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莫州城內大閱諸兵,準備做最後殊死一戰。其屬下田承嗣勸他說:"陛下您不如攜精銳將卒還至幽州,與李懷仙的五萬兵相合,再掉頭來戰。為臣我替您死守此城,等你帶兵來我們內外夾擊。"史朝義輕信,當夜帶精兵五千突圍。臨行,握著田承嗣雙手,以存亡為托。田承嗣叩首流淚,樣子極其"忠義".已經上馬,史朝義又回頭,說"全家百口,老母幼子,全託付給將軍您了!"田承嗣深深下拜,淚眼不幹。


    史朝義剛出城,田承嗣就召集諸將,說:"我們起事以來,攻破河百一百五十餘城,毀人墳墓,燒人房屋,掠人金帛,壯者死鋒刃,弱者填溝壑。事已至此,大軍圍城,但自古禍福不常,或能轉危為安。明天我準備出降,諸位以為如何?"諸將知大勢已去,都連忙稱是。


    黎明,賊兵在城上高喊:"史朝義半夜跑掉,趕快去追!"唐軍不信。田承嗣就把史朝義老母及妻子兒子全都綁上押送到仆固處瑒,諸軍才知田承嗣是真降,輕裝縱馬,追殺史朝義。


    史朝義跑到範陽,精疲力竭。李懷仙授命其部下李抱忠閉城不讓史朝義進城,說:"你們史家人對天子時降時叛,沒有恩信可言,以後又要幹什麽呢!"史朝義乞求說兵飢無糧。念在舊日情誼,李抱忠派人送糧於開闊地。"朝義飯,軍亦飯,飯已,軍子弟稍稍辭去。"見周遭軍卒皆散,史朝義也沒辦法,隻能流淚大罵"田承嗣老奴誤我!"單人獨馬,就近轉了幾個地方,皆遭閉門羹。最後,史朝義又跑回幽州,自殺上吊而死。平心而論,史懷義還真不是特別壞的人。李懷仙斬其首送於長安。至此,史思明父子僭號四年而滅。安史之亂,至此告一段落。史臣說得好:"彼(安祿山、史思明)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弒殺其父,事之好還,天道固然!"雖然安祿山、史思明兩個叛賊隻折騰了七年,但使中原板蕩,千萬生命死於軍亂,與之而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錢起的《廣德初鑾駕出關後登高愁望二首》,正好用來做偉大唐朝由盛至衰的總結:長安不可望,遠處邊愁起。輦轂混戎夷,山河空表裏。


    黃雲壓城闕,斜照移烽壘。漢幟遠成霞,胡馬來如蟻。


    不知涿鹿戰,早晚蚩尤死。渴日候河清,沉憂催暮齒。


    愁看秦川色,慘慘雲景晦。幹坤暫運行,品物遺覆載。


    黃塵漲戎馬,紫氣隨龍旆。掩泣指關東,日月妖氛外。


    臣心寄遠水,朝海去如帶。周德更休明,天衢佇開泰。


    亂世真理:槍桿子裏麵出政權——唐朝"藩鎮割據"大戲的上演大胡安祿山造反,唐玄宗蒼惶逃竄。馬嵬驛兵變,楊貴妃"婉輾娥媚馬前死",黯然憫然,玄宗隻得繼續西行。


    太子李亨殿後,一路安撫士民。為了收復中原,太子在他自己兩個兒子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豫勸說下,率數千兵士向朔方挺進,並於公元756年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


    轉年,大將郭子儀以及廣平王李豫等人率兵收復唐朝的政治首都長安。同年底,唐玄宗老頭也有幸自蜀地得返京城,"上(肅宗)至望賢宮奉迎。上皇(玄宗)禦宮南樓,上望樓辟易,下馬趨進樓前,再拜蹈舞稱慶。上皇下樓,上匍匐捧上皇足涕泗嗚咽,不能自勝。遂扶侍上皇禦殿,親自進食。自禦馬以進,上皇上馬,又躬攬轡而行,止之後退。上皇曰:‘吾享國長久,吾不知貴,見吾子為天子,吾知貴矣。’上乘馬前導,自開遠門至丹鳳門,旗幟燭天,彩棚夾道。士庶舞拜路側,皆曰:‘不圖今日再見二聖。’……"當時情景,果然感人。


