承襲節度使未被許可,舉兵拒命,對左右兵將往往也疑雲叢生。有人告訴李惟嶽說王武俊有"異誌".王武俊知道消息後,深自貶損,出入營中隻帶一、兩名隨從,平素也不和外人往來。李惟嶽雖然懷疑這位"親家爹","然見其屈損,又惜善鬥,未忍殺".束鹿一戰,王武俊為前鋒,他於陣前對兒子說:"我破朱滔,則李惟嶽兵勢大振,如此,回到大營我就會被殺掉。"因此,他"戰不甚力",隻知保存有"有生力量",甫一交兵就率人回奔,因此導致李惟嶽軍大敗而歸。
朱滔大勝之後,想立即引兵直攻恆州。另一部唐軍張孝忠卻引屬下軍隊駐停於義豐,忽然不前,朱滔大驚,以為張孝忠又什麽怪招"縱賊"或斜刺裏給自己一槍什麽的。
張孝忠自己屬下諸將也都不解,詢問原由。張孝忠本來就是李惟嶽他爸爸李寶臣的舊將,深知軍中內情,他解釋說:"恆州宿將尚多,未易少輕。
如果我們大軍直逼,困獸死鬥,結果難以預料。如果我們暫且駐軍不動,他們內部肯定會發生窩裏鬥。諸君稍安勿躁,我們現在駐軍義豐,可坐待李惟嶽的人頭!而且,朱滔司徒言大識淺,此人可以共始,難以共終!"朱滔不知就裏,見張孝忠止軍,自己也率部於束鹿修整,不敢單軍追逼李惟嶽。
牆倒眾人推。李惟嶽大將康日知見形勢大不妙,以趙州城歸降唐軍。
李惟嶽氣惱之下,更加對王武俊這樣的宿將又多了層疑心。左右親信參謀有人勸說:"先相公(指已死的李寶臣)一直以王武俊為腹心,兩家又有骨肉之親(王武俊之子王士真是李惟嶽妹夫),當今危難之際,王武俊勇冠三軍,不依賴他這樣的人,誰又能為您退敵呢!"李惟嶽出名的耳朵軟,又"以為然",就派步軍使衛常寧與王武俊一起進攻趙州,同時,又派自己的妹夫王士真率精兵宿於自己府中以為貼身護衛。
王武俊一出恆州城,就對衛常寧說:"我今日得幸出虎口,再也不會回去了!我們應北去歸降張尚書(指張孝忠,王與張昔日是多年的"老戰友")。
衛常寧規勸說:"李大夫(指李惟嶽)暗弱,信任左右,觀其勢最終會為朱滔所滅,現天子有詔,誰得李大夫首級獻上,就以他的官爵賞與其人。
您平素就為眾所服,與其逃跑歸降,還不如反戈先擒取李大夫,轉禍為福,易如反掌!如果其間出了什麽枝節不成功,再歸降張尚書也不晚。"王武俊深以為然。正商議間,李惟嶽又派其心腹要藉官(是節度使的高級參謀)謝遵前往趙州城下催戰,王武俊就勸說謝遵與自己一道謀取李惟嶽。謝遵雖是李惟嶽親信,也早看出此人難成大事,就一口應承了王武俊。他快馬趕回,密告王士真加緊準備。王武俊、衛常寧連夜引兵折返恆州,謝遵等人密開城門接應,一幫人於黎明時分直衝入李惟嶽府中。王士真早已在裏麵嚴待,殺掉十幾個蒼惶交兵的衛兵,闖入李惟嶽臥室。
李惟嶽的屬下親兵聞難趕到,王武俊就對府內湧入的李惟嶽親兵喝道:"李大夫叛逆,眾將士歸順朝廷,敢違命者族誅!"眾人驚駭,無人敢再動。李惟嶽束手被擒。
本來王武俊想把李惟嶽以囚車送至京城由皇上處理,衛常寧又勸道:"他見到天子後,肯定會哀乞求生,誣稱當初是您與諸將脅持他起兵拒命。"王武俊覺得有理,就派人縊殺李惟嶽,傳首京師。惶急之下,李惟嶽的姐夫楊榮國趕忙以深州城降於朱滔。(李惟嶽的異母弟弟李惟簡先前因邵真之謀被派往京師麵君,中途李惟嶽變卦,李惟簡於途中不知,與自己的生母鄭氏直奔長安,到後就被唐廷軟禁於客省。後來唐德宗因朱泚之亂奔逃,李惟簡向其母問計,鄭氏是個通曉大義的婦人,說:"你父親立功河朔,但從未親自入京師命,你兄長(李惟嶽)又身死人手,不識天命。