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易中天中華史17:大宋革新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當然大成問題。柴米油鹽醬醋茶再加酒,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關係最大的八件事,官家占了一半,而且是利潤相對較高的,民間資本出路何在?百姓生活如何保障?地球人都知道,官營商品從來就是價高質劣,私鹽之類也從來都是屢禁不止。逼急了,隻會再逼出一個黃巢來。
殷鑑不遠,可不慎乎?
然而如此肥肉,帝國豈肯放手?通融的辦法是先由國家壟斷資源,然後以定向授權的方式向民間開放。具體做法則有兩種。一種是公開拍賣經營權,出價最高的中標。中標者承包某項業務,每年向政府繳納承包費。承包期三年,到期重新招標,主要適用於釀酒、製醋和採礦。
另一種是特許經營,主要用於鹽業,也用於茶、礬、香料等等,營業執照則叫鈔引。隻不過鈔引跟股票一樣,也是一份一份的。股票一份叫一股,鈔引一份叫一鈔。比如鹽鈔每鈔定價四貫八百文,可得賣鹽權二百斤。
鈔引在有效期內可以重複使用。鈔引越多,經營權也就越大。因此資本雄厚的商家也願意向其他持有者購買,買賣鈔引的地方就叫買鈔場,相當於現在的證券交易所。鈔引既然可以像股票一樣買賣,作為資本入股當然更沒問題。它就是有價證券,是叫作“鈔”的票子嘛!
這就是“鈔票”一詞的起源。[43]
酒的生產和銷售當然也是壟斷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跟鹽一樣,招標承包經營權。第二是壟斷酒麴。北宋酒麴的生產基地,主要在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和北京大名府。四京的所有作坊釀酒,都必須使用官曲,否則嚴懲不貸。即便如此,利潤還是很高。難怪宋代民諺雲: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44]
行在,就是皇帝所在地。
第三種方式是官釀官賣。國營酒廠直屬,可以批零兼營的酒樓叫正庫或正店,從正店批來官酒零售的叫腳店。腳店和正店在《清明上河圖》中都有,某正店門口還懸掛著紅梔子花燈,表示有陪酒女郎乃至色情服務。元代甚至在官釀新酒上市時組織歌女遊行,類似於今天的車模。[45]
招牌上方可見梔子花燈。取自《清明上河圖》。
如此促銷很有必要。因為官酒品質如何不好說,貴是肯定的,即便那正店已經由私人承包。百錢可得酒鬥許,雖非社日長聞鼓。無論官營民營,叫賣總是需要的。[46]
招標承包,特許經營,鹽和鈔引都成為資本。
那麽,什麽是度牒?
度牒就是出家人的身份證。這種憑證一般有兩種:僧侶簽發的叫戒牒,政府頒發的叫度牒。有戒牒,就可以到其他寺廟掛單,免費吃住;有度牒,則不納賦稅不服兵役。可見度牒是有好處的。問題是,這種實惠隻該持有者獲得,為什麽也變成了可以用來參股的本錢呢?
因為度牒不是白送而是出售的。何況宋代度牒並不完全實名,也發放空白證書。隻要填上一個人的名字,政府就承認他是合法僧人,比如魯智深。他甚至不必剃度,也不必修行,卻可以享受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
也就是說,度牒其實是一種可以轉讓的免稅特權。
於是度牒也變成了有價證券,像股票一樣炒。王安石變法之時,空白度牒的官方定價是一百三十貫,到徽宗前期便炒到了二百二十貫。政府也見利忘義,發行量從每年三四千猛增到三萬。結果供過於求,度牒的市場價跌到九十。政府為了救市,又隻好出錢回購,並宣布停發度牒三年。
物以稀為貴,徽宗政府的對策似乎不能說錯。可惜事與願違,度牒的市場價不升反降,甚至一度跌至二十貫。中小散戶紛紛割肉清倉,金融大鱷則趁機大批買進,然後再哄抬到百貫以上出手。一進一出,所獲暴利驚人。
徽宗政府又坐不住了,宣布已經發放的度牒如果還是空白的,必須再交一筆錢,重新領一張收據,才算有效。官方頻頻出手的結果,是民間資本對度牒失去了興趣。南宋政府則進一步加強了管理,不但不再濫發,而且規定轉賣時加價不得超過一百貫。至此,兩宋的“股市風雲”才算平息,度牒也才回歸了它的本義:控製免稅免役的僧尼人數。[47]
但,此案還是讓我們印象深刻。
宋代久遠,度牒實物已不可考,這裏展示的明代度牒,可為參照。開宗明義:“大明律:僧道不給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
的確,將政府特許的經營權,甚至出家人的身份憑證都當作有價證券來炒,是隻有商業社會才會發生的事,兩宋便恰恰是這樣的社會。一個足以說明問題的統計數字是:北宋熙寧十年(1077)國家財政收入中,農業稅和工商稅的比例是三七開:農業稅隻占三成,工商稅則占到七成。[48]
這是史無前例的。作為農業帝國,農業稅從來就是歷代王朝的統治基礎,漢代工商稅甚至隻是皇家的小金庫。宋卻居然“本末倒置”了,趙宋官家能不重視工商業嗎?
