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案件當事人李方遠在自己筆記《張先生傳》中記得清清楚楚。康熙二十二年,李方遠在一家路姓大戶家中首次見到“張先生”,其人“豐標秀整,議論風生”,是個侃侃能言的美男子,自稱姓張,號潛齋,在浙中大戶張家為西賓(教師)。於是,二人交往密切,詩詞往來,半年多內頓成密友。後來,“張先生”南行,二人拜別,二十多年沒有通問消息。康熙四十五年,做過縣令並已經解任家居的李方遠又見到找上門來的“張先生”,要求謀求一教職養家餬口。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兩人立刻歡飲暢敘。此後,“張先生”同時在不遠的張岱霖家和李方遠家教子弟讀書。
康熙四十七年陰曆四月初三,李方遠正與“張先生”下棋,清朝地方官府忽然闖進一批捕快,把二人一起抓起審問。李方遠本人做過清朝饒陽縣縣官,確實不知自己犯了何罪。審至“張先生”,此人馬上“坦白交待”:“我乃先朝皇子定王朱慈煥。崇禎十七年流賊破北京,先帝(崇禎)把我交給王內官。城破後,王內官把我交與闖賊領賞。不久,吳三桂與清兵殺敗流賊,我被賊軍中一姓毛的將軍帶往河南。他棄馬買牛,種田過活。不久,由於大清捕查流賊很緊,毛將軍棄我而逃。當時我十三歲,自己就往南走。行至鳳陽,遇見一王姓老鄉紳,知我是先朝皇子,就收留我在家,遂改姓‘王’。過了幾年,王先生病故,我就找寺廟出家。後來我雲遊至浙江,在古剎中遇見一位姓胡的餘姚人,他嘆賞我的才學,就把我請回家中,讓我還俗,並把女兒嫁給我。後來,我又改姓張,以逃禍患。”
清朝主審的欽差和兩江總督等多名高官在場,問:“現在江南有兩處叛逆造反案,皆稱扶立你為君,恢復明朝,你知罪嗎?”
朱慈煥表示:“大清於明朝,有三大恩:第一,誅滅流賊,為我朱家復仇;第二,善保明朝宗室,從不殺害(此非實情);第三,當今聖上親自祭奠我家祖宗(朱元璋),命人掃墓。有此三大恩,我怎能造反呢。況且,我今年已經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我不在三藩作亂時造反,而在如今太平盛世造反,於理於情說不通。況且,如果造反,一定會占據城池,積蓄屯糧,招買軍馬,打造盔甲,而我並無做一件類似事情。還有,我曾在山東教書度日,那裏距京師很近,如果我有反心,怎敢呆在那裏?”
清朝官員馬上押解生俘的大嵐山造反首領,讓他認人。這位造反的首領看了半天,表示說:“我不認得此人,隻是想假借朱氏皇子名義來鼓動百姓。”
審了多日,一層一層把案件呈上去,最終刑部接康熙硃筆禦批:“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嚐無謀反之心,滿門處斬!其本人假冒前明皇子,判淩遲。”至於與“張先生”老早相識的李方遠,也被全家流放到東北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
朱慈煥家在餘姚,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皆被清政府派人絞死在家中(傳聞講這七人是自縊,實際是被謀殺)。
自崇禎帝上吊自殺,至康熙四十七年,時光已流逝六十五年,小皇子由昔日的十二歲孩童已成為衰朽老翁,仍被押入北京城在鬧市淩遲。可見,滿清皇帝,不可不謂大陰大毒!
