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朱高煦身長七尺多,矯捷善騎she,“兩肋如龍鱗者數片”,這種其實是牛皮癬的皮膚病更讓他覺得自己是“真龍”下世,常以雄武自驕。洪武十三年,朝廷改封其封國為青州,朱高煦又不想去。他私募衛士三千人,也不隸籍於兵部,常常縱使這些人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審其部下,朱高煦大怒,沖入衙府以手中鐵瓜當頭把徐指揮活活砸死。


    在外出征的朱棣回南京聞訊,大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廢其為庶人。皇太子朱高熾又“力勸”,削其兩支護衛,改封山東樂安州。朱高煦此次不得不行,到樂安後,“怨望益甚,異謀益急。”皇太子多次親筆寫信告誡這位老弟要遵令守法,朱高煦仍舊我行我素。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朱高煦的兒子朱瞻圻日夜與其父互派信使通報京城的情況,潛伺變故,有時一晝夜就有六七趟來往諜報。“上固知之,顧益厚遇,倍加歲祿,賜賚萬計。”後來,朱高煦因怒在封國的王宮殺掉朱瞻圻生母,怨恨之下,朱瞻圻就上書揭其父過惡。朱高煦也怒,狗咬狗反訴這位兒子常為自己“偵覘朝廷秘事”。明仁宗畢竟是個老好人,嘆息說:“爾父子何忍也!”罰朱瞻圻去鳳陽守皇陵。


    明仁宗崩逝時,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奔喪回程時,朱高煦還想於半路伏兵謀殺這位嗣帝,因事發匆忙而未果。


    明宣宗繼位後沒兩個月,漢王朱高煦還假惺惺地“陳奏利國安民四事”。朱瞻基性格很像他父親,也是個厚道人,對侍臣講:“永樂年間,皇祖常諭皇考及朕,謂此叔有異心,宜備之。然皇考待之極厚。如今日所言,果出於誠,則是舊心已革,不可不順從也。”於是,明宣宗大張旗鼓詔命有司施行,並親筆寫信表示感謝。


    轉年(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獻元宵燈為名,派人窺伺朝廷武備,“反謀未嚐一日忘”。他向明宣宗索要駱駝,“與之四十”;索要馬匹,“與之百二十”;索要袍服,“又與之”。見這位侄子皇帝很好說話,“高煦愈自肆”。他暗約駐守濟南的山東都指揮靳榮到時獻城為應,又授指揮王斌、朱煊等人為太師、都督等官職,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四個兒子各監一軍,他自己率中軍,準備舉兵進攻北京。


    第99節 有樣學樣(2)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聰明,派遣其屬下枚青入京,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是朱棣“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聞言連夜就把枚青綁起送入宮內。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仍派中官侯太帶自己親筆信至樂安“曉諭”這位皇叔。


    侯太到樂安後,朱高煦陳兵相見,南麵高坐,也不拜領皇敕,令皇使侯太跪於階下,大言道:“我何負朝廷哉!靖難之戰,非我死力,燕之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讒,削我護衛,徙我樂安;仁宗(朱高熾)徒以金帛鉺我。今又輒雲祖宗故事,我豈能鬱鬱無動作!……速報上,縛jian臣來,徐議吾所欲。”語氣語態,與當初朱棣反建文帝時幾乎同出一轍。


    太監侯太是個膽小鬼,怕漢王殺掉自己,伏地唯唯。回京後,明宣宗問他漢王說些什麽,他回答說:“漢王無所言。”隨行護衛的錦衣衛“俱陳所見”,明宣宗大怒,對侯太說:“事定必治汝!”


    為了給自己造反製造論據和做鋪墊,漢王朱高煦派人上疏朝廷眾官,指斥明宣宗違背洪武、永樂舊製,與文臣誥敕封贈以及南巡諸事,“斥朝廷罪過”。同時,他又斥責夏原吉等幾個大臣擅權為jian,“並索誅之”,同時,私下寫信給諸位公侯重臣,“驕言巧詆”,汙衊明宣宗違祖製等事。至此,明宣宗才嘆道:“高煦果反!”


