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作者:徐磊/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安祿山造反,朝廷又以敗退之罪殺掉高仙芝、封常清兩位大將,隻能起用在家養病的哥舒翰,拜為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師,統數十漢、蕃名將,率高仙芝舊部等二十多萬兵士,赴潼關"拒賊".臨行,唐玄宗親自餞行,又加封哥舒翰為尚書左仆she,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可謂榮祿已極。
安祿山造反前,已居長安安享寶貴的安祿山族弟安思順深恐這位老兄日後造反會牽連自己,暗中不停上表唐玄宗說安祿山不是個好種,造反是遲早的事,以此為自己一家留後路(造反是誅族的大罪,安恩順事先告發,安祿山造反後果然沒有"連坐"他一家)。哥舒翰帶兵出發後,思起舊惡,派人偽造安祿山與安思順"裏應外合"的書信,派人送玄宗呈閱,並請求誅殺安思順。唐玄宗此時對哥舒翰言聽計從,馬上下詔賜死安思順和他弟弟安元貞,兩家全部流放於嶺南偏遠之地。
見此,楊國忠心裏也開始打鼓,從前他力保的哥舒翰羽翼已豐,說不定哪天會奏自己一本,加之其擁重兵在外,不得不防。同時,哥舒翰手下也有勸他:"安祿山以誅討楊國忠為藉口,如果將軍您留三萬兵於潼關,自將大兵回師京城殺掉楊國忠以清君側,不僅國權在握,安祿山進兵也失去了藉口。"哥舒翰考慮半天,沒敢認同,說"這樣的話,我不也成了安祿山第二了嗎?"雖如此,"此謀頗泄",消息很快就傳到楊國忠耳朵裏。"國忠大駭",趕忙入見玄宗,說:"兵法講,安不忘危。現在大軍全部都集結在潼關,萬一有個閃失,京師就太危險了。"取得玄宗同意後,楊國忠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訓練,以他的親信將領統駁。同時,他又招募一萬多兵士屯結灞水之上,以心腹杜幹運掌兵。哥舒翰害怕杜幹運從背後給自己來個"窩心劍",假裝商議軍事,把杜幹運召至自己大營,一進大營就借事綁上砍頭,並領其軍。與安祿山還未開戰,楊國忠和哥舒翰這一相一將就開始互相算計,後果不難想像。
無論如何,哥舒翰確實是將師之才。他認為,安祿山雖占有河北廣大地區,但所領皆是蕃將胡人,占領之地皆是依恃威勢,肯定不會持久。如果固守堅城,安祿山眾軍很快就會因挫沮而離心渙散,到時可以趁勢出擊。不料,楊國忠認定哥舒翰長期擁兵在外不出去交戰,害怕大將軍沒準兒暗地裏會找機會先發製人琢磨自己,所以,他不停上奏玄宗要哥舒翰出師,以免師老兵疲。"上久處太平,不謀軍事",玄宗自然聽信楊國忠的,不斷派中使催促哥舒翰馬上出潼關主動進擊安祿山,把安大胖子擒進京城萬剮千萬才解恨。
哥舒翰緊急上奏,說:"安祿山久習用兵,現在暗藏精銳,以老弱兵卒引誘,肯定是有詭計。而且,賊兵遠來,精糙無繼,利在速戰。如果我師輕出,正中其計!"玄宗不聽,認為哥舒翰懼敵,皇帝排遣的中使一個接一個,到來後語氣也慢慢加重。有高仙芝、封常清這兩個"前車之鑑",哥舒翰無奈之極,很怕最後來個邊令誠那樣的太監,一紙詔書就能要了自己的老命。萬般無奈之下,哥舒翰大哭一場,集結大兵出關。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陰曆六月四日,哥舒翰大軍駐紮於靈寶縣西原。六月八日,十幾萬官軍南迫險峻高山,北臨黃河,亂鬧鬧前行與安祿山的崔幹佑數千人交戰,踏進賊兵的埋伏圈。哥舒翰自己和幾個高級參謀浮船河上,看見崔幹佑兵數很少,心中輕敵,就擊鼓催促兵士速進,唐軍將士也爭功,一擁而上,更無行列陣伍。有如大炮打蚊子,賊兵又居於高險之處,十來萬大軍氣喘籲籲爬了半天山,也沒找到幾個敵人,亂鬧鬧在山下聚成一團。山上敵人忽然衝下,殺掉不少唐軍。哥舒翰此時依仗人多,分遣兵馬,夾河鳴鼓,擁眾而前。