實際上,這個軍閥創立的王朝完全沒有軍閥作風,反倒既重文又重商。趙匡胤奪取政權時,就明確宣布開封的店鋪照常營業,之後又減免工商稅,這可是不多見的。
兩宋商人的地位,也是歷朝歷代最高的。商人不得騎馬坐轎穿絲綢,商人子孫不得參加科舉出任官員的規定,在宋代統統不再執行。就連一個開肉鋪的屠戶,隻要生意做得好,也能被尊為“大官人”。[49]
沒錯,社會風氣如此,並由不得魯提轄。
帝國的專賣製度和官商經濟也算成功。事實上,盡管私鹽和私酒販子依然層出不窮,卻沒有一個是黃巢。宋江和方臘都不是。至於《水滸傳》中賣私酒的李立,賣私鹽的童威和童猛,則不過是小角色,隻能跟著起鬧。
宋,確實是商業的。
農村不抑兼併,城市不設宵禁,發展海外貿易,善待民營經濟,同時鼓勵文化創新和科技進步,這些政策和策略讓大宋迅速地富了起來。據統計,從太宗至道三年(997)到仁宗皇祐元年(1049),短短半個世紀,帝國的財政收入居然翻了六倍,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謂不驚人。[50]
奇怪的是,中央政府卻越來越窮。太宗皇帝時,國庫裏總會剩下一半的收入,到仁宗時就不夠用,到神宗時更是入不敷出。神宗皇帝甚至這樣對宰相文彥博說:天下的弊端實在太多,不改革不行,但當務之急是增加收入。[51]
那麽,國家的錢都到哪裏去了?
養官、養兵、買和平。
[41]見(南宋)秦九韶《數書九章·市易·均貨推本》。
[42]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大約完成於南宋理宗淳祐四年到七年,即公元1244年到1247年,距離霍納宣布他發現的算法大約五百七十年。以上請參看吳文俊主編《中國數學史大係》第二卷,(日本)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43]關於鈔引,《宋史·食貨誌下三》及(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鋪席》均有記載。以上又請參看吳曉波《浩蕩兩千年》。
殷鑑不遠,可不慎乎?
然而如此肥肉,帝國豈肯放手?通融的辦法是先由國家壟斷資源,然後以定向授權的方式向民間開放。具體做法則有兩種。一種是公開拍賣經營權,出價最高的中標。中標者承包某項業務,每年向政府繳納承包費。承包期三年,到期重新招標,主要適用於釀酒、製醋和採礦。
另一種是特許經營,主要用於鹽業,也用於茶、礬、香料等等,營業執照則叫鈔引。隻不過鈔引跟股票一樣,也是一份一份的。股票一份叫一股,鈔引一份叫一鈔。比如鹽鈔每鈔定價四貫八百文,可得賣鹽權二百斤。
鈔引在有效期內可以重複使用。鈔引越多,經營權也就越大。因此資本雄厚的商家也願意向其他持有者購買,買賣鈔引的地方就叫買鈔場,相當於現在的證券交易所。鈔引既然可以像股票一樣買賣,作為資本入股當然更沒問題。它就是有價證券,是叫作“鈔”的票子嘛!
這就是“鈔票”一詞的起源。[43]
酒的生產和銷售當然也是壟斷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跟鹽一樣,招標承包經營權。第二是壟斷酒麴。北宋酒麴的生產基地,主要在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和北京大名府。四京的所有作坊釀酒,都必須使用官曲,否則嚴懲不貸。即便如此,利潤還是很高。難怪宋代民諺雲: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44]
行在,就是皇帝所在地。
第三種方式是官釀官賣。國營酒廠直屬,可以批零兼營的酒樓叫正庫或正店,從正店批來官酒零售的叫腳店。腳店和正店在《清明上河圖》中都有,某正店門口還懸掛著紅梔子花燈,表示有陪酒女郎乃至色情服務。元代甚至在官釀新酒上市時組織歌女遊行,類似於今天的車模。[45]
招牌上方可見梔子花燈。取自《清明上河圖》。
如此促銷很有必要。因為官酒品質如何不好說,貴是肯定的,即便那正店已經由私人承包。百錢可得酒鬥許,雖非社日長聞鼓。無論官營民營,叫賣總是需要的。[46]
招標承包,特許經營,鹽和鈔引都成為資本。
那麽,什麽是度牒?