你入朝以後,沒有尺寸功勞,如果此次不能效忠,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如果能死於王事,我也就不白活了!"在母親激勵下,李惟簡斬關而出,一路七次惡戰,終於趕上一路狂逃的唐德宗,曉以扈駕之意。德宗很感動,立拜為太子諭德。不久,德宗夜中奔逃,李惟簡率屬下三十多人護隨,中途迷路,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又找到慌不擇路的皇帝。唐德宗非常感動,流淚說:"以為愛卿你去保護母親去了,現在還能跟隨朕嗎?"李惟簡叩首言道:"誓死相隨!"黎明時分,遠處塵煙驚起,人馬嘶鳴,德宗大驚,憂懼交加。李惟簡登高望遠,觀察後說:"是渾瑊來救駕。"接著,李惟簡又為先導,冒百死率眾人直投興元,德宗又躲過一大劫。唐德宗還都後,封李惟簡為武安郡王,號元從功臣,圖形淩煙閣。後來,李惟簡在鳳翔節度使任上,執法嚴明,施政愛民,以忠直著稱。父子三人,父有異誌,兄竟反叛,弟竟以忠臣為大結局,可見"血統論"沒有任何根據可言)。
賞罰不均造惡果――王武俊、朱滔的節外生枝至此,整個河北地區除田悅堅守的魏州和李正已兒子李納據守的濮州外,都重新歸順。"朝廷謂天下不日可平".
得意之際,唐德宗終於有了當皇帝的感覺,率意而為,於建中三年(公元782年)3月下詔,封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使,王武俊為恆冀都團練觀察使,康日知為深趙都團練觀察使,劃德、棣兩州歸朱滔管轄,並令其還鎮。
朱滔不滿,認為楊榮國以深州獻降自己,應該也轄有深州之地。"朝廷不許。(朱滔)由是怨望,留屯深州".王武俊自認為是誅李惟嶽首功,比投降的康日知功勞大多了,卻和康日知得授的官職一樣,再看看從前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張孝忠已經是三州節度使,心中更是不平。同時,朝廷又下旨讓王武俊向朱滔供糧三千石,向馬燧供馬五百匹。見此,王武俊更加疑懼,認為朝廷是在削弱自己的實力,說不定唐軍攻下魏博後要對自己開刀。
拒守魏州的田悅得知上述消息後,急忙派人四下活動,先讓參謀王侑等人竄至朱滔營中,卑辭下意致敬後,勸說道:"朱司徒您奉詔命討伐李惟嶽,旬日之間,撥束鹿,下深州,擠兌得李惟嶽營中叛起,王武俊得以乘間殺掉李惟嶽,這個結果,也是司徒您積功所至。天子本來說過誰平滅李惟嶽誰就悉得其境土,而如今又下詔把深州賜給康日知,是自食其言啊。而且,當今皇上本意是掃清河朔,不再讓藩鎮承襲,將要把全部的節度使換由文官接任。我們魏博如果被滅掉,接下來就要打燕、趙的主意,到時朱司徒您也岌岌可危。如果司徒您能哀憐我們魏博,見危施救,不僅有存亡繼絕的大義,而且對您也有子孫萬世承襲方鎮的好處啊。"同時,田悅還說要把統轄的貝州割讓給朱滔。
寶應年間,李寶臣對唐朝降而復叛之後,麵對已入井陘的諸路唐軍,王武俊勸說李寶臣:"以寡敵眾,曲遇直,戰則離,守則潰,銳師遠鬥,庸可禦乎!"寥寥數語把當時情勢分析得條條是道,李寶臣遂以恆、定等五州復降唐朝。由此,王武俊可以說是真正的"識時務"俊傑。
