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一漢族婦女,數十年在地區自治間安鄉護土,心向中央政府,忠貞不貳,破家為國,數赴國難,最終為大明錚錚直臣,至死不叛國,不降清,大義凜然。這樣的奇女子,連封建文人也嘆息稱絕,題詠連連。
清代詞人錢枚又有《金縷曲》一首,他因見這位女英雄小像而發慨嘆,持筆濡墨,寫詞褒讚,高度藝術性概括了秦良玉卓爾不凡的傳奇人生:
明季西川禍,自秦中飛來天狗,毒流兵火。石跓天生奇女子,賊膽聞風先墮,早料埋夔巫平妥。應念軍門無將略,念家山隻怕荊襄破。妄男耳,妾之可。
蠻中遺像誰傳播。想沙場弓刀列隊,指揮高座。一領錦袍殷戰血,襯得雲鬟婀娜。更飛馬桃花一朵,展卷英姿添颯慡,論題名愧殺寧南左。軍國恨,尚眉鎖。
而歌頌秦良玉最讓人感動的詩篇,當出自清末女英雄秋瑾。二人同為巾幗女兒身,惺惺相惜,自然別有一番真味在詩中:
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
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搘撐幹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
靴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娥媚。
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雌。
四海狼煙美少年——夏完淳
明清交迭之際,壯烈殉國犧牲的仁人誌士和儒生士大夫數以十萬計,但均湮滅於歷史的煙塵之中。時至今日,國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知道“我大清”的雍正、康熙、幹隆、多爾袞以及“劉羅鍋”、紀曉嵐等滿洲帝王及馴奴臣僕,絕對不會有超過百分之五的人知道夏完淳——這位明末殉國的翩翩美少年。
他犧牲時年僅十七歲(虛歲),是集文才、人才、誌氣於一身,千年才可一見的卓然英豪。
香蘭生雅庭
——夏完淳的家學淵源及忠孝承襲
滿清奴才文人所修的《明史》,並無夏完淳傳。其父夏允彝附於《陳子龍傳》後,傳中在交待了夏允彝自殺後,隻有這樣二十三個字交待了夏允彝之兄夏之旭以及夏完淳的結局:“(陳)允彝死後二年,子(夏)完淳、兄(夏)之旭並以陳子龍獄詞連及,亦死。”
這幫奴才文人,吝於筆墨描述抗清英雄,竟把《明史稿》中本來已經描述得非常簡略隻有一百多字介紹夏完淳性格、才能的字眼盡數削除,以此來取悅滿洲主子。
言及夏完淳,一定要先講他的父親夏允彝與他的老師陳子龍。
夏允彝,字彝仲,鬆江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崇禎十年進士出身。崇禎初年,大名士張溥在吳江把南北許多知名文社的負責人召集起來,其中包括江南應社、蘇州羽朋社、浙西聞社、江西則社、中州端社等,結成新的“復社”。
與“東林黨”相比,復社並不是一個卓然標格的政黨類型,它強調的是“以學救時,以學衛教”,而東林黨人在末期魚龍混雜,不少人“急功名、多議論、惡逆耳、收附會”,嚴重違背了孔子有關君子“群而不黨”的聖訓。後來,復社因其精神領袖張溥的去世而漸趨衰落。
夏允彝自開爐灶,成立了新的師生相傳的“幾社”,詩文酬和,社友們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勵。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暫,“真官”隻作過福建長樂縣令,時間約五年左右。在官期間,他治績優秀,成為當年由吏部點名表揚的全國政績突出的七位“優秀”知縣之一,並受崇禎皇帝親自接見。可惜,由於母親病逝,他隻能丁母憂回老家守喪。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夏允彝急忙拜謁史可法,商議恢復大計,由於南明弘光政權的迅速崩潰,夏允彝才不獲展,在林野鄉間仍舊想有所作為。
當時滿清在江南的統治還不穩固,義師紛起,明朝殘餘軍事力量散落其間。於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誌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時,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後,馬上和父親一道加入戎旅軍中。
可惜,吳誌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這些殘明的烏合之眾,也大敗四潰。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夏允彝反而變得愈加平靜,他決定要自殺殉國。鄉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復。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於蒙羞萬世。鬆江清軍主將早聞夏允彝大名,表示隻要他出山,一定給大官作。清將還表示,即使夏先生不願新朝為官,出來見一麵也行。夏允彝以“貞婦”自比,明白無誤表達了自己不事二朝的決心。