度牒就是出家人的身份證。這種憑證一般有兩種:僧侶簽發的叫戒牒,政府頒發的叫度牒。有戒牒,就可以到其他寺廟掛單,免費吃住;有度牒,則不納賦稅不服兵役。可見度牒是有好處的。問題是,這種實惠隻該持有者獲得,為什麽也變成了可以用來參股的本錢呢?
因為度牒不是白送而是出售的。何況宋代度牒並不完全實名,也發放空白證書。隻要填上一個人的名字,政府就承認他是合法僧人,比如魯智深。他甚至不必剃度,也不必修行,卻可以享受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
也就是說,度牒其實是一種可以轉讓的免稅特權。
於是度牒也變成了有價證券,像股票一樣炒。王安石變法之時,空白度牒的官方定價是一百三十貫,到徽宗前期便炒到了二百二十貫。政府也見利忘義,發行量從每年三四千猛增到三萬。結果供過於求,度牒的市場價跌到九十。政府為了救市,又隻好出錢回購,並宣布停發度牒三年。
物以稀為貴,徽宗政府的對策似乎不能說錯。可惜事與願違,度牒的市場價不升反降,甚至一度跌至二十貫。中小散戶紛紛割肉清倉,金融大鱷則趁機大批買進,然後再哄抬到百貫以上出手。一進一出,所獲暴利驚人。
徽宗政府又坐不住了,宣布已經發放的度牒如果還是空白的,必須再交一筆錢,重新領一張收據,才算有效。官方頻頻出手的結果,是民間資本對度牒失去了興趣。南宋政府則進一步加強了管理,不但不再濫發,而且規定轉賣時加價不得超過一百貫。至此,兩宋的“股市風雲”才算平息,度牒也才回歸了它的本義:控製免稅免役的僧尼人數。[47]
但,此案還是讓我們印象深刻。
宋代久遠,度牒實物已不可考,這裏展示的明代度牒,可為參照。開宗明義:“大明律:僧道不給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
的確,將政府特許的經營權,甚至出家人的身份憑證都當作有價證券來炒,是隻有商業社會才會發生的事,兩宋便恰恰是這樣的社會。一個足以說明問題的統計數字是:北宋熙寧十年(1077)國家財政收入中,農業稅和工商稅的比例是三七開:農業稅隻占三成,工商稅則占到七成。[48]
這是史無前例的。作為農業帝國,農業稅從來就是歷代王朝的統治基礎,漢代工商稅甚至隻是皇家的小金庫。宋卻居然“本末倒置”了,趙宋官家能不重視工商業嗎?
實際上,這個軍閥創立的王朝完全沒有軍閥作風,反倒既重文又重商。趙匡胤奪取政權時,就明確宣布開封的店鋪照常營業,之後又減免工商稅,這可是不多見的。
兩宋商人的地位,也是歷朝歷代最高的。商人不得騎馬坐轎穿絲綢,商人子孫不得參加科舉出任官員的規定,在宋代統統不再執行。就連一個開肉鋪的屠戶,隻要生意做得好,也能被尊為“大官人”。[49]
沒錯,社會風氣如此,並由不得魯提轄。
帝國的專賣製度和官商經濟也算成功。事實上,盡管私鹽和私酒販子依然層出不窮,卻沒有一個是黃巢。宋江和方臘都不是。至於《水滸傳》中賣私酒的李立,賣私鹽的童威和童猛,則不過是小角色,隻能跟著起鬧。
宋,確實是商業的。
農村不抑兼併,城市不設宵禁,發展海外貿易,善待民營經濟,同時鼓勵文化創新和科技進步,這些政策和策略讓大宋迅速地富了起來。據統計,從太宗至道三年(997)到仁宗皇祐元年(1049),短短半個世紀,帝國的財政收入居然翻了六倍,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謂不驚人。[50]
奇怪的是,中央政府卻越來越窮。太宗皇帝時,國庫裏總會剩下一半的收入,到仁宗時就不夠用,到神宗時更是入不敷出。神宗皇帝甚至這樣對宰相文彥博說:天下的弊端實在太多,不改革不行,但當務之急是增加收入。[51]
那麽,國家的錢都到哪裏去了?
養官、養兵、買和平。
[41]見(南宋)秦九韶《數書九章·市易·均貨推本》。
[42]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大約完成於南宋理宗淳祐四年到七年,即公元1244年到1247年,距離霍納宣布他發現的算法大約五百七十年。以上請參看吳文俊主編《中國數學史大係》第二卷,(日本)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43]關於鈔引,《宋史·食貨誌下三》及(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鋪席》均有記載。以上又請參看吳曉波《浩蕩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