後來,他輔佐李寶臣"共平餘賊",也立下不少功勞。王武俊有個兒子名叫王士真,沉毅勇悍,樣貌英俊,李寶臣"倚愛"之,把女兒嫁給王士真,所以,王武俊與老上司李寶臣還是兒女親家。李寶臣晚年猜忌好殺,誅戮了不少昔日的心腹大將,多虧其"愛婿"王士真與李寶臣左右出主意的謀士們關係親密,使得王武俊才免於被殺。
李寶臣死後,其子李惟嶽由於想承襲節度使未被許可,舉兵拒命,對左右兵將往往也疑雲叢生。有人告訴李惟嶽說王武俊有"異誌".王武俊知道消息後,深自貶損,出入營中隻帶一、兩名隨從,平素也不和外人往來。李惟嶽雖然懷疑這位"親家爹","然見其屈損,又惜善鬥,未忍殺".束鹿一戰,王武俊為前鋒,他於陣前對兒子說:"我破朱滔,則李惟嶽兵勢大振,如此,回到大營我就會被殺掉。"因此,他"戰不甚力",隻知保存有"有生力量",甫一交兵就率人回奔,因此導致李惟嶽軍大敗而歸。
朱滔大勝之後,想立即引兵直攻恆州。另一部唐軍張孝忠卻引屬下軍隊駐停於義豐,忽然不前,朱滔大驚,以為張孝忠又什麽怪招"縱賊"或斜刺裏給自己一槍什麽的。
張孝忠自己屬下諸將也都不解,詢問原由。張孝忠本來就是李惟嶽他爸爸李寶臣的舊將,深知軍中內情,他解釋說:"恆州宿將尚多,未易少輕。
如果我們大軍直逼,困獸死鬥,結果難以預料。如果我們暫且駐軍不動,他們內部肯定會發生窩裏鬥。諸君稍安勿躁,我們現在駐軍義豐,可坐待李惟嶽的人頭!而且,朱滔司徒言大識淺,此人可以共始,難以共終!"朱滔不知就裏,見張孝忠止軍,自己也率部於束鹿修整,不敢單軍追逼李惟嶽。
牆倒眾人推。李惟嶽大將康日知見形勢大不妙,以趙州城歸降唐軍。
李惟嶽氣惱之下,更加對王武俊這樣的宿將又多了層疑心。左右親信參謀有人勸說:"先相公(指已死的李寶臣)一直以王武俊為腹心,兩家又有骨肉之親(王武俊之子王士真是李惟嶽妹夫),當今危難之際,王武俊勇冠三軍,不依賴他這樣的人,誰又能為您退敵呢!"李惟嶽出名的耳朵軟,又"以為然",就派步軍使衛常寧與王武俊一起進攻趙州,同時,又派自己的妹夫王士真率精兵宿於自己府中以為貼身護衛。
王武俊一出恆州城,就對衛常寧說:"我今日得幸出虎口,再也不會回去了!我們應北去歸降張尚書(指張孝忠,王與張昔日是多年的"老戰友")。
衛常寧規勸說:"李大夫(指李惟嶽)暗弱,信任左右,觀其勢最終會為朱滔所滅,現天子有詔,誰得李大夫首級獻上,就以他的官爵賞與其人。
您平素就為眾所服,與其逃跑歸降,還不如反戈先擒取李大夫,轉禍為福,易如反掌!如果其間出了什麽枝節不成功,再歸降張尚書也不晚。"王武俊深以為然。正商議間,李惟嶽又派其心腹要藉官(是節度使的高級參謀)謝遵前往趙州城下催戰,王武俊就勸說謝遵與自己一道謀取李惟嶽。謝遵雖是李惟嶽親信,也早看出此人難成大事,就一口應承了王武俊。他快馬趕回,密告王士真加緊準備。王武俊、衛常寧連夜引兵折返恆州,謝遵等人密開城門接應,一幫人於黎明時分直衝入李惟嶽府中。王士真早已在裏麵嚴待,殺掉十幾個蒼惶交兵的衛兵,闖入李惟嶽臥室。
李惟嶽的屬下親兵聞難趕到,王武俊就對府內湧入的李惟嶽親兵喝道:"李大夫叛逆,眾將士歸順朝廷,敢違命者族誅!"眾人驚駭,無人敢再動。李惟嶽束手被擒。