崔幹佑假裝示弱,兵士十十五五,或進或退,唐軍大笑。午後東風忽起,崔幹佑估計學過諸葛亮兵法,把數十輛點燃的糙車推下山穀,很快樹木糙叢接連火起,一時間煙焰熏天。唐軍煙薰火燎,眼都睜不開,互相你推我撞,前軍後退,後軍前逼,自己亂成一鍋粥,掉進黃河就立時淹死幾萬人,哀嚎救命聲振天動地。河邊的唐軍再也不敢進攻,爭相逃上黃河中運糧船逃命,由於人多,幾百艘船最後都因超載沉入河中,渾身鎧甲的士兵幾乎全都在黃河中淹嗆而死。最後,剩餘唐軍把軍械綁縛在一起,以槍當槳,劃向河對岸逃命。最終上得岸來的,大軍僅存十分之一二。
唐軍軍敗之情狀非常慘烈,山上的屍體填滿了鬥門綿延數裏的三條廣二丈深一丈的塹溝。見此勢態,哥舒翰忙帶領數百親兵渡河還營,一點數,總計還剩八千殘兵。驚惶之中,哥舒翰還算鎮定,逃至潼津,他把陸續逃歸的敗兵集合起來,重新守住關口。
崔幹佑大勝後,稍稍休整軍隊後,馬上向唐軍撲殺過來。為哥舒翰一手提拔起來的蕃將火撥歸仁等人見大勢已去,暗中商議好要一起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祿山。幾個人進得大營,擁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裏?"哥舒翰得過半身不遂的身子又經一路狂逃,還沒歇過勁來,忙驚問諸將。
"大師,二十萬大軍,在您手中一天就覆亡殆盡,還能回朝廷麵君嗎?高仙芝等人的下場您不知道嗎?"諸將向哥舒翰把事情挑明。
此時的歌舒大將軍還算條漢子,怒道:"我寧可像高仙芝那樣被國家殺頭,你們放掉我!"如此奇貨可居,火撥歸仁等人當然不會放走。他們把哥舒翰綁在馬上,捆送至崔幹佑營內,以餘軍歸降。至此,潼關失陷。
崔幹佑也不敢怠慢,連忙以囚籠馳送哥舒翰於洛陽。安祿山見到哥舒翰,罵道:"你平常總是瞧不起我,現在成為我手下敗將,怎麽樣啊?"青壯年時代萬馬軍中馳騁殺人的歌舒大將軍,可能又老又病的原因,也可能二十萬大軍喪亡殆軍的驚懼使然,他膝蓋一軟,一下子跪倒在安祿山麵前,俯伏謝罪,說:"陛下是撥亂之主。現在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滇在河南,魯炅在南陽,為臣我現在為陛下您以書信招降他們,可平定這三方唐軍。"安祿山大喜,馬上封哥舒翰為司空、同中下門下平章事。隨後,安祿山大臉蛋子一沉,喚人把站在下邊等著的封賞的火撥歸仁五花大綁,喝斥道:"背主忘恩的東西,怎能容你這樣的人留在軍營!拖下去砍了!"安祿山此招,表明此人確實是一個大jian雄。一來可以激勵手下將士一心為主(安祿山自己),二來又賣哥舒翰一個大麵子,試想,如果三麵唐軍皆能由哥舒翰招至,死個粗疏忘恩的火拔歸仁算個屁。
不料,哥舒翰昔日手下諸將接到書信後,都復書責罵他不死節,有失國家大臣的體麵,並紛紛嚴兵以待,絲毫不為所動。安祿山這才知道哥舒翰此時個無用的廢物,又念起舊惡,就派人把哥舒翰殺掉了事。
可見,人死一定要死的是時候,"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假如哥舒翰在土門的大浴室蒸桑拿時嗷地一聲歸西,肯定是因一生抗擊吐蕃而功名蓋世,不僅唐朝存在時會四時享受冷豬肉,後代萬世也會被人們作為竭忠保國的楷模。加上又有西北邊境人民的民歌頌揚,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太白賦詩"表彰",沒準兒經後世藝人再演義那麽幾下子,跟關公並列門戶都不稱奇。可惜可嘆,老將軍死晚了,又拜倒於安祿山座下,一世英名,皆為流水。為唐朝出生入死大半輩子,晚節不保,向賊屈膝,史官蓋棺論定八個字:"醜哉舒翰,不能死王!"回想一下,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寶元年,唐朝設十節度使(十大軍區),其中九大節度使都是處於西北邊疆,隻有河東一鎮治所在在較處內地的太原。唐玄宗中後期,由於郭虔瓘、郭知遠、王君廊、張守珪、王忠嗣、牛仙客等能將良臣的經營,吐蕃、突騎施、奚、契丹等異族遭受沉重打擊,已無能力進攻唐境,遠遠窺伺而已,唐朝隻要稍於邊塞築堅城待守即可。