他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道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誌願。然後,夏學士投鬆江塘自殺。《明史》上講他“自投深淵以死”,實乃誤記。夏允彝自殺是形同日本人儀禮性的剖腹自殺,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慟地立於水濱觀視。
鬆塘水淺,隻達夏允彝腰身以上,這位大才子生生埋頭於水中,嗆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濕,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他也更加堅定了必死報國之心。
至於陳子龍,他與夏允彝乃同年進士,也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文學家。本來,陳子龍想與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託付於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贍養,故而忍死待變,割發為僧隱於鄉間。明宗室魯王監國時,陳龍子暗中接受魯王的任命,與夏完淳一起策動滿清的鬆江提督吳勝兆反清。天不祚明,兵變失敗,不僅吳勝兆被殺,陳子龍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陳子龍終於作出了與其摯友夏允彝一樣的人生選擇:跳水自殺殉國。
生父尊師,這兩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淚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漸幻化為千古仁人誌士的終極典型。
黃花白糙英雄路——夏完淳的不屈殉國
夏完淳,字存古,號小隱。是夏允彝的妾生子,也是他唯一的兒子。這位英雄天分極高,小時就是個神童,五歲即熟諳儒家典籍,七歲能文,八歲能詩,九歲即印刻文集《代辱集》行世。
觀夏完淳十三歲之前的作品,柔媚秀麗,清婉韻致,仍不脫晚明文人流俗:
幾陣杜鵑啼,卻在那,杏花深處。小禽兒,喚得人歸去,喚不得愁歸去。
離別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飛絮。恨柳絲,係得離愁住,係不得離人住。
(《尋芳糙·別恨》)
明朝滅亡後,親歷戎旅,又目睹父親的自殺殉國,悲慟欲絕的夏完淳上書魯王政權,要求予父親以贈諡。
魯王愛惜夏完淳如此年輕又如此對大明忠心,立授他“中書舍人”一職,贈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諡“文忠”。這一切,均極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復明的勃勃鬥誌。
清代詞人錢枚又有《金縷曲》一首,他因見這位女英雄小像而發慨嘆,持筆濡墨,寫詞褒讚,高度藝術性概括了秦良玉卓爾不凡的傳奇人生:
明季西川禍,自秦中飛來天狗,毒流兵火。石跓天生奇女子,賊膽聞風先墮,早料埋夔巫平妥。應念軍門無將略,念家山隻怕荊襄破。妄男耳,妾之可。
蠻中遺像誰傳播。想沙場弓刀列隊,指揮高座。一領錦袍殷戰血,襯得雲鬟婀娜。更飛馬桃花一朵,展卷英姿添颯慡,論題名愧殺寧南左。軍國恨,尚眉鎖。
而歌頌秦良玉最讓人感動的詩篇,當出自清末女英雄秋瑾。二人同為巾幗女兒身,惺惺相惜,自然別有一番真味在詩中:
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
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搘撐幹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
靴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娥媚。
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雌。
四海狼煙美少年——夏完淳
明清交迭之際,壯烈殉國犧牲的仁人誌士和儒生士大夫數以十萬計,但均湮滅於歷史的煙塵之中。時至今日,國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知道“我大清”的雍正、康熙、幹隆、多爾袞以及“劉羅鍋”、紀曉嵐等滿洲帝王及馴奴臣僕,絕對不會有超過百分之五的人知道夏完淳——這位明末殉國的翩翩美少年。
他犧牲時年僅十七歲(虛歲),是集文才、人才、誌氣於一身,千年才可一見的卓然英豪。
香蘭生雅庭
——夏完淳的家學淵源及忠孝承襲
滿清奴才文人所修的《明史》,並無夏完淳傳。其父夏允彝附於《陳子龍傳》後,傳中在交待了夏允彝自殺後,隻有這樣二十三個字交待了夏允彝之兄夏之旭以及夏完淳的結局:“(陳)允彝死後二年,子(夏)完淳、兄(夏)之旭並以陳子龍獄詞連及,亦死。”
這幫奴才文人,吝於筆墨描述抗清英雄,竟把《明史稿》中本來已經描述得非常簡略隻有一百多字介紹夏完淳性格、才能的字眼盡數削除,以此來取悅滿洲主子。
言及夏完淳,一定要先講他的父親夏允彝與他的老師陳子龍。
夏允彝,字彝仲,鬆江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崇禎十年進士出身。崇禎初年,大名士張溥在吳江把南北許多知名文社的負責人召集起來,其中包括江南應社、蘇州羽朋社、浙西聞社、江西則社、中州端社等,結成新的“復社”。
