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內,大臣們見勢頭已變,各自心懷鬼胎,都以守城為名求出,致使都城更加空虛。
情急之下,建文帝派燕王堂姐慶城郡主入燕營請和,答應割地,與燕王中分南北,劃江而治。事已至此,朱棣當然不幹,婉言拒絕。建文帝惶急,忙問方孝孺:“今奈何?”孝孺書生,隻能回言:“長江可當百萬兵,江北船已遣人燒盡,北師豈能飛渡?”
7月,燕軍大集合,於浦子口向明軍發起攻擊。明將盛庸與諸將逆戰,竟也擊退燕軍,又贏得一次暫時的勝利。
“燕王欲且議和北還”。估計天氣溽熱,朱棣自己也有些頂不住,畢竟已得到一半國家,想先回北平休整一下再圖後舉。假如此次朱棣回北平,後來的事情還真難以預料。大勝大敗,誰也說不清楚,況且建文嫡孫嗣位,正朔所宗,軍心民心,道德的力量無比巨大,會在一夜之間可能突然令燕軍兵敗如山倒。
節骨眼上,朱棣能征慣戰的兒子朱高煦“引北騎至”,生力軍又來,不由不使朱棣大喜過望,他一躍而起,全身貫甲,撫著朱高煦後背說:“勉之!世子多疾。”言外之意要把繼承權傳給朱高煦。有這一句話,朱高煦活人被打強心針一樣,鐵了心死戰。
建文帝本來派都督僉事陳喧率軍增援盛庸,不料陳喧徑直坐船過江投降了朱棣。
於是,“燕王乃祭大江之神,誓師渡江,舳艫相銜,旌旗蔽空,金鼓大震。”加上當日天氣萬裏無雲,水平如鏡,雖然盛庸水軍沿江列艦二百餘裏,但看見燕軍如此盛勢,“皆大驚愕”。仗未開打,心理上已經輸掉。
燕軍乘船迫岸,首先直衝盛庸主營。“(盛)庸師潰,追奔數十裏。(盛)庸單騎遁,餘將士皆解甲降。”明軍舟師如此之眾,竟不戰而降,至此可見燕軍的兵威已經非同一般。
搶渡長江後,燕軍又攻下鎮江咽喉要地,直奔金陵殺來。
第95節 終極目的(3)
當時,本來鳳陽還有留守軍隊數萬,但守將認為中都不能輕棄,死心眼固守中都。駙馬梅殷在淮安也有數萬兵,也因消息隔絕,不知所為。
建文帝“甚憂鬱,徘徊殿庭間,召方孝孺問計。”
方孝孺隻是一大儒,兵事根本非其所長。他隻能在朝班上抓住李景隆,說:“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請建文帝下令殺掉他。群臣班中共衝出十八人,也都咬牙切齒,憤怒之下,爭相上去拳打腳踢,差點把李景隆當眾打死。
把李景隆暴打一頓,火氣稍消,方孝孺出主意說:“城中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應把城外居民盡驅入城,並把城外木材全部搶運入城,使得燕兵無攻城之具,日久就會自行撤離。”
“帝從之”。這一來,盛暑季節,老百姓毒日頭下搬運巨木,饑渴勞苦,死者無數。大家為躲避拆毀自家房屋後運送房梁入城的苦差,許多人自己縱火燒屋,大火連日不息。
“屋漏偏遭連夜雨,船漏又遭頂頭風。”好好的金陵城,東北角和西南角又無故崩塌,朝廷急忙派兵民搶修,怨天愁地,上下官民都晝夜不得休息。
惶急無計之下,建文帝一撥又一撥地派李景隆和諸位王爺出城,乞求燕王朱棣退兵,答應割地中分天下。朱棣咬定隻要“得jian臣”,諸王也個個碰了軟釘子而回。
“帝會群臣慟哭”。有人勸建文帝逃往蜀地,有人勸逃往浙江,有人勸逃往湖湘,意見紛紛,莫知所之。最早立議削藩的齊秦、黃子澄都早先出外“募兵”,建文帝一籌莫展,天天長籲短嘆,恨恨道:“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
燕王朱棣害怕四方勤王兵至,便派軍隊諸將日夜研究攻城計略,想盡快結束戰鬥。哨探偵知金川門是李景隆把守,朱棣便率先派軍攻打。燕軍一到,李景隆與穀王朱(木惠)馬上大開城門投降。以兵部尚書茹瑺為首的數十個望風使舵的建文帝臣子也都紛紛投奔,叩請朱棣稱帝。M
建文帝惶急,“遜國而去。”M
建文帝嫡孫襲統,居正朔之位,竟敗於起兵反叛的藩王之手,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出人意料的結局。總結起來,建文帝失敗原因不外如下:
第一,建文柔仁。燕兵將皆善戰驍勇之輩,建文帝竟於大戰前下明詔“莫傷害朕之叔父”,不明之至,致使朱棣多次絕處逢生,假使明軍在戰場上能“擒賊先殺王”,燕軍早就冰消敗亡。
第二,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皆書生,倉猝行削藩之計,不知兵事,沒有什麽大的戰略眼光,以致於誤己誤國,最後招致滅族慘禍。
第三,單用一將統帥軍隊。耿炳文一人統三十萬軍;李景隆兩次敗北,一戰統五十萬,一戰統三十萬;盛庸一人統二十萬。明軍“合天下之兵,握一人之手”,而反觀朱棣,單旅孤城,利於戰不利於守,利於合不利於分。如果當初下令山東、河北諸將各擁眾數萬,憑城堅守,年深日久,以叛臣賊子起兵的朱棣勝一仗敗兩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狹窄地帶,熬過一陣熬不過兩陣,軍隊人心最終會轟然瓦解。
