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多好!不要去鋸木屑。
牛奶瓶碎了,不能再把牛奶救回來;磨完的粉子,不能再磨;鋸木頭剩下的木屑,不能再鋸。不要為這些損失而悲傷,高興地找出辦法來彌補自己創傷吧。
卡耐基一直留心地觀察著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犯了罪的人。有一次,他來到星星監獄。使他吃驚的是,那些囚犯看起來竟象外麵的人一樣快樂。典獄長劉易士·路易斯告訴他,這些罪犯剛入獄時,大都心情沮喪,情緒很壞。可是,經過幾個月之後,那些比較聰明的人,便開始忘掉了他們的不幸,安定下來。承受他們現實的生活,並且盡可能把它過得好一些。原來他們也沒有為打翻的牛奶而永遠哭泣。
為什麽要浪費這樣的眼淚呢?犯了過失當然不好,可是,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拿破崙在他的戰功中,也有過三分之一的敗績,而我們所犯過錯的平均紀錄也許還不到拿破崙的一半呢!
如果你想在憂慮征服你以前先征服憂慮,這便是你最後一點應該注意的。切切不要忘了:
不要去鋸木屑。不要自卑。
四 積極的心理暗示
處理好人際關係須遵循多方麵的規則,卡耐基已為我們提出了許多。但是,就自我而言,心理上的積極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卡耐基認為他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思想的重要性。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麽,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決定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
你我所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也是我們需要應付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巴爾卡斯·阿理流士認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不錯,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好的念頭,我們恐怕就不會安心了;如果我們想的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
這麽說是不是暗示對於所有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用習慣性的樂天態度去對待呢?不是的。生命不會這麽單純,不過大家應選擇正麵的態度,而不要採取反麵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切我們的問題,但是不能憂慮。關切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麽呢?關切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裏,然後很鎮定地採取各種步驟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發瘋似地在小圈子裏打轉。
一個人可以關心一些很嚴重的問題,同時在衣襟上插著花昂首闊步。有一次,卡耐基協助羅維爾·湯馬斯主演一部關於艾倫貝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著名影片。
他和幾名助手在好幾處戰事前線拍攝了戰爭的鏡頭,用影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貝征服聖地的經過。他那個穿插在電影中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貝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在倫敦取得盛大成功之後,又很成功周旅遊了好幾個國家,然後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記錄影片。當羅維爾·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關心,可是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裏就不值一錢了,尤其是他們的債權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他的思想很積極而勇敢,沒有被挫折擊倒。對他來說,挫折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達到事業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訓練。他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堅強的,經過一番奮鬥,他終於擺脫了困境。
為了說明思想的魔力,卡耐基講述了一件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的奇特的故事。
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當時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前任丈夫,在婚後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四歲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兒子的下落,以後有三十一年之久,都沒有再見到他。
因為她自己的健康情形不好,而她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裏走著時,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而且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醫生甚至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蹟出現而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張看來象是送終的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聖經》。她後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象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怎樣地好了起來,以及怎樣地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卡耐基本人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但是他活得愈久,愈深信思想的力量。從事成人教育三十五年的經驗使卡耐基知道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種疾病,隻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一類的轉變,卡耐基親眼見過好幾百次,因為看得太多了,當然就見怪不怪了。
有一件令人難以相信的轉變,可以證明思想的力量,而它就發生在卡耐基的一個學生身上。他曾經精神崩潰過一次,起因是憂慮。那個學生告訴卡耐基:“我什麽事情都發愁。我之所以憂慮是因為我太瘦了,因為我覺得我在掉頭髮,因為我怕永遠沒辦法賺夠錢來娶個太太,因為我認為我永遠沒辦法做一個好父親,因為我怕失去我想要娶的那個女孩子,因為我覺得我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我很擔憂我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我很擔憂,因為我覺得我得了胃潰瘍,我無法再工作,辭去了工作後,我內心愈來愈緊張,象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壓力終於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歷過精神崩潰的話,祈禱上帝讓你永遠也不要有這種經驗吧,因為再沒有任何一種身體上的痛苦,能超過精神上那種極度的痛苦了。
“我精神崩潰的情況,甚至嚴重到沒辦法和我的家人交談。我控製不住自己的思想,充滿了恐懼,隻要有一點點聲音,就會使我嚇得跳起來。我躲開每一個人,常常無緣無故地哭起來。
牛奶瓶碎了,不能再把牛奶救回來;磨完的粉子,不能再磨;鋸木頭剩下的木屑,不能再鋸。不要為這些損失而悲傷,高興地找出辦法來彌補自己創傷吧。
卡耐基一直留心地觀察著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犯了罪的人。有一次,他來到星星監獄。使他吃驚的是,那些囚犯看起來竟象外麵的人一樣快樂。典獄長劉易士·路易斯告訴他,這些罪犯剛入獄時,大都心情沮喪,情緒很壞。可是,經過幾個月之後,那些比較聰明的人,便開始忘掉了他們的不幸,安定下來。承受他們現實的生活,並且盡可能把它過得好一些。原來他們也沒有為打翻的牛奶而永遠哭泣。
為什麽要浪費這樣的眼淚呢?犯了過失當然不好,可是,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拿破崙在他的戰功中,也有過三分之一的敗績,而我們所犯過錯的平均紀錄也許還不到拿破崙的一半呢!
