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又競爭又協作的人生狀態能否實現?理想的模式固然難說。但在經驗生活中,這樣的典型還是有的。一般來說,日本人的人生方式,就是個體與群體並重、競爭與協作結合的。一個典型的日本人,不僅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競爭取勝的精神,而且同時又非常注重集體意識,善於合作與協調。
這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表現與自我克製統一的性格。美國歷史學家埃德溫·賴肖爾讚揚日本人無疑比多數西方人具有更多的集體傾向,而且在互助合作的團體生活中形成了這方麵的高超技巧。但是,他又強調指出,日本人具有濃厚的個人意識,在把個人從屬於集體的同時,在其他方麵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個性意識,頑強地表現自己,積極奮鬥,幹勁十足。
據說,日本人流行一句話:一個中國人可以幹得過一個日本人,但三個中國人卻幹不過三個日本人。這話顯然是說中國人有個人競爭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於集體協作,去發揮協作和整體的力量。這話有偏頗,也有道理。
一個民族最危險的是墨守陳規,不敢改革;一個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樂,不求進取。要樹立起競爭觀念,就必須破除知足常樂的舊觀念。所謂“知足常樂”,就是滿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樂。這種處世態度,並不隻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種保守主義、利己主義的人生哲學。中國春秋時代的老子宣傳“無為而治”,提倡“知足”、“知止”、“無欲”、“不爭”。他認為人生在世如能滿足自己的所得,如此不爭,不但可以保持內心的清靜和愉快,而且還可以免遭屈辱和災禍,即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隻有知足知止,無欲不爭,才能長樂久安。顯然,這是一種保守的、消極的人生哲學。
首先,知足者的知足,不論是夜郎自大還是甘居中遊,都是形上學思想的表現。它不僅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進步的內在要求。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生也總得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永不知足地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在學習、勞動和工作中,永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總是看到不足、以成績為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積極進取,就會不斷達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得到安樂和幸福、生活的經驗證明,“樂”不在於“知足”,而在於“不知足”;
知足者常憂,不知足者常樂,這才是人生的邏輯。
其次,“知足常樂”這種處世哲學的背後,隱藏的是狹隘的利己主義打算。它所追求的快樂,是個人“知足”之樂。這樣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會產生對生活的不滿、妒嫉,甚至對人生失望。因為這種追求和滿足的隻是一個“自我”,如果這個“自我”不能滿足,那麽僅有的一點得意和快樂就會轉化為痛苦。
當然,指出“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的狹隘和片麵,並不是說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講知足。知足還是不知足,要看具體情況。在一定意義上,“知足”也可以使我們今昔對比,更加珍惜今天的進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質享樂欲望的不知足而貪婪和墮落。但是,決不能離開自強、進步談知足。對於“不知足”也要作具體分析,並不是任何“不知足”都是可取的。那種好高騖遠、貪得無厭的不知足,同消極的自私的“知足”一樣,也會破壞正常的、積極的競爭和協作。
在人生過程中,正確地對待競爭,必須注意同他人的聯合和協作,在聯合與協作過程中,既要有“改為天下先”的勇氣,又要注意把個人的作用同群體的力量結合起來。要競爭,就必須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要在競爭中取勝,要克服輕慢心理,要看到競爭者之間的差別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既不要大意,也不要懼怕強手而怯步;要有不畏強手,絕不示弱的精神和拚勁。當然,不示弱,也要根據實際對比力量,不能盲目自信,盲目輕慢對手,以致作毫無把握的競爭。人生的積極競爭,是在共同幸福,進步前提下的友好競爭。這種競爭本質上是一種競賽,既要有求勝、成功的強烈願望,又要搞好協作、協調、以正當的手段和方式進行競爭,以利於共同進步和共同事業的發展。
也許你知道s·胡洛克這個人,他是美國第一流的音樂經紀人。他跟藝術家們打了二十年的交道:查裏亞賓、伊莎都拉·鄧肯、拔夫洛華,這些都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家。胡洛克先生告訴卡耐基:“我跟那些明星們接觸所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同情,同情。對他們那種孤癖、固執、暴躁,甚至有些不通情理的怪脾氣同樣需要同情。”
