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四年(1631年),得知明軍在大淩河中左千戶所(距錦州四十裏,今為大淩河鎮)加緊築城的消息,為防止明朝藉此步步推進,皇太極親自率六萬大軍自瀋陽出發,於八月六日突然包圍了大淩河城。
當時,城內僅有一萬四千多官兵及一萬多平民,守城明將是祖大壽和何可綱等人。由於經過數次攻城挫敗,後金已經在戰法上有所改變,他們不再急於以人肉作為代價拚死攻城,十分耐心地堅持“圍城打援”戰略方針,在把大淩河城包圍得水泄不通的同時,在城外各處挖掘層層壕塹,一方麵阻止寧錦方向的明朝援兵,一方麵防止城內明軍奔逸逃出。
更為重要的是,後金軍隊也擁有了自己的“紅衣大將軍炮”。用於此戰的,有這種大炮四十門,威力相當大。如此一來,先前明軍在熱火器一麵倒的優勢已經消失,我有人有,心理上不再占據上風。
明朝派出四萬大軍來援,結果在錦州東南的長山山口遭受後金截擊,惡戰之下,明軍不支,三十三員將領以及四萬精兵被後金全殲。
即使如此,祖大壽仍舊堅守孤城。幾個月後,大淩城內開始斷糧,馬肉鼠肉雀肉食盡之後,開始出現人吃人現象。供役築城的近萬名工匠最慘,他們首先被軍士當作“軍糧”吃掉。
皇太極也不著急,十拿九穩之下,他派人勸降。由於先前皇太極的堂兄阿敏在攻打北京撤退時盡殺永平、遷安的明朝降官,祖大壽等人不敢投降,深恐降後仍不免於一死。
皇太極展開攻心戰,“痛心疾首”表示“不再妄殺一人”,並告訴祖大壽亂殺人的阿敏已受幽禁處分(這倒是真的,此人乃“四大貝勒”之一,因其威脅到皇太極地位,故藉此被幽囚)。
思前想後好一陣子,祖大壽暫時決定投降,並送兒子祖可法到後金營中為人質。由於祖大壽的家屬大部分在錦州,他表示投降後希望後金不要聲張,再替後金賺開錦州城。可怪的是,守城諸將,除何可綱以外,這些與後金血戰多年的漢子們都願意隨祖大壽投降(明帝殺袁崇煥也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冷了這些人的心)。
為了取信後金,祖大壽等人把何可綱押至城外,當著雙方軍將的麵,把這位英雄砍頭。何將軍臨死大笑:寧為大明鬼,不為韃子奴!
當晚,祖大壽親自出城,入皇太極“禦營”謁見。諸貝勒一裏外相迎,待之非常恭謹。行至帳前,皇太極本人出帳迎接。祖大壽剛要行跪拜禮,皇太極止之,與他行“抱見禮”。這種滿族禮儀,在民國初的北京、天津市麵上還可見到——兩大老爺們見麵,拱手打揖後,趁前互屈一膝,相互左肩碰右肩,再右肩碰左肩,然後相抱交頭,難看至極,簡直在今天人的眼裏就是大滑稽。但在當時的女真人眼裏,此禮乃見客的最高禮儀。
二人入帳後,皇太極親自斟酒遞與祖大壽。對方飲畢,也酌酒跪獻,表示降服。
轉天,皇太極聽信祖大壽建議,命八旗諸將率四千多人著明軍服色,跟同祖大壽的三百多人一起作潰逃狀,希望賺開錦州城門。由於天降大霧,後金軍自己相互失散,不果而還。為此,祖大壽提出自己先入城,趁機斬殺明將後再擁兵獻城(清人自己記載是皇太極主動提出放祖大壽,表明這位“太宗”事前諸葛亮的英明)。
皇太極信以為真,派祖大壽與其侄子祖澤遠帶二十名明軍前往錦州。
祖大壽回錦州後,派人至後金營報稱錦州明軍太多,表示要“從容圖之”,希望皇太極善待其留在後金營中當人質的子侄。皇太極無奈,反正破大淩河城的目的已經達到,就率兵回返。
十年之後,祖大壽才真正歸降皇太極。但他的兒子(一說是其養子)祖可法對後金百分二百的真心孝順,為皇太極出了無數上好的“壞主意”,他在《貳臣傳》中“名位”也遠遠在洪承疇和祖大壽之前。