    好景不長,在肅宗皇後張氏與宦官李輔國的竄掇下,玄宗、肅宗父子猜忌日深,最終老皇帝怏怏死於荒涼冷宮,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也許是隔代遺傳,唐肅宗雖在長安為帝,竟受製於自己的皇後與李大公公。秋邊風一吹,肅宗還下詔賜死了自己的兒子,、有興復大功的建寧王李賢。年青當太子時終日擔驚受怕,逃亡路上風霜侵襲,稱帝後受宦官和婦人挾製,唐肅宗於762年就撒手而去,終年五十二歲。


    肅宗崩後,宦官李輔國與程元振聯手,利用手中禁軍,殺掉張皇後,擁戴太子李豫登上大寶,是為唐代宗。


    唐代宗為帝十八年,"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於色",算是個比較有主見的皇帝。他繼位後,雖然很感激李輔國對他的"翼戴"之功,但大太監一句話讓皇帝如芒刺在背:"大家(皇帝)但居禁中,外事由老奴(李輔國自稱)處分".結果,代宗用計,藉助李輔國敵對勢力程元振以及禁衛軍之力,把李大公公擠出政權中心。不久,代宗又派刺客要了這位太監的性命。程元振補空後,比李輔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貪贓受賄,貶殺朝臣,致使朝廷解體,上下離心。屋漏偏遭連夜雨。西北的吐蕃也乘人之危,節節逼近,害得代宗也上演棄都出逃的戲目。


    無論如何,代宗還是比較明白的皇帝。在他任上,安史之亂最終平定,郭子儀、李光弼得以展現奇功,唐朝終於渡過最危險的關頭。但是,也正是代宗當政期間,唐朝的藩鎮開始成型,種下了日後唐王朝滅亡的一大禍根。


    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幹。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處處蓬篙遍,歸人掩淚看。


    ——劉長卿《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此詩是有"五言長城"之稱的唐朝大詩人劉長卿所作(709—780,字文房。因性情剛直不阿,忤怒權門,兩次遭貶,官終隨州(今屬湖北)刺史)。詩人以景寄情,憂傷安史之亂之後的國勢和民艱,對於已乍現端倪的藩鎮割據,發出深惋的喟嘆。


    講起藩鎮,也得提起前半世英明神武、後半世昏庸暗弱的唐玄宗李隆基。正是他在位期間,首創"節度使"的實際官職,在唐境內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究其初衷,本來是防禦異族入侵,不料結果是引狼入室,唐朝自己委派的節度使本人倒首先敲響了盛赫唐朝的喪鍾——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首舉叛旗,以十五萬鐵騎把整個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漢朝隻有"節度"一詞,而無其官。三國時孫權有"節度官使",但不掌軍。唐初因隋舊製,以掌管一方軍政的官為"大總管",後改大總管為"大都督".高宗永徽年間,除都督帶使持節,即節度使。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0年)5月,賀拔延嗣除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才開始正式有節度使之名。而節度使真正走上歷史舞台,則是於玄宗末年成為事實,並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並沒有削奪蕃鎮的權力,當時不是不做,而是不能。當其時也,無論朝廷上下內外,都已經意識到藩鎮的弊害,但由於國家久經戰亂,兵士戰鬥力不強,積貧積弱,對於田承嗣等安史餘孽不僅不能一鼓摧垮,還得對他們進行好意安撫,惟恐其忽然"跳梁"又起禍端,隻能趁坡下驢,授以節度使之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磊/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磊/梅毅並收藏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