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是個辦法,可惜行不通。因為那捉得史文恭者,如果是山寨中人,豈肯顛覆宋江的領袖地位;如果是山寨外人,又怎麽顛覆得了?顯然,不管是誰捉得史文恭,也仍得讓宋江去坐那頭把交椅。所以,晁蓋的如意算盤,幾乎註定要落空。


    四、何不殺去東京(1)


    宋江想沒想過要當皇帝呢?不好說。


    李逵是主張宋江當皇帝的。這話李逵公開說過多次,而且幾乎是一有機會就要說。比如,晁天王曾頭市中箭,一命嗚呼。宋江因為有天王遺命在先,死活不肯就寨主位。於是林沖等人隻好請宋江“以大局為重”,權作首領,以免群龍無首。然而李逵卻叫道:“哥哥休說做梁山泊主,便做了大宋皇帝,卻不好!”結果被宋江一聲斷喝:“這黑廝又來胡說!再休如此亂言,先割了你這廝舌頭!”李逵這話說得著三不著兩。林沖等人請宋江到聚義廳議事,原本是要討論寨主問題。或者說,是要讓宋江出來主持工作,怎麽扯到當不當皇帝上去了?即便要當皇帝,也得先當了寨主再說。但李逵是個急性子,巴不得一步到位,也有點看不慣宋江的扭扭捏捏,所以就不管合適不合適,隻管喊將出來。


    宋江其實也是有過這個念頭的。宋江江州遇難,危在旦夕,眾兄弟下樑山,劫法場,破無為軍,殺黃文柄,救得宋江性命,一同上山聚義。喘息未定,宋江便迫不及待地說起“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的段子,還要一句一句地解釋,得意之情,溢於言表。李逵是個直人,一聽這話,便跳起來叫好:“好哥哥,正應著天上的言語。雖然吃了他些苦,黃文柄那賊也吃我割得快活。放著我們有許多軍馬,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吳先生做個丞相,公孫道士便做個國師,我們都做個將軍,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在那裏快活,卻不好?不強似這個鳥水泊裏?”這話雖然立即被戴宗喝斷,不過宋江的心思,卻也被李逵有意無意地捅了出來。


    那麽,宋江有沒有這個條件呢?應該說,多少有一點。


    宋江的軍事力量到底有多大,不好說。不過,直到投降之前,官兵和梁山交鋒,沒勝過一回。即便是高俅、童貫帶了兵來,也不中。可見如果要和宋徽宗那昏君逐鹿中原,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宋江自己,應該說也是具有領袖資質的。他文不如蕭讓,武不及林沖,謀不如吳用,勇不及劉唐,這些人卻心甘情願地團結在他周圍,唯其馬首是瞻,可見宋江確實具有個人魅力。所以,如果宋江果真決定要“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眾弟兄一定是一片響應:“願隨哥哥前往”。想想看吧,宋江要投降,弟兄們盡管心裏一百個不願意,也還是跟著走了。要他們跟宋江去打江山,豈有不肯之理?


    然而宋江卻不肯,因為宋江是“孝義黑三郎”。


    宋江的“孝”是有名的。因為“孝”,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肯上山落糙,以免“教人罵作不忠不孝”。宋江的“義”也是有名的。因為“義”,他不顧朝廷王法,放走“劫匪”晁蓋等人。正是“孝義”二字,使宋江在江湖上贏得了好名聲;但也正是這兩個字,使宋江在聽了“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的段子後,雖不免有些飄飄然,卻仍不敢有非分之想。


    什麽是“孝”?“孝”的本質就是“恭敬順從”,因此又叫“孝敬”、“孝順”。不過,孝敬也好,孝順也好,都和“造反”格格不入。所以,孔子說,一個人,如果為人孝悌,卻又犯上作亂,那可是從來沒聽說過。


    那麽,什麽是“義”呢?義,有俠義、情義、正義、忠義。宋江救晁蓋,講的是情義;投降朝廷,講的卻是忠義。而且,在宋江心目中,忠義顯然是第一位的。所以,晁蓋一死,宋江還隻是“代理寨主”,便立馬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甚至可以說,在宋江看來,忠就是義,義就是忠。搭救晁蓋,是忠於友誼;投降朝廷,則是忠於國家。這樣的人,要他在王法之外做點小動作,是可能的;要他“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則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歷史上那些靠暴力奪取政權的,都不是什麽講忠孝仁義的人。劉邦置生父和親子的死活於不顧,有什麽“孝”?朱元璋初登大位,便大開殺戒,屠戮功臣,又有什麽“義”?正如林語堂先生在《中國人》(又譯《吾土與吾民》)一書中所說,建立新王朝“需要愛好戰爭和混亂的天才——對費厄潑賴,對學問及儒家倫理都嗤之以鼻,直到自己穩穩地坐在龍位之上,再將儒家的君主主義撿起來,這可是個極有用的東西”。宋江還隻是個“糙頭王”,就把這東西當寶貝,行嗎?


    四、何不殺去東京(2)


    所以,孝子也好,義士也好,都當不了造反皇帝。做得成的,都隻有把“忠孝節義”四個字束之高閣,至少暫時束之高閣。宋江撇不開這四個字,就不可能“殺去東京,奪了鳥位”。既不肯當皇帝,也不肯當強盜,便隻好選擇當“回頭浪子”,招安投降。


    荒唐的正義


    這也並非沒有道理。正如寵臣不等於權臣,小人也不等於jian人。小人,是從來就有的(世所恆有)。jian臣就比較罕見。“一代名jian”更是“珍稀動物”。審諸唐宋元明四代,堪稱“名jian”的,唐代隻有一個李林甫。宋代多一點,蔡京、秦檜、賈似道。元代六大jian臣一個都不知名,明代的“名jian”恐怕就是嚴嵩。不信隨便找個人問問,問他明代最壞的人都有誰,答案多半不是魏忠賢,就是這位嚴閣老(當時稱內閣大學士為閣老),要不就是兩個人都榜上有名。要知道,在中國的戲曲舞台上,嚴嵩從來就是大白臉。


    一、jian臣嚴嵩(1)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十一月,是“一代名jian”嚴嵩傷心難過的日子。就在這個月,他的兒子嚴世蕃被人告發,以“通倭謀反”的罪名逮捕下獄。這個罪名如果成立,等待他的,將是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嚴嵩是有明一代的異數,一個“不可多得”的jian臣。明代的jian臣不多。《新唐書》作《jian臣傳》,上下兩卷,另有《叛臣傳》上下兩卷,《逆臣傳》上中下三卷。《宋史》作《jian臣傳》,多達四卷,另有《叛臣傳》上中下三卷,《佞幸傳》一卷。《明史》的《jian臣傳》卻隻有一卷。當然,這並不等於說,大明的jian臣就一定比大唐或大宋少,因為《明史》還有《佞幸傳》和《閹黨傳》。入此二傳的,在一般人看來,也是jian臣。比如武宗(正德)朝的焦芳,身為閣臣,卻與宦官劉瑾狼狽為jian,沆瀣一氣,怎麽不是jian臣?然而入《閹黨傳》。又比如成祖(永樂)朝的紀綱,專一刺探官民隱私,打小報告陷害他人,“被殘殺者不可勝數”,又怎麽不是jian臣?然而入《佞幸傳》。《明史》認為,不能把小人都名之為“jian”。隻有那些“竊弄威柄,構結禍亂,動搖宗祏,屠害忠良,心跡俱惡,終身陰賊”的,才是jian臣。像焦芳和紀綱那樣的,便隻好算作“閹黨”和“佞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的惆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帝國的惆悵最新章節