祖大壽回錦州後,對巡撫邱禾嘉說自己是突圍而出。不久事泄,邱巡撫上奏崇禎帝。由於邊地需要祖大壽這樣的勇將,崇禎帝沒有下令殺他,下敕讓他入京麵君。祖大壽心中有鬼,一直不敢入京,皆藉故推辭。但觀其日後所為,他確實斷絕了與後金方麵的聯繫,一心守土,直到錦州大戰時才真正降附滿清。
大淩河之戰,明軍精銳數萬被殲,大量先進火器喪失,損失不可謂不大。最重要的是,皇太極粉碎了明軍步步為營東進的戰略,迫使明朝往後退縮。
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初,因憤恨巡撫孫元化徵兵渡海,被袁崇煥殺掉的毛文龍原先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三人均為遼東人)在登州叛變,乘船率萬餘兵士及家屬在鎮江向後金投降。
皇太極大喜過望,待以厚禮,立封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讓二人在朝中與八和碩貝勒共列一隊朝見,以示殊寵。同時,明令二人自領所統漢軍,具有類似旗主的權力。日後,皇太極稱帝,封二人為王爵,專為他們所統漢軍設漢軍二旗,成為日後漢軍八旗的前身。
皇太極這一舉措意義深遠,一是用漢將統漢兵,這些人熟諳水戰,深曉地利,成為滿清的鷹犬前驅,二是漢軍八旗(以及蒙古八旗)的建立,可以削弱滿洲八旗旗主這些人的獨尊地位,對他們予以牽製,更增加了皇太極一人獨大的不二地位。
崇禎七年(1634年),皇太極發兵二次入關打擊明朝,總共進行三個多月,在宣府、大同一帶大肆殺劫,擄搶百姓、牲畜不計其數,洋洋而去。
崇禎帝大錯之三
——輕信農民軍“投降”的後患
見陝西境內消停一些,明廷便下令給臨洮總兵曹文詔,讓他帶統陝西、山西諸將,去山西剿賊。曹文詔手下兵不多,隻有近四千人,立刻從甘肅慶陽開拔,經潼關、過黃河,率先擊殺蒲州、河津一帶的農民軍。
到崇禎六年冬,從各地調至山西、河南、河北一帶的圍剿官軍人數,已達三萬多。一直號稱“英明”的崇禎帝,此時也走他前任的老路,派出不少太監公公到各部隊當監軍。
明末農民軍之所以被稱為“流賊”,就是因為這些人善於四處遊走,東打一下西殺一下,讓官軍四顧不暇。但華北地區多為大平原,叛亂者們無險可據,無山可藏。官軍勢大,進攻不懈。最後,大部分農民軍被壓迫於河南界內的黃河以北地區不能動彈。
見突圍無望,年底隆冬時分,“闖塌天”、“滿天飛”、張妙手以及李自成等人,佯稱要投降,向京營總兵王樸遞信。王樸和太監楊進朝大喜,立刻製止各部官軍的圍剿,向朝廷上報了六十多位即將接受“招安”的降賊名單,自認為兵不血刃立下奇功。
“投降”名單上人名很有意思,一半像《水滸傳》上麵的,一半像《智取威虎山》裏麵的:
賀雙全、新虎、九條龍、闖王(高迎祥)、領兵山、勇將、滿天飛、一條龍、一丈青、哄天星(當為混天星)、三隻手、一字王、闖將(李自成)、蠍子塊、滿天星、七條龍、關鎖(當為關索)、八大王、皂鶯、張妙手、西營八大王(張獻忠)、老張飛、詐手、邢紅狼、闖塌天(劉國能)、馬鷂子、南營八大王、胡爪、哄世王(當作混世王)、一塊雲亂世王大將軍、過天星(惠登相)二將、哄天王(當作混天王——引者)猛虎、獨虎、老回回(馬光玉)、高小溪、掃地王、整齊王、五條龍、五閻王、邢闖王、曹操(羅汝才)、稻黍杆、逼上路、四虎、黃龍、大天王、皮裏針、張飛、石塌天(當係she塌天李萬慶)、薛仁貴、金翅鵬、八金龍、鞋底光、瓦背兒、劉備、鑽天鷂、上天龍