他曾經擔任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查理亞賓的經紀人達三年之久。這位男低音風靡大都會歌劇院,但他的脾氣很怪,象一個被寵壞了的小孩子;用胡洛克先生的話說:“常常令人頭痛。”
有一回,查理亞賓在要上台演唱的那天中午,突然打電話給胡洛克。他說:“我的喉嚨不舒服,象一塊生的碎牛肉,今晚不能上台演唱了。”胡洛克先生這下可急壞了,但是,他沒有同他爭吵。他知道這樣做隻會把事情弄僵。於是,他馬上趕到查理亞賓的旅館,一見麵就表現得十分同情。“怎麽啦,可憐的朋友?”他很憂傷地說:“你的感覺怎麽樣?如果你不能演唱,我想應該把這場演唱會取消。這隻不過使你損失一兩千元而已,但是跟你的名譽比較起來,這算不了什麽。”
這時,查理亞賓嘆口氣說:“五點鍾你再來一趟吧。也許那時候我的嗓子會好一點。”
下午五點鍾,胡洛克先生又趕到他的旅館,仍舊是一副十分同情的姿態。他再度堅持取消演唱。查理亞賓又嘆了口氣,他要胡洛克過一會再去看看他,也許那時他會更好一些。
七點三十分,這位男低音終於表示同意登台演唱了。因為他得到了同情,他不能使胡洛克難堪。
胡洛克對卡耐基說:“在那種情況下,同情他,是使他走上舞台的唯一方法。”
人們需要同情。同情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的重要感情基礎。
如果你擁有某種權力,那不算什麽;如果你擁有一顆富於同情的心,那你就會獲得許多權力所無法獲得的人心。
因此,如果你想讓別人接受佻的思想,和你更好地合作,不要忘了這一信條:
對別人的想法和希望表示同情。
談判不僅僅是參與談判雙方的實力對比,而且是智慧和耐性的競賽。簽訂任何一個協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磨出來的。辦任何事都需要耐心,談判作為一門複雜係統的工程,更需要忍耐。
日本有不少人是世界上著名的談判專家,被稱為談判高手。他們談判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具有很強的耐心,對許多問題絕不會立即作答。有一次,日本一家航空公司就引進法國飛機的問題與法國的飛機製造廠商進行談判。為讓日方了解產品的性能,法國方麵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各種資料一應俱全。談判一開始,急於求成的法方代表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進行講解,翻譯忙得滿頭大汗。日本人埋頭做筆記,仔細聆聽,一言不發。法方最後問道:“你們覺得怎樣?”日本代表有禮貌地回答說:“我們不明白。”“不明白?這是什麽意思?”法方代表焦急地問道。日方代表仍然以微笑作答:“不明白,一切都不明白。”法方代表看到一切都要前功盡棄,付之東流,沮喪地說:“那麽……你們希望我們怎麽辦?”日方提出:“你們可以把全部資料再為我們重新解釋一遍嗎?”法方不得已,又重複一遍。這樣反覆幾次的結果,日本人把價格壓到了最低點。日方抓住法方代表急於達成協議的弱點,以“不明白”為藉口,施以拖延戰術,迫使對方主動把價格壓下來。
這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表現與自我克製統一的性格。美國歷史學家埃德溫·賴肖爾讚揚日本人無疑比多數西方人具有更多的集體傾向,而且在互助合作的團體生活中形成了這方麵的高超技巧。但是,他又強調指出,日本人具有濃厚的個人意識,在把個人從屬於集體的同時,在其他方麵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個性意識,頑強地表現自己,積極奮鬥,幹勁十足。
據說,日本人流行一句話:一個中國人可以幹得過一個日本人,但三個中國人卻幹不過三個日本人。這話顯然是說中國人有個人競爭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於集體協作,去發揮協作和整體的力量。這話有偏頗,也有道理。
一個民族最危險的是墨守陳規,不敢改革;一個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樂,不求進取。要樹立起競爭觀念,就必須破除知足常樂的舊觀念。所謂“知足常樂”,就是滿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樂。這種處世態度,並不隻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種保守主義、利己主義的人生哲學。中國春秋時代的老子宣傳“無為而治”,提倡“知足”、“知止”、“無欲”、“不爭”。他認為人生在世如能滿足自己的所得,如此不爭,不但可以保持內心的清靜和愉快,而且還可以免遭屈辱和災禍,即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隻有知足知止,無欲不爭,才能長樂久安。顯然,這是一種保守的、消極的人生哲學。
首先,知足者的知足,不論是夜郎自大還是甘居中遊,都是形上學思想的表現。它不僅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進步的內在要求。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生也總得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永不知足地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在學習、勞動和工作中,永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總是看到不足、以成績為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積極進取,就會不斷達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得到安樂和幸福、生活的經驗證明,“樂”不在於“知足”,而在於“不知足”;