滿清所謂“恩養”的明室後裔,皆非正宗明裔。雍正二年,為了搞“仁義”幌子,清廷找出個漢人鑲白旗名叫朱文元的人,稱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後人。這一支宗王在皇太極時被清軍俘獲。但查朱家宗譜,此人名字可疑,排行無據,實乃假冒無疑。宣統皇帝洋老師莊士敦所著《紫禁城的黃昏》,寫溥儀遜位後有一猥瑣朱姓男子拜訪“謝恩”打秋風,大概就是“代王”這一支的後人。
明朝宗室在末期很走背運。在明末農民戰爭中,他們成為農民軍屠戮的首要對象。從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個顯貴王爺被農民軍整家殺掉。至於郡王及將軍之下,被殺的更是不計其數。富貴榮華了近三百年,老朱家終於整族整宗得到了“大報應”。
滿清方麵,出於政治需要,自入關到順治二年以前,對明朝宗室人員以誘降、“恩養”為主。清軍攻克南京後至順治八年這一段時間,滿清開始對明宗室展開屠殺。自順治八年至康熙早期,清廷又施以殺撫並用。早在皇太極入口侵掠時代,後金軍抓住明宗室王爺一般都弄死,比如德王和魯王。由山海關入京後,多爾袞開始以招撫為誘餌,在誅殺崇禎帝直係血脈的同時,滿清逮到的明宗室假裝養起來。清軍攻陷南京後,由於明宗室在南中國紛紛被人擁立起兵相抗,滿清頓露猙獰麵目,接二連三地羅織罪名,很快就把本來“恩養”在北京的明朝十幾個王爺均殘酷加以處死(包括曾經指認崇禎太子為“假太子”的晉王)。直至順治親政後,滿清對明宗室控製才稍稍放緩,但彼時老朱家血脈至近的“皇族”也沒剩下多少了。
民國初年,一好事者名叫張相文,聽說姓朱的還有後人祭祀“十三陵”,便去東直門的羊管胡同找到了這一家。當時這位朱姓人家還年年從民國財政部領銀元八百。
張相文到其家時,隻有僕人在。他觀屋主人案上有書,皆《七俠五義》、《玉匣記》一類的“通俗文學”。不久,“朱侯爺”本人回家,此人“年可三十餘,狀貌粗肥,麵帶酒肉氣”。
張相文問他家出自朱皇家哪一支,何年受封,傳侯幾代,此人皆茫然無知。
聽說張相文在政府做事,“朱侯爺”喋喋不休,說他自己見過曹汝霖總長,要把自己家祖墳十三陵賣給國家當公園,以銀還債。
張相文啞然失笑,馬上告辭,離開了這個要賣祖墳的不肖之人。念朱元璋和朱明帝國一度何等赫赫,有子孫蠢愚若斯,真不知是何報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康熙四十七年陰曆四月初三,李方遠正與“張先生”下棋,清朝地方官府忽然闖進一批捕快,把二人一起抓起審問。李方遠本人做過清朝饒陽縣縣官,確實不知自己犯了何罪。審至“張先生”,此人馬上“坦白交待”:“我乃先朝皇子定王朱慈煥。崇禎十七年流賊破北京,先帝(崇禎)把我交給王內官。城破後,王內官把我交與闖賊領賞。不久,吳三桂與清兵殺敗流賊,我被賊軍中一姓毛的將軍帶往河南。他棄馬買牛,種田過活。不久,由於大清捕查流賊很緊,毛將軍棄我而逃。當時我十三歲,自己就往南走。行至鳳陽,遇見一王姓老鄉紳,知我是先朝皇子,就收留我在家,遂改姓‘王’。過了幾年,王先生病故,我就找寺廟出家。後來我雲遊至浙江,在古剎中遇見一位姓胡的餘姚人,他嘆賞我的才學,就把我請回家中,讓我還俗,並把女兒嫁給我。後來,我又改姓張,以逃禍患。”
清朝主審的欽差和兩江總督等多名高官在場,問:“現在江南有兩處叛逆造反案,皆稱扶立你為君,恢復明朝,你知罪嗎?”
朱慈煥表示:“大清於明朝,有三大恩:第一,誅滅流賊,為我朱家復仇;第二,善保明朝宗室,從不殺害(此非實情);第三,當今聖上親自祭奠我家祖宗(朱元璋),命人掃墓。有此三大恩,我怎能造反呢。況且,我今年已經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我不在三藩作亂時造反,而在如今太平盛世造反,於理於情說不通。況且,如果造反,一定會占據城池,積蓄屯糧,招買軍馬,打造盔甲,而我並無做一件類似事情。還有,我曾在山東教書度日,那裏距京師很近,如果我有反心,怎敢呆在那裏?”