與“東林黨”相比,復社並不是一個卓然標格的政黨類型,它強調的是“以學救時,以學衛教”,而東林黨人在末期魚龍混雜,不少人“急功名、多議論、惡逆耳、收附會”,嚴重違背了孔子有關君子“群而不黨”的聖訓。後來,復社因其精神領袖張溥的去世而漸趨衰落。
夏允彝自開爐灶,成立了新的師生相傳的“幾社”,詩文酬和,社友們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勵。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暫,“真官”隻作過福建長樂縣令,時間約五年左右。在官期間,他治績優秀,成為當年由吏部點名表揚的全國政績突出的七位“優秀”知縣之一,並受崇禎皇帝親自接見。可惜,由於母親病逝,他隻能丁母憂回老家守喪。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夏允彝急忙拜謁史可法,商議恢復大計,由於南明弘光政權的迅速崩潰,夏允彝才不獲展,在林野鄉間仍舊想有所作為。
當時滿清在江南的統治還不穩固,義師紛起,明朝殘餘軍事力量散落其間。於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誌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時,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後,馬上和父親一道加入戎旅軍中。
可惜,吳誌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這些殘明的烏合之眾,也大敗四潰。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夏允彝反而變得愈加平靜,他決定要自殺殉國。鄉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復。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於蒙羞萬世。鬆江清軍主將早聞夏允彝大名,表示隻要他出山,一定給大官作。清將還表示,即使夏先生不願新朝為官,出來見一麵也行。夏允彝以“貞婦”自比,明白無誤表達了自己不事二朝的決心。
他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道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誌願。然後,夏學士投鬆江塘自殺。《明史》上講他“自投深淵以死”,實乃誤記。夏允彝自殺是形同日本人儀禮性的剖腹自殺,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慟地立於水濱觀視。
鬆塘水淺,隻達夏允彝腰身以上,這位大才子生生埋頭於水中,嗆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濕,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他也更加堅定了必死報國之心。
至於陳子龍,他與夏允彝乃同年進士,也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文學家。本來,陳子龍想與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託付於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贍養,故而忍死待變,割發為僧隱於鄉間。明宗室魯王監國時,陳龍子暗中接受魯王的任命,與夏完淳一起策動滿清的鬆江提督吳勝兆反清。天不祚明,兵變失敗,不僅吳勝兆被殺,陳子龍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陳子龍終於作出了與其摯友夏允彝一樣的人生選擇:跳水自殺殉國。
生父尊師,這兩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淚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漸幻化為千古仁人誌士的終極典型。
黃花白糙英雄路——夏完淳的不屈殉國
夏完淳,字存古,號小隱。是夏允彝的妾生子,也是他唯一的兒子。這位英雄天分極高,小時就是個神童,五歲即熟諳儒家典籍,七歲能文,八歲能詩,九歲即印刻文集《代辱集》行世。
觀夏完淳十三歲之前的作品,柔媚秀麗,清婉韻致,仍不脫晚明文人流俗:
幾陣杜鵑啼,卻在那,杏花深處。小禽兒,喚得人歸去,喚不得愁歸去。
離別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飛絮。恨柳絲,係得離愁住,係不得離人住。
(《尋芳糙·別恨》)
明朝滅亡後,親歷戎旅,又目睹父親的自殺殉國,悲慟欲絕的夏完淳上書魯王政權,要求予父親以贈諡。
魯王愛惜夏完淳如此年輕又如此對大明忠心,立授他“中書舍人”一職,贈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諡“文忠”。這一切,均極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復明的勃勃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