知足者常憂,不知足者常樂,這才是人生的邏輯。
其次,“知足常樂”這種處世哲學的背後,隱藏的是狹隘的利己主義打算。它所追求的快樂,是個人“知足”之樂。這樣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會產生對生活的不滿、妒嫉,甚至對人生失望。因為這種追求和滿足的隻是一個“自我”,如果這個“自我”不能滿足,那麽僅有的一點得意和快樂就會轉化為痛苦。
當然,指出“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的狹隘和片麵,並不是說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講知足。知足還是不知足,要看具體情況。在一定意義上,“知足”也可以使我們今昔對比,更加珍惜今天的進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質享樂欲望的不知足而貪婪和墮落。但是,決不能離開自強、進步談知足。對於“不知足”也要作具體分析,並不是任何“不知足”都是可取的。那種好高騖遠、貪得無厭的不知足,同消極的自私的“知足”一樣,也會破壞正常的、積極的競爭和協作。
在人生過程中,正確地對待競爭,必須注意同他人的聯合和協作,在聯合與協作過程中,既要有“改為天下先”的勇氣,又要注意把個人的作用同群體的力量結合起來。要競爭,就必須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要在競爭中取勝,要克服輕慢心理,要看到競爭者之間的差別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既不要大意,也不要懼怕強手而怯步;要有不畏強手,絕不示弱的精神和拚勁。當然,不示弱,也要根據實際對比力量,不能盲目自信,盲目輕慢對手,以致作毫無把握的競爭。人生的積極競爭,是在共同幸福,進步前提下的友好競爭。這種競爭本質上是一種競賽,既要有求勝、成功的強烈願望,又要搞好協作、協調、以正當的手段和方式進行競爭,以利於共同進步和共同事業的發展。
也許你知道s·胡洛克這個人,他是美國第一流的音樂經紀人。他跟藝術家們打了二十年的交道:查裏亞賓、伊莎都拉·鄧肯、拔夫洛華,這些都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家。胡洛克先生告訴卡耐基:“我跟那些明星們接觸所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同情,同情。對他們那種孤癖、固執、暴躁,甚至有些不通情理的怪脾氣同樣需要同情。”
他曾經擔任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查理亞賓的經紀人達三年之久。這位男低音風靡大都會歌劇院,但他的脾氣很怪,象一個被寵壞了的小孩子;用胡洛克先生的話說:“常常令人頭痛。”
有一回,查理亞賓在要上台演唱的那天中午,突然打電話給胡洛克。他說:“我的喉嚨不舒服,象一塊生的碎牛肉,今晚不能上台演唱了。”胡洛克先生這下可急壞了,但是,他沒有同他爭吵。他知道這樣做隻會把事情弄僵。於是,他馬上趕到查理亞賓的旅館,一見麵就表現得十分同情。“怎麽啦,可憐的朋友?”他很憂傷地說:“你的感覺怎麽樣?如果你不能演唱,我想應該把這場演唱會取消。這隻不過使你損失一兩千元而已,但是跟你的名譽比較起來,這算不了什麽。”
這時,查理亞賓嘆口氣說:“五點鍾你再來一趟吧。也許那時候我的嗓子會好一點。”
下午五點鍾,胡洛克先生又趕到他的旅館,仍舊是一副十分同情的姿態。他再度堅持取消演唱。查理亞賓又嘆了口氣,他要胡洛克過一會再去看看他,也許那時他會更好一些。
七點三十分,這位男低音終於表示同意登台演唱了。因為他得到了同情,他不能使胡洛克難堪。
胡洛克對卡耐基說:“在那種情況下,同情他,是使他走上舞台的唯一方法。”
人們需要同情。同情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的重要感情基礎。
如果你擁有某種權力,那不算什麽;如果你擁有一顆富於同情的心,那你就會獲得許多權力所無法獲得的人心。
因此,如果你想讓別人接受佻的思想,和你更好地合作,不要忘了這一信條:
對別人的想法和希望表示同情。
談判不僅僅是參與談判雙方的實力對比,而且是智慧和耐性的競賽。簽訂任何一個協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磨出來的。辦任何事都需要耐心,談判作為一門複雜係統的工程,更需要忍耐。
日本有不少人是世界上著名的談判專家,被稱為談判高手。他們談判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具有很強的耐心,對許多問題絕不會立即作答。有一次,日本一家航空公司就引進法國飛機的問題與法國的飛機製造廠商進行談判。為讓日方了解產品的性能,法國方麵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各種資料一應俱全。談判一開始,急於求成的法方代表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進行講解,翻譯忙得滿頭大汗。日本人埋頭做筆記,仔細聆聽,一言不發。法方最後問道:“你們覺得怎樣?”日本代表有禮貌地回答說:“我們不明白。”“不明白?這是什麽意思?”法方代表焦急地問道。日方代表仍然以微笑作答:“不明白,一切都不明白。”法方代表看到一切都要前功盡棄,付之東流,沮喪地說:“那麽……你們希望我們怎麽辦?”日方提出:“你們可以把全部資料再為我們重新解釋一遍嗎?”法方不得已,又重複一遍。這樣反覆幾次的結果,日本人把價格壓到了最低點。日方抓住法方代表急於達成協議的弱點,以“不明白”為藉口,施以拖延戰術,迫使對方主動把價格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