如果你想在憂慮征服你以前先征服憂慮,這便是你最後一點應該注意的。切切不要忘了:
不要去鋸木屑。不要自卑。
四 積極的心理暗示
處理好人際關係須遵循多方麵的規則,卡耐基已為我們提出了許多。但是,就自我而言,心理上的積極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卡耐基認為他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思想的重要性。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麽,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決定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
你我所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也是我們需要應付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巴爾卡斯·阿理流士認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不錯,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好的念頭,我們恐怕就不會安心了;如果我們想的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
這麽說是不是暗示對於所有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用習慣性的樂天態度去對待呢?不是的。生命不會這麽單純,不過大家應選擇正麵的態度,而不要採取反麵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切我們的問題,但是不能憂慮。關切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麽呢?關切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裏,然後很鎮定地採取各種步驟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發瘋似地在小圈子裏打轉。
一個人可以關心一些很嚴重的問題,同時在衣襟上插著花昂首闊步。有一次,卡耐基協助羅維爾·湯馬斯主演一部關於艾倫貝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著名影片。
他和幾名助手在好幾處戰事前線拍攝了戰爭的鏡頭,用影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貝征服聖地的經過。他那個穿插在電影中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貝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在倫敦取得盛大成功之後,又很成功周旅遊了好幾個國家,然後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記錄影片。當羅維爾·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關心,可是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裏就不值一錢了,尤其是他們的債權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他的思想很積極而勇敢,沒有被挫折擊倒。對他來說,挫折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達到事業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訓練。他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堅強的,經過一番奮鬥,他終於擺脫了困境。
為了說明思想的魔力,卡耐基講述了一件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的奇特的故事。
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當時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前任丈夫,在婚後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四歲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兒子的下落,以後有三十一年之久,都沒有再見到他。
因為她自己的健康情形不好,而她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裏走著時,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而且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醫生甚至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蹟出現而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張看來象是送終的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聖經》。她後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象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怎樣地好了起來,以及怎樣地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卡耐基本人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但是他活得愈久,愈深信思想的力量。從事成人教育三十五年的經驗使卡耐基知道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種疾病,隻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一類的轉變,卡耐基親眼見過好幾百次,因為看得太多了,當然就見怪不怪了。
有一件令人難以相信的轉變,可以證明思想的力量,而它就發生在卡耐基的一個學生身上。他曾經精神崩潰過一次,起因是憂慮。那個學生告訴卡耐基:“我什麽事情都發愁。我之所以憂慮是因為我太瘦了,因為我覺得我在掉頭髮,因為我怕永遠沒辦法賺夠錢來娶個太太,因為我認為我永遠沒辦法做一個好父親,因為我怕失去我想要娶的那個女孩子,因為我覺得我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我很擔憂我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我很擔憂,因為我覺得我得了胃潰瘍,我無法再工作,辭去了工作後,我內心愈來愈緊張,象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壓力終於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歷過精神崩潰的話,祈禱上帝讓你永遠也不要有這種經驗吧,因為再沒有任何一種身體上的痛苦,能超過精神上那種極度的痛苦了。
“我精神崩潰的情況,甚至嚴重到沒辦法和我的家人交談。我控製不住自己的思想,充滿了恐懼,隻要有一點點聲音,就會使我嚇得跳起來。我躲開每一個人,常常無緣無故地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