安祿山造反前,已居長安安享寶貴的安祿山族弟安思順深恐這位老兄日後造反會牽連自己,暗中不停上表唐玄宗說安祿山不是個好種,造反是遲早的事,以此為自己一家留後路(造反是誅族的大罪,安恩順事先告發,安祿山造反後果然沒有"連坐"他一家)。哥舒翰帶兵出發後,思起舊惡,派人偽造安祿山與安思順"裏應外合"的書信,派人送玄宗呈閱,並請求誅殺安思順。唐玄宗此時對哥舒翰言聽計從,馬上下詔賜死安思順和他弟弟安元貞,兩家全部流放於嶺南偏遠之地。
見此,楊國忠心裏也開始打鼓,從前他力保的哥舒翰羽翼已豐,說不定哪天會奏自己一本,加之其擁重兵在外,不得不防。同時,哥舒翰手下也有勸他:"安祿山以誅討楊國忠為藉口,如果將軍您留三萬兵於潼關,自將大兵回師京城殺掉楊國忠以清君側,不僅國權在握,安祿山進兵也失去了藉口。"哥舒翰考慮半天,沒敢認同,說"這樣的話,我不也成了安祿山第二了嗎?"雖如此,"此謀頗泄",消息很快就傳到楊國忠耳朵裏。"國忠大駭",趕忙入見玄宗,說:"兵法講,安不忘危。現在大軍全部都集結在潼關,萬一有個閃失,京師就太危險了。"取得玄宗同意後,楊國忠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訓練,以他的親信將領統駁。同時,他又招募一萬多兵士屯結灞水之上,以心腹杜幹運掌兵。哥舒翰害怕杜幹運從背後給自己來個"窩心劍",假裝商議軍事,把杜幹運召至自己大營,一進大營就借事綁上砍頭,並領其軍。與安祿山還未開戰,楊國忠和哥舒翰這一相一將就開始互相算計,後果不難想像。
無論如何,哥舒翰確實是將師之才。他認為,安祿山雖占有河北廣大地區,但所領皆是蕃將胡人,占領之地皆是依恃威勢,肯定不會持久。如果固守堅城,安祿山眾軍很快就會因挫沮而離心渙散,到時可以趁勢出擊。不料,楊國忠認定哥舒翰長期擁兵在外不出去交戰,害怕大將軍沒準兒暗地裏會找機會先發製人琢磨自己,所以,他不停上奏玄宗要哥舒翰出師,以免師老兵疲。"上久處太平,不謀軍事",玄宗自然聽信楊國忠的,不斷派中使催促哥舒翰馬上出潼關主動進擊安祿山,把安大胖子擒進京城萬剮千萬才解恨。
哥舒翰緊急上奏,說:"安祿山久習用兵,現在暗藏精銳,以老弱兵卒引誘,肯定是有詭計。而且,賊兵遠來,精糙無繼,利在速戰。如果我師輕出,正中其計!"玄宗不聽,認為哥舒翰懼敵,皇帝排遣的中使一個接一個,到來後語氣也慢慢加重。有高仙芝、封常清這兩個"前車之鑑",哥舒翰無奈之極,很怕最後來個邊令誠那樣的太監,一紙詔書就能要了自己的老命。萬般無奈之下,哥舒翰大哭一場,集結大兵出關。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陰曆六月四日,哥舒翰大軍駐紮於靈寶縣西原。六月八日,十幾萬官軍南迫險峻高山,北臨黃河,亂鬧鬧前行與安祿山的崔幹佑數千人交戰,踏進賊兵的埋伏圈。哥舒翰自己和幾個高級參謀浮船河上,看見崔幹佑兵數很少,心中輕敵,就擊鼓催促兵士速進,唐軍將士也爭功,一擁而上,更無行列陣伍。有如大炮打蚊子,賊兵又居於高險之處,十來萬大軍氣喘籲籲爬了半天山,也沒找到幾個敵人,亂鬧鬧在山下聚成一團。山上敵人忽然衝下,殺掉不少唐軍。哥舒翰此時依仗人多,分遣兵馬,夾河鳴鼓,擁眾而前。
崔幹佑假裝示弱,兵士十十五五,或進或退,唐軍大笑。午後東風忽起,崔幹佑估計學過諸葛亮兵法,把數十輛點燃的糙車推下山穀,很快樹木糙叢接連火起,一時間煙焰熏天。唐軍煙薰火燎,眼都睜不開,互相你推我撞,前軍後退,後軍前逼,自己亂成一鍋粥,掉進黃河就立時淹死幾萬人,哀嚎救命聲振天動地。河邊的唐軍再也不敢進攻,爭相逃上黃河中運糧船逃命,由於人多,幾百艘船最後都因超載沉入河中,渾身鎧甲的士兵幾乎全都在黃河中淹嗆而死。最後,剩餘唐軍把軍械綁縛在一起,以槍當槳,劃向河對岸逃命。最終上得岸來的,大軍僅存十分之一二。