第四,建文帝彷徨不決,總在關鍵時刻犯致命錯誤。如果當時朝廷不招徐輝祖回金陵,而是讓他留在原地與徐福合擊燕軍,很可能扭轉整個戰場形勢,給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燕軍以致命的最後打擊。
另外,縱觀整個龍虎鬥過程,建文帝一方除盛庸、平安有些智勇外,似乎沒有什麽特別突出的大帥之才。這也要“歸功”於朱元璋,因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將早已連子孫都
被株除幹淨,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將領,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第96節 壬申殉難
朱棣殘殺建文臣子的倒行逆施
朱棣入京後,立即揭榜(懸賞捉拿)黃子澄、齊秦、方孝孺、鐵鉉等建文帝臣子數十人,並清宮三日,誅殺宮人、女官以及內官無數,隻留下一幫曾向他通過風報過信的沒老二太監。他又遷建文帝母親於懿文陵幽禁,殺掉建文帝三個兄弟。建文帝七歲太子朱文奎於亂中“不知所終”,肯定是被朱棣殺掉。另外的小兒子朱文圭當時才兩歲,還在懷抱之中,朱棣先把這個小孩幽閉於廣安宮,後來不知所終,想必也是被朱棣派人弄死以絕後患。M
朱棣派人撲滅皇宮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召文學博士方孝孺來起糙自己的繼位詔書。
方孝孺乃建文帝耿耿忠臣,身穿衰白衣大哭於闕下。朱棣召其入殿,方孝孺也不施禮,依舊嚎哭不已。
朱棣勸說方孝孺:“我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啊。”
方孝孺止住哭聲,厲聲反問:“成王安在?”
“他自焚而死!”朱棣答道。
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答:“國賴長君。”(意指他自己)
方孝孺咄咄逼人,“何不立成王之弟?”(意思是建文帝幾個弟弟都已成年),朱棣不得已,親自下殿走到方孝孺麵前,苦笑著說:“這些都是朕的家事啊,先生你不要為這些事費神。”
情急之下,建文帝派燕王堂姐慶城郡主入燕營請和,答應割地,與燕王中分南北,劃江而治。事已至此,朱棣當然不幹,婉言拒絕。建文帝惶急,忙問方孝孺:“今奈何?”孝孺書生,隻能回言:“長江可當百萬兵,江北船已遣人燒盡,北師豈能飛渡?”
7月,燕軍大集合,於浦子口向明軍發起攻擊。明將盛庸與諸將逆戰,竟也擊退燕軍,又贏得一次暫時的勝利。
“燕王欲且議和北還”。估計天氣溽熱,朱棣自己也有些頂不住,畢竟已得到一半國家,想先回北平休整一下再圖後舉。假如此次朱棣回北平,後來的事情還真難以預料。大勝大敗,誰也說不清楚,況且建文嫡孫嗣位,正朔所宗,軍心民心,道德的力量無比巨大,會在一夜之間可能突然令燕軍兵敗如山倒。
節骨眼上,朱棣能征慣戰的兒子朱高煦“引北騎至”,生力軍又來,不由不使朱棣大喜過望,他一躍而起,全身貫甲,撫著朱高煦後背說:“勉之!世子多疾。”言外之意要把繼承權傳給朱高煦。有這一句話,朱高煦活人被打強心針一樣,鐵了心死戰。
建文帝本來派都督僉事陳喧率軍增援盛庸,不料陳喧徑直坐船過江投降了朱棣。
於是,“燕王乃祭大江之神,誓師渡江,舳艫相銜,旌旗蔽空,金鼓大震。”加上當日天氣萬裏無雲,水平如鏡,雖然盛庸水軍沿江列艦二百餘裏,但看見燕軍如此盛勢,“皆大驚愕”。仗未開打,心理上已經輸掉。
燕軍乘船迫岸,首先直衝盛庸主營。“(盛)庸師潰,追奔數十裏。(盛)庸單騎遁,餘將士皆解甲降。”明軍舟師如此之眾,竟不戰而降,至此可見燕軍的兵威已經非同一般。
搶渡長江後,燕軍又攻下鎮江咽喉要地,直奔金陵殺來。
第95節 終極目的(3)
當時,本來鳳陽還有留守軍隊數萬,但守將認為中都不能輕棄,死心眼固守中都。駙馬梅殷在淮安也有數萬兵,也因消息隔絕,不知所為。
建文帝“甚憂鬱,徘徊殿庭間,召方孝孺問計。”
方孝孺隻是一大儒,兵事根本非其所長。他隻能在朝班上抓住李景隆,說:“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請建文帝下令殺掉他。群臣班中共衝出十八人,也都咬牙切齒,憤怒之下,爭相上去拳打腳踢,差點把李景隆當眾打死。
把李景隆暴打一頓,火氣稍消,方孝孺出主意說:“城中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應把城外居民盡驅入城,並把城外木材全部搶運入城,使得燕兵無攻城之具,日久就會自行撤離。”
