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所謂“匿名評審”也不管用。不錯,送材料的時候,申請人的名字是匿去了。材料寄回來的時候,評審人的名字也匿去了。但材料寄給誰,寄的是誰的材料,負責寄送的人知道呀!這樣一來,申請人和負責人關係的好壞,就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了。結果,常常是這邊材料還沒有寄出,那邊就接到了說情或者告狀的電話。如果是評博士點、評重點學科、評獎,還可能會有人拎著大包小包登門造訪。老實說,這事我也幹過,既託過人,也受過托。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你不能一點麵子都不講。如果是你的老朋友、老熟人、老同學,甚至是先前於你有恩的人找上門來,你能不大開方便之門?至少,在不太離譜的情況下,你不會太堅持原則吧?


    所有這一切,都不違反製度(向評審人說情或者告狀除外,但你永遠查不出)。尤其是發表論文達到多少篇就可以當教授,更不違反製度。如果評審不能通過,還會有人打抱不平。結果,我們就“合法”地評出許多根本不合格的教授、博導。我不知道他們是該叫“真的假教授”,還是該叫“假的真博導”,也許該叫“非典型教授”吧?這可比做假文憑還可怕。假文憑總歸可以查出,這些“真的假教授”和“假的真博導”卻可以堂而皇之地招搖撞騙,不知廉恥地誤人子弟,直至把我們的學術界搞得烏煙瘴氣。


    或許有人會說,這還是因為製度不夠完善和健全。這話沒錯。但是,再完善再健全的製度,也是靠人來執行的。人不變,製度再好也沒有用。最後的結果,恐怕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防不勝防。中國人在這方麵,可是積累了上千年的經驗。因此,根本的問題在於改造社會,改造國民性,這可是比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重要得多,也艱難得多的事情,正可謂任重而道遠。


    所以,非典型腐敗和非典型肺炎一樣,是不好對付的。甚至我們還可以說,非典型腐敗比非典型肺炎更難對付。因為這場病,我們民族已經得了很多年,也治了很多年,卻一直治不好,以至於弄得幾乎人人都是帶菌者,時時都是潛伏期。其原因,就在於以前開出的藥方,多半治標不治本,反倒弄得那病毒有了抗藥能力。治標不治本的原因,則又在於沒有找到病根。因此,要根治非典型腐敗,就必須對它進行病理分析。


    六、製度並不能保證一切(3)


    實際上,隻要稍加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所謂非典型腐敗,其實是一種區域性歷史現象。原始社會沒有,發達國家也不太多(他們那裏有腐敗,但很少有非典型腐敗)。它的疫區,主要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有著東方專製主義傳統的發展中國家。如果再縮小檢索範圍,則又不難發現,無論典型腐敗,還是非典型腐敗,都無不發生在權力關係之中。腐敗這東西,戰場上沒有球場上有,商場上沒有官場上有。戰場上靠的是武力,商場上靠的是財力,它們都不靠權力。商場上如果也要搞腐敗,則這種商業活動必與權力機構有關,比如和政府做生意,或需要政府的批文。此為國際之通例,故西方發達國家也頻頻爆出此類醜聞。戰場上如果也搞腐敗,則必非真正的戰爭。所謂並非真正的戰爭,是指戰爭的一方根本無心作戰,作戰雙方是非對抗性的(比如美國與伊拉克)。至於球場上出現腐敗,則因為賽事原本可以看作一種帶有表演性和商業性的“虛擬戰爭”,當然很容易被收買。


    顯然,腐敗是與權力和利益有關的事,是權力與利益之間的一種交易。因此,但凡存在權力關係的地方,就有腐敗的可能。如果這種權力關係比較隱秘,則表現為非典型腐敗。同樣,隻要這種權力是可以贖買的,腐敗就必然發生;而當這種可贖買的權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以至於原本通過正常渠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也要進行權力的贖買,一些原本正常的人際交往也有了權力贖買的性質,權力的贖買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時,非典型腐敗就會成為社會難以根治的頑疾。


    七、並非不治之症(1)


    的確,非典型腐敗是一種“習慣性腐敗”或“常規性腐敗”。它不但是腐敗的隱蔽形式(典型腐敗則是其公認形式),也是對權力的“習慣性贖買”。也就是說,隻要一發生權力關係,就立即想到要進行贖買,或必須進行贖買,哪怕對方履行的隻是分內職責,自己提出的也是正當要求。這就和典型腐敗不一樣。典型腐敗往往有特殊的要求,比如網開一麵,或者通風報信,甚至指鹿為馬,總之是徇私舞弊。非典型腐敗卻不是。它不是要走後門,而是走前門,隻不過請你按照規定把門開一下。但因為開門的權力在你那裏,開不開,我說了不算,便隻好意思意思,疏通疏通,其實並無“非分之想”。它甚至隻是一種“習慣動作”。一看見有人把門,就習慣性地把紅包遞過去。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它也就成了慣例,成了規矩,因此也叫“規禮”、“陋規”(即所謂“潛規則”)。陋而成為規,腐敗而成為習慣,可見問題之嚴重。所以,諸如此類的做法和規矩雖然不是典型腐敗,也不是什麽大案要案,卻是社會風氣敗壞的典型表現。


    其實,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也並不容易,它需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整個國家已成為一個權力至上和權力蔓延的社會。第二,權力的可以贖買和必須贖買已成為全民的共識。第三,對於不造成典型腐敗的權力贖買,大家已習以為常,不認為是腐敗。中國兩千多年的專製主義政治製度便恰好滿足了這三個條件。


    首先是集權。兩千多年前由秦始皇創立的政治製度,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製度;由此產生的社會,則是一個典型的專製社會,也是典型的權力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包括政權、產權和人身權利,也包括榮譽、地位和生存條件,一切都是由權力來決定的。皇帝有權殺大臣,父親有權賣子女,丈夫有權休妻,縣官有權加稅。反正誰有權誰是大爺,誰沒權誰是孫子。於是,有條件的就攫取權力,沒條件的就贖買權力,既無法攫取又無法贖買的就隻好任人宰割和魚肉。權力,不可能不成為人們的嚮往。


    有權力的是官員。皇帝的權力雖然最大,但和老百姓隔得太遠,感受不到。最能讓老百姓感受到權力利害(施惠能力和加害能力)的,還是各級官員,尤其是地方官。老百姓從自己的切身感受中不難深刻地體會到,一個官員如果要施惠或者加害於自己,是何等的輕而易舉,有時簡直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官員的權力雖然隻是皇帝授予的代理權,但用在老百姓身上,卻威力無窮。而且,正因為是代理權,才格外可怕。一方麵,官員可以動用國家力量來對付你,足以使你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另一方麵,皇帝又不可能對所有的代理人進行監控,也不可能受理所有的冤屈。你能做的,隻能是設法贖買官員們手中的權力,而這又等於說誰當官誰發財。當官,也不可能不成為人們的嚮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的惆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帝國的惆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