清朝官員馬上押解生俘的大嵐山造反首領,讓他認人。這位造反的首領看了半天,表示說:“我不認得此人,隻是想假借朱氏皇子名義來鼓動百姓。”
審了多日,一層一層把案件呈上去,最終刑部接康熙硃筆禦批:“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嚐無謀反之心,滿門處斬!其本人假冒前明皇子,判淩遲。”至於與“張先生”老早相識的李方遠,也被全家流放到東北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
朱慈煥家在餘姚,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皆被清政府派人絞死在家中(傳聞講這七人是自縊,實際是被謀殺)。
自崇禎帝上吊自殺,至康熙四十七年,時光已流逝六十五年,小皇子由昔日的十二歲孩童已成為衰朽老翁,仍被押入北京城在鬧市淩遲。可見,滿清皇帝,不可不謂大陰大毒!
滿清所謂“恩養”的明室後裔,皆非正宗明裔。雍正二年,為了搞“仁義”幌子,清廷找出個漢人鑲白旗名叫朱文元的人,稱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後人。這一支宗王在皇太極時被清軍俘獲。但查朱家宗譜,此人名字可疑,排行無據,實乃假冒無疑。宣統皇帝洋老師莊士敦所著《紫禁城的黃昏》,寫溥儀遜位後有一猥瑣朱姓男子拜訪“謝恩”打秋風,大概就是“代王”這一支的後人。
明朝宗室在末期很走背運。在明末農民戰爭中,他們成為農民軍屠戮的首要對象。從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個顯貴王爺被農民軍整家殺掉。至於郡王及將軍之下,被殺的更是不計其數。富貴榮華了近三百年,老朱家終於整族整宗得到了“大報應”。
滿清方麵,出於政治需要,自入關到順治二年以前,對明朝宗室人員以誘降、“恩養”為主。清軍攻克南京後至順治八年這一段時間,滿清開始對明宗室展開屠殺。自順治八年至康熙早期,清廷又施以殺撫並用。早在皇太極入口侵掠時代,後金軍抓住明宗室王爺一般都弄死,比如德王和魯王。由山海關入京後,多爾袞開始以招撫為誘餌,在誅殺崇禎帝直係血脈的同時,滿清逮到的明宗室假裝養起來。清軍攻陷南京後,由於明宗室在南中國紛紛被人擁立起兵相抗,滿清頓露猙獰麵目,接二連三地羅織罪名,很快就把本來“恩養”在北京的明朝十幾個王爺均殘酷加以處死(包括曾經指認崇禎太子為“假太子”的晉王)。直至順治親政後,滿清對明宗室控製才稍稍放緩,但彼時老朱家血脈至近的“皇族”也沒剩下多少了。
民國初年,一好事者名叫張相文,聽說姓朱的還有後人祭祀“十三陵”,便去東直門的羊管胡同找到了這一家。當時這位朱姓人家還年年從民國財政部領銀元八百。
張相文到其家時,隻有僕人在。他觀屋主人案上有書,皆《七俠五義》、《玉匣記》一類的“通俗文學”。不久,“朱侯爺”本人回家,此人“年可三十餘,狀貌粗肥,麵帶酒肉氣”。
張相文問他家出自朱皇家哪一支,何年受封,傳侯幾代,此人皆茫然無知。
聽說張相文在政府做事,“朱侯爺”喋喋不休,說他自己見過曹汝霖總長,要把自己家祖墳十三陵賣給國家當公園,以銀還債。
張相文啞然失笑,馬上告辭,離開了這個要賣祖墳的不肖之人。念朱元璋和朱明帝國一度何等赫赫,有子孫蠢愚若斯,真不知是何報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