本來王武俊想把李惟嶽以囚車送至京城由皇上處理,衛常寧又勸道:"他見到天子後,肯定會哀乞求生,誣稱當初是您與諸將脅持他起兵拒命。"王武俊覺得有理,就派人縊殺李惟嶽,傳首京師。惶急之下,李惟嶽的姐夫楊榮國趕忙以深州城降於朱滔。(李惟嶽的異母弟弟李惟簡先前因邵真之謀被派往京師麵君,中途李惟嶽變卦,李惟簡於途中不知,與自己的生母鄭氏直奔長安,到後就被唐廷軟禁於客省。後來唐德宗因朱泚之亂奔逃,李惟簡向其母問計,鄭氏是個通曉大義的婦人,說:"你父親立功河朔,但從未親自入京師命,你兄長(李惟嶽)又身死人手,不識天命。你入朝以後,沒有尺寸功勞,如果此次不能效忠,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如果能死於王事,我也就不白活了!"在母親激勵下,李惟簡斬關而出,一路七次惡戰,終於趕上一路狂逃的唐德宗,曉以扈駕之意。德宗很感動,立拜為太子諭德。不久,德宗夜中奔逃,李惟簡率屬下三十多人護隨,中途迷路,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又找到慌不擇路的皇帝。唐德宗非常感動,流淚說:"以為愛卿你去保護母親去了,現在還能跟隨朕嗎?"李惟簡叩首言道:"誓死相隨!"黎明時分,遠處塵煙驚起,人馬嘶鳴,德宗大驚,憂懼交加。李惟簡登高望遠,觀察後說:"是渾瑊來救駕。"接著,李惟簡又為先導,冒百死率眾人直投興元,德宗又躲過一大劫。唐德宗還都後,封李惟簡為武安郡王,號元從功臣,圖形淩煙閣。後來,李惟簡在鳳翔節度使任上,執法嚴明,施政愛民,以忠直著稱。父子三人,父有異誌,兄竟反叛,弟竟以忠臣為大結局,可見"血統論"沒有任何根據可言)。
賞罰不均造惡果――王武俊、朱滔的節外生枝至此,整個河北地區除田悅堅守的魏州和李正已兒子李納據守的濮州外,都重新歸順。"朝廷謂天下不日可平".
得意之際,唐德宗終於有了當皇帝的感覺,率意而為,於建中三年(公元782年)3月下詔,封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使,王武俊為恆冀都團練觀察使,康日知為深趙都團練觀察使,劃德、棣兩州歸朱滔管轄,並令其還鎮。
朱滔不滿,認為楊榮國以深州獻降自己,應該也轄有深州之地。"朝廷不許。(朱滔)由是怨望,留屯深州".王武俊自認為是誅李惟嶽首功,比投降的康日知功勞大多了,卻和康日知得授的官職一樣,再看看從前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張孝忠已經是三州節度使,心中更是不平。同時,朝廷又下旨讓王武俊向朱滔供糧三千石,向馬燧供馬五百匹。見此,王武俊更加疑懼,認為朝廷是在削弱自己的實力,說不定唐軍攻下魏博後要對自己開刀。
拒守魏州的田悅得知上述消息後,急忙派人四下活動,先讓參謀王侑等人竄至朱滔營中,卑辭下意致敬後,勸說道:"朱司徒您奉詔命討伐李惟嶽,旬日之間,撥束鹿,下深州,擠兌得李惟嶽營中叛起,王武俊得以乘間殺掉李惟嶽,這個結果,也是司徒您積功所至。天子本來說過誰平滅李惟嶽誰就悉得其境土,而如今又下詔把深州賜給康日知,是自食其言啊。而且,當今皇上本意是掃清河朔,不再讓藩鎮承襲,將要把全部的節度使換由文官接任。我們魏博如果被滅掉,接下來就要打燕、趙的主意,到時朱司徒您也岌岌可危。如果司徒您能哀憐我們魏博,見危施救,不僅有存亡繼絕的大義,而且對您也有子孫萬世承襲方鎮的好處啊。"同時,田悅還說要把統轄的貝州割讓給朱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