唐軍軍敗之情狀非常慘烈,山上的屍體填滿了鬥門綿延數裏的三條廣二丈深一丈的塹溝。見此勢態,哥舒翰忙帶領數百親兵渡河還營,一點數,總計還剩八千殘兵。驚惶之中,哥舒翰還算鎮定,逃至潼津,他把陸續逃歸的敗兵集合起來,重新守住關口。
崔幹佑大勝後,稍稍休整軍隊後,馬上向唐軍撲殺過來。為哥舒翰一手提拔起來的蕃將火撥歸仁等人見大勢已去,暗中商議好要一起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祿山。幾個人進得大營,擁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裏?"哥舒翰得過半身不遂的身子又經一路狂逃,還沒歇過勁來,忙驚問諸將。
"大師,二十萬大軍,在您手中一天就覆亡殆盡,還能回朝廷麵君嗎?高仙芝等人的下場您不知道嗎?"諸將向哥舒翰把事情挑明。
此時的歌舒大將軍還算條漢子,怒道:"我寧可像高仙芝那樣被國家殺頭,你們放掉我!"如此奇貨可居,火撥歸仁等人當然不會放走。他們把哥舒翰綁在馬上,捆送至崔幹佑營內,以餘軍歸降。至此,潼關失陷。
崔幹佑也不敢怠慢,連忙以囚籠馳送哥舒翰於洛陽。安祿山見到哥舒翰,罵道:"你平常總是瞧不起我,現在成為我手下敗將,怎麽樣啊?"青壯年時代萬馬軍中馳騁殺人的歌舒大將軍,可能又老又病的原因,也可能二十萬大軍喪亡殆軍的驚懼使然,他膝蓋一軟,一下子跪倒在安祿山麵前,俯伏謝罪,說:"陛下是撥亂之主。現在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滇在河南,魯炅在南陽,為臣我現在為陛下您以書信招降他們,可平定這三方唐軍。"安祿山大喜,馬上封哥舒翰為司空、同中下門下平章事。隨後,安祿山大臉蛋子一沉,喚人把站在下邊等著的封賞的火撥歸仁五花大綁,喝斥道:"背主忘恩的東西,怎能容你這樣的人留在軍營!拖下去砍了!"安祿山此招,表明此人確實是一個大jian雄。一來可以激勵手下將士一心為主(安祿山自己),二來又賣哥舒翰一個大麵子,試想,如果三麵唐軍皆能由哥舒翰招至,死個粗疏忘恩的火拔歸仁算個屁。
不料,哥舒翰昔日手下諸將接到書信後,都復書責罵他不死節,有失國家大臣的體麵,並紛紛嚴兵以待,絲毫不為所動。安祿山這才知道哥舒翰此時個無用的廢物,又念起舊惡,就派人把哥舒翰殺掉了事。
可見,人死一定要死的是時候,"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假如哥舒翰在土門的大浴室蒸桑拿時嗷地一聲歸西,肯定是因一生抗擊吐蕃而功名蓋世,不僅唐朝存在時會四時享受冷豬肉,後代萬世也會被人們作為竭忠保國的楷模。加上又有西北邊境人民的民歌頌揚,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太白賦詩"表彰",沒準兒經後世藝人再演義那麽幾下子,跟關公並列門戶都不稱奇。可惜可嘆,老將軍死晚了,又拜倒於安祿山座下,一世英名,皆為流水。為唐朝出生入死大半輩子,晚節不保,向賊屈膝,史官蓋棺論定八個字:"醜哉舒翰,不能死王!"回想一下,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寶元年,唐朝設十節度使(十大軍區),其中九大節度使都是處於西北邊疆,隻有河東一鎮治所在在較處內地的太原。唐玄宗中後期,由於郭虔瓘、郭知遠、王君廊、張守珪、王忠嗣、牛仙客等能將良臣的經營,吐蕃、突騎施、奚、契丹等異族遭受沉重打擊,已無能力進攻唐境,遠遠窺伺而已,唐朝隻要稍於邊塞築堅城待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