“帝從之”。這一來,盛暑季節,老百姓毒日頭下搬運巨木,饑渴勞苦,死者無數。大家為躲避拆毀自家房屋後運送房梁入城的苦差,許多人自己縱火燒屋,大火連日不息。
“屋漏偏遭連夜雨,船漏又遭頂頭風。”好好的金陵城,東北角和西南角又無故崩塌,朝廷急忙派兵民搶修,怨天愁地,上下官民都晝夜不得休息。
惶急無計之下,建文帝一撥又一撥地派李景隆和諸位王爺出城,乞求燕王朱棣退兵,答應割地中分天下。朱棣咬定隻要“得jian臣”,諸王也個個碰了軟釘子而回。
“帝會群臣慟哭”。有人勸建文帝逃往蜀地,有人勸逃往浙江,有人勸逃往湖湘,意見紛紛,莫知所之。最早立議削藩的齊秦、黃子澄都早先出外“募兵”,建文帝一籌莫展,天天長籲短嘆,恨恨道:“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
燕王朱棣害怕四方勤王兵至,便派軍隊諸將日夜研究攻城計略,想盡快結束戰鬥。哨探偵知金川門是李景隆把守,朱棣便率先派軍攻打。燕軍一到,李景隆與穀王朱(木惠)馬上大開城門投降。以兵部尚書茹瑺為首的數十個望風使舵的建文帝臣子也都紛紛投奔,叩請朱棣稱帝。M
建文帝惶急,“遜國而去。”M
建文帝嫡孫襲統,居正朔之位,竟敗於起兵反叛的藩王之手,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出人意料的結局。總結起來,建文帝失敗原因不外如下:
第一,建文柔仁。燕兵將皆善戰驍勇之輩,建文帝竟於大戰前下明詔“莫傷害朕之叔父”,不明之至,致使朱棣多次絕處逢生,假使明軍在戰場上能“擒賊先殺王”,燕軍早就冰消敗亡。
第二,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皆書生,倉猝行削藩之計,不知兵事,沒有什麽大的戰略眼光,以致於誤己誤國,最後招致滅族慘禍。
第三,單用一將統帥軍隊。耿炳文一人統三十萬軍;李景隆兩次敗北,一戰統五十萬,一戰統三十萬;盛庸一人統二十萬。明軍“合天下之兵,握一人之手”,而反觀朱棣,單旅孤城,利於戰不利於守,利於合不利於分。如果當初下令山東、河北諸將各擁眾數萬,憑城堅守,年深日久,以叛臣賊子起兵的朱棣勝一仗敗兩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狹窄地帶,熬過一陣熬不過兩陣,軍隊人心最終會轟然瓦解。
第四,建文帝彷徨不決,總在關鍵時刻犯致命錯誤。如果當時朝廷不招徐輝祖回金陵,而是讓他留在原地與徐福合擊燕軍,很可能扭轉整個戰場形勢,給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燕軍以致命的最後打擊。
另外,縱觀整個龍虎鬥過程,建文帝一方除盛庸、平安有些智勇外,似乎沒有什麽特別突出的大帥之才。這也要“歸功”於朱元璋,因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將早已連子孫都
被株除幹淨,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將領,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第96節 壬申殉難
朱棣殘殺建文臣子的倒行逆施
朱棣入京後,立即揭榜(懸賞捉拿)黃子澄、齊秦、方孝孺、鐵鉉等建文帝臣子數十人,並清宮三日,誅殺宮人、女官以及內官無數,隻留下一幫曾向他通過風報過信的沒老二太監。他又遷建文帝母親於懿文陵幽禁,殺掉建文帝三個兄弟。建文帝七歲太子朱文奎於亂中“不知所終”,肯定是被朱棣殺掉。另外的小兒子朱文圭當時才兩歲,還在懷抱之中,朱棣先把這個小孩幽閉於廣安宮,後來不知所終,想必也是被朱棣派人弄死以絕後患。M
朱棣派人撲滅皇宮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召文學博士方孝孺來起糙自己的繼位詔書。
方孝孺乃建文帝耿耿忠臣,身穿衰白衣大哭於闕下。朱棣召其入殿,方孝孺也不施禮,依舊嚎哭不已。
朱棣勸說方孝孺:“我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啊。”
方孝孺止住哭聲,厲聲反問:“成王安在?”
“他自焚而死!”朱棣答道。
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答:“國賴長君。”(意指他自己)
方孝孺咄咄逼人,“何不立成王之弟?”(意思是建文帝幾個弟弟都已成年),朱棣不得已,親自下殿走到方孝孺麵前,苦笑著說:“這些都是朕的家事啊,先生你不要為這些事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