當時,城內僅有一萬四千多官兵及一萬多平民,守城明將是祖大壽和何可綱等人。由於經過數次攻城挫敗,後金已經在戰法上有所改變,他們不再急於以人肉作為代價拚死攻城,十分耐心地堅持“圍城打援”戰略方針,在把大淩河城包圍得水泄不通的同時,在城外各處挖掘層層壕塹,一方麵阻止寧錦方向的明朝援兵,一方麵防止城內明軍奔逸逃出。
更為重要的是,後金軍隊也擁有了自己的“紅衣大將軍炮”。用於此戰的,有這種大炮四十門,威力相當大。如此一來,先前明軍在熱火器一麵倒的優勢已經消失,我有人有,心理上不再占據上風。
明朝派出四萬大軍來援,結果在錦州東南的長山山口遭受後金截擊,惡戰之下,明軍不支,三十三員將領以及四萬精兵被後金全殲。
即使如此,祖大壽仍舊堅守孤城。幾個月後,大淩城內開始斷糧,馬肉鼠肉雀肉食盡之後,開始出現人吃人現象。供役築城的近萬名工匠最慘,他們首先被軍士當作“軍糧”吃掉。
皇太極也不著急,十拿九穩之下,他派人勸降。由於先前皇太極的堂兄阿敏在攻打北京撤退時盡殺永平、遷安的明朝降官,祖大壽等人不敢投降,深恐降後仍不免於一死。
皇太極展開攻心戰,“痛心疾首”表示“不再妄殺一人”,並告訴祖大壽亂殺人的阿敏已受幽禁處分(這倒是真的,此人乃“四大貝勒”之一,因其威脅到皇太極地位,故藉此被幽囚)。
思前想後好一陣子,祖大壽暫時決定投降,並送兒子祖可法到後金營中為人質。由於祖大壽的家屬大部分在錦州,他表示投降後希望後金不要聲張,再替後金賺開錦州城。可怪的是,守城諸將,除何可綱以外,這些與後金血戰多年的漢子們都願意隨祖大壽投降(明帝殺袁崇煥也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冷了這些人的心)。
為了取信後金,祖大壽等人把何可綱押至城外,當著雙方軍將的麵,把這位英雄砍頭。何將軍臨死大笑:寧為大明鬼,不為韃子奴!
當晚,祖大壽親自出城,入皇太極“禦營”謁見。諸貝勒一裏外相迎,待之非常恭謹。行至帳前,皇太極本人出帳迎接。祖大壽剛要行跪拜禮,皇太極止之,與他行“抱見禮”。這種滿族禮儀,在民國初的北京、天津市麵上還可見到——兩大老爺們見麵,拱手打揖後,趁前互屈一膝,相互左肩碰右肩,再右肩碰左肩,然後相抱交頭,難看至極,簡直在今天人的眼裏就是大滑稽。但在當時的女真人眼裏,此禮乃見客的最高禮儀。
二人入帳後,皇太極親自斟酒遞與祖大壽。對方飲畢,也酌酒跪獻,表示降服。
轉天,皇太極聽信祖大壽建議,命八旗諸將率四千多人著明軍服色,跟同祖大壽的三百多人一起作潰逃狀,希望賺開錦州城門。由於天降大霧,後金軍自己相互失散,不果而還。為此,祖大壽提出自己先入城,趁機斬殺明將後再擁兵獻城(清人自己記載是皇太極主動提出放祖大壽,表明這位“太宗”事前諸葛亮的英明)。
皇太極信以為真,派祖大壽與其侄子祖澤遠帶二十名明軍前往錦州。
祖大壽回錦州後,派人至後金營報稱錦州明軍太多,表示要“從容圖之”,希望皇太極善待其留在後金營中當人質的子侄。皇太極無奈,反正破大淩河城的目的已經達到,就率兵回返。
十年之後,祖大壽才真正歸降皇太極。但他的兒子(一說是其養子)祖可法對後金百分二百的真心孝順,為皇太極出了無數上好的“壞主意”,他在《貳臣傳》中“名位”也遠遠在洪承疇和祖大壽之前。
