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研習會中,常提出製作紙飛機的課題。先把隊員分成若幹小組, 各組分給 50 張薄紙,然後在教室後方劃一道界線。限組員在五分鍾內盡可能做出最大量的架數,並使完成的飛機越過教室後方的界線,越線機數最多的 組獲勝。最普遍的做法是把紙飛機折成過去既有的一般型式,但獲勝的那一組卻把紙片揉成團狀扔過去,這麽一來,那“紙機”定能“飛越”規定的界 線,而這正是本課題所要求達到的基準。大部分的人由於已“知”紙飛機“應該是什麽形狀”,而給自己不必要的限製,這就像很多人以先入為主的觀點 來判決他們的思考,卻往往失去適當的自我發問機會。


    湯姆斯。愛迪生便懂得迴避這種情形的方法。在選用新職員時,他一定 先請對方用餐,而在喝湯時特別注意對方是否在品嚐之前加鹽巴,假如是,便舍而不用。愛迪生十分了解,一般人都有因生活習慣而起因“必須如此” 的想法或習慣,所以特別希望他的部屬是一個不為陋習所拘的人。


    曾經有一個小學教員,對讓一年級小朋友作畫的同事這麽說:他們所能 做的不過是“在紙上畫下樹木、房屋、花朵、教室、走廊、天空等等,然後用適當的顏色把它們塗上罷了”。學生之一的帕通,很仔細地為他的畫構圖、 上顏料,滿懷信心把它交出。但發還的作品上老師所畫的大黑“×”使他嚇一大跳,並感大惑不解,因此他去找老師請他說明原因,老師說:“因為你 沒有照我的話去做,所在我畫了個大”ד。你看看你用了什麽顏色!糙地怎會是灰的?天空也該是藍色而不是黃色啊,你為何自作聰明呢?”帕迪理 直氣壯地回答道:“我為了看日出而早起的時候,它們就是這種顏色啊!”


    原來這個僵化的教師竟以為色彩變化的“正確答案”是唯一的。


    各位的法官所儲蓄的經驗,正是下判斷時信息的來源,但實際情勢的不 同,應有迥異的估價方式,有時依事實之所需刻意忽略過去已知的知識而不用,有時反而使構想更新穎突出。反之,一味固守既有的經驗,腦中裝備毫 無疑問的“正確解答”,於是許多更優異的機會便因而錯失,這無異於固步自封,完全阻絕了自我超越的可能性。因此,務請諸位不要忘記每個人都有 遺忘的能力,至於如何適時運用,則巧妙自在人心。作家亨利。米勒說過一句極為貼切的話——遺忘的能力與記憶力同樣重要。你難道不認為,相應於 人生的奧妙,這不是一句雋語嗎?


    我的預設符合現實嗎?


    預設幾乎完全得力於過去的經驗,因此有些人曾像在高速公路上依後視鏡的警告而開車一般,根據過去的經驗做為判斷依據來決定自我未來的意 誌。假如未來的發展模式和過去沒有兩樣,這個判斷或決定就不會發生問題,但是如果前麵的連續彎路其轉向與過去的經驗截然不同,麻煩可就大了!因 此,各位的法官絕對有根據最新信息不斷修正這種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之預 設的必要。


    在洛杉磯的某俄國移民團體,有在每年的 12 月 30 日下午慶祝除夕的傳 統習俗。為什麽他們要比一般人提早 36 個小時迎接新年?他們之中可能有人會這樣回答:“30 日的下午能夠以較便宜的價格購買所需,或是僱請樂團, 因此便產生這個習俗。”奇妙的是,這些人目前的經濟狀況堪稱十分優裕。


    他們可以很輕鬆地僱請當地最優秀的樂團,但他們依然在 30 日下午過除夕。 在這裏我所要強調的是:知識或信念一旦被固定,縱使形成它的原因已經消失無痕,它仍有保留下來的傾向。所有的狀況和問題都與這種雖已喪失理由, 卻仍然“提早慶祝除夕”的情形多少有點雷同。這個現象亦存在於各位處事的方法、教育子女的方式、新產品的推銷技術、決定退休的年齡等事況中。 目前西方各國的退休年齡一般都訂在 60 歲,就是最顯著的例子,早在公元1870 年代,德國的宰相俾斯麥擅自規定公務員的離職年齡是 65 歲,這項決 定對當時的財政十分有利,因為那時一般人的平均壽命要比 65 歲短得多。但現在世界各國的平均壽命比 65 歲高出許多,就財務立場而言,重新審慎判斷 的結果,應會有多種不同的決定才是。


    為了有效地達成任務,各位的法官應盡量減少根由已經消失而不再適用 的思考,這亦是創造性思考者不能或忘的要點之一。


    要想出新的創意是很容易的,真正困難的是那些在兩年前稱得上十分優 秀,不久卻喪失用途的構想。


    我有文化上的偏見嗎?


    以什麽為美德,往往因時、空的移易而有所不同。在某些城市裏,人們四處張揚 而沾沾自喜的事,到了別的城市,或許變成人們小心掩藏的醜事。


    ——詹森博士/辭典編輯者問題:假定在某一場內亂中有互相對峙的紅、白二軍,如果僅由雙方的 顏色作直覺的判斷,你會支持哪一方?


    當預設習慣性地在思想中生根,我們甚至不會察覺到它事實上已經變成 重要的判斷依據。這種“以為??”的想法,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均可找出深厚的根源。文化的層麵不同,在層次或內涵上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卡車司機 的文化、管理階層的文化、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文化等,在某一文化中毋庸解說就一清二楚的事情,在其他文化中卻可能成為遭到排斥的異質。


    為了說明文化背景對個人思想所造成的莫大影響,暫時跳離該文化環境 而遠觀,不失為有效的辦法。


    多年以前,筆者前往德國時曾一度應邀參加漢堡的除夕宴會。那是一個 快樂而美好的夜晚,佳肴、名釀、紳士淑女,在一片絢麗衣香鬢影中,和著漫妙的音樂,交織成華美的夜曲。約莫 10 點 30 分左右,侍者捧了一大盆滿 得幾乎溢出的爆米花進來。“太好啦,我將近半年不曾品嚐這美味的小零食了!”伸手一抓,便將爆米花塞了滿滿的一嘴,立刻,我大吃一驚!竟然與 我想念的風味截然二致——爆米花上麵覆的是糖而非我意念中認定的鹽巴。


    我這才知道,原來北歐的某些地方都習慣甜食的爆米花。


    對於內亂的問題呢?西方大概多數的人會選擇支持白軍。這是由於一般人對白色的聯想是“純潔”、“美麗”、“貞潔”、“正義”、“自由”等 正麵的肯定概念;而紅色卻令人想起“危險”、“血腥”、“共產主義”等使其不快的意念。


    這個紅、白對抗的內亂發生於俄國。戰爭初期,白軍在物質方麵占盡優 勢,但不久即節節敗退。原因之一即在於一般俄國人民對紅、白兩種顏色所抱持的觀感,紅色與“美麗”、“春天盛開的櫻栗花”、“新生命的氣息” 等蓬勃又充滿希望的聯想同義,相對地,白色卻使人想起“寒冷”、“下雪”、“放逐”、“西伯利亞”以及“黑暗的陷阱”,使人忍不住因恐懼而顫抖起 來,正是這種溫暖與令人恐懼的對比較果,造成局勢逆轉的契機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為人處世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戴爾·卡耐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戴爾·卡耐基並收藏為人處世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