    明宣宗集朝臣集議。本來要派陽武侯薛祿率兵討伐,大學士楊榮以建文帝時李景隆為戒,勸帝親征。大臣夏原吉也表示:“臣見高煦命將而色變,退語臣等而泣,知其無能為也。且兵貴神速,宜一鼓而平之,所謂先聲有奪人之心也。”英國公張輔自告奮勇,想自請兩萬兵前往平定朱高煦。明宣宗表示:“愛卿您確實能擊敗叛賊。但朕新即帝位,保不準有小人懷有二心,親征之事就這樣決定了吧。”


    明宣宗雖年紀輕輕,卻屬少年老成英明果決之主。1426年(宣德元年)秋八月,經過周密布置,祭過天地宗廟社稷山川百神之後,他親率大營五軍將士出征。


    行至楊村,明宣宗在馬上詢問左右群臣:“眾卿認為高煦計將安出?”有人說“樂安城小,賊軍必先取濟南為大本營”;又有人說朱高煦先前一直逗留南京,此次造反一定會引兵南去。明宣宗聽畢搖頭,說出自己的看法:“不然。濟南雖近,未易攻取;聞朕大軍將至,亦無暇攻取。高煦護衛軍多家在樂安,不會棄家往南京方向征戰。高煦外似詭詐,內實怯懦,臨事狐疑,輾轉無斷。今其敢反,輕朕年少新立,眾心未附。又以為朕不能親征。今聞朕親行,已經膽裂,其敢出戰乎!至即擒矣。”


    如此名正言順,加上皇帝親征,明宣宗仍在路上遣使向朱高煦傳達詔旨,諭以逆順禍福。“上英暢神武,詞旨明壯。六軍氣盛,龍旗鉦鼓,千裏不絕”。設想,當初建文帝有此遠識和勝略,能夠禦駕親征,估計走到一半,北平城內就會有人擒燕王朱棣來獻。


    大軍一路鼓行,徑直來到樂安城北,把樂安城圍個水泄不通。驚惶之餘,城內守軍“乘城舉炮”,想弄出些大動靜來嚇唬城外明軍,同時給自己壯壯膽。“大軍發神槍銃箭,聲震如雷。”M“城中人皆股慄”,叛軍個個發抖。


    “諸將請即攻城,上不許。敕諭高煦,不報。復遣敕諭之曰:‘前敕諭爾備矣。朕言不再,爾其審圖之。”下了最後通牒後,明宣宗又派人以箭縛“招降歸正”敕書於城內,告以福禍逆順,“於是城中人多欲執高煦以獻。”


    牛逼這麽久,侄子皇帝真正提兵前來,朱高煦反倒狼狽失據。在內殿徘徊思慮大半天,朱高煦隻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寬假一天,“今夕與妻子別,明旦出歸罪。”明宣宗答應。


    當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與眾人往來密謀造反的文書信劄,全部付之一炬,銷毀罪狀,“城中通夕火光燭天”。


    轉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將王斌很有血性,勸他說:“寧一戰而死!就擒,辱矣!”朱高煦以城小為辭,從地道偷偷溜出城,穿白衣跪伏於侄子麵前,頓首自陳:“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沒有依刑法對他“明正典刑”,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師,在西安門內新築宮室,雖屬軟禁,但“其飲食衣服之奉,悉仍舊無改”。班師之後,僅僅誅殺逆黨王斌等六百餘人,脅從者皆不問。


    明宣宗本來想一鼓作氣揮軍趨彰德,把另一個叔叔趙王朱高燧也一併擒來,大臣楊士奇苦勸,認為趙王謀反無實,又屬至親,攻之沒有正當理由。明宣宗很聽諫勸,回京後派人送親筆信曉諭,忐忑不安的朱高燧見信,大喜曰:“吾生矣”,忙上表謝恩,上獻自己所有護衛軍隊。明宣宗收其所還護衛,保留其儀衛司(儀仗隊),趙王朱高燧得以善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的人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磊/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磊/梅毅並收藏歷史的人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