祖大壽回錦州後,對巡撫邱禾嘉說自己是突圍而出。不久事泄,邱巡撫上奏崇禎帝。由於邊地需要祖大壽這樣的勇將,崇禎帝沒有下令殺他,下敕讓他入京麵君。祖大壽心中有鬼,一直不敢入京,皆藉故推辭。但觀其日後所為,他確實斷絕了與後金方麵的聯繫,一心守土,直到錦州大戰時才真正降附滿清。
大淩河之戰,明軍精銳數萬被殲,大量先進火器喪失,損失不可謂不大。最重要的是,皇太極粉碎了明軍步步為營東進的戰略,迫使明朝往後退縮。
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初,因憤恨巡撫孫元化徵兵渡海,被袁崇煥殺掉的毛文龍原先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三人均為遼東人)在登州叛變,乘船率萬餘兵士及家屬在鎮江向後金投降。
皇太極大喜過望,待以厚禮,立封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讓二人在朝中與八和碩貝勒共列一隊朝見,以示殊寵。同時,明令二人自領所統漢軍,具有類似旗主的權力。日後,皇太極稱帝,封二人為王爵,專為他們所統漢軍設漢軍二旗,成為日後漢軍八旗的前身。
皇太極這一舉措意義深遠,一是用漢將統漢兵,這些人熟諳水戰,深曉地利,成為滿清的鷹犬前驅,二是漢軍八旗(以及蒙古八旗)的建立,可以削弱滿洲八旗旗主這些人的獨尊地位,對他們予以牽製,更增加了皇太極一人獨大的不二地位。
崇禎七年(1634年),皇太極發兵二次入關打擊明朝,總共進行三個多月,在宣府、大同一帶大肆殺劫,擄搶百姓、牲畜不計其數,洋洋而去。
崇禎帝大錯之三
——輕信農民軍“投降”的後患
見陝西境內消停一些,明廷便下令給臨洮總兵曹文詔,讓他帶統陝西、山西諸將,去山西剿賊。曹文詔手下兵不多,隻有近四千人,立刻從甘肅慶陽開拔,經潼關、過黃河,率先擊殺蒲州、河津一帶的農民軍。
到崇禎六年冬,從各地調至山西、河南、河北一帶的圍剿官軍人數,已達三萬多。一直號稱“英明”的崇禎帝,此時也走他前任的老路,派出不少太監公公到各部隊當監軍。
明末農民軍之所以被稱為“流賊”,就是因為這些人善於四處遊走,東打一下西殺一下,讓官軍四顧不暇。但華北地區多為大平原,叛亂者們無險可據,無山可藏。官軍勢大,進攻不懈。最後,大部分農民軍被壓迫於河南界內的黃河以北地區不能動彈。
見突圍無望,年底隆冬時分,“闖塌天”、“滿天飛”、張妙手以及李自成等人,佯稱要投降,向京營總兵王樸遞信。王樸和太監楊進朝大喜,立刻製止各部官軍的圍剿,向朝廷上報了六十多位即將接受“招安”的降賊名單,自認為兵不血刃立下奇功。
“投降”名單上人名很有意思,一半像《水滸傳》上麵的,一半像《智取威虎山》裏麵的:
賀雙全、新虎、九條龍、闖王(高迎祥)、領兵山、勇將、滿天飛、一條龍、一丈青、哄天星(當為混天星)、三隻手、一字王、闖將(李自成)、蠍子塊、滿天星、七條龍、關鎖(當為關索)、八大王、皂鶯、張妙手、西營八大王(張獻忠)、老張飛、詐手、邢紅狼、闖塌天(劉國能)、馬鷂子、南營八大王、胡爪、哄世王(當作混世王)、一塊雲亂世王大將軍、過天星(惠登相)二將、哄天王(當作混天王——引者)猛虎、獨虎、老回回(馬光玉)、高小溪、掃地王、整齊王、五條龍、五閻王、邢闖王、曹操(羅汝才)、稻黍杆、逼上路、四虎、黃龍、大天王、皮裏針、張飛、石塌天(當係she塌天李萬慶)、薛仁貴、金翅鵬、八金龍、鞋底光、瓦背兒、劉